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教育-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将来是一个不错的人。
原则上,父母和他人不应该用表示本质不好的语言来训斥孩子。批评孩子,只应该批评其行为,而不是批评其人格。倘若把“没有出息”、“笨蛋、愚蠢”之类的话,改成:“你是个好孩子,乖孩子。不过,你刚才的做法是不对的。”之类的委婉温和的话语,其教育效果就不一样。孩子既不会因此而沮丧,也不会因此而毫不在乎。一旦孩子熟悉了和大人的交往方式,孩子就会处于一种容易形成良好的自画像的环境之中。所以,大人(或教育者)应该细心地运用语言,以便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夸奖一句胜十句
有一位记者在小学时代,是个不折不扣的顽童。玩兴大,心挺野。一到外面,便是“不尽祸事滚滚来”;成绩单上,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如此,直落得同学恨,教师怨,家长怒。而到小学临毕业时,一次数学课上,一道题目难住了班上所有的同学,而他却不知怎的竟给答了出来。正巧数学老师又是新来的,不清楚其“历史背景”,居然在全班几十位同学面前夸起他来:“你们瞧瞧人家,多聪明!”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赞语,竟如一副灵丹妙药,彻底改变了他。从此,他逐渐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成了班上的学习“富裕户”。
自然,一个人生活轨道的改变,竟然缘于一句也许本届无意的赞语,这说来或许带有几分偶然。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来自教师的夸奖、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自信,成为激励他们发奋学习的动力,甚至成为学生人生道路转折的契机,这是教育者必须了解的常识。
人们平常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往往是先考察该物品自身的质量;而人在衡量自己的价值时,似乎更看重于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常常会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人对自身的审视和价值判断。成人如此,孩子更是这样,那些他们所崇拜、尊敬,在意的人(诸如家长、老师等)的一句断语,每每会使一个孩子改变人生态度,进而影响其前程。前面提到的那位记者先生的小学经历是可以说明这一点的。
即使是那些平日比较顽皮、学习成绩欠佳的孩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也都有着被爱、被肯定、被赞赏、被尊重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得以满足,他们身上平素所难以被人察觉的许多潜能便会奇迹般地激发出来,从而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相反,如果这种欲望屡屡受挫,或是一直受到压抑,——个人身上的种种潜能便有可能化为乌有,甚至引发悲剧性的后果。
因此,对教师来说,说上一句赞扬、鼓励的话,并非什么难事;而对于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时受惯了白眼、听惯了数落之声的孩子)而言,一声夸奖则无异于滋润心田的甘露,显得越发的珍贵。
清代的颜元先生便是一位深请教育心理上的这种“适时夸奖”之妙的教育家。他留下的那句名言——“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实则令我们咀嚼、体味。
钱梦龙的教育法
一次,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某地给中学生上语文示范课。面对素不相识的学生,他笑容可掬、仪态大方地走上讲台。先出一条灯谜让学生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个人名。”此时,一位男同学站起来答道;“就是老师您——钱梦龙。”钱老师笑了,他要求这位同学说明原因,当讲到“龙”和“成才”是中国有句成语“望子成龙”时,钱老师高兴地称赞了他,并祝他和在座的同学早日成才。
一条灯谜的巧妙运用,顷刻之间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感,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和氛围。这可谓一举多得啊!
在这里,钱老师抓住了学生成才的心理,利用了心理学上的“幽默效应”。虽然幽默效应是一种防御机制,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以自我解脱,度过难关,达到心理安宁。但是,幽默效应的具有多种特性,它往往以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有严肃内容和深刻意义的笑的形式来表现。
再如,莫斯科第33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6名中国中学生同时获得金碑,引起教育界的轰动。据说其中三名同时出自清华大学附中数学老师邵光砚门下。邵老师第一次给这些学生上课没讲课没做题,而是讲了一个幽默故事——天堂和地狱。他说:“有人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去请教上帝。上帝先带他去地狱看,地狱里有一口盛满香喷喷食物的大锅,可地狱里的人都个个在挨饿,生活凄凄惨惨。虽然每人手里拿着长柄勺子,可那勺柄太长,没法送入嘴中。再去看天堂,同样的大锅,同样的食物与长柄勺,可天堂里的人们生活得快乐美满,为什么?”邵老师顿了一下,微笑细语:“他们在互相帮助!”听完老师的故事,学生们笑起来,也激动起来。从此,班级里气氛变了。教室后面黑板上天天有好题目,每个同学都争着把自己的最佳解题方案公布出来,讨论交锋,取长补短蔚然成风。
那么,幽默效应究竟有哪些特性呢?
第一,幽默的教育性。幽默的语言表示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和立场观点。钱老师和邵老师的话语具有这种特性。
第二,幽默的润滑性。幽默的语言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心灵得到舒展,紧张得到解除。这主要是幽默的语言能使对方产生欢笑,而这种欢笑恰好是一种解除沉闷气氛的润滑剂和清凉剂,使师生关系圆润,顺畅。
第三,幽默的高雅性。幽默不是轻薄和滑稽逗乐,更不是低级趣味。幽默是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显,是优美、健康的品质。教师如能运用幽默语气,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四,幽默的启发性。幽默能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在笑声中得到启迪,比起直露的语言更具有启发性。
俗话说:“美味不可多用”,运用“幽默效应”旨在提高教育艺术,绝不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因此,在运用幽默时,一定要从教育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增强教育效果,为教育内容服务。
皮格马利翁效应
彼得堡《欧罗巴导报》主编、诗人茹科夫斯基收到一篇题为《致诗友》的诗稿,作者是皇村学校15岁的中学生普希金。
这首诗才气横溢,茹科夫斯基极为赞赏,立即加以发表,并亲自到郊外皇村学校访问了这位“少年才子。”访问回来后,他提笔给诗友维亚赛姆斯基写信,叙述了这次“愉快的拜访”,并且满怀激情地说:“这是我们诗坛的希望。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帮助这位未来的天才成长。他将来一定会超过我们所有的人的。”
从此以后,茹科夫斯基常常独自一人或邀集几个诗人、作家一起,去探望普希金。普希金在老一辈诗人、作家的关心、指点和扶持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诗作日益成熟,在诗坛上渐渐露出了头角。
1820年,普希金的第一首长篇叙事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发表。这首诗是根据民间传说写成的,语言朴实,形式新颖,包含了民主主义精神,对文学中的贵族传统是一个挑战。茹科夫斯基读了这部诗作,不禁喜上心头,真诚地感到,普希金的诗已经超过自己。他在送给普希金的一张照片上这样写道:“赠给胜利了的学生——失败的老师赠”
普希金的成就,是茹科夫斯基,作为一个老师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所至,即“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作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最佳发展前途者”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特别浓厚。这是“罗森塔尔效应”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罗森塔尔效应有着一个有趣的别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塞浦路斯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非常爱慕自己雕刻的一尊少女的雕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与她“交谈”,并热烈地期望她变成活人。奇迹出现了,少女雕像果真活起来,于是,国王与少女结成终身伉俪。罗森塔尔借用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使心理学上的“期待效应”更具有神奇的魅力。
潘多拉的好奇心
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像其他孩子一样,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而且宙斯给她盒子时一再忠告她绝不要打开这个盒子,正因为这样,她就更想打开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了。她打开了盒子,所有人类的罪恶就跑到了人间。这则神话故事,表明禁果效应的强烈影响。
其实,禁果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马铃薯从美国带回法国的这段历史就是佐证。在法国,马铃薯有很长一个时期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牧师称它为“魔鬼的苹果”。医生认为它有害于身体,农学家则认为它会枯竭土壤。而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巴蒙蒂埃,当他在德国做俘虏时,曾吃过马铃薯,释放归国时将它带回法国来,但他很长一段时间没法说服任何人栽种马铃薯,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个计策。1787年,国王批准他在一块以贫瘠著称的土地上种植马铃薯。他要求国王派遣全副武装的士兵在田野里;白天守卫,晚上撤兵。于是,被禁的马铃薯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他们开始在晚上偷偷地把马铃薯挖去,种到自己的菜地里。这正是巴蒙蒂埃所企求的结果。
为什么在成长中的学生容易产生禁果现象呢?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好奇心。新、奇、怪、禁的东西,对他们都有强烈的吸引力,追根求源的好奇心,自己产生与规定相反的行为。二是自尊心。硬性规定和禁止条文,在学生看来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信任,侵犯了他们的心理领地,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三是社会心理传染。社会上流行什么,学校也流行什么,特别是消极的东西,很容易传染给心身不成熟的学生。
当夏娃被神秘的智慧之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偷吃时,也是她被贬人间之日。这种禁果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禁果效应”何时才能降低它的强度呢?!
神奇的光环效应
一个心理学家作过一次实验:向两群大学生分别出示同一个人的照片。出示之前,向甲组介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向乙组说这是一个卑鄙无耻之徒。然后请两组大学生分别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照片给其留下的印象。结果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大学生对照片上同一容貌和表情的人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评价。甲组的评价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和智慧,突出的下巴表明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乙组的评价却是: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狡诈和无耻,突出的下巴表示破釜沉舟的犯罪决心和顽固。
如何解释这奇怪的现象呢?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大学生是被一种光环所笼罩,是光环效应在暗中捣鬼。
所谓“光环效应”是指由于以往印象造成的惰性而形成的人们心理上的定势。那一个人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把其他好的品质赋予他;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包围,从而给予其不好的评价。
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曾经因光环效应流浪于法国巴黎。那是一个美妙的夜晚,文学家霍桑高兴地对参加聚会的友人说,钢琴大师李斯特将为大家演奏新曲,但必须熄灭灯光,在黑暗中欣赏音乐。一曲终了,大家陶醉于美妙的琴声里,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霍桑手秉燃烧的蜡烛,挽着“李斯特”,离开钢琴,走近大家,在座的突然发现演奏者竟然是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聪明而伟大的霍桑利用光环效应,击垮了世俗的偏见,使肖邦在音乐界脱颖而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像霍桑这样明智的人,还不多见,相反常常会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说一个人好,则无以比拟,说一个人坏,则一塌糊涂。有一副对联,叫做:“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说你坏,你就坏,好也是坏”。但是,正确地观察、认识、理解社会和人生,摆脱光环效应的阴影不是没有途径可走的:突破一切陈规陋习,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和研究问题;求真求实求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把握全局,从而达到智慧的彼岸。
心理敏感的误区
有一男生,一直是乐于接受意见。有一天,老师批评他,他却格外反常。事后,老师冷静地回忆起不久前与该生的一次谈话:“你的牛脾气又来了。俗话说:下雨单怕亮,秃子就怕犟。我看你真有点犟……”“秃子”、“犟”?不正触犯了他的心理敏感区吗。老师不由得深深自责。因为,这个男生头发稀少,最忌讳别人讲他“秃”,也难怪他拒老师的教育于千里之外。
在现实生活中,因生理缺陷,如外形上的疤麻斑秃,个头矮小,比别人多一个手指头,讲话结巴,身体有些疾病等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有的学生因家庭问题,如家庭成员作风不好,坐过牢,住宅简陋,家庭经济拮据,也可能成为其心理敏感的原因。有的学生因某种失误,如成绩一向很好,某次考试“不及格”;与同学斗殴,伤了他人;骑车不小心,碰撞了老人,被交通警察通报学校;警惕性不高、失身于人等等,都有可能在心灵深处烙下难忘的印象。
以上种种现象,都可能成为“心理敏感区”,它是人们最怕别人知道或揭发自己的缺点或隐痛,对别人提到类似的问题非常敏感。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其心理敏感较之成人更为突出,稍有不慎,往往会给教育带来心理障碍。
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不要轻易触及学生的心理敏感区,一旦触及要随即做好弥补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心理敏感的脱敏工作”,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消除心理敏感认识上的误区;努力发展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满足其自尊的需要;引导学生磨砺意志,克服“缺陷”带来的隐痛,树立远大的志向,在实践中减弱对个人缺陷和不足之处的心理敏感。
手指的智慧潜能
徐州市有一位小学教师,在拼音字母的教学中发明了一种手型操。即运用手指拼成各种拼音字母的形状,帮助识记。学生利用手型操,随时操练,很快便学会了拼音字母,教学时间大大缩短。还有一位小学教师,在复合图形周长的教学中,曾以讲为主,唠唠叨叨,但学生的作业中错误率仍然很高。后来这位教师改变教法,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边画边计算,结果95%以上的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此后,这位教师感慨地说:“真是讲解干遍,不如手画一遍。”
对于发展手的能力,西方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一美籍华裔教育专家在介绍美国的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时说:美国的幼稚园只训练孩子合群,适应环境,不教任何字,连阿拉伯数字都不教。而且最主要的是发展手,注意手的动作的训练,例如拿剪刀、笔等。……美国的小学生的成绩单不注意记分数,只写评语,像写文章一样,好几页,具体地评价儿童的行为进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