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气象谚语 >

第12章

气象谚语-第12章

小说: 气象谚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初春气温忽高忽低“春捂秋冻”有道理
    冬末春初,天气乍暖还寒变化多。自11…19日,北京市的气温一直比常年偏高,18日白天最高气温达到13。3℃。由于气温偏高,使人们感觉到春天悄悄来临,一些年轻人换上艳丽春装。可是到了20日后,较强暖湿气流北上,华北大部多云转阴,21日,一场弱冷空气东移,北京地区下起了零星小雨雪,连续几天的最高气温降至4…6℃,人们又不得不穿上冬装。常言道:“春捂秋冻”。初春时节,气温忽高忽低,最容易让人着凉感冒,同时还容易引发其他疾病,所以“捂”着点没有错。    “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从气候学的观点来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春与秋都是过渡季节,但两个季节还是有差异。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在温度上,最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而平均最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这说明了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的温度还是比较低。   另外,春季的气温变化趋向回暖,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   如果春季遇热就脱棉衣,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宜多“捂”些时候,过早地脱棉衣,对春季养生保健不利;秋季刚开始转冷,寒冷的日子还在后面。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春捂秋冻”有一定科学道理。 


夏有奇热,冬有奇寒

“夏有奇热,冬有奇寒”。夏秋时,当太平洋台风来袭之前多酷热,令田间鱼儿被晒死,民间视当年气温变幅增大,冬天有严寒之兆。



奇热必有奇寒
“奇热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续温暖,则一旦冷空气南来,降温可能剧烈、持久。放眼于更长的时间范畴,世界连续数年暖冬,就得留心终归会来一个寒冬。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

“日暖夜寒,东海也干”。这主要指半个月的天气。通常寒潮于冷空气笼罩下,天气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温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
“奇寒必有奇旱”。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气势力特强,大气环流形势有利于冷空气继续频繁南下,暖湿空气萎缩退居外海。此种局势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迟,导致冬春连旱。历史上不少严重冬春连旱年皆为前期严寒有关。



冷得早,回暖早  

“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时段明显提前,则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现同样量级的严寒,也表明季节会相应提前,春天可能早来。

星星眨眼 离雨不远
  星星眨眼,离雨不远,这在晴朗的夜晚,当你仰望满天繁星时,星星好像被一层水波遮挡一样,有朦胧状,怱闪怱闪的,这种现象就预示着要下雨了。这是因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下,空气“乱流”“对流”旺盛,积累了很大的能量,这时,只要有导火索——冷空气点然,雨随即就会下起来。
  夏天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一块乌云从天边移来,随之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天空一片漆黑;紧跟着霹雳怕拉下起大雨;过一会儿云消雨散;天空晴朗。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热雷雨。雷轰天顶有雨不猛指的就是这种热雷雨。由于热雷雨范围很小;所以要雷打在天顶;才会发生降水。假如你旅游在外;或者有事耽误在途中;碰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心慌;在那里躲一会儿雨就会走的。但隐隐约约听到在远处天边响雷或光闪电不见雷声;说明其下雨强度范围都比较大;维持时间也较长;所以说;雷轰天边;大水连天。
     判断下雨的农谚还很多;如“东闪太阳红通通;西闪雨重重”;“先见电后听雷;大雨后边随”;”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都是说明夏季热雷雨的特性;你不妨记上几条;进行检验。



关于雨雪露霜的谚语

    天上落下的雨、雪、冰雹和地面凝成的露水、白霜,虽然同是气界水态的变化,但是各有它的气象成因,同时也表示不同的未来天气。因为这些现象是最易观察的,也是和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所以这类谚语相当可靠。 * 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浙江) * 十里不同天。(江苏无锡)   我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夏天的雨大多属于热雷雨或阵雨。热雷雨的发生,基本上是因为地面受热,发生对流运动,把地面的水汽送到高空,凝成雷雨云而发生的降水。但是由于地面各部分的物理性状不同,对于热力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地面上的气温有高有低。例如森林草原地区温度低,不毛之地温度高;柏油大道温度高,煤渣马路上温度低。所以在极小范围之内,空气对流的强弱,可以有很大差别。这里的对流,可以发生雷雨云,那里就不可能。再因为雷雨云的面积,普通不过几平方公里,所以我们常看见城南下雨而城北未必下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十里不同天”。到了秋天,还留着些夏天的景象,所以还有“秋雨隔灰堆”之说。 * 天东雨,隔堵墙;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山西太原、安微全椒) *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田家五行》论云) * 老夫活到八十八,未见阵头东南发。(江苏苏州)   气旋和其他种风暴通常是从西向东移动的,所以只有发生在西方的风暴,才能影响到本地。发生在东方的风暴,只会再向东去,不可能再影响本地。所以有“这边落雨,那边出太阳”的说法。 * 雨打鸡啼卯,雨伞不离手。(浙江义乌) * 雨打鸡鸣丑,雨伞勿离手;雨打黄昏戍,明朝燥悉悉。(南京)   在晴好的天气,早上只会有雾,不会下雨的。现在下雨了,表示天气本来不好,可能有远地风暴逼近。一次风暴的经过,常要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不是短时内可以完的。现在,早上就开始下雨,那末未来一天之内,要“雨伞勿离手”了。在黄昏时分,高空气流一般的有下沉运动,天空原有的云,很易因此消散(因为下沉气流是最热燥的气流)。在这时候,如果有碎块云里下来的雨,是下不长的。但是,如果这种雨是一种风暴雨(就是从西方移动过来的有系统的云雨),那末“雨打黄昏戍”也就未必“明朝燥悉悉”了。 * 早晨下雨当日睛,晚上下雨到天明。(山东) * 鸡呜雨,下不长。(浙江象山) * 投瞑雨,天卖晴。(福建福州) * 早晨下雨,一天晴。(河北沧县、山东栖霞) * 早雨睛一日,晚雨到天明。(陕西武功) *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田家五行》论雨) * 晏雨不晴。(同上) * 开门雨涟涟,晴朗在午前。(江苏无锡) * 开门雨,关门睛。(江苏元锡) * 早雨天晴,晚雨难晴。(江苏无锡、常熟,浙江义乌) * 雨打早五更,雨伞不用撑。(浙江义乌)   这几条都说早上有雨主晴,晚上有雨才是久雨之兆。 * 夜晴无好天。(河北) * 夜睛无好天,明朝还要雨连绵。(广西郁林) * 久雨见天星,明朝雨更猛。(同上)   这三句都是说:在久雨之中,突然夜间天晴,明天仍要下雨。 *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河北 、陕西武功)   在高气压下,风平天青,气层非常稳定,地面尘埃水汽结集低空,所以平视蒙蒙,这种现象既然是气层稳定的表示,所以天气是不会变得阴雨的。下雨后,空中仍是蒙蒙,这必定是在气旋暖锋之后,暖区之内,空中微雨飘荡、水汽充斥,此后还有冷锋大雨,所以天气不可能立刻转晴的。 * 雨前麻花落勿大,雨后麻花落勿久。(江苏苏州)   “麻花”指小雨,“雨”就指大雨。雨前麻花是说无大雨而只有小雨,这种雨属于稳定性雨的一类。例如,降落在单纯的热带气流中的雨。热带气流本身很湿,它比较地面要暖些,所以没有大规模的热力上升运动,只有由于微风涡动激起的动力上升运动,因此不可能出现很高很厚的云,只见分散的、层状的、薄薄的云,所以只能下麻花小雨,下不了大雨。雨后麻花,就表示大雨已过,还有几滴小雨,这表示雨天将要结束了。 * 一点一个泡,还有大雨未到。(湖南) * 一点雨似一个钉,落到明朝也不晴;一点雨似一个泡,落到明朝未得了。 (《田家五行》论雨) * 落滴起泡定阵雨。(江苏常州) * 雨生蛋,落到明朝吃过饭。(江苏常熟)   大凡刚刚开始的雨,雨滴必是很大的。因此,雨滴在下降过程中,已不成为圆球体,而成为扁平的球体了。在它的下面,可裹着空气,若下落到河面上,这空气从河水中选出,就成为气泡。因为这种气泡是见于开始下的大雨滴的,所以象征着大雨正在开始。 * 雨声发喘,河水涨满。(河南篙县)   雨声发喘,大雨之貌。雨大了,所以河水涨满。 * 饭时雨,下四指。(山东栖霞)   午饭时天气最热,对流最盛,降雨总是很多的,但非必然。 * 雨洒中,一场空。(湖北)   一块积雨云四脚空空地悬在中天,它下的雨,只及本地,一下子就完了。这种云起自本地,消于本地,所以雨量不会太大,雨时很短。 * 淋了伏头,下到伏尾。(河北 、山西宁武、河南嵩县)   伏天正值阳历七八月之交,是全年最热的期间。这个时期,如果气层是稳定的,热力对流就不能发生,即使有对流发生,也不可能发展到在天空造成雷雨云而打雷雨的程度。这种局面一旦造成,可维持很久,使天气久热而不下雨。但若大气层既潮湿,又不稳定,热力对流就极易发生。今天发生雷雨,明天还是发生。因为同一不稳定气团之下,它的组织、构造是可以维持好多天不变的。所以在这种大热天气,不下雨也罢了,下过一次,就很可能常常下。 * 雨洒尘,饿死人。(河北 )   雨小,只能洒尘,天气太干,旱灾发生,所以要饿死人。 * 霜后暖,雪后寒;(苏南) * 霜前冷,雪后寒。(江苏镇江) * 落雪勿冷,融雪冷。(南京、山西太原、河南商邱)   霜和雾都是晴天的产物。因为天空无云,夜间地面散热很强,温度才能下降到零度以下,使贴近地面的水汽直接凝成白霜,所以凝霜之前是冷的。等到天亮日出,因为天空无云,太阳光很强,霜的水分很少,融解时并不需要大量热力,所以天气相当温暖。  雪是从高空落下来的,凝雪的时候,地面气温并不一定很冷。但是雪要融解成水,就须吸收大量的热力(一克的雪,融解成水所吸收的热量,等于把一克水的温度,从摄氏零度升到80度时所需要的热量)。这热量就从地面层空气中吸去,所以不等到雪融完,气温是不可能回升的。 


北方“春雨贵如油” 江南“清明时节雨纷纷”
我国华北地区常在春季出现春旱,春雨约占全年降水量的10—15%,有的地方少于10%。如果秋、冬两季的降雨很少,进入春季以后气温回升又快,大风天数增多加剧了地表蒸发量,往往易形成秋、冬、春连续干旱。同时,这个时期正是越冬作物返青至乳熟期,需要的供水多,玉米、棉花等播种成苗,也要求充足的水分,因而春旱显得突出。此时,若能有雨水降临,自然就显得特别宝贵,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华南、江南地区的气候就不同了,进入春季后天气回暖,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上述地区的降雨增多,常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每年4月前后,华南各地出现前汛期,随后雨带自南向北推进。因此,南方的春雨一场接着一场,春雨就不像北方那么昂贵了。 

为什么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这是符合气候客观规律的。因一进入秋季,气候改变很明显,这时天高云淡,风吹来觉得凉爽,不像夏天那样炎热。同时北方冷空气常常南下进入长江下游地区,与南方暖湿空气相遇就形成了雨。一次次冷空气的入侵,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使气温一次次的降低。另外,在太阳直射光线逐渐向南移时,地面吸收的热量一天天减少,这也有利于冷空气的增强和不断南下。


为什么说“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鱼鳞天,是指天空中的云彩像鱼鳞一小朵一小朵排列在天空,它不是像鱼鲤鱼斑那样大,而是较小朵的,在气象上称这种云为高积云,它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部,一般表示未来二十四小时后有低气压北上,天空不太稳定,天气将转坏,即使不下雨也要刮风。


为什么说“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是说早晨东南方向有黑云遮日,预示有雨。因为早晨吹暖湿的东南风,温度较本地空气为高,形成上冷下热,水汽易上升成云,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热,空气对流上升,更促使云层抬高,水汽遇冷成水滴,从而可能使天气变为不风即雨的情况。

为什么说“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大气中的空气也随地球自西向东运动。晚看西北,如果西北天空黑云滚滚,说明未来要有降水过程移入本地,天气将转坏。如果西北方是晴天,则未来天气将转好。早晨起来看东南,如东边天气好,这说明坏天气将过去,未来天气晴好;如果东边天气不好,很可能随着南边的天气向北发展,天气逐渐转坏。

为什么说“春寒致雨,春暖致晴”
     春天天气冷一般都是由于冷空气刚刚南下,或者南下的冷空气尚未变性而造成的,但春天是由冬向夏的过渡季节,暖空气相对比较活跃,并且一次比一次强,有冷空气南下就会形成冷暖空气交汇而发生降水,反之,如果天气暖,则说明该地在单一的暖气团控制下,或原来南下的冷空气已经变性,没有冷暖空气交汇,所以天气晴朗。


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