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圣书伤寒论 解迷-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和阳明糟粕相结。2 证候特征――(1)全身毒热内盛的表现。(2)腹部的实证表现。)(阳明燥热伤津的途径――1 逼迫津液外越即多汗;2 逼迫津液下泄,即下利清水,色纯清;3 逼迫津液偏渗,表现为多尿。)
249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07 阳明病,不吐(没有泻下的禁忌证),不下(腑气不畅),心烦(里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13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热盛伤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大承气汤的证候,但是脉象不符,小心起见而用不承气汤),脉滑而疾者(热敛结的不太严重),小承气汤主之。因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阴液不足)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50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热不盛),小便数(里热逼迫津液偏渗),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20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热邪内敛),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阳明燥热上扰心神)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21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热盛神昏的表现),循衣摸床(热盛燥动不宁的表现),惕而不安(心神失养),微喘(阳明里热迫肺,肺气上气所致)直视(阳明燥热下伤肝肾之阴,阴精被伤,目经失养的表现),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41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里热),腹满而痛(里实)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燥热阻结)乍易(燥热下迫),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燥热上攻,肺气上逆,清阳被扰),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阳明燥热内盛下伤肝肾之阴,肝肾阴精被伤目睛失养的表现),晴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阳明急下三证)
254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杂病实证腹满)
256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阳明脉滑数实大,少阳脉弦)。负者,失也。互相尅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可治疗食积内停)
239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血脉不和),烦燥,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15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消化系统)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
217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太阳过渡到阳明)乃可下之,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
238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阳明有燥结的一个特征),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太阴脾虚,腐浊不化,肠道不运,所以日久初头从阳明燥化而成硬,又因脾虚,水湿不运而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47 趺阳脉(冲阳穴)浮(胃有热)而涩(主脾阴虚),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二仁一芍小承气)
233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此可为导。(津亏燥结证)
237 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阳明血分证――阳明之热和阳明久有的瘀血相结,瘀血久留,新血不生,心神失养而出现喜忘。瘀热互结所以大便干燥,但易解是因血属阴。大便色黑)
257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258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208 阳明病,脉迟(实热壅滞,脉道不利。应迟而有力),虽汗出(邪热逼迫津液外越)而不恶寒(无表证)者,其身必重,短气(阳明府气不得通降,阳明浊热迫肺),腹满而喘,有潮热(辨证关键)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也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而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
209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呃逆――膈肌痉挛)。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51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里热),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203 阳明病,本自汗出(阳明病,法多汗),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硬也。
204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05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206 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阳明经表证)
189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三阳同病,邪气在经)
194 阳明病,不能食(胃家虚寒,受纳无权),攻其热必喘,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阳明发黄证
成因――阳明之热与太阴之湿相合,湿热互结
证候和病机
小便不利――湿热互结,湿邪受热邪的牵制而不得下泄。
但头汗出,身无汗――热邪外越,因受湿邪的牵制而不得越,所以表现身无汗,但头为诸阳之会。阳热上蒸见但头汗出。
身黄如橘子色――湿热郁蒸体内:1 逼迫脾之本色外露――发黄色,也叫“脾黄说”;2 湿热郁蒸体内,阻滞气机,使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泛溢肌肤,发为身黄。也就是“胆黄说”。提示热大于湿。
腹满――湿热阻滞,气机不利。
渴引浆水――湿热互结,津液不化;或热盛伤津。
心中懊恼――湿热互结,郁热扰心。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199 阳明病,无汗(湿热相合,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湿热相合,湿不得下泄),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湿热发黄)
200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热病用火疗,热盛伤阴,化源不足,汗出无源),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热伤营血,营气不布)(热伤营血的发黄)
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湿热郁结于血分),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茵陈 栀子 大黄)
260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1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湿热未退,中气已虚时用)(栀子 甘草 黄柏)
262 伤寒,瘀热在里,和身必黄,麻黄连轺(连翘的根)赤小豆汤主之。(湿热发黄兼表证时用)(麻黄 连翘 杏仁 赤小豆 大枣 生姜 甘草 生梓白皮可用桑白皮(表证明显时用)或茵陈蒿代替)
259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寒湿发黄――寒湿阻遏气机:1 迫使脾之本色外露;2 迫使胆汁入血。而发黄。药用:湿大于寒用茵陈五苓散。寒大于湿用茵陈理中汤或茵陈四逆汤)
195 阳明病,脉迟(主中阳不足、阳虚有寒),食难用饱,饱则微烦(湿邪内郁,饮食停滞)头眩(上扰清阳),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阻滞气机)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202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阳明经脉血分有热,迫血)
227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阳明经脉受邪)、
216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190 阳明病,若能食,名为中风(阳邪伤阳明);不能食,名为中寒。(中阳不足,寒邪伤阳明)
191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中阳不运,受纳无权),小便不利,(中阳不足,清浊不分)手足濈然汗出(中阳不足,阳不摄阴),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7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欬,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欬、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8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226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243 食谷欲呕(阳明胃家虚寒,受之无权),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吴 姜 大 人)
210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肝肾阴伤,目经失养的表现),谵语,喘满(肺气上脱)者死,下利(中气衰败)者亦死。
211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真阴损伤,脉道不充的表现);脉自和者不死。
201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245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46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博,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196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津液已伤,化源不足,汗出无源),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指皮下有蚁走感),此以久虚故也。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一 部位 足少阳胆经 胆腑 手少阳三焦
二 成因 少阳本经受邪或邪由他经传来
三 生理 经—行于头身两侧,络肝属胆,经别入季胁,布胸腔,过心脏。
胆腑—藏精汁 喜疏泄 (胆汁排泄有规律则阳明之气可降,太阴之气可升) 主决断 (调畅情志:1 精神愉悦而少抑郁;2 心情轻松而少焦虑;3 思维果断而少忧郁。) 寄相火。(不亢不烈,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有温煦长养的作用)(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三焦—能量代谢的场所。是水火气机的通道。“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三焦气机调畅则太阳表气调和。
阳气—小阳、一阳,幼阳、稚阳。不亢不烈,蒸蒸日上,作用于全身。对全身有温煦长养。
少阳主半表半里。
少阳病的特点和证候分类
特点—1 易经腑同病。2 易气郁,易化火。3 易生痰、生饮、生水。4 易伴发太阳、阳明、太阴之气不和。
证候—1 经证:目赤、耳聋、胸胁苦满、往来寒热。2 腑病: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用小柴胡汤统治。3兼证:兼太阳证、兼阳明里实、兼太阴脾虚、兼心神不宁
少阳病的治法和治禁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其亢;少阳主疏,其气畏郁,治宜和枢机、解郁结,和解以疏郁。禁汗、吐、下、禁利小便。(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263 少阳之为病,口苦(苦为火之味,常见的是胆热—清晨重和胃热口苦—午后),咽干(少阳郁火伤津的表现),目眩(少阳郁火循经上扰清窍的表现)也。(提纲)(特点)
264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耳聋),目赤(少阳经气被郁或胆火上扰所致),胸中满(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而烦(少阳郁火循经上扰心神)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伤心气,心虚则悸)而惊(伤胆气,胆虚则惊)。
265 伤寒,脉弦(主少阳气郁)细,头痛(偏头痛)发热(胆腑郁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阳明燥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胆、胃热扰心)而悸。
96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寒邪在经,少阳为小阳,其抗邪较弱,正邪分争,互有进退,于是邪盛则寒,正盛则热),胸胁苦满(少阳经脉受邪,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嘿嘿(心中不爽的感觉)不欲饮食(少阳受邪,疏泄失司,胃气失和的表现),心烦(胆腑郁火上扰心神的表现)喜呕(胆火犯胃,胃气上逆的表现 ),或胸中烦(胆热上扰)而不呕,或渴(胆腑郁火伤津),或腹中痛(木郁土壅,脾络不和,气滞血结),或胁下痞硬(气血郁结所致),或心下悸(三焦水道不调,水气凌心所致)、小便不利(三焦水道不调),或不渴、身有微热(兼太阳表证),或咳者(水邪犯肺),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主要临床表现)(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大枣 )(柴胡和黄芩—柴胡是解经邪的、解郁。黄芩清腑热、清热,都是针对少阳经腑来说的。同时也是针对少阳病经腑同病、易气郁、易化火的特点。柴胡解热要用到20克以上,舒肝用10克左右,升阳5克左右就可以了。半夏和生姜—1 辛散的药物,可以疏通气郁,助柴胡解郁;2 化痰消饮去水。针对少阳病易生痰、生饮、生水的特点;3 和胃止呕。人参 甘草 大枣—1 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2 补太阴脾气,防止少阳之邪内传太阴。体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和解剂都煮后去渍再煎)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
1 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的证候
2 少阳病兼太阳表气不利的证候
3 少阳病兼有阳明里气不和的证候。
4 三阳同病而少阳邪气偏重的证候。
5 阳微结
6 热入血室
在现代医学可以用于:1 发热性疾病,2 消化系统疾病。(肝、胆、胰、胃、肠) 3 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气不足,气血虚弱),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少阳经的部位),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寒邪伤少阳经的表现),嘿嘿(胆腑受邪,少阳气郁,情志不爽快的感觉)不欲饮食(少阳气郁,胃气不和的表现),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在五行中克我者为“高”我克者为“下”)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