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告立即废止意大利南部的拉丁教会所使用的希腊礼仪,与此同时,君士坦丁堡教会普世牧首却命令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教会一律使用希腊礼仪,于是,1054年,东西双方教会又一次发生了互相开除教籍的可笑事件,从而最后正式分裂成为正教与公教,也就是东正教与天主教。
东正教后来成为拜占廷帝国的国教,以及许多东方民族国家的国教。天主教随着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的灭亡,在解除了国教化的约束之后,开始走上国家化的道路,到公元6世纪末,教皇已经集罗马教会主教与罗马行政长官于一身,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权力格局,并且在不断扩大教皇国的领地的同时,还通过为各国皇帝加冕的方式来体现君权神授的教权,使教权凌驾于皇权之上。由此,罗马教会逐渐地向着神权国家演变。
这种教会国家化的趋向,以其世俗化的鲜明特征不断地脱离世界宗教的轨道,特别是,天主教通过大量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搜刮财物,使众多基督教教徒认为这是完全违背基督耶稣所传达的上帝之道的,因为每一个信徒的得救,乃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并不需要通过天主教的神甫做为中介,就可以进行自我的忏悔,因而他们提出必须进行宗教改革,打破只有神甫才可以讲解《圣经》的垄断权,争取每一个信徒都有直接从《圣经》之中领悟上帝之道的权力。面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天主教开始进行反宗教改革的还击:1545年,罗马教皇决定必须惩罚异端,重申天主教的信条正确无误,坚持教皇为教会的唯一元首。
被视为天主教异端的各国“抗议者”,最后形成了基督教新教,并使新教成为继东正教与天主教之后的第三大基督教教派,根据在1555年明确提出的“教随国立”的宗教原则,新教以基督教的国教化来反对国家化,以便在皇权的保护之下逐渐恢复教会的宗教本质,促使教义的阐释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上帝之道。
宗教改革运动之中最先出现的抗议者路德指出:“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教皇与主教都不是基督的代表,也永远不能代表基督”;“在平民信徒和神甫、贵族和主教,以及属灵的和属世的之间,确无差别”;“我们凡为基督徒的就都是祭司,都是君王”,总而言之,“大家都生活在唯一领袖基督之下”。
基督教如何才能回到世界宗教的本位上来,并不是一个纯属宗教的间题,紧接着第一次宗教改革运动以后所出现的第二次宗教改革运动,就提出了政教分离的响亮口号,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基督教将继续向着既要爱上帝更要爱人的上帝之道复归。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苏拉米·莫莱》破译的圣经》第八章 寿终正寝的千年预言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八章 寿终正寝的千年预言
Ⅷ.36 进入历史的空间
在全能先知摩西之后,出现在《圣经·旧约》里面的大小先知,都不可能具备如同摩西那样的既是耶和华旨意的代言人,又是耶和华允诺的预言者,更是拥有对于摩西律法的绝对阐释权的全能功能。与此同时,这些先知所能够具备与发挥出来的功能,已越来越小,越来越转向预言者的角色扮演。不过,先知的预言者身份,仍然是建立在先知能否成为代言人的基础之上的,当然,这一点则是由耶和华通过种种神迹来对先知进行确认。
因此,在所谓的大先知与小先知之间,出现在大先知身上的神迹,自然将比出现在小先知身上的神迹更多一些,分量也更重一些,因而先知的功能也就随之而增长,特别是在进行预言方面,更是如此。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先知的身份必须由耶和华来赋予,否则,就是假先知,因而先知的功能,即大小,也同样是由耶和华来决定的。这实际上表明了《圣经·旧约》里面的先知,无论其大小,都与通常所说的先见者与预卜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因为前者与神有着直接与间接的种种密切联系,而后者则与神无关,并且往往是在装神弄鬼之中来妄言休咎,走向前者的反面,即是伪先知。
在据说是《圣经·旧约》之中的四大先知里面,以出色的预言能力著名的是但以理。这不仅仅是由于但以理聪明过人,以至于出现了在犹太人的成语里面有“但以理的智慧”这样的说法;更是因为但以理是受到了耶和华的启迪,才开始他的先知生涯的,所以那一次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1957,但以理能够机智地把苏珊娜从死亡的威胁中解脱出来,从而显示了耶和华的旨意。其实,在希伯莱语中,“但以理”三个字的意思就是“神之裁判”。但以理既然能够在体现神的旨意之中来进行裁判,也就自然地将在此前提之下来进行预言,因而但以理的先知形象一开始在《但以理书》中出现,就是与神迹的出现分不开的。
但以理这一先知形象出现的背景正是犹太人成为“巴比伦囚”的时期:
犹大王约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到耶路撒冷,将城围困。主将犹大王约雅敬,并神殿中的器皿的几分交付他手,他就把这器皿带到士拿地阐述伊斯兰改革理论的著作有《伊斯兰宗教思想的重建》等。,收入他神的庙里,放在他神的库中。
在这里,可以看到对于犹太人成为巴比伦囚的原因的宗教性改写,是“主”,也就是耶和华使犹大国灭亡,并使它的子民变成国虏,即使连自己的神器沦入异教之神的手中,也在所不惜,以此来显示耶和华对于犹太人违抗自己意志与权威的最高惩罚。
这样,但以理一出场,就是以囚虏的身份出现的:尼布甲尼撒命令太监长“从以色列人的宗室和贵胄中,带进几个人来,就是年少没有残疾、相貌俊美、通达各样学问、知识具备、足能侍立在王宫里的。’于是战争。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认为只有消除主观偏见,,一共选出了但以理等四个青年人,并重新给他们改了巴比伦名字,要求他们必须学会巴比伦人使用的语言,然后,“王派定将自己所用的膳,和所饮的酒,每日赐他们一份,养他们三年,好叫他们在王面前侍立。”显然,巴比伦王想采用软化的方法来使但以理等人成为自己忠实的奴仆。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暗示这将是耶和华对于但以理等人是否虔诚的一次严峻考验。
“但以理却立志,不以王的膳,和王所饮的酒,玷污自己,所以求太监长容他不玷污自己。神使但以理在太监长眼前蒙思,受怜悯,太监长对但以理说:‘我惧怕我的主我王,他已经派定你们的饮食,倘若他见你们的面貌,比你们同岁的少年人饥瘦,怎么好呢?这样,你们就使我的头在王那里难保!’”美酒佳肴之所以成为对坚守宗教信念的但以理等人的玷污,在于根据摩西律法体系的有关规定:谁如果吃了违背教规的食品,将被视作叛教者!而巴比伦王居然要踢给这些囚虏以自己的膳食与酒,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于是,在太监长的默许之下,但以理对太监长专门派来管理他们的人说:“求你试试仆人们十天,给我们素菜吃,白水喝;然后看看我们的面貌,和用王膳那少年人的面貌,就照你所看的待仆人罢!”结果,就允许他们先试着吃素菜与喝白水十天。“过了十天,见他们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于是撤去派他们用的膳、饮的酒,给他们素菜吃。这四个少年人,神在各样文字学问上,赐给他们聪明知识,但以理又明白各样的异象和梦兆。”这样一来,四个犹太人先知的形象也就浮现在众人眼前。
显然,是吃素菜喝白水,还是吃王膳喝御酒,已经成为考验是否坚信耶和华的一种必要的手段,通过第一次有关吃素菜喝白水却能更加俊美肥胖的神迹显现时表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认为经,耶和华已经将忠诚于自己的但以理等四个人,与其他的青年人分别开来;而且随后便成为先知。与此同时,在但以理与其他的三个人之间,也出现了作为先知在功能上的明显差别,尽管都是有知识的聪明人;然而,惟有但以理具有更强的预言功能,可以解说各种各样的奇异现象与梦中预兆,因而无疑表明从一开始起,但以理就被耶和华特别看重,选作了大先知,而其他三人只能作小先知。
虽然可以说,这样看上去耶和华似乎有点偏心,但是,有一点却可以证明耶和华倒也不乏公正,这就是所有的这四个犹太人先知都是因为对于耶和华的忠诚而被选中的,因而他们的代言功能的差别不是很大。正因为如此,当这些先知面临死亡与信仰的抉择的时候,出现了宁死不屈的感人场面,大家都愿意为耶和华牺牲生命!在这一方面耶和华倒也是一视同仁的,先后借助当权者的手来置他们于死地,然后又使他们毫发无损,以此来显现自己的意志,震慑所有的人——无论是巴比伦人,还是犹太人。
这时候,尼布甲尼撒王塑造了一座巨大的金像,召集全国的官员举行开光庆典,于是“传令的大声呼叫说:‘各方、各国、各族的人!有令传给你们。你们一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窑中!’”但以理的三个伙伴当然不会违背律法来礼拜异教的神,结果,尼布甲尼撒王威胁他们,决定要烧死他们,然而,这三人说:“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窑中救出来。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
面对着神与王之间的权威性对抗,平凡的人总是要成为出气包,甚至要成为牺牲品。尼布甲尼撒王在盛怒之中,“变了脸色,吩咐人把窑烧热参见“数学”、“美学”中的“笛卡尔”。,比寻常更加七倍。这三人穿着裤子、内袍、外衣和别的衣服,被捆起来扔进烈火的窑中。那时尼布甲尼撒惊奇,急忙起来,对谋士说:‘我们捆起来扔在火里的不是三个人么?看哪!我看见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也没有受伤,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正是这个神子在烈火中的出现,促使尼布甲尼撒王下令放出这三个人来,竟“见火无力伤他们的身体,头发也没有烧焦,衣裳也没有变色,并没有火燎的气味”。
直到此时,这位骄横的国王才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他差遣使者救护依靠他的仆人,他们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们神以外不肯事奉敬拜别神!”这样,不仅说明了神子即是耶和华派来的天使,更为重要的是,尼布甲尼撒王在承认了耶和华的权威性的前提之下,居然会采取这样的方法:“现在我降旨,无论何方何国何族的人,谤毁他们的神的,必被凌迟处死,他的房屋必成粪堆,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
在这里,耶和华所施行的神迹,不仅造就了先知,而且似乎还促使并非信徒的尼布甲尼撒王大彻大悟,不过,由于耶和华仅仅是他的选民犹太人的唯一神,而巴比伦人也永远不可能成为如同犹太人一样的选民,始终只能以异教徒的身份来认可、乃至赞颂犹太人的神,因而犹太人的神与巴比伦人的王,实际上被置于同一权威性层面上,所以,冒犯犹太人的神将受到的惩罚,与违抗巴比伦的王会受到的惩罚,是同样惨烈的:一个是凌迟处死,房屋成粪堆;一个是烈火焚烧,皮囊成灰,由此可见神权国家与王权国家在权威本质上的一致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犹太人之中的大大小小的先知会在成为国王的仆人之后,能够承担起管理巴比伦人、玛代人的重任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如果国王利用这些犹太先知来进行行政事务的管理,首先更可以在巴比伦人、玛代人与犹太人之间造成某种权力的平衡与制约,以确保王权统治不至于受到巴比伦人、玛代人的直接挑战;其次因犹太人是以囚奴的身份来参与行政事务的,国王可以通过对他们的任意惩罚,来对巴比伦人、玛代人进行震慑。这样道主义”来拯救人类。主要著作有《哲学概念》、《自然哲,追逐权力的冲突将被转移,使之成为巴比他人、玛代人与犹太人之间的矛盾,而国王的权威显示,则可借助对于犹太人的惩罚来有效地控制巴比伦人,从而使诸多先知面临尴尬的处境:在恩宠有加的同时,又随时存在着生命的危险。
正因为如此,此时的犹太人由民族宗教之中神的选民成为国王治理之下的奴仆,挣扎在生死一线之间,即使是拥有大先知头衔的但以理,也难以避免生死两茫茫的危机,尽管据说这又是耶和华通过他来显示的一次神迹,以同时震慑犹太人与玛代人。玛代人的国王“随心所愿,立一百二十个总督,治理通国;又在他们以上立总长三人(但以理在其中),使总督在他们三人面前回复事务,免得王受亏损。因这但以理有美好的灵性,所以显然超乎其余的总长和总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国。”权力之争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身陷害。
“那时总长和总督,寻找但以理的把柄,为要参他,只是找不着他的错误过失,因他忠心办事,毫无差错过失。那些人便说:‘我们要找参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神的律法中就寻找不着!’于是总长和总督,纷纷聚集来见王,要立一条坚定的禁令:‘三十日内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么,就必须扔在狮子坑中!’王立这禁令,加盖玉玺。但以理知道这禁令盖了玉玺,就到自己家里(他楼上的窗户,开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双膝跪在他神面前祈祷恳求。那些人就纷纷聚集,见但以理在他神前祈祷恳求,他们便进到王前”,极力要求惩罚但以理。
“他们对王说:‘王啊!那被掳之犹太人中的但以理不理你,也不遵你盖了玉玺的禁令,他竟一日三次祈祷!’王听见这话,就甚忧愁,一心要救但以理两种。,筹划解救他,直到日落的时候。那些人纷纷聚集来见王,说:‘王啊!当知道玛代人有例,凡王所立的禁令,都不可更改!’王下令,人就把但以理带来,扔在狮子坑中。王对但以理说:‘你所事奉的神,他必救你!’有人搬石头放在坑口,王用自己的玉玺,合大臣的印封闭那坑,使惩办但以理的的事,毫无更改。”
利用宗教信仰来进行政治陷害,本是权力之争过程中常见的事,关键在于最高当权者如何来作出决断,因而这将涉及到一个关于对继续进行统治是有利还是有害的根本问题。当众多官员聚集起来,异口同声地要求惩处他们共同的权力对手的时候,最高当权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明明知道这是一次有意识的谋害,还是顺从了这众多官员的要挟。尽管最高当权者在此时也似乎不无犹豫与无奈,但是最终还是成了以权杀人的谋杀者。
因此,整个以神迹来呈现的结局也就产生了滑稽剧的效果:“王回宫,终夜禁食,无人拿乐器到他面前,并且睡不着觉。次日黎明,王就起来,急忙往狮子坑那里去,临近坑边,哀声呼叫但以理,但以理对王说:‘愿王万岁!我的神差遣使者封住狮子的口,叫狮子不伤我,因我在神前无辜,我在王前也没有行过亏损的事。’王就甚喜乐,下令把那些控告但以理的人,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