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边 美国那边-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言,老一代人的地位降低了,孩子的地位上升了。正因为出现这种变化,厂家或其他服务机构开始明白,在中国,抓住小皇帝就算抓住了父母,就算抓住了家庭的钱包。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没有这种说法,但“宠爱孩子”的概念也存在,存在的时间与美国一样长。在表现形式上,“宠爱孩子”体现在孩子要玩具父母基本上都会给买;他要参加的娱乐节目,一般都会带他去。美国的普通家庭平均生18个孩子,许多中产阶级家庭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不是很多。小皇帝现象不像在中国那么普遍。
父母的出发点是在一定程度上宠他,但也知道这样不好。刚才,你提到小皇帝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发言权增大。但孩子在美国家庭中的发言权本来就比较大。没宠坏他的时候,他的发言权就是那么大。比如,要去吃饭,父母很可能问5岁的孩子想去哪里;如果他想吃比萨,而妈妈想吃中国菜,那么他们会进行谈判。这是中美家庭养育孩子方法的根本不同——孩子的意见更受尊重。
袁岳(Victor Yuan):
我想,区别在于,美国是一种成人与儿童划定边界,各自尊重的模式。而在中国,以前是成人把小孩不当独立的人看,总觉得孩子是不健全的,因而不需要受到尊重。而现在则是过于容忍孩子权利的扩张。成人在孩子的进攻面前束手无策。
第四篇 开放的情感世界话题37:对代沟的疏导不够
话题37:
对代沟的疏导不够,是引发社会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袁岳(Victor Yuan):
现在的代沟周期缩短了。每隔三五年,人们的看法都会改变。我爷爷和我父母之间存在代沟,父母和大哥大姐有代沟,大哥大姐和四哥四姐之间也有代沟。他们的社会价值观不同,代际沟通模式不同。年轻一代和老一代的代沟增加了,代沟的总量增加了。
代沟的表现有四个方面。第一,家庭成员拥有的信息量不一样。越是年轻人,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越杂,思想越多元化。第二,新一代的权威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会自然地接受权威。第三,新一代艰苦奋斗的传统以及细水长流的观念很薄弱,年轻人相信应该更多地花钱、追求更多的享受。第四,中国新一代的反叛程度比西方社会表现还要严重。从现有的教育渠道看,今天的代沟不明显,它主要表现在非正式社会关系领域,比如伙伴关系、网友关系和家庭关系中。一个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但他还有不为人知的其他方面。一方面,这说明了他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说明大家通过沟通达到共识的机制不够强,这导致了在正式沟通中代沟被隐藏起来。一个学生不敢在老师面前大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免被看作坏学生。中国社会的代沟广泛存在,与过去相比更多了,但对它的解决和疏导不够,这是引发社会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也存在代沟,而且情况一直如此。在美国,代沟还是一代和另一代的区别。我和父母的代沟与我和一个比我小10岁的人的代沟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由你长大的时候的社会状况和经济因素决定的。看法不同的周期缩短,在美国不被称作代沟,而被看作是一种必然的现象。我的看法可能与比我小5岁的人不一样,但不一定算是代沟。谈到代沟,第一个问题是,你在什么时候和什么背景下长大。现在的信息量比以前多,媒体的内容和媒体对儿童的影响力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结果,上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长大的人所看的电影和电视就不一样。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可能在看电影、看电视和听音乐方面与其他年龄的人在品味上有所不同。年纪越大,对新技术产生的舒服感越低,价值观也会有不同。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比他们的上世纪60年代长大的父母稍微保守一些,这是一种逆转。在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美国聚积的财富是前所未有的,现在的年轻人是在这种空前富裕下长大的,所以年轻人对物质的看法更务实、更成熟。代沟的存在不可避免,但是在美国,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和年纪大的人更不容易沟通了,沟通还不是一个大问题。
第五篇 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疏远了话题38:邻里关系比以前疏远了
袁岳(Victor Yuan):
邻居,北京人以前将其称为“街坊”,在我的老家江苏叫“邻舍”。邻里关系是传统关系中很近的,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果邻里关系好,你会觉得城市生活比较安全、生活有趣、有保证,“守望相助,葱酱相借”。邻里关系起着互相帮助、一起娱乐的作用。过去,社会流动性不像现在这么大,邻里关系作用很重要,互助的特点也很突出。
现在,邻里关系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个是社区构成发生了变化,新的社区主要由陌生人构成,邻里关系变成了地理上靠近的关系。但实际情况是人们之间不认识,心理上不亲切,互动也不多。在城市里建设新的社区时,注意的是让人住进去,而没有考虑如何真正地让人们融合在一起。老社区里也住进了许多外地人,如民工和京漂一族等。他们进入社区后变成了陌生群体,没有太强的动力和热情与社区里的其他群体进行交往。这些因素使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疏远了。我认为,在中国的社区建设里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社会工作。应该增加社区的公共服务空间,如公共图书馆、社区俱乐部、义务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娱活动等。新社区的建设不仅仅是房地产的建设,更应该重视社区关系的建设。让社区活跃分子真正地表现自己,让大家认识自己,代表社区意见,发展社区关系。
我们知道,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农村在经济发展上的收益不如城市,但是在心理层面上,农村居民对社会生活的满意度总体水平要高于城市居民。其中一项提高满意度的重要贡献因素是社区人际关系的融洽度。这种相对密切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源在有限条件下的调剂需要。许多去农村旅游的城里人深受农村那种诚恳热情气氛的感染。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传统上,大部分美国人是住别墅的。邻居就是住在你隔壁房子里的朋友。这种关系在历史上就很重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这些邻居对你很重要。如果你在一个小城镇居住,许多时候都会集体从事一项工作,如盖房子和做农活等,这时,邻居会帮你。现在的邻居变成了在一起娱乐的好朋友。传统的画面是,五六十年代家庭主妇走到隔壁向邻居的主妇借白糖。现在,你的割草机坏了,也需要找邻居借。这种互相借东西的友好场面是很普遍的。在我的三个姐姐很小的时候,我们家的经济条件稍低于平均水平。我妈说我们家是社区里最后一个买彩电的家庭。到了感恩节,如果想看“第五大道大游行”那种节目,最好是有彩电,于是父母就把三个姐姐送到邻居家看彩电。现在,美国社会流动性增加了许多,固定在一个地方住一辈子的人越来越少了。这必然影响你和邻居的关系。社区的意识也不像以前那么浓厚了。以前,你的一个邻居看到你的孩子在抽烟,他会跟你说。现在这个概念就比较淡薄了。
第五篇 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疏远了话题41:外地人生活满意度高
话题41:
外地人生活满意度高,比城里人还高8%
袁岳(Victor Yuan):
中国城市与乡村有很大差别。总的来说,农村是很穷的。温州、浙江、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农村甚至比城里条件还好,但这是少数。城乡的差别表现是城市获取的发展条件更多,待遇差别较大。比如就医,医院可能有80%的床位分布在城市地区,但实际农村有80%的就医需要。在就业机会方面,城市人更优越,农村人想去就要有就业证、临时户口和卫生证明,有“三证”才可以流入就业市场。现在鼓励城乡流动,限制减少,横向流动增加。农村的纵向流动也增加了。一个普通农民居民可以在当地竞选村长,一些城市的公务员职位甚至对农民开放,而不像以前被传统社区政客所把持。在城市中,普通人提升社会地位,进行纵向流动的机率还不高。
一个农村人流动之后,回到老家,信心会比较足,能力也会强些,更容易被看作能人。他竞选村长成功的机率会增大。流动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现在,农村来的人,只要有本事,很容易会被城市接纳。外地人来到北京,发现大城市机会多得多。许多本地人下岗了,但很少有外地人找不到工作,只有2%~3%的外地人找不到工作。外地人生活满意度高,比城里人还高8%,因为他的期望相对低一些。
我们可以看到城乡互动的另一些特点。第一,城乡差距还是很大,而且还在加剧。但这个差距是可以跨越的。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生产作业,产业化生产会使农村发展,城乡互动的条件会进一步改善。第二,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仍存在,但很明显地减弱了。与七八年前相比,如果那时的歧视100,那么现在只是30。城市媒体对外地人的报导也更加客观正面。城市对外地人的社会认可度增加了,出现了“评选优秀民工”等活动,也出现了更多希望拉近城里人与外来人的活动。这与政府强调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取向有关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乡下应称为“农业地区”。美国基本上是一个城市化的国家。美国有9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里,农业地区人口不多。但农业地区对美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城市和农业地区的差距不明显。在文化素质方面,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纽约人和美国中部一个农场的农民,在外表上不一定看得出特别大的区别,教育水平也没有很大差别。农业地区的人口经常是大学毕业,许多人是硕士毕业。因为管理高科学技术的农业生产需要这样素质的人。农业地区人口的价值观比较保守,信仰宗教;在政治问题上,农业地区支持共和党。还有一点与中国不同的是,城市人与乡下人之间的歧视是不存在的。而且,美国的农业地区人口为他们的家园和生活方式感到非常自豪,他们不愿意搬到纽约等大城市,认为农业地区的生活才是美国传统的生活方式。
袁岳(Victor Yuan):
我发现,在美国农村地区,有一群人没有被算作农村人。比如墨西哥移民,帮助在农村打短工。全美有上百万这种人。他们基本上是劳工,挣钱是很少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他们大部分是非法移民。在得州和加州,由于靠近墨西哥,的确存在这种状况。
袁岳(Victor Yuan):
美国农民的教育程度是很高的。我去过几个美国农民家,发现他们家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家里一般有两台电脑,一台电脑看天气预报、卫星系统和全球期货,另一台电脑用于打字和算账。而且,我发现他们定期参加农业专业培训会议,还与妻子和兄弟开会、培训、做出参加展览会的分工。农业工作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化程度都很高。还有,他们的家庭价值观非常重。他们不太喜欢太多人的热闹,喜欢一家人独处。他们的孩子觉得这种方式特别没意思,孩子说他们不想在那里呆着,将来会走出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外面的许多事情。他努力走出去,成为一个外交官、一个医生,永远就不回去了。回去探亲可以,但是不会住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另一种情况是,许多人出去了,由于很怀念传统单纯的美国生活方式,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那代表正宗的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在社会上,农民是很受尊敬的。因为美国有1%的人做农民,不但喂饱了美国,还帮助了其他国家。
第五篇 社会经济生活丰富了、疏远了话题42: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很重视慈善活动
话题42:
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很重视慈善活动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美国的慈善活动对社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许多美国人都参与这种工作。每年美国人民花2 500亿美元用于慈善活动。有好几千万人每个星期、每个月都会参加这种工作。这种工作范围很广泛。比如,可以当家教,帮助贫困孩子做功课,或者如果贫困的孩子没有父亲或哥哥,那么也可以带他玩,当他的哥哥或姐姐。对于老年人,他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一个人在家住,可以把午饭或晚饭送到他家里。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被打的妻子离开家,没有地方可去,有些组织就帮助这些女性找到稳定的住处。有人会帮助这样的妻子联系工作、找律师等等。
在美国,从事慈善工作的人有很多种。有些是普通人,比如,我天天上班,周末时,我把自己的时间献给这种机构。有些教会也安排一些这样的活动,帮助无家可归者。美国前总统卡特创办了一个机构,名叫Habitat for Humanity(慈善住处)。他经常到外面去,动手做工建房子,给买不起房子的人住。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很重视慈善活动,希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条件差一些的人做服务工作。我在乔治城大学的时候,也就是1986年~1990年,参加了好几个这样的项目。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一个是特区学校项目(DC Schools' Project),负责帮助刚移民来美国的学生,对于不会讲英语的人,帮他们尽量听懂课,直到他们适应。另一个是For the Love of Children,也就是“对儿童奉献爱心”项目,这是针对十几岁的学生的。他们是普通学校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好,或者自己本身有问题。他们会去一所特殊的学校——由慈善机构赞助的。我就去那所特殊的学校帮他们学习数学和语文等课,帮助他们学得更好。多半大学生至少有过一个学期或一年的这种经历。在美国,任何一个中产阶级孩子成长时,如果需要,都会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但不是每一个美国人都会这样。如果有人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其他人有义务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好。
袁岳(Victor Yuan):
慈善在中国是一种新的东西。一半普通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另一些认为这是富人才应该做的事情,也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政府该做的。实际上,目前做慈善工作的主要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少数富人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从人员数量、项目和范围上看,他们的影响都是很有限的,这对解决问题施加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目前的慈善和公益工作已经小有影响力的是在环保方面,如自然之友和地球村等组织。在弱势群体帮助方面,有艾滋病人关怀、家庭暴力中的妇女关怀和流浪儿关怀。社区关怀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慈善公益工作也有了一些进展。
从总体来说,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对于本地的企业来说,它们介入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还不大,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自身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制度的支持也不够,比如,通常的公益免税就没有能够有效地实施。最近一次在北京举行的关于跨国公司参与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