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 >

第76章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第76章

小说: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众多使徒的带领之下,传教活动最终大大地超越了巴勒斯坦的范围,进入了罗马帝国这个多民族的政治区域之内。于是,基督教开始了从迦南到罗马的历史行程,走出了迈向世界宗教的第一步!
Ⅶ.34 谁在控制教会
  更为重要的是,基督教所获得的这一生存空间,可以说几乎是无比巨大的,仅仅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最大版图,就曾经囊括了欧洲、亚洲、非洲的广大区域,从东到西约为4500公里,由南向北约为3000公里,纵横达数千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2亿。从迦南到罗马,也就是从巴勒斯坦到罗马帝国,尽管基督教教徒曾经也受到过断断续续的若干代罗马皇帝的迫害,但是,基督耶稣的福音在罗马帝国却不停地四处流传,到进入公元4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教徒的数量已经接近了罗马帝国总人口的一半。
  基督教在不到300年的时间内,如此迅速地成长壮大,首先是与“四福音书”宣扬的上帝之道分不开的。为了每一个信奉上帝的人平等地去爱人,基督耶稣提出:“要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叫饥饿的得饱得美食,叫富足的空手而去”;为了实现天国的理想并决不放弃对于天国的坚信与追求,基督耶稣指出:“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甚至不反对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暴力,以进入天国,这不仅是因为“努力”一词在原文中就是“凭暴力”,而且还因为基督耶稣宣告过:“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当然,基督教主要是以传教的方式来扩大救世思想的社会性影响与吸引力的。
  因此,其次就是需要传教的组织,特别是选择能够承担起传教使命的组织者,以有利于进行较大规模的传教活动。于是,“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井医治各样的疾病。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
  显然,领头传教的使徒,不仅要具备显示驱鬼治病这一类神迹的某种能力,以便使众人受到感化而信奉基督耶稣;而且还要具有适应社会环境而善于为人处世的高度技巧,以尽量避免遭到犹太教众从宗教到政治的迫害。然而,最关键的仍在于,使徒们能否坚守自己对于基督耶稣的信仰,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完全符合上帝之道,使上帝之灵灌注自己的全身,使自己成为上帝之子的代言人。要言之,使徒应该以基督耶稣最忠实而又最信赖的门徒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是上帝亲临人间的个人见证。
  基督耶稣为什么要在众多门徒之中亲自选择出12个使徒来,主要是由于在创教之初所决定的传教对象只是“以色列家迷失的羔羊”,所以,基督耶稣要允诺在最后审判的时候,这12个使徒将“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很明显,在此基督耶稣并没有完全摆脱,或者说甚至企图利用犹太教关于“犹太人之王”的弥赛亚降临的宗教预言。在这里,可以看到基督教创教之初,与犹太教既有着互相冲突的一面,又有着互相影响的一面。尽管如此,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冲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对于教徒的争夺,导致后者的出现动摇了前者的宗教基础与地位。
  特别是犹太教与基督教这两教之间的相互争斗,对于巴勒斯坦的政治秩序造成了社会性的冲击,无论是罗马帝国派来的总督这样的外邦人,还是罗马帝国分封的傀儡王这样的诸侯,都不得不出面来调解,甚至进行干预,因而宗教冲突必定要走向政治解决的道路,由宗教迫害升级为政治迫害。所以,犹太教教众会将这些使徒视为叛教者并进行宗教惩罚,也会将这些使徒诬告为叛逆者以使其接受政治惩处,而面对所有这一切的迫害,势单力薄的基督教,从教主到使徒将不得不保持沉默,凭借心中的信仰来进行无言的抗争。
  这一宗教的抗争实际上有着来自现实生活之中的蓝本:一个国王与他的12个部属如何反抗暴政的故事,逐渐转换成基督耶稣与12门徒如何兴教的故事,两者都是受膏者的殉难故事。在公元前3世纪末,斯巴达王进行了一次政策性的革命,试图通过取消债务、重行分配土地、解放奴隶来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结果,被马其顿大军镇压。斯巴达王不甘心失败,奋起反抗,后来因为部属的出卖而被处死。斯巴达王在他临死之前那一天的晚餐上,对他的12个部属说自己已经被出卖给敌人了,因而吩咐部属停止他们毫无希望的战斗,第二天斯巴达王就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从此,斯巴达人称他为“英雄和神子”。
  在这里,可以看到基督耶稣殉难故事对于斯巴达王殉难故事的模拟:受膏者的类似身份;救世思想与活动;12个属下之中出现了叛卖者;在最后的晚餐上讲话;被钉上十字架而死;被称颂为“神子”。可以说这种模拟是全面性的,无论是故事的结构顺序,还是故事的述说内容,都几乎如出一辙。这是纯属偶然的巧合?或是直接受到了影响?如果考虑到在公元前这一段时期之内,斯巴达地区与巴勒斯坦地区都曾经被马其顿大军征服,再加上两地之间人们友好往来,不仅在政治上举行过缔结同盟的谈判,而且有大批的犹太人移居斯巴达一带,就不难理解在这一源自斯巴达的巴勒斯坦故事中基督耶稣的殉难是如何模拟斯巴达王的殉难的!
  那时,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大家商议,要用诡计拿住耶稣杀他,只是说当节的日子不可,恐怕民间生乱。当下,十二个门徒里,有一个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他们就给了他三十块钱。从那时候起,他就找机会,要把耶稣交给他们。门徒遵着耶稣所吩咐的就去预备了逾越节的筵席,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就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葡萄酒,祝福了,递给他们,说:“你们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使罪得赎。”
  这样,现实性故事经过宗教性的模拟之后,最后的晚餐就不仅仅是故事述说本身的需要,而是通过故事的述说来表达一种宗教上的意义:提出了基督耶稣之死是为了使人的原罪与本罪都能得到赎救这一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使救世思想具有了更好的言说方式,即提供了一种明白易懂的比喻方式,通过基督耶稣的殉难,来向众人晓谕应信奉上帝之道,并且确立了圣餐仪式,使教徒时时不忘基督耶稣是为自己而牺牲,以鞭策自己努力成为一个虔诚的信徒。
  由于耶稣的死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使最后的晚餐这一场面更像是一出考验门徒是否坚信基督耶稣的宗教喜剧:当耶稣预告自己被人出卖的时候,门徒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主!是我么?’卖耶稣的犹大问他说:‘拉比!是我么?’耶稣说:‘你说的是。’”通过犹大对于耶稣称呼的变化,与耶稣那模棱两可的回答,在你说是就是,你说不是就不是的戏谑气氛之中使预言开始走向现实。当耶稣告诉门徒们今后只有在天国才能相逢之后,“那时耶稣对他们说:‘今夜你们为我的缘故,都要跌倒!’彼得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的那种莫名自信,在耶稣总是要兑现预言的神迹之下显得十分可笑。
  喜剧的结局终于来到:当众门徒在耶稣作了三次祷告的同时都仍然沉睡不起的时候,“那十二个门徒里的犹大来了,并由许多人,带着刀棒,从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那里,与他同来。那卖耶稣的,给他们一个暗号,说:‘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犹大随即到耶稣跟前说:‘请拉比安!’就与他亲嘴。耶稣对他说:‘朋友,你来要作的事,就作罢!’于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稣。”一切预言已经、正在、将要成为现实,这一场喜剧的结束正是为了显示善恶有报,基督耶稣这唯一的圣子回到了圣父的怀抱,而犹大“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扑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了。
  如果说耶稣被喜剧式地置于死地,以证明基督耶稣的预言从不落空,那么,施洗者约翰将不得不面对死亡阴影的一步步逼近,并最后走向悲剧性的结局:小希律王由于强娶“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喜欢。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
  施洗者约翰显然是触怒了傀儡王小希律,后者早已暗起杀心,只是碍于百姓对于施洗者约翰的崇敬,才没有直接下手,于是借助同样也对施洗者约翰不满的希罗底女儿之口,以不违背自己的誓言,以及不可失去面子为借口,在装模作样的忧愁之中谋杀了施洗者约翰。现在的问题是,为施洗者约翰被杀害而感到震惊的究竟是耶稣,还是百姓?由果及因地推想一下,正是在“他们就厌弃他,耶稣因为他们的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的情况下,耶稣离开加利利而去了耶路撒冷。此时,施洗者约翰仍然坚持在加利利为百姓洗礼。而事实上,耶稣早在施洗者约翰遇害之前,就已经殉难了。
  这样,小希律王杀害的施洗者约翰,是犹太教教众所认为的先知呢?还是基督教的先驱?从举行洗礼仪式的本身来看,与犹太教里面若干教派的洗净仪式直接相关;从洗礼仪式的方法来看,则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不是反复地洗净,而是一次性的洗礼。更通过为耶稣施行这样的洗礼,而得以进入基督教,成为具有象征性的基督教人教仪式,使入教者获得基督耶稣所赋予的赦免原罪与本罪的机会。这就是耶稣所说的:“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施洗者约翰是基督教的先驱之。
  然而,从历史上来看,这样的先驱在犹太教之中还有不少,除了被有人认作是基督教前身的洗礼法利赛派,以及其他教派中的人之外,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斯曾经跟随着一位被称为施洗者班奴斯的先知在野地修行3年,而班奴斯“住在旷野,穿树叶做的衣服,吃地上自生的野菜野果”,与施洗者约翰相差无几。正是这位约瑟夫斯在《古犹太志》之中记载了施洗者约翰被小希律王监禁了1年以后,于公元36年被砍头处死。所以,施洗者约翰显然是一位民族宗教向着世界宗教转型过程之中的标志性历史人物,有着犹太教先知与基督教先驱的双重身份,从而不仅现实地展示出这一转型的初始进程,而且具体地预示着这一转型的未来方向。
  这就是,随着基督教在社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犹太教教徒将从基督教的迫害者转变为虔诚的信仰者,甚至是传教的使徒,其代表性人物就是由犹太教教徒扫罗,转而为基督教信徒的使徒保罗!他改变宗教信仰与四处进行传教的经历,犹如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融喜剧性与悲剧性为一体的,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宗教传播与发展的正剧,生动地展示出了基督教的影响是如何由巴勒斯坦扩散到罗马帝国的。
  这个正剧是由一场犹太教教徒对基督教教徒进行血淋淋的屠杀拉开序幕的:
  那时,门徒增多,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大众都喜悦这话,就拣选司提反等人。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各处会堂的几个人都起来,和司提反辩论,司提反是以智慧和圣灵说话,众人抵挡不住,大声喊着叫,捂着耳朵,齐心拥上去,把他推到城外,用石头打他,作见证的人,把衣裳放在一个少年人名叫扫罗的脚前,扫罗也喜欢他被害。
  随着基督耶稣的殉难,基督教反而正式形成了教会这一宗教发展所必须的组织机构,其中除了有负责传教的使徒外,还选举出了管理教会日常事务的执事,正是在使徒与执事的同心协力之下,基督教在教会的直接推动之中才得以迅速发展,社会影响亦与日俱增,不仅这犹太教中的祭司也开始改变信仰,更促成了基督教教会与犹太教会堂展开直接的辩论,理屈词穷的犹太教教徒便以血腥的手段来迫害辩论的对手。在司提反成为基督教的又一个殉教者的同时,青年扫罗却以一个犹太教的狂信者的形象出场了,于是正剧的第一幕上演。
  “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求文书给大马色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扫罗的家境富裕,并且因为他的父亲是罗马帝国的公民,所以他一出生就拥有了罗马帝国的公民权。这不仅使当初的犹太教狂信者扫罗能够在耶路撒冷之外的大马色,也就是如今的大马士革去追捕基督教教徒,更使后来的基督教使徒保罗能够在从巴勒斯坦到罗马帝国的广大区域之中进行巡回传教。
  随后,“扫罗行路,将到大马色,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他就扑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他说:‘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起来,进城去!你所当作的事必有人告诉你。’扫罗从地上起来睁开眼睛,竟不能看见什么。有人拉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色,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一个门徒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扫罗的眼睛上,好像有鳞立刻掉下来,他就能看见,于是起来受了洗,吃过饭就健壮了,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说他是神的儿子!”
  从此以后,扫罗在一连串的神迹的感召下就成了使徒保罗,正如基督耶稣所说的那样:“他是我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由此可见,使徒保罗所承担的传教使命是空前的巨大,而他传教的对象将主要是从平民到君王的所有罗马人。与使徒保罗的遭遇相仿,在公元31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