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乾泰祥经营仍十分困难,直到1954年底,乾泰祥等10户作为最后一批店户与苏州市花纱布公司签订了经销合同,挂起了经销店牌子,从此起死回生,有了根本转机。1956年,乾泰祥与其他绸布店一起申请公私合营,在行业改造调整网点过程中,西中市大丰布店,观西大兴布店、瑞和皮货店先后并入乾泰祥。大丰原来与协记、辛昌号称苏州棉布三鼎,合并后在乾泰祥宫巷一侧曾一度高悬〃大丰绸布商店〃牌子。1956年底,太监弄大丰丝棉商店又并入。商店由原来大丰经理朱蓉江、源昌祥经理史德生和大新经理徐子屏为私方主任,顾治平、方梦忆两人任正副公方代表,全店有30多名职工。
解放后几十年来,乾泰祥励精图治,所经营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在苏州同行业中一直名列前茅,开屡获行业先进集体称号。1980年,获江苏省政府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1981年,又被江苏省商业厅定为市内四个扩大自主权试点单位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乾泰祥这家老字号更是青春焕发,老树发新枝。面对纺织品市场的新变化,积极开拓货源渠道,恢复高中档呢绒和丝绸传统经营特色,成为一个多品种、多花色的专业绸布商店。
游人熙攘的观前,商业繁盛,汇集四周的百年老字号和老店比比皆是。上述介绍的几家仅是观前老字号中的一部分。据资料记载,观前在30年代初,已呈空前繁荣景象。粗略统计一下,当时设在观前的金融机构有中国、交通、吴县田业、上海、国华、中国实行、信孚等7家银行,以及保大、义康、义大、久丰4家钱庄;百货公司有景德、兄弟、钱恒森,另有华大、联和、馀昌、泰丰4家公司;银楼有恒孚、彩凤、天丰、天成;绸布庄有乾泰祥、怡和祥、同仁和、天祥、瑞和祥、瑞泰丰、瑞信泰、久昌;书局有小说林、振新、世界、商务、文怡、交通、平江;药房有太和、中英、华英、华美、中西、中央;土特产商店有采芝斋、稻香村、叶受和、东禄、陆稿荐、马咏斋、文魁斋、周万兴;菜馆有老丹凤、松鹤楼、自由农场、易和园、月宫饭店、合作农场;面馆有观振兴;照相馆有柳村、松石轩、大光明、中华、康生;影剧院有青年会、中央、东方;浴室有汇金泉、新汇金、蓬瀛、聚兴园、复兴园;茶馆有云霖阁、吴苑;旅馆有大陆、新苏、安东;还有毛恒凤的苏扇,西兴盛的烟丝,张万源、屠鸿兴的牙刻;等等。抗战前夕,观前又增加了金城银行和鸿盛、鸿源、振苏、庆泰钱庄,以及汪瑞裕茶号、国际照相馆、吴宫饭店、新雅饭店、新安茶室等;太监弄
增设了苏州老正兴、上海老正兴、味雅、三吴等菜馆酒楼。
百年观前,风雨沧桑,这些老字号店肆虽然此兴彼衰,有生有灭,但它们繁荣了观前的商贸,增添了这条苏城名街的风采,也为百年观前的经济奠下了一块块坚厚的基石。
“陆稿荐”的传说
苏州临顿路上,过去有一家熟肉店,本是夫妻老婆店,小得一眼眼,老板姓陆。这家店里平日冷冷清清,呒啥生意,夫妻俩穷得饭也吃不上。有一年四月十四,陆老板清早起来打开店门,看到一个老叫化子躺在一条草荐上,看样子快要饿死了。陆老板看他十分苦恼,便把老叫化子扶到灶间去,让他躺在灶门口。老板娘见丈夫一早就把一个老叫化子接进门,嘴里唠唠叨叨地说:“屋里柴也呒没,生意也做勿成,还要请位老神仙进门,叫我拿什么上供?”一边说一边盛碗热粥汤给老叫化吃。老叫化也不客气,吃了粥汤站起身来,就走出门去了。
过了一会,陆老板出门去买柴,走过一家药材店,看见门外晒了勿少药材,一阵阵香气扑鼻。他走上去打听:“这晒的是啥物事?”店伙回答说:“香料!”他灵机一动,走进药材店,把身上带的铜钿一塌刮子全买了香料,一根柴也没买,便回转来了。
老板娘正在灶下等柴烧肉,老板转来却把一包香料倒进锅里,呒没柴烧怎么办呢?只好把屋里的破台子、三脚凳劈了当柴烧。可是烧了半日,火还是引不起来,真正急煞人!陆老板忽然看见壁旮旯里丢着一条破稿荐,顺手用火钳钳起来,丢进灶堂里。
火引着后,不多久这锅肉香味出来哉,满屋香是香得来,边街上过路人也闻到了香味,都停下来东张西望,一时引来勿勿少少人,大家都挤在店门口,十分闹猛。平日和老板熟识的老乡邻,便问他说:“今朝你烧的肉为啥这样香?”陆老板笑了一笑,话还没讲出口,那老板娘因为劳累了半日,闻到肉香也蛮开心,举起手里的火钳,指着上面残存的半缕破稿荐,半开玩笑的向乡邻们讲:“借仔神火哉!”
这一讲,陆老板倒也想起来了,接上去讲:“对哉!对哉!就是烧了这条破稿荐的缘故。还把碰到那个老叫化子,是他留下这条破稿荐的事,说了一遍。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人计算一下说,今朝正好是四月十四“轧神仙”日脚,这老叫化莫不是吕纯阳的化身。也有人不相信,争得面红头颈粗也辩不清爽。人群里有个穷书生,听见大家争来争去,一场呒结果,肉店里的香气,倒馋得他肠胃里酸水也要倒出来哉!他一面咽口水,一面慢条斯理向老板娘打破砂锅问到底:
“睏在你店门前的叫化子,啥个样子阿记得哉?”
陆老板想了想讲:“啊哟,这倒勿曾留心,只记得这个叫化子一直拿两只破钵头,口对口放在头下当枕头。”
“两只破钵头,口对口?这倒象个迭口吕的吕字!”书生摇头晃脑,后来又问老板娘:“阿记得叫花子身上着啥衣裳?”
“衣裳着得破勿过,腰里扎一条破草绳。”
“破草绳?绳,纯!勿错,勿错!脚底下着啥个鞋子?”
“一双破鞋子,破是破得来,后跟全烊脱。”
“烊,阳!”书生一想,真是无巧不成书,三个字边起来,恰好是:吕--纯--阳!他翕了翕鼻孔,望着热气冒着香味的肉锅呆脱哉!
大家一看穷书生想着肉锅两眼发直,样子怪吓人,问他在想啥。书生咽下一口口水,神气活现地讲:“神仙来过了,吕纯阳!就是吕洞宾--吕大仙人到过这里,那条破稿荐就是他的遗物,肉店里得仔仙气,哪能会不发出异香?”
这么一说,本来不想念的人半信半疑哉,陆老板自家也弄糊涂了。老板娘连忙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向神仙请罪。大家听说吕纯阳来过了,都想尝尝仙味,一锅肉一抢而光!不过这锅肉放过香料,味道倒的确蛮好。从此,这家熟肉店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陆老板赚了勿少铜钿,就在观前街开了一家大酱肉店,挂起金字招牌,就叫“陆稿荐”。
后来“陆稿荐”出了名,到处都有“陆稿荐”了。
六、苏州习俗
玄妙观的“笃齐钹”
如果发生了有人去世之类的事情,大人在悲伤欲绝,小囡却开心得很。因为这时往往要延请和尚道士到家里来做法事,十分闹忙,小囡本来就喜欢人来疯,看见有这般平常少见的闹忙当然起劲。而道士的做道场又比和尚的做佛事更“好看”。做道场要“穿大桥”,法师领着道士们拿着什么幡呀,灯呀,宝剑呀,玉笏呀等等各种法器,边唱边走,还有乐队伴奏,吹吹打打,完全是一场盛大的歌舞演出。
尤其是其中的“笃齐钹”,更是最最精彩的节目!
“笃”,就是苏州话的丢、抛。齐钹可不是一般打击乐里用的钹。那是一种专门特制的铜钹,它比一般铜钹薄,因为在它的钹孔中还穿了一条带子,所以叫做“棉带钹”。“笃齐钹”,就是将这个“齐钹”丢起来、抛起来。正式的称呼是“飞钹”。你会问:这有什么好看?好看不好看我不好代表大家来说,可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门绝技,一门苏州玄妙观特有的绝技!而且还可以肯定地说,一旦您看到了,也会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笃齐钹”的节目在道场里是用来娱神、谢神的,神仙来为我们驱鬼降邪,辛苦一番,就请他们看“笃齐钹”来表示感谢。此外,它也有辟煞的作用。其实,追究它的起源,那是在元末明初,当时战乱不绝,玄妙观为了振兴道业,正好有一些来自安徽的杂耍艺人到苏州出家做道士,就将他们的技艺用于醮仪,果然吸引了群众使玄妙观兴旺了起来。看“笃齐钹”可以看得你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那十一只专用的铜钹,在道士的手里似乎通了灵性。一只只任凭法师摆布,忽而旋转着向上飞去,忽而旋转着回到手中;忽而旋转着顶在手指尖上,忽而一只连一只叠成一摞还在飞快地旋转;忽而一只钹竖直了在另一只钹的边沿上原处旋转,忽而两只钹在挂棉带上平旋如同手提花篮;两只穿有棉带的钹更是让法师随心所欲或收或放;忽而从头顶绕着脖子转一圈又旋转着绕了回来,忽而如同两颗流星在他身侧上下飞舞!
在看法师“笃齐钹”的时候,还可以听到随着飞钹动作而演奏的吹打音乐,时而紧张,时而和缓,时而强烈,时而舒展。音乐声中伴随着铜钹摩擦发出的金属声音,好不奇妙!表演“笃齐钹”的道士叫“打棉带法师”。当年苏州的“打棉带法师”队伍壮大。因为“笃齐钹”的技巧要求极高,他们都得在十一二岁就开始训练。清晨练“连丢”,就是两只钹上下轮番丢,一个轮番为一对,双手同时“连丢”到3000对才达到要求。黄昏练“旋钹”,就是将钹顶在指头上使它旋转,“旋”到双手同时操作维持到七七四十九之数。这可是要胆大心细,眼明手快,灵活敏捷,果断利索才行的硬活儿!给我介绍“笃齐钹”的毛良善法师,已经近八十岁了,他那双手至今还可以看到累累伤痕。也难怪很难找到能坚持不懈的徒弟啊。这么一说,您可能也对看“笃齐钹”有了兴趣,还为它的没有传人而感到担心了。
值得欣慰的是,在苏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和道教协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毛老法师已经收了徒弟,几位有志于继承、弘扬“笃齐钹”的年轻道士通过刻苦训练,也已经掌握了好几套绝活。您想欣赏的话,不妨到玄妙观去看看。
宣卷艺人的生活
宣卷,在苏南一带极为盛行,特别在农村。大凡有喜事,如老人祝寿、做生日、小孩剃头、结婚等,都会请人来宣卷,以此祈求增寿、添福、平安、吉祥。一般有六到八人就可以搭班子。宣卷艺人进入主家堂屋后,在两张方桌拼长的宣卷台旁,分两边坐下,就此开始说唱。宣卷的脚本大都是前人留下的老唱本,内容极大部份是“劝人为善”,有些是传奇故事,也有道教、佛教中的传说,脚本中有说有唱,所以宣卷艺人不仅要会说,更要会唱,还得会操几件乐器,如:二胡、笛子、月琴、板子等,敲木鱼也得有点本事,敲得好使你悠悠入睡,敲得不好能让你烦燥不安。宣卷带有道教色彩,乐曲也近乎道教音乐,实际上,宣卷也可以称之为说唱的“道教文化”,或者是古老的民间曲艺。四五十岁年纪的人,大既还能记得宣卷的场面和听到的传奇故事。
进入二十世纪末叶,宣卷在苏州农村渐渐销声匿迹,只有一些健在的老艺人,经历过宣卷艺人生活的甜酸苦辣,对宣卷还能说个明白。吴中区光福镇枫浜二组现年76岁的金火根先生,便是仍然健在的宣卷艺人之一,听他细说当年的宣卷生涯,也是对这种失落文化的留存吧?金火根家中很穷,只读了一年私塾,父亲是佃农,由于经常交不起租子,常为此吃官司,寒冬里抓进去,清明后才放人,一家人生活十分艰难。13岁那年,就跟本村的顾银生学宣卷,顾先生是有名的宣卷先生,在光福镇上租了两间三进的门面房,前面的楼房,开了一家茶馆叫“一枝香”,后面的平房就居家过日子。金火根拜师的仪式很简单,只抬了一石米,买了一对红蜡烛,向先生叩几个头就行了。学宣卷有一个规矩:试用期一年。在这一年中,先生要看徒弟手脚是否灵活,口齿是否清楚,嗓子是否响亮,出言吐语是否顺畅?金火根知道这一关难过,他格外用心,曲不离口,日夜练功,一年满后,先生才和金火根做了关书,也就是订了合同,合同上写着:学三年、帮三年,每年还要交三石米作饭钿。合同上有介绍人的名字,签字画押后就算入了行。金火根是顾银生的开山徒弟,在他之后还有吴永生、金福根等,至于名义上的徒弟就数不清了。
拜师以后,就要跟先生出去当下手、做生意。那时金火根才14岁,他右手敲木鱼、左手摇灵芝,嘴里还要念唱,顾这头忘了那头,常出洋相。别人一时发现不了,但瞒不过师傅,他刚好坐在师傅对面,一见金火根出错,那支他惯用的长笛就伸过桌子,敲敲徒弟的头,以示警告。三年学徒期间是不拿工钿的(行话叫寸钿),师傅娘只给些剃头、洗澡钱。一年交三石米,三年九石米,师傅只管三顿饭,一年四季不准回家。
宣卷行里有一个规矩,师傅不叫你外出做生意,你绝对不能随便出去。但金火根从小就聪明灵利,机敏过人,说唱弹拨样样会,师傅很赏识他,三年满师后,虽然还跟着顾银生,但若有两起生意,一起由师傅领着,一起就由金火根当起了班头。
宣卷大都是六个人,一起生意做下来,报酬是一石米,行话叫“寸钿”,分法也有规定,以前是师傅归半寸,挑担的拿半寸,加上六个先生分七份开拆;现在是班头半寸,丝竹家什半寸,六个先生各归一寸,也是七份开拆。以钱折算,每做一起六个人的寸钿是400元,收入也不错。
过去宣卷生意特别好,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能接两起。香汛、庙会、寿诞、进屋、结婚、小孩剃头、佛像开光等,都请宣卷先生到场,生意好了,人就不够用了,只好东奔西跑去拆人。
金火根在20岁后自立门户,带一班人,在苏州西部做宣卷。由于他的宣卷故事生动、情节曲折,时而引人哄堂大笑,时而让人感动落泪,深受人们喜欢,成了当地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
宣卷有文卷和武卷两种,文卷是一个人说唱的,武卷是几个人分角色宣唱的。在宣卷行业里有许多切口,宣卷称“议行”,阿拉伯数字一至九,叫做仁、礼、西、苏、圆、龙、井、会、弯;一百叫做仁拍、一元叫仁么一、三十五元叫做西圆……铜鼓叫“皮子”、胡琴叫“胡叔”、笛叫“凿牢”、锣称“划四”、长喇叭叫“轧牢”。在宣卷行业干得越长、年纪越大、资格越老,他们的切口越多,也越深奥,他们谈起“寸钿”来,十分婉转,年轻人听不懂,圈外人更糊涂。
金火根最多时有118本宝卷,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抄走80多本,至今下落不明;剩下的几本,他担心小辈受害,自己忍痛把它烧了,他以为宣卷行业再也翻不了身了。金火根自“文革”开始,一直小心翼翼做人,深居简出,不敢多说一句话,沉默自保,躲过了人生一难。没想到活到今天,亲眼目睹有关部门把宣卷当作一种文化来挖掘、整理和保存,金火根心潮涌动,彻夜难眠,压在心底的那份宣卷情结,在舒展、在解脱,化成一股激情,要从胸腔喷薄而出。
88
年元旦,金火根在家人的支持下,重又操起了旧业,带起了宣卷班子。他用一年时间,抄写了几十本宝卷,有的是根据自己的回忆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