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华美酒谈 >

第4章

中华美酒谈-第4章

小说: 中华美酒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徐谓的《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一诗,也表达了对屈原的钦敬和哀悼:“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枪神!家酿寄君须酩酊,古人犹见独醒人。”
  “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旧时,每逢端午节,不少地区都有饮雄黄酒以驱疾除病的习惯。“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恶、物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炼食之,轻身、神仙。”唐时因科举失意遭到夫人耻笑的杜羔,动乱年间丧父散母,痛不欲生,啕号终日,几致神经失常。其妻赵氏特在端午节采摘许多夜合花,晒干后装入丈夫的枕套,当他稍有犯病迹象时,即掏一把泡在酒中让他饮用,马上平安无事。有些地方,端午节还饮菖蒲酒、门插艾叶以避恶气。 
  俗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也有不少地方(尤其是北方)并不把端午当成“恶日”,相反,还把它当成喜庆之节来看待。唐玄宗在《端午壬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了端午佳节皇宫盛宴的欢乐情况,美味佳肴,醇醪琼液,树荫浓郁,清风徐徐,他们君臣欢饮终日,吟诗作赋,好不逍遥自在。
  (4)酒与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与家人团圆赏月饮酒的日子。
  《礼记祭法》:“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按古制,天子每年春分时祭日,秋分时祭月。秋分,在八月里,而八月是秋季三个月中间的一个月,故而叫“中秋”。秦汉之时,继承了前代的遗风,很重视中秋时的祭月活动。汉代时,天子在八月里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明清之时,祭月、赏月、饮酒之风沿习不断,中秋节以饮桂花酒为习俗。
  月与酒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在宫中举行中秋酒宴,并熄灭灯烛,月下进行“月饮”。不少诗人嗜酒如命,以月为魂。在月光皎洁、清辉明媚的中秋之夜,吟诗作赋是最让骚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唐代诗人裴夷直同隐居香山的白居易中秋夜酌酒赏月,兴意正浓时挥毫成诗: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
  苍龙颌底珠皆没,白帝心边镜乍磨。
  海上几时霜雪积,人间此夜管弦多。
  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成波。
  中秋月,不仅是仕途畅达者的朋友,更是人生困顿者的知己。贞元十四年,韩愈被贬,在改任江陵府法曹参军的中秋月夜饮酒释怀,在诗中写道:“……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酒给诗人带来了雅兴,驱解了忧愁。
  (5)酒与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易经》曰:“以阳爻为九”,把“九”定为阳数,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而叫“重阳节”,也叫“重九”节。
  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菊花,是我们中国人培育出来的著名的花卉,《礼记月令》中已经提到。它在草木遍枯的时刻怒放,清芳幽香,尤其惹人喜爱。古人还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重阳糕,是用谷物为原料做的糕点,在重阳时吃,大概与周代秋粮收获后要尝新粮的做法有关。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有饮茱萸酒的做法。人们在重阳日佩茱萸,认为可以祛邪辟恶和长寿,据晋代人葛洪在《西风杂记》中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铒,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后来发展成为用茱萸泡酒喝。唐代诗人王维有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佳节不能团聚而倍感思念之情。
  2。日常饮酒风俗
  在我国古代,酒的使用,是用来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的。到后来逐渐形成了酒事活动的风俗。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观照,形成了传统的酒文化习俗。除了重大节日的饮酒习俗外,日常生活中也少不了用酒来庆祝,经过长时间的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酒风俗。
  “满月酒”或“百日酒”,就是其中风俗之一。生了孩子,满月时,摆上几桌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贺,亲朋好友一般都要带有礼物,也有的送上红包。
  “寄名酒”:旧时孩子出生后,如请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难,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眷,痛饮一番。
  “寿酒”: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为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上梁酒”和“进屋酒”:在中国农村,盖房是件大事,盖房过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这天,要办上梁酒,有的地方还流行用酒浇梁的习俗。房子造好,举家迁入新居时,又要办进屋酒,一是庆贺新屋落成,并致乔迁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一 酒与中国民俗(3)


  “开业酒”和“分红酒”:这是店铺作坊置办的喜庆酒。店铺开张、作坊开工之时,老板要置办酒席,以致喜庆贺;店铺或作坊年终按股份分配红利时,要办“分红酒”。
  “壮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远行,为其举办酒宴,表达惜别之情。在战争年代,勇士们上战场执行重大且有生命危险的任务时,指挥官们都会为他们斟上一杯酒,为勇士们壮胆送行。
  3。饮酒行令
  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已久,开始时可能是为了维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设立的“监”。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射礼,为宴饮而设的称为“燕射”。即通过射箭,决定胜负。负者饮酒。古人还有一种被称为投壶的饮酒习俗,酒宴上设一壶,宾客依次将箭向壶内投去,以投入壶内多者为胜,负者受罚饮酒。
  我国的酒令五花八门,见于史籍的酒令有雅令、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乐令、对字令、筹令、彩云令等。
  始见于唐代的雅令,是文人学子在酒宴上使用的酒令。唐代《申屠澄》记载了一则关于雅令的动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围炉飨客。风流才子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引用《诗经》句行雅令。不料话音刚落,坐在对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来,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诗句,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后两句,说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达了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结良缘。
  四书令,是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的句子组合而成的一种酒令,在明清两代的文人宴上,四书令大行其时,用以检测文人的学识与机敏程度。
  花枝令,是一种击鼓传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饮酒的方式。唐白居易的《就花枝》诗曰:“就花枝,移酒海,令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欢娱逐来,任他容鬓随年改。”徐某《抛球乐辞》:“……灼灼传花枝,纷纷度画旗。不知红烛下,照见彩球飞。”可见唐人饮酒击鼓传花递球的场面何等热闹。《红楼梦》七十五回就有一段“花枝令”的描写。
  筹令,是唐代一种筹令饮酒的方式,如“论语筹令”、“安雅堂酒令”等。后者有五十种酒令筹,上面各写不同的劝酒、酌酒、饮酒方式,并与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既活跃酒席气氛,又使人掌握许多典故。如“孔雀开樽第一”;“孔融诚好事,其性更宽容”。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得此不饮,但遍酌侍客,各饮一杯。至于“牙牌令”,是唐代筹令的一种变异形式,它与安雅堂酒令相似,也盛行于明清。《红楼梦》四十四对牙牌令作了精彩细致的描写。
  如今民间流行的“划拳”,唐代人称为“拇战”、“招手令”、“打令”等。划拳中拆字、联诗较少,说吉庆语言较多。如“一定恭喜,二相好,三星高照,四喜、五金魁,六六顺,七七巧……”充满欢乐气氛。
  4。婚嫁、丧葬与酒
  (1)婚嫁与酒 
  按我国古老习俗,人生一世,从出生、婚嫁到死亡均离不开酒。婚嫁中更是少不得酒。尽管现实生活中很难有十全十美的婚姻,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乐于竖起这块人生的里程碑,乐于品尝这杯人生的浓酒。《礼记(上民下日)义》中有“合卺而酭”,就是新婚夫妇以两个瓢,各执一片,盛酒漱口,以表示自此相亲相爱的结婚仪式,后来演化出“合欢酒”、“交杯酒”。婚嫁饮酒的风习,至今未变,比如向人家去祝贺新婚,还是讲“去吃喜酒”。喜宴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来宾敬酒,双方还要喝交杯酒。三天后回门,女方也要设宴待客,称“回门酒”。
  酒在婚礼中发挥了很多的作用:其一,表达了对新郎新娘喜结良缘的祝贺。其二,表达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来宾的欢迎。其三,为婚礼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如果说酒在诗人那里表达的多是忧患的情思,那么在婚礼上则表达的多是幸福的感受。 
  (2)丧葬与酒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
  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数民族则在吊丧时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听到丧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赠送丧家几斤酒或大米,香烛等物,亲戚送的酒物则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来斤白酒,一头猪。丧家则要设酒宴招待吊丧者。云南怒江地区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户带酒前来吊丧,巫师灌酒于死者嘴内,众人各饮一杯酒,称此为“离别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习俗还有在墓穴内放入酒,为的是死者在阴间也能享受到人间饮酒的乐趣。汉族人在清明节为死者上坟,必带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在祖先的灵像前,还要插上蜡烛,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二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1)


  1。傈僳族“合饮杯酒”
  傈僳族有一个特殊的风俗,青年和老人不分男女都嗜好吸烟、喝酒、饮茶。在当地,水酒称为“呢支”,是用苞谷、荞子之类的粮食酿造而成的。
  这种酒,也叫醋酒或杵酒。制造方法比较简单,原料一般是苞谷、高粱、荞麦、稗屑子等,以稗子为最好。制作时先把粮食捣碎,蒸熟后放凉,拌上适量的酒药,放进干净的瓦罐里,盖好,发酵十几天,等发出酒香味,说明已出了酒,启封冲饮。时间越长越好,如果放上半年以上再饮用,酒味就更浓了。 
  在傈傈族,招待客人时,水酒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认为“无酒不成礼”,有了酒就有了相应的礼节。主人用很精致的竹筒将酒盛满后,往地上倒一点,表示对祖先的怀念,接着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然后将客人面前的其它竹筒盛满,双手举到客人面前请客人饮用,而后,主客共同畅饮起来。
  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合杯酒”了。傈僳族称“伴多”,即两人共捧一大碗酒。这种饮法只有在大家酒兴最浓的时候才出现,而且是由主人首先邀请。主客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脸靠脸,然后一同张嘴,一口气饮完。于是酒从他们的嘴角,脸上淌下来,甚至流到衣服上,他们却全然不顾。喝完了,相互对视,开怀大笑。饮合杯酒,只在亲朋好友或恋人之间进行。过去常常用于贵客来临、签定盟约、结拜兄弟的场合上,不分男女,两人共饮。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邀请你同他合饮杯酒,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并愿同你建立诚挚的友谊。但是,晚辈人不能邀约长辈“伴多”,而是长辈对晚辈人表示关心,对同辈人表示友好或者未婚男女相互爱慕时才饮合杯酒。
  过去,由于粮食产量较低,再制作大量水酒又耗费了许多粮食,所以,全家存粮最多能吃八九个月,在新粮食下来之前,要以红薯、山药、野菜、野百合来充饥。遇上灾荒或缺粮季节,傈僳族都保持着互通有无、彼此互济的风尚。
  2。蒙古族的“三杯杯”酒俗
  我国云南蒙古族的民俗中,“三杯杯”是一个颇有象征意味的饮酒习俗。
  有一位诗人讲述了他在云南蒙古族的“那达慕”节日中亲历“三杯杯”的经过。
  当客人们围坐在丰盛的酒席前时,蒙古族主人唱着本民族的一首《金杯杯》祝酒歌,开始了敬酒活动:几个穿着漂亮的姑娘站在席边,其中一个姑娘笑对客人,手端盛有八杯酒的托盘。跨出左脚,弯右膝,低下头,把托盘高高举过头,与其他姑娘一起唱道:“金杯杯酒呀,喝上那一杯杯,喝上那一杯杯呀,欢迎贵客!”
  那位诗人不善饮酒,迟疑了一下没接酒盅。托盘的姑娘见状,就再弯下身子,快跪到地上了。诗人见状赶紧蹲下身子,接过酒盅,一口气喝了下去。但他的一位同伴,却只端起酒盅,用右手指蘸点酒,拇指合着中指,向天一弹,然后将酒盅放回托盘。诗人以为他不会喝酒。接着,另一位姑娘加满了托盘里的第二杯酒。她们又齐声唱道:“金杯杯酒呀,喝上第二杯杯。喝上那二杯杯酒呀。表表心意!”诗人想不喝了,但姑娘的右膝又跪下去了。见此状只得再喝下这第二杯酒。同伴却依旧端起酒盅,用右手指蘸点酒,轻轻抹在前额上,又把酒盅放回托盘。诗人更是不解其意。正胡思乱想时,姑娘们的第三杯酒又敬上来了。她们唱道:“金杯杯酒呀,喝上那三杯杯。喝上那三杯杯酒,醉呀醉不了!”歌声中,客人们都举起酒盅,一仰脖子,喝了下去,随后将酒盅倒立一下,表示喝完。诗人的那位同伴又同别人不一样,他先端起酒盅沾了沾嘴唇,随后才一饮而尽。姑娘们满意地收回托盘,停止唱歌,走向另一席。据说,如果第三杯酒,有一位客人未喝完,姑娘们不会收回托盘,还要反复地对着客人唱祝酒歌,直至全部喝完。
  诗人仍不解其意,事后向同伴询问,才得知这位同伴出生于当地,所以了解这里的风俗。同伴说:“云南蒙古族的三杯杯酒,其实,三杯杯,不喝也行,只要懂得其中的规矩与含义即可。唱第一首歌词,敬第一杯酒时,用手指蘸酒上下一弹,表示敬天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唱第二首歌,敬第二杯酒,用手指蘸酒在人体最高处点一下,表示不忘本,祭祖宗;唱第三首歌,敬第三杯酒时,用嘴唇沾一沾酒,表示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