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战略发展问题的探索和思考-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大纽约区的GDP,约占全美国GDP总量的24%,美国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GDP总量的21%,美国五大湖区的GDP,占全美国GDP总量的20%。美国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6。7万亿,约占全美国GDP的67%(三分之二强)。
日本大东京区的GDP,约占日本全国GDP的26%,日本大坂神户区的GDP,约占日本全国GDP的23%,日本大名古屋区的GDP,约占日本全国GDP的20%,日本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2。86万亿美元,约占日本全国GDP总量的69%(三分之二强)。
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GDP,约占中国全国GDP的10%,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GDP,约占中国全国GDP的18%,中国京津环渤海湾城市群的GDP,约占中国全国GDP的9%,中国三大城市群的GDP对于全国GDP总量的贡献率只有37%(三分之一强)。中国三大城市群对中国GDP总量的贡献率比美国三大城市群对全美GDP的贡献率低30个百分点,比日本三大城市群对全日本GDP的贡献率低32个百分点,作为经济发展主力载体和战略制高点,中国三大城市群远未形成国家财富积聚的战略平台。
因此,我国推进大城市圈建设,下一步的重中之重是必须加强对大都市圈产业分工和市场定位的调控,鼓励这些大都市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营造在国内外市场的突出产业优势和经济功能,为我国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二)城镇化: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现实途径
国情决定,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一定要量力而行,大批高度繁荣的大都市圈不可能同时在全国建成。中国和西方最大的不同在农村,农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必须依托广大的中、小城市。要让发展起来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成为支撑大城市的卫星城市,让实现了率先发展的大城市来反哺中小城市,辐射中小城市。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小城镇大战略”写进了会议决议,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从 “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大政策”到“小城镇大战略”,反映了决策层对我国农村城市化认识的深化。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决不限于经济,同时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在交通和通信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条件下,小城镇既可避免“大都市病”,又可以具备城市的其他优点。各具特色的现代化的小城镇,将是中国的最亮丽的风景线之一。小城镇建设不是孤立的。小城镇大战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更是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就这种意义上说,小城镇大战略就是我国城市化战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战略。
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农村城镇化,关键是要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重推进吸纳和安置外来迁移人口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消除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体制性障碍。首先是要放开在城市务工经商、并且已经有比较稳定生活来源和生活依靠、有固定居住地点的农民办理城镇常住户口的限制,促使他们改进消费方式,改变消费观念,并逐步鼓励他们实行家庭式迁移。同时,继续推进住房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改革,努力促进住房商品化、就业市场化、教育普及化,进一步排除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各种障碍。
另外,在农村一头,要注意从体制上克服进城农民亦城亦乡、城乡兼得,造成资源重复占用、浪费很大的弊端。例如,目前许多人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农业,在城市已经有了固定的职业,但是他们在农村有宅基地、有住房,形成在城镇与农村的双重占地。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要逐步推进有利于外出人口最终剪断与原社区“脐带”的配套政策。
三、科学有序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
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也是有效解除阻碍现代化推进的瓶颈约束,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实现高速、持续和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要以战略的眼光,科学制定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一是加快制定未来5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既要充分借鉴世界各国在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又要在可持续原则指导下,去研究在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的中国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明确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与措施。二是积极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制度与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念、制度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逐步打破长期实行的城乡分离的二元化管理体制,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政策,消除过度担心城市化发展对现有城市,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冲击心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引导、调控和加快城市化发展和建设的步伐。三是建立开放、流动、有序的城市发展体系。加快发展小城镇;规划引导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等城镇群的发展;充实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与辐射能力;在中西部地区培育一批具有新经济增长点的大中型城市,使之成为未来国家经济增长的“火车头”;面向世界,把北京、上海等城市培育成国际性的大都市,以带动全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竞争。四是切实解决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资金问题、就业问题、资源与能源问题、生态与环境问题。中国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城市化要同时面临资金短缺、人口压力巨大、资源紧张、环境问题尖锐的巨大压力,这已构成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严重障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市场化程度,争取资金来源的多样化;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提高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资源集约型城市经济发展体系;加快环境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建立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实施城市发展绿色战略。
从当前分析,在强化战略层面把握的同时,更要在具体实践中把城市化战略落到实处,重点实现“六个突破”:思维突破。坚决纠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陈旧思维,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益优先的原则,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大城市确定不同的环境容量,制定不同的发展政策,如鼓励发展、一般限制或严格控制等,避免一刀切的简单化处理办法。区域突破。对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深圳等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要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在鼓励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的同时,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尽快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几个大都市圈的形成。户籍突破。尽快在全国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弃农村和城市户口分离的作法,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口制度。进一步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实行出生地一定不变,居住地按规定登记的制度,相应确定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逐步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并要解决好新入城居民就业、求医、子女入学等问题。社会福利突破。将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入城镇的居民。建立起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结合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积极探索对新落户的城镇居民进行工作技能培训的措施,提高他们对城镇生活的适应能力。进城方式突破。结合农民承包土地30年不变的政策,试行暂不要求农民退还承包地和自留地,以使用权的转包或入股的方式从原承包地获取一定的收益,用以支付进城初期的安置费用,待下一轮土地承包时再行调整。投资体制突破。改革小城镇建设的投资体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一是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投入渠道,建立基层财税体制。二是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国债)。三是以BOT和TOT等方式积极鼓励民间投资于城市建设。四是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注:2003年底-2004年初的文章,后作《现代经济探讨》杂志重头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