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气象谚语 >

第4章

气象谚语-第4章

小说: 气象谚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迫上升,形成范围广泛的阴雨天气。这就是农谚所说的春东风雨祖宗。在锢囚锋后部西北方南下冷空气势力强大与前面暖空气形成很大气压差,这样就刮西北风,而且风力较大,可见在刮西北风后气旋中心已经逐渐移离本地,本地已经处于气旋后部,不
久将要转受北方新来的冷高压控制,阴雨天气即将结束,天气转好。久雨西风睛是很有道理的。

久旱西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天旱东风不下雨,水涝西风不晴天。
    这两个谚语看上去很矛盾:一个说东风要雨,一个说东风要晴;一个说西风要晴,一个说西风要雨。究竟这是什么意思,是矛盾的吗其实这两个谚语分别表明两个不同时令的天气过程,应当分别应用。前者运用于春秋两季,后者只适用于夏季。
    天早一般说来由两种原因造成,一是缺乏成云致雨的水汽;二是缺乏有效的动力作用。
    我国的西部是与无根的大陆相连,风若从西吹来,就不可能带来充沛的水汽。这时天旱是由于缺乏水汽造成的,就更不可能下雨。比如在冬、春、秋三季(特别在冬季),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受北方冷空气控制,大陆上盛行西北气流。这种气流只能带来阴冷干燥的空气。久旱西风更不雨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在夏季就不一样,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东南季风盛行。在副高控制下天气晴好也可能造成天旱,这并不是因为缺乏水汽原因而造成的,而是缺乏使暖湿空气全面抬升这个外力作用而造成的。这时如果再吹东风,动力因素照样不能解决,天气还是下不了雨,因此农谚才有天旱东风不下雨,这条谚语适用于这个时令。相反这时如果有一股西北气流南下,将暖湿空气全面抬升,有了动力作用,阴雨天气当然可以形成。夏季暖湿气流本来就很强,水汽很充沛,如
有源源不断的西北气流前来起作有效抬升作用,阴雨天气可以继续下去,水涝西北更不晴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在冬季要下雨只有吹东风带来充分的水汽,才可能造成阴雨天气。由于冬季动力条件并不缺乏,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补充,下雨就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久雨东风更不晴正是这个意思,也适用于这个时令。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解释不同的天气过程,这对于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以上两条谚语如果颠倒使用,那就可能出现很大差错。特别在春秋季节,冷暖空气交换控制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天气动向和造成天气的主要原因,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分析,那才比较可靠些。

十二月南风要下雨。三月南风要下雨。
    农历十二月正是隆冬季节,北方冷空气一股股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北方冷空气控制,在冷空气一次次南下过程中出现一回回冷锋天气过程,整个冬季就是这样,前面的一个冷空气移走,后面的冷空气又移来的不断连续过程。
    在本地如果处于冷锋前部,变性高压后部,多刮偏南风。由于我国南部、东部是广阔的海域。风从东南面海上吹来,空气既较暖和,又带来了充沛水汽。暖湿空气在变性高压后部暂时占优势地位。可是偏南风的出现既说明前面一个高压要移走.也说明后面一个高压将要移来。当后面一个高压移来后,暖湿空气就将在冷空气作用下被整层抬升,体积不断膨胀,使自身温度不断下降,使原来水汽被凝结成水滴造成大范围的阴雨天气,也可能下雪。因此农谚说十二月南风要下雨。
    农历三月(阳历4月)已经进入初春季节。这时北方冷空气已经开始减弱,但它的势力还是可以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这时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增强,也开始不断向北侵袭。这时如果北方冷空气一旦稍有后退,南方暖空气就会乘隙而入,本地就会吹南风,但是毕竟这时暖空气势力还很弱,不可能把冷空气赶走,只能在冷空气斜面爬升,暖空气在爬升过程中气温不断下降,水汽不断被凝结成水滴而造成阴雨天气。所以说三月南风要下雨。

一年三季东风雨,只有夏季是晴天。四季东风有雨下,只怕东风刮不大。一年三季东南雨,唯有夏季东南晴。四季东风四季下,只怕东风吹不大。

    我国东面濒临大海,刮东风表示海面上潮湿的暖空气源源不断移来,充沛的水汽是造成降水的决定因素。不论任何形式的降水,都要有水汽,这是先决条件。可见吹东风,水汽这个先决条件已经具备,为降水造成一个良好环境。有了充分水汽并不等于就会下雨,还要有使水汽转化为水滴才能成云致雨。这个条件在冬、春、秋三季也是具备的。这三季中北方冷空气要么控制本地,暖空气在冷空气面上爬升经过绝热冷却也可成云致雨;要么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在南下过程中它像楔子一样打入暖空气底部,迫使暖空气抬升,绝热冷却,也可致雨。在夏季就没有冷空气这个有效的抬升作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造成大范围下雨的,这就是“一年三季东南雨,唯有夏季东南晴”谚语的含意所在。但是夏季是否吹东风就不会下雨呢我们说是,也不是。如果说夏季吹东风是否会造成大范围降水天气或长期连阴雨天气,那么我们就可以回答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夏季吹东风是否不会产生任何形式降水,那么我们就可以回答不是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东风很大,水汽很充沛。因为夏季白天太阳升高后容易产生对流,充足的水汽给对流发展造成一个很好条件,这时如果水汽很充沛,对流开始后空气稍一抬升水汽立刻达到饱和,以后水汽就凝结成水滴。在水汽凝结成水滴过程中放出潜热使上升空气增温。这样有利于上升空气块温度永远处于比环境温度高的状况,从而使对流更进一步发展,结果反过来又
使更大量水汽凝结成水滴,地方性热雷雨就往往在这样的时候发生发展起来的。虽然这种地方性热雷雨时间短,范围小,有时雨量却很大。同样地形雷雨也是有利于产生的。总之,可以看出吹东风还是可以发生降水的,难怪农谚中指出四季东风有雨下,就怕东风吹不大。情况确实是这样的。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西南转西北,搓绳来拌屋。

    在冬半年,我国大陆基本上是受北方冷空气控制。而冷空气控制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北方冷空气一次次南下的过程,在南下中逐渐变性后东移入海。后面又一次冷空气来了,就把前面变性的冷空气赶走,这就表现为一个典型的冷锋过程。
    锋前在变性冷高压东移入海后,在长江流域地区处于入海高压后部控制,多吹东南一西南风。这时暖湿空气暂时占优势与北方冷空气交绥造成冷锋锋面的阴雨天气。冷锋移过后又转受北方新来冷高压控制,在高压前部多吹西北风。因为这时处
于高压前部,气压梯度较大,风力更大,比高压后部的风力大许多。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意思是说偏南风吹到后头就要变成偏北风了。也就是冷锋前部风力的转变过程。
    西南转西北,搓绳来拌屋。其意思是说当西南风转西北风时风力要加大,因此要搓绳拌屋,这也深刻地反映了锋后的风力远大于锋前的风力这个事实。


东风急、备蓑笠。东风急、戴斗笠,风急云起,愈急必雨。东风当日雨。不刮东风不下雨,不刮西风天不晴。

    这些谚语共同一个意思,是说吹东风要下雨。
    这些谚语一般说来,适用于冬季,春秋季有一定参考价值。对于夏季,就不那么适用了。
    我国是一个季风盛行的国家。夏季风从海上往大陆上吹,多偏东风,冬季风从陆上往海上吹,因此多吹偏西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面、南面是宽广的大海,西面北面是无垠的陆地,夏季海上的气压比大陆高,风从海上往陆地上刮,冬季大陆气压比海上高,因此风从陆上往海上刮。
    我国冬季基本上受大陆高压控制,北方冷空气经常侵入我国,多吹北风或偏北风。北方冷空气一般比较干燥,水汽很少,因此不可能成云致雨,只有在冷空气势力有时稍现衰弱的时候,南方暖空气乘隙而入,这时才多吹偏东风。南方暖湿空气在乘隙而人的过程中顺着冷空气往上爬升,整层暖湿空气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暖空气温度逐渐降低,多余水汽凝结成水滴,就造成阴雨天气。故有冬季吹东风要下雨之说。
    在春秋两季,春季北方冷空气虽现衰弱,但其势力远没有退出我国,还控制着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这时如果吹东风,说明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加强向北顶进,挺进的暖湿空气如果遇到干冷的北方冷空气就发生交汇,在交汇面上暖湿空气也同样在冷空气斜面上爬升形成阴雨天气。在秋天南方暖空气开始减弱南退,北方冷空气开始大举入侵控制我国广大地区。此季多吹西北风而且很强。如果吹东风一则说明是冷空气势力稍有减弱,二则说明暖空气势力有所加强,而东面来的暖空气带来很多水汽与冷空气相遇也容易造成阴雨天气。
    这些谚语一般说来也只适用于长江流域和黄淮流域一带,对于别的地方就不见得很适用。比如在南岭以南,北方虽然是已经进入秋天开始受冷空气控制或影响,但是这里却仍然受暖空气控制,如果吹东风就不见得要下雨。


五月南风要下雨,六月南风海也枯。

    这是在长江流域比较适用的一条谚语,其意思是指农历五月(阳历6月)如果吹南风就会下雨,到了农历六月(阳历7月)如果再吹南风就不会下雨了。
    农历五月吹南风为什么会下雨呢这是由于当时长江流域天气形势所决定的。农历五月正是春末夏初。这时北方冷空气势力虽然已经衰退,强度也开始减弱,但它的势力还是可以控制长江流域一带。而南方暖空气势力已逐渐加强步步进迫,这时它向北挺进的势力也恰好可以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样冷暖空气势力在长江流域交绥形成静止锋天气,也就是长江流域梅雨天气。
    农历五月吹南风,说明南来的暖湿空气能源源不断地到达长江流域,暖湿空气在锋面上爬升。上升空气由于高层空气压力较底下为小,因而体积膨胀,温度不断降低,容纳水汽的能力也就不断降低,多余水汽就不断地被凝结成小水滴形成大片大片的云层。随着水滴增多降水也就发生。因此五月只要有南风源源不断地补充水汽,这种现象就能不断持续下去,也就出现连阴雨天气。
    农历六月(阳历7月)这时太阳光照已经明显偏北,冷空气势力进一步退缩到黄淮流域,暖空气势力进一步加强,伸到黄淮地区,在黄淮流域形成静止锋。长江流域已经全部受南来暖空气势力控制。这时再吹南风,虽有充沛水汽供给,由于得不到锋面抬升作用,水汽虽多也不能达到饱和更无多余水汽形成云与降水。所以天气一般总是晴好的。即使在地形作用或热力影响下可能造成地方性热雷雨,也只是局部现象,并不代表大范围天气过程。而且地形雷雨、地方性雷雨范围也比较小,时间也短。


早西暮东风,正是旱天公。早西夜东风,日日好天公。早西晚东风,晒得海底空。晚上起东风,明日太阳红通通。

    早西暮东风,正是旱天公。早西夜东风,日日好天公。早西晚东风,晒得海底空。晚上起东风,明日太阳红通通。
    这是我国沿海地区流传的几句谚语,意思是白天(午后到傍晚)吹东风,晚上和清晨吹西风,一般都是晴好天气。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东面濒临大海,西面紧靠大陆。
    夏季白天火辣辣的太阳晒在陆地上,由于陆地上是由岩石和土壤组成,热容量很小,一旦受热温度升高很快,气温也随着迅速上升。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气压降低。相反海水在太阳光照射下,由于它的热容量很大,水温升高得不快,再加上水是流动的液体,可以把热量下传到海水深处或随海流散失,这样水温上升得更慢。水温升得慢,水面空气升温也慢,与陆地相比较气温就显得很低,空气密度当然就比陆地上来得大,气压也比陆地上来得高。这样就产生了一个从海面指向陆地的气压梯度力,风也就从海上往陆地上刮,前面讲了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东临大海,所吹的风就是东风,也称海风。这种情况午后到傍晚最为明显。
    夜晚,陆地上由于它的热容量小,存热不多,散热厉害,温度急剧下降,气温也跟着急剧下降,它与白天相比较有时日温差可达10-20℃ 左右。气温下降的结果使空气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气压也跟着增大。这时海上呈现出另一番景象。由于海水热容量大,储存大量热量供其慢慢散失,散热速度也慢,因此水温降低不多,海上日温差只有1-2℃ 左右,因而海面气温也不会有什么多大下降,与陆地相比较这时海上气温却比陆上高了许多,气压也就低了许多,于是产生一个从陆地指向海面的气压梯度力,风就从陆地往海上刮了,也就是说吹西风了,也称陆风,这种情况清晨最为明显。
    这种海陆风现象在单一气团控制下晴好天气下方能产生。这是因为晴朗的天气白天可能使地面大量地接受太阳光照迅速升温,晚上热量也能够迅速辐散降低温度,造成海陆温差变大方能产生海陆风,同时海陆风风力一般较小。如果有天气系统影响,风力较大,那么海陆风根本无法表现出来。因此海陆风的存在可以看出本地仍受单一气团控制,没有明显天气系统影响,因此可以预兆未来天气仍为晴好天气。

春南夏北,等不到天黑。春南夏北,有风必雨。

    在长江流域,春天随着热赤道北移,北方冷空气势力开始衰退,南方暖空气势力开始增强,向北挺进,冷暖空气交绥地带也逐渐开始北移。但是这时冷空气势力还相当大,还可以控制一大片地方。相反,南方暖空气势力虽开始增强,但其势力尚不足以把北方冷空气项跑,因此其表现为一股股向北顶进的状况。当南方暖空气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力量以后,向北顶进,这时吹南风。南方来的暖空气带来相当充沛的水汽,当它与冷空气接触后沿冷空气斜面爬升,并逐渐冷却。同时在与冷空气接触过程中,通过自身热量交换也使温度降低。温度的降低引起空气所能容纳的水汽能力也降低。这样就使原来的水汽有相当一部分变为多余水汽凝结成水滴形成云。随着温度继续降低凝结出的水滴也越来越多,当水滴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降水。因此说,春天吹南风,天气将转为阴雨。
    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南方暖空气势力控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已经降低到最低点了,一般情况下没有与暖空气相对抗的能力了。在单一的暖空气势力控制下,虽然南方来的暖空气含有较充沛的水汽,但是缺乏冷却条件,所以还是不能够使空气达到过饱和状况,因而也没有多余水汽好凝结成水滴成云降水。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暖空气控制下都不可能产生降水。比如在山地影响或热力作用下都可能发生降水。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或小范围的天气现象,不可能产生大范围的阴雨天气。如果这时北方的冷空气经过一定时间积蓄力量后开始南下,冷空气南下多吹偏北风。这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北来的冷空气像楔子一样插入原来暖空气底部,迫使暖空气大范围抬升,暖空气被大范围抬升后绝热冷却温度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