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脑如何思维 >

第18章

大脑如何思维-第18章

小说: 大脑如何思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所作出的一种严重反应有可能毁坏现存的社会体制,也即使农民养活其余97%人口的体制瓦解。请记住,饥荒之所以死人是因为分配体系的失灵,而并非因为世界某地没有足够的食物。 
  但是,21世纪的勒德分子“和破坏者将会得到人类行为的某些根基本特征的帮助,这些特征在19世纪欧洲并没有起多少作用。群体试图把自身与别的群体区分开来,尽管受惠于一种共同的语言,但历史上的大多数部落总是夸大与相邻部落间语言上的差异,以致敌友不分。能肯定图林试验(Turing Test)”将被经常使用,人们将试图了解在电话线的另一端是否是一个真人。为了减弱这种焦虑,可以要求机器以特别的嗓音来说话,但这不足以防止我们和它们怕的紧张。 
  软件通用型计算机和超人也可能而限于一定的职业。它们进入其他领域隶属于一种评估过程,这种过程在一个真实的人类社会的样本的背景上对一种新模型作仔细的考察。如果出现严重的副作用的潜在可能性是如此巨大,引进的速度又可能是如此快,我们就会得到劝告,采取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测试新药物、新医疗仪器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副作用相似的程序。这与其说减缓了技术的发展,倒不如说减慢了它的广泛使用,并有可能暂作退却,以防止依赖性发展太甚。 
  软件通用型计算机可以局限于有限的相互作用的范围之内;为了使用交互网络或电话网络,它们可能需要严格的批准。对于只有新手执照的超人来说,对其输出可能会采取“延迟一天”规则,以避免某些“程序交易”的危险。对一些新手我们可能需要某种计算机遏制装置,类似于我们遏制致命病毒的生物危害。 
  对真理的探寻是掠夺性的,它确确实实是一种狩猎,一种征服。在《共和国》一书中描述了一个典型的时刻,那时苏格拉底”和他的同伴在争论一个抽象的真理。他们叫喊着,就像那些发现追捕猎物的猎人……(即使禁止科学上的探寻)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也总有那些对绝对思想的毒药上了痛的人,或者是单枪匹马,或者是成群结队,在努力试图建立生物组织,确定遗传的特性,在云雾室中产生夸克——的踪迹。并非是为了名声,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不是以社会正义或社会利益的名义,而是因为一种内驱力,这种内驱力比爱更强烈,甚至比恨也更强烈,是它使人类对某些东西感兴趣。因为其本身神秘的缘故,因为它存在在那里。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 

  这就开始提出了以下问题:“什么是这个社会该做的正事呢?”是打碎枷锁,优化培育,使人类变得无所不能?还是制造比人类更高明的计算机?很可能我们能兼而为之(就像那些教师的助手一样)。但是,在我们轻率地蜂拥而至产生超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护人性,这是一种重要的补救形式。 
  然而,我们能够导人谨慎从事的途径受各种冲动的制约,正是这些冲动把我们引导到这种智能的转折: 
  好奇心是我们自身的初始动机——智力是如何产生的?这肯定也是许多计算机科学家的初始动机。但是,即使好奇心因其本身的原因有点破足(就像各种宗教试图做的那样),其他冲动也把我们引导至相同的方向。 
  象棋红后效应的技术版本。如果我们不改进技术,别的人会这样做。从历史上来看,技术上的竞赛的失败常常意味着被你的竞争者所取代(或消灭)——以国家而言,而不只是公司。从最近几十年在数字计算机中速度和信息量以每18个月增加一倍的增长曲线来看,世界的其他部分不会减慢速度,即使大部分国家决定这样做。就生物技术来说,情况也一样。 
  对文明的严重的环境威胁要求庞大的计算机资源尽快地发展,因为我们气候通过洋流的重组在约几年之内就“变换排挡”。这样的突然变动(全球变暖似乎使这种变动更可能发生)现在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每个人(不只是欧洲人)都在为生存空间而斗争。为了我们自身的生存,我们的一个迫切任务是学会如何推迟这些气候的变动。为模拟全球气候所需要的大型计算机与模拟脑的工作过程所需的计算机十分相似。 
  我并不知道有任何设法延迟作出决定的现实的途径,使这种向超人的转折以一种更审慎的速度推进。因此,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我们将需要面临超智能机的问题,这不会由于减慢技术进步本身而有所推迟。 
  确实,我们的文明将在终极的意义上“与造物主比赛”:它正在进化一种比地球上现存的更高明的智能。对于我们来说,有必要变成为一个思虑缜密的造物主,明智地对待世界及其脆弱的本性,敏感地注意到为了站稳脚跟需要做些什么,从而来有效地防止倒退,使我们称之为文明的木屋不至于崩溃。 
  仅仅在2个世纪之前,我们用纯粹理性能对每一件事都作出各种解释,而现在大多数精心构制的和谐结构都在我们眼前土崩瓦解了。我们说不出话来……我们已经发现公。何提出重要的问题,现在我们紧迫地需要某些答案。我们现在意识到,我们再不能通过探寻我们的精神来做到这一点了,因为在那里并没有足够的东西可供我们搜寻;我们也不能通过揣测或者为我们自己编制故事来发现真理。我们不能停留在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耽于今日的认识水平,我们更不能倒退。我不认为在这方面我们会有任何真正的选择,因为我们能看到的仅有一条路伸向前方。我们需要科学,需要更多、更好的科学,不是为了技术,不是为了消遣,甚至不是为了健康和长寿,而是为了充满睿智的希望,我们的文明要存在下去必须获得这种希望。 

                                托马斯 

  
  











译者后记



  随着作者的笔端,我们走完了“如何思维”的历程。当我们翻过最,合上书时,在我们的头脑中不禁浮现出作者所论述的“时空模式”在大脑中通过达尔文过程竞争工作空间的情景来。 
  本书的书名《大脑如何思维》已经明白无误地点明了书的主题。在这本中等篇幅的科普作品中,进化生物学家、理论神经科学家威廉·卡尔文(William H.Calvin)教授以生动的笔触论述了多少年来科学家们为之魂萦梦牵的关于人类智力的重大问题:什么是智力的本质?动物的智力如何向人类智力进化?思维是如何进行的?对超人智力能作何展望?在论述的过程中,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始终贯穿全书,无论在阐述动物智力进化的过程时,还是在对思维机制的探索中,这一观点都有深刻的体现。实际上,作者所提出的思维的运作机制的实质是“时空模式”的复制竞争,按作者的说法就是一种“达尔文过程”,这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作者对智力本质的阐述主要是综合现有科学资料对本书主题的背景材料的铺垫。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上述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也不时提到与某些从事意识研究的物理学家之间的争论。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不止一次感受到作者宽广的知识背景,他在描述冰川期气候变化时对论题驾驭自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览全书,作者旁征博引,从科学到哲学,从进化生物学到神经生物学,从语言学到人工智能,反映了在这样广阔的知识领域中他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在各章的首、尾,以及论述的关键处,作者摘引了不少名家的言论,恰到好处,常有画龙点睛之妙。此外,作者的论述和行文方式还强烈地体现了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对科学问题的剖析常有鞭辟入里的精当之见,他在就智力和意识问题的争论中表现出那种咄咄逼人的气势也带着作者鲜明的性格特点。 
  本书有良好的可读性。一方面,作者已特别注意用浅显生动的语言来表述深奥的科学内容。他往往从某些形象的实例开始,循循善诱地把读者逐渐引入到神秘的科学殿堂,这不啻是在作者的引导下随他作一次引人入胜的科学探险。另一方面,作者出色的文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无疑为本书增色不少。请读者仔细地读一下第七章“超人智力的展望”,我们在翻译其中某些精彩的片断时常常不由自主地击掌称好。诚然,卡尔文教授是一位受读者欢迎的科普作家,这本书已经是他的第九本著作了。 
  作者撰写本书的认真精神也使人感佩。1995年3月我们得到作者写就的本书的第二稿。同年7月份看到第三稿的部分内容,注意到已作了相当大的改动。此后,作者和布罗克曼出版社的编辑又一起对书稿作了反复修改。当我们在1996年5月看到由该出版社提供的长条形校样时,发现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不料,在最后的清样时,作者竟又对第六章作了大段增补,并将插图从8幅增至13幅!这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明显地增加了论述的逻辑性和清晰性。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努力保持其科学内容的准确性,在此前提下,尽可能使表达符合汉语的习惯。在很多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并不单是文字上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因为在长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语言已经形成了各自特有的表达习惯和叙述风格。因此,在译文中不可避免有某些句子会带有英语的表达痕迹,这是读者可以理解的。此外,本书涉及的学科面很广,有些专门名词并没有标准的译法,我们按其涵义或作音译或作意译;有些词按不同的上下文涵义有所不同(如“mind”一词,有精神、思维、心智等义),我们当依义而定,并不刻意追求同一词译名的前后一致。在第H章中,作者就英语“consiccusness”一词作的讨论对中国读者不仅无明显的研益,反而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这是因为在不同的语言中,词的完全等义是十分罕见的,“con一sclousness”一词显然不完全等价于汉语的“意识”一词。有鉴于此,我们在有关段落作了适当的删节,但已注出原文中被删节的段落供有兴趣作进一步钻研的读者参考。 
  原书共有150条注解,绝大部分是注明引文的原文或出处,对~般读者来说并不需要,均已删去,所保留的11条是对正文内容的解释。原书所附“推荐阅读”和“参考书籍”均为英文著作,中文读者不易查阅,也已删去,有兴趣的读者可与译者联系。 
  为有助于对正文的理解,我们在有关部分加了若干注解,供读者参考。本书对人名的注解,按惯例,目前尚健在的,除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外,其他不—一详注,以免阅读时有冗长之感。 
  作者为中文版专门写了一则前言,我们谨表诚挚的谢意。在前言中以及在与译者的通讯中,作者都多次提到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名誉所长张香桐教授在脑研究方面所作的重要贡献。特别值得~提的是,由于本书的翻译,张教授50年前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同事小阿瑟·沃特(Arthur A.Ward,Jr)教授特地致函译者询问张教授的近况。这前后的因缘亦可谓是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本书的引言。第一至第三章由梁培基翻译,第四至第七章由杨雄里翻译,最后由杨雄里对全部译文作了修改和润色,以尽可能保持译文风格的前后统一。在翻译时,为了一个译名或一段译文的表达费力斟酌,我们似乎就是在经历作者所论述的“时空模式的复制竞争”。但是在这种竞争中取胜而占领“工作空间”进而表现为译文的“时空模式”是否确切?是否体现了原作的风格?还要有待读者的检验和评判。 
  在翻译此书时,我们参阅了许多书籍和辞典,其中从英文版《大美百科全书》(New Enryclopedia Britannica)和《科学技术辞典》(Academic P。ss Dictionary/Science and Thnology)得益尤多。我们的许多美国和英国朋友对某些词的确切涵义的理解提供了帮助。美国贝勒(Baglor)医学院计算机中心的Nan。g Wang小姐热情地协助我们从计算机网络获得本书原稿最后的清样。《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丛书的策划编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张跃进先生为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对此深表谢忱。 



  
  








世界工厂网——为企业成长提供动力!gongchang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