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群体心理教育 >

第2章

群体心理教育-第2章

小说: 群体心理教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淘气孩子的恶作剧行为,是一种不良习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从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逞强好胜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孩子一般从八九岁开始到十二三岁止,身体的发育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身高、体重都在急剧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面的扩大、交际面的增广、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着变化。
  因此,他们就会在许多场合,利用各种机会来表现自己。如柯岩的儿童诗《帽子的秘密》中就有“撕下帽沿做海军”这样的淘气行为。也正因为年龄小,他们就用许多稚气的方法来证明自己也是英雄,也很勇敢,甚至受港台和海外警匪暴力和武打枪战片的影响,认为英雄就是敢做敢当,谁都不怕,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有一种错误的成就感,就产生了淘气行为,做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恶作剧。
  其实,孩子无论是淘气,还是干一些恶作剧都不能将它们简单地定个“品德不良”,究其原因,孩子们淘气是因为他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也许有些人对此不理解。
  “需要?什么需要?我供他吃,供他穿,给他玩的,夏天怕他热了,冬天怕他冻了,把他照顾得舒舒服服的,他还需要什么?”
  其实,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告诉我们: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婴儿需要成人的搂抱、抚爱,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也同样需要,只不过孩子年龄增大后,就更加趋向与自己信任和真爱的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当然,孩子不仅仅需要动作上的爱,更主要的是通过需要、通过语言来作为交流感情的主要手段,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活、身体上的照顾、关心,他们在心理上强烈需要得到鼓励、表扬、称赞,尤其是来自老师、家长、同龄伙伴的关注,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爱戴高帽子”。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以“淘气”的举动,引起家长、老师的注意。
  有这样一个典型的实例:
  一对夫妇有两个男孩,大的11岁,小的9岁,父母专门为他们布置了一间游戏室,里面有台球桌、影碟机,装满各种饮料的冰箱及各种时髦的玩具。可这些东西似乎都不能使两个孩子安静下来,他们经常打架,越是在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他们吵得越凶,让父母十分难堪。后来,心理学家观察发现,每当两个孩子吵架时,他们的父亲便到楼梯上劝架。这时,他们虽然都叫喊着与父亲争辩,但嘴角都露出诡秘的微笑,似乎在说:“挨批虽然不是什么好事儿,可我有点喜欢这样。”心理学家确认,两个孩子是为了引起父母注意而故意打架的,他们的打架看上去更像是表演。这对夫妇因忙于社会工作,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注意,孩子们便以这样淘气的恶作剧引起父母的注意。
  这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孩子淘气也是一个知错犯错的行为。如:孩子都知道,上课都应认真、专心地听讲,应按时完成作业,但在实际生活中故意扰乱课堂秩序、破坏纪律却是常有的事。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当孩子淘气或恶作剧的时候,教师或家长应根据儿童逞强好胜的特点,避免单调枯燥的环境,将他们充沛的精力引向正确的方面。组织参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从正面讲道理。还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当恶作剧出现的时候,反应冷淡。这样,儿童得不到“愉快”的感觉,而是“没意思”、“痛苦”的感觉。其次家长每天要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身体、语言交流。再就是不要只在孩子表现不良时才予以关注,而多对孩子良好行为给予关注和肯定,从而抑制他们的不良行为。当然也不能迁就孩子们身上存在的不良现象,还要千方百计抵制歪风邪气对孩子们心灵的侵蚀,不要把这种不良现象的存在也看作是年龄特征。

幼儿数数要重视
  心理学研究表明:3~7岁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不仅有一定的连续性,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数数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开端,是认识数和简单的加减运算技能的基础。
  有时,父母或老师拿出五个苹果让幼儿数,他会数得很顺利,1、2、3、4、5,再问他:一共有几个苹果。他则摇摇头或乱说:“一共有三个苹果。”一共有六个苹果。”再如,一位慈祥的母亲教自己3岁的孩子数数,“1234567……”孩子看着妈妈的嘴注意地附和着。多次练习以后,孩子流利地指着数“1234567……”妈妈以为孩子会数数了,高兴地说:“儿子,你真聪明。”当客人来了,妈妈把孩子介绍给客人。便说:“儿子,给叔叔数个数。”孩子流利地唱数博得了客人的赞扬。当客人伸出三个手指头问孩子;“这是几个?”孩子却摇头回答不出来了。做妈妈的也茫然了,心想:“孩子为什么不会说呢?”
  华罗庚曾经说,数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界斗争而产生的工具,教幼儿数数,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必经之路。因此,幼儿的数数必须重视。
  3岁孩子只是对实物的感知,在头脑中还没有形成物体的整体表象,也就是说还没有把数过的数看作一个整体,“数数”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所以出现了上面的现象。幼儿开始只是一个一个地数,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才能在数完物体后说出物体的总数量,这是教幼儿数数必须掌握的一个关键。
  当妈妈不辞辛苦地教孩子数数时,开始是完全的语音模仿,按照数的自然顺序,读的一个数字的音,读熟以后,就带有顺口溜的色彩了。当然小孩不能把1看成是代表一个物体的数量,把2看成是代表两个物件的数量。也就是说,幼儿还不能把数与物联系在一起,数仅仅是空洞的音,是对一串数字的音的连锁反应,所以他会说“1234567……”而不知道三个指头是数量“3”,也就是心口不一,要做到心口一致,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常规,不用奇怪。因此,我们认为,根据心理学规律,无需过早地教幼儿抽象的1、2、3、4和10以内的运算活动。父母教幼儿数数时,应以游戏的方式和儿童一起玩分、合的游戏。如有6个扣子分一堆、二堆、三堆,可分成相等的份,也可分成不相等的份,这为以后的数学打下基础。儿童建立了丰富的动作表象,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的概念及四则运算。对幼儿数数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顺口溜式的唱数和机械记忆运算,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数学兴趣,也不能代表孩子的数学水平。
  总之,对于幼儿数数的教育,一是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材料的分与合等心理活动,让儿童建立丰富的、生动的表象;二是要在他数数时注意他的心口一致;三是还要培养儿童从逐一计算到按群计算,开始用“2”、“5”这两个数字进行练习,因为身上的手指、脚趾均为5,耳、眼、手、脚均为2。

幼儿心中的公平
  小兰兰特别爱说话,不论什么场合,嘴巴都叽里咕噜说个不停。妈妈规定:公共场合不准乱说话。如:看电影、看电视等。有一天,妈妈带兰兰去看电影,旁边有一个小朋友说话了,兰兰也非要说一句,否则就是“不公平。”别的小孩有了“洋娃娃”。小兰兰也要妈妈给自己买一个,否则也是“不公平”。在幼儿的心理中,处处体现着“公平”的心理追求。
  追求“公平”这是一种合理的需要。培养孩子的“公平”意识有利于孩子完美或新型人格的形成。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心中的“公平”与“不公平”并不一定合情合理、不偏不袒的,而是变了形的“公平”与“不公平”。
  幼儿心中的“公平”与“不公平”,主要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这与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关。幼儿的自我意识产生以后不仅“我”与“他”有了明确的界限,而且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外部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随着孩子自尊自爱的发展,幼儿要求“公平”,追求“公平”的心理会急速发展。据心理学研究,3~4岁的幼儿追求“公平”的心理最为强烈。一是追求成人的承认。孩子自我意识产生后,觉得自己长大了,已具备了成人要求的某些能力,所以需要父母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自己。还有一方面是社会交往的需要,为了使自己能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孩子也希望别人公平地对待自己。所以孩子在与父母及社会的交往中,总是把公平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但他们的行为又是以情绪为核心的,而他们的情绪又无时不体现出自己需求是否满足。所以幼儿的“公平”总是离不开“自我”这一局限。
  由于幼儿的公平的自我性,促使“公平”与“不公平”的内涵变形。认为凡是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事,就是公平,否则就“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必须有,而且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多,有时他们为了公平,往往会置道德、理智而不顾。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本小人书,妈妈先让杰克看,吉姆病了,躺在床上,杰克看了以后,妈妈就读给吉姆听,过了一会儿,杰克轻轻抓住了妈妈的手,意思是该结束了,妈妈制止杰克这样做,杰克却委曲地说:“他已经听了半天了。”妈妈说:“他不是生病了吗?我读给他听,你不愿意,可以出去玩!”可杰克却发狠地说:“我要把你的书拿走!”杰克和吉姆都是3~4岁的孩子,他们为了公平就很难去考虑对方,显然,这是一种心理发展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见到过许多类似的现象。如:在学校,老师抱着一摞试卷放在讲桌上,说:“下课后不许任何人动试卷,老师下节课来报分。”可当老师再来到教室时,试卷满地都是,老师问李帅:“你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亏你还是个干部?”李帅却不服;“我本来没翻的,看他们都去翻,我才去的。”在李帅看来,他不拿就是不公平。
  幼儿心里的“公平”虽然变了形,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反映出孩子的“上进心”,但这种变形的公平会影响孩子们身心健康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所以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父母要注意正确引导。
  第一,加强“公平”教育,让孩子懂得“公平”的意义和真正内涵。真正的公平应体现在平等、互利、不偏不袒上,父母要教育幼儿克服“自我中心”思想,让孩子习惯于自己与他人进行公平的比较。
  第二,重视情感,正面引导。幼儿阶段已具备一定的同情心、道德感。父母对他们积极的情感要加以强化,正面引导,让孩子在公平追求中,总体会到某种不足,让孩子在公平竞争中获得收获。
  第三,要注意克服一个“独”字。现今社会,每个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孩子不能独立为“王”,做小皇帝,独享其利。要让孩子产生人人平等的意识,要对孩子进行平等享受的意志训练。

儿童攻击性探秘
  明明和芳芳都是两岁左右的儿童,正处于学步阶段。一天,两个小朋友在明明家里玩玩具,明明家里有很多种玩具。比如说积木、变形金刚、小汽车呀等等。开始,两个小家伙一起玩得很愉快,不一会,明明看见芳芳手里搭好的小房子积木,突然一把抢过积木,嘴上还说道:“这是我的。”过了一会,芳芳又拿起遥控小汽车在地板上玩起来,明明看见了,又想去抢,这时,芳芳不肯,明明却用自己的小手将芳芳推倒在地板上,用小脚去踢芳芳。
  明明所表现出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性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的、为他人不愿接受的攻击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如动手打人,语言伤害,如起绰号、骂人等,以及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造谣、诬蔑,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儿童的攻击性是儿童社会发展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攻击性是一种天生存在的心理。随着人的身心发展,这种攻击性心理将会发展成具有不同后果的行为。比如,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心理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攻击性心理如果朝这种积极的方向发展,就会变成人心理中的积极成份,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质。但是,攻击性心理如果朝违背社会道德、法律方向发展,就会变成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心理和行为。因此,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心理,必须加以引导和教育,培养其朝积极意义的方向发展。
  儿童攻击性行为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攻击性行为与年龄有关。4岁以前的儿童攻击性心理较强。4岁后逐渐减弱。2~3岁的孩子多为争玩具或零食而踢打小伙伴。稍大一点的儿童则喜欢用戏弄、奚落、起绰号等方式攻击别的儿童。
  (2)攻击性心理强的儿童往往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喜欢与人争吵。往往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具攻击性。
  (3)具有较强攻击性心理的儿童往往克制力差、情绪急躁、好发脾气。
  (4)攻击性具有相当稳定的特性。比如,3岁爱打架的幼儿,5岁仍爱打架。小学时期喜爱打架的儿童到了初中时期也可能会好与同伴争斗,戏弄同学。
  引起儿童攻击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
  (1)遗传的影响。有些攻击性强的孩子有可能存在着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
  (2)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如家长的抚养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冷漠、严肃的家长常会经常性地惩罚孩子,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常进行打骂,并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视而不见,甚至默许、赞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培养孩子的攻击性心理。由于家长的行为和态度,使孩子有了模仿的原型。因此,无意中给孩子以暗示:“当别人使你不满时,你应该攻击他。”更有甚者,有些家长由于害怕孩子在外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就在家里鼓励孩子在外面要狠,假若遭到欺负,就予以还击。这种教育,无疑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心理。
  从社会环境因素来看,不良诱导,如暴力影视片、武打片、暴力电子游戏等都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加强。
  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1)塑造良好的环境气氛,消除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可能导致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因素。父母在家庭改善抚养和教育方式,不要体罚孩子,不要对孩子的暴力行为让步,要以热情、友善的方式对待孩子。对于暴力影视等节目要尽量减少让孩子观看,同时,要引导孩子对影视片的暴力成份进行分析,限制孩子进行模仿。同时,父母亲在家里做出好的表率,让孩子得到好的模仿对象。
  (2)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当孩子在外面与人打架后,家长可对其表示冷漠,并让其在房间里思过,自己反省,而不要呵斥、打骂。
  (3)鼓励孩子的友善,培养孩子的性格。比如,培养孩子合群、具有爱心、心胸开阔的性格。

儿童重返钢琴梦
  有一个男孩子,名叫硕硕,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成绩挺好,尤其喜欢体育课,如喜欢打球、跑步,但不喜欢音乐。但硕硕的妈妈望子成龙心切,看见别人家的孩子买了钢琴。心中就按捺不住,也将自己的积蓄取出来,往家里搬回了一架钢琴。起初,孩子还有新鲜感,在钢琴上胡乱弹一些曲子。但是,自从请了钢琴教师后,就需要严格的练习。枯燥的练习,使本来不喜欢音乐的孩子开始厌烦了。
  一天,放学回家后,硕硕放下书包就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