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气象谚语 >

第6章

气象谚语-第6章

小说: 气象谚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锋面雷雨产生于锋面之中,而锋面云系一般范围大厚度深,不是一下子能移过去的。它所造成的阴雨天气一般可以延续比较长的时间,甚至几天。闷雷难开也正是揭示了这一现象。


寅时雷,卯时雨。卯时雷,饭后雨来催。卯前雷,卯后雨来催。
    古代算时辰不像现在,用阿拉伯字母1,2,3,…,24表示一天的时辰,而是采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辛、酉、戌、亥十二地支表示一天的时辰。这样一个字就相当于现在两个时辰,十二个字表示24个时辰。寅时表示早上3一5时,卯时表示5-7时,这里农谚中所说的寅时雷,卯时雷都是表示早上响雷。
    早上太阳还没出来时,如果没有新的天气系统影响本地的话,应是一天中空气层结最稳定的时刻。这样地方性的热雷雨决不可能在早上发生。因此,早上响雷一般说明有新的天气系统移来,多为锋面雷雨或低槽前部辐合带中的雷雨。由于雷声
传播速度快,天气系统移动慢,中间要隔一定时间。但这个时间不会很长。这是因为雷声在空气中传播范围一般只有30公里范围左右,也就是说听到雷声说明雷雨系统距离本地还有30公里左右。30公里左右的距离就天气系统移动来讲,用不
了多长时间就会到来,寅卯是两个紧接的时辰也就是这个意思。


一夜起雷三夜雨,雷自夜起必连阴。 一夜起雷三日雨。

    前面讲了由于热力作用而产生的地方性雷雨一般都发生在白天最热时间。这是由于那时太阳光照强对流旺盛的原因所决定的,到晚上由于热力作用消失,积雨云中上升气流得不到后面力量的补充,难以维持下去,只好让位于下沉气流,积雨云
便逐渐消散,不可能产生雷雨现象。可见晚上打雷现象一般不是发生在本气团内部(特别是远离海边的地区),而是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绥面上,即锋面上,多为锋面雷雨。锋面雷雨是由于冷暖气团相对运动,暖空气被抬升而发展起来的积雨云产生
的雷雨天气。这种雷雨不但范围广,持续时间也比较长,经常造成连阴雨天气。特别是在春末夏初时候,暖空气势力大振,开始向北挺进,而北方冷空气虽然开始衰弱逐步向北退缩,但还有一定势力控制在长江流域。这时暖空气势力也刚开始抵达
长江流域一带,于是暖空气和冷空气在长江流域一带交绥形成静止锋天气。暖空气在冷空气斜面上爬升形成深厚宽广的云幕。这种厚度又大、范围又广的云层到晚上由于云层上部向外辐射强冷却快变得很冷,而云层下部由于受云层阻挡向外辐射散热慢,而它向地面辐射的一部分散失热量又能从吸收地面向上辐射热量中得到补偿,所以温度下降很慢,甚至干脆没有什么下降,因而温度比上层来得高,这种情况就构成了上冷下热的局面。这是一种极不稳定的情况,便产生对流。如果对流发
展强烈,就能生成积雨云,形成打雷下雨的天气。这就是我们上面所讲的暖锋云系中的夜雷雨天气现象。这种现象造成的夜间打雷可能会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连阴雨天气。所以一夜起雷三夜雨,雷自夜起必连阴在春末夏初长江流域一带比较适用。
    相反,在夏末秋初以后,当冷空气势力强大南下时,如果冷空气移动速度很快一扫而过,即使在夜间产生雷雨天气,如锋面雷雨,但这种冷锋雷雨都会很快结束,天气将很快转好。这样上面谚语就显得很不恰当了,所以应用这条谚语时最好配合当时天气形势分析是什么样的情况,特别要抓住季节性这一环节。


东闪西闪细雨几点。东闪西闪没雨洗脸。 东闪西闪晒死泥鳅黄鳝。电光乱明无雨风晴。东豁豁西豁豁,明天田里干巴巴。

    在夏天夜晚经常可以看到四周天边电光乱闪,而天顶却依然是星星点点,月光皎洁。随着夜深更静,电门也逐渐平息,天空依然晴朗。即使有时一朵乌云漂来洒几点小雨瞬即便雨止天晴。
    这种电光乱明的现象,原来是由于白天太阳光照强烈,地表面状态不同,有的地方受热强些,有的地方受热弱些,受热强的地方温度升高快些,那里空气密度小些,于是在浮力作用下,开始浮升发生对流发展成积雨云。这种积雨云范围很小,
常常是东一块西一块的。积雨云发展到旺盛时期就会发生电闪雷鸣现象,也会发生降水现象下雷雨。有的由于云底比较于燥,云中降水现象发生后,在雨滴尚未到达地面已经蒸发了。这就是晴天情况下的干雷暴。这种积雨云是由于局部性质热力对流引起的,到了晚上太阳下山了,地面由于得不到太阳光照辐射变冷,大气渐趋稳定,而这种积雨云不能继续得到上升气流补充也逐渐消退。我们晚上所看到的电光乱明现象,其实就是这种积雨云在衰退过程中的放电现象。这种积雨云没有发展前途,一般不可能降雨。更由于它们远离本地,即使产生局部降水也落不到本地。如果落到本地也早已是强努之末,不可能产生什么大雨,只能是细雨几点而已。农谚东闪西闪没雨洗脸,电光乱明无雨风晴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先见电后听雷,大雨后边随。闪电催雷催雨。雷震百里,闪照一千。电三千,雷八百。
    当积雨云发展到非常旺盛时,积雨云中的雨滴增大得足够大,上升气流再也无法支持住,于是雨滴就从云中下降形成降水。这时积雨云中电荷积累也达到相当强的程度,有足够力量击穿空气层产生放电,造成由闪雷鸣。我们知道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左右,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左右,还不到一里,两者相差100万倍左右。在积雨云中闪电与雷声虽然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当它在空气中传播时,由于光速大大快于声速,因而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才听到雷声,雷振百里,电闪三千正是这个意思。而雷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又快于积雨云在空气中移动速度,因此对于远离积雨云的人来说,先看到的当然是速度最快的光——闪电,后来才听到速度较快的雷声,最后移来的才是积雨云云体部分造成刮风降


水的天气。闪电催雷雷催雨是多么形象地反映电、雷、雨三者之间在前进速度方面的差距。雷轰天顶,有雨不猛,雷轰天边,大水连天。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夏天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一块乌云从天边移来随之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天空一片乌黑,紧跟着辟里拍拉下起大雨,过一会儿乌云移走,彩虹高挂,天空晴朗。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地方性热雷雨。雷轰天顶有雨不猛指的就是这种热雷雨。由
于热雷雨范围很小,所以一般要雷打在天顶,积雨云移到天顶才会发生降水。如果本地已经发生降水,而只隐隐约约地听到在远处无边响雷或光见闪电不见雷声,这样的雷雨说明并不是什么热雷雨。因为热雷雨范围并不可能那么大,只能是锋面雷
雨。而锋面雷雨是存在于锋面之中,因而其下雨范围强度都比较大,维持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说雷轰天边,大水连天。

    这个谚语的另外一层含义是相当雷轰天顶时.说明积雨云中心部分已移到天顶,随后本地处于积雨云后部云势减弱,未来雨将逐渐减小,不会比先前更大。雷打天边说明积雨云中心部分尚未移来,随着积雨云逐渐移来,雨势将逐渐增大,当积雨云中心部分移来时雨势更大,大雨滂沱。所以说雷打天边大水连天。


先雷后雨,有雨必少。未雨先雷,船去步回。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先打雷后下雨,当不得一场大露水。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雷雨根据其生成方式,有热雷雨、锋面雷雨、地形雷雨、平流雷雨等等。先雷后雨一般都是发生在热雷雨与地形雷雨中。
    为什么热雷雨与地形雷雨会先有雷后有雨的感觉呢
    前面讲了热雷雨、地形雷雨一般产生于单一气团内部,由局部热力作用与地形作用而产生的。其实产生热雷雨与地形雷雨在积雨云中雷鸣电闪降水的发生时间不会相差许多。如果人处于雷雨云底部先雷后雨感觉很可能不会很明显(有感觉)。
热雷雨与地形雷雨产生先雷后雨的情况,可能有两种:第一种是产生热雷雨与地形雷雨的积雨云底部空气层比较干燥,积雨云中降水在还未落到地面时已经蒸发掉了,而雷声却照样传到地面。这样就产生了雷公先唱歌的情况。以后积雨云继续发
展,雨滴大到落到地面前还不致完全蒸发完时才形成降水。第二种情况是由于热雷雨是带有很强的局部性的,范围很小,当它远离本地时,闪电雷声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过来为我们所听到。但由于雷雨云远离本地,降水当然不会落到头上,而后随着积雨云移来才会发生降水,这也是先雷后雨。
    由于热雷雨、地形雷雨是在单一气团内发展起来的局部性雷雨,所以范围小,雨量也不会很大,而且下雨时间也短,不可能下很大的雨。如果积雨云远离本地有可能在它尚未移来之前已经消亡,根本不会下雨。
    而锋面雷雨情况就不一样,它是在锋面云系中发展起来的。在锋面中原来天气情况就比较恶劣,多为阴雨天气。因此在它还没有发生强烈扰动发展成积雨云之前就已经可能是阴雨天气,而后随着冷暖气流剧烈的相对运动发生强烈扰动,从锋
面云系中发展成积雨云产生打雷现象。这就势必形成先雨后雷情况。这种情况降水时间和雨势势必都比较大些。所以农谚有说:先雨后雷,其雨必大,正是指的这种情况。
    可见先雷后雨,有雨必小;未雨先雷,船去步回等谚语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符合科学道理的。但由于锋面雷雨有时也有先雷后雨情况,所以利用这些谚语作预报时,最好根据当时天气形势配合考虑互相订正,把握性更大些。


黄昏上云半夜消,黄昏云消半夜浇。
    这个谚语在初春,初秋时候(农历二。八月)较为适用,因为此时低气压移动较为频繁,来去较快,给局部天气带来时晴时雨变化多端的天气状况,黄昏上云半夜消,黄昏云消半夜浇正是深刻地反映了这个多变的天气情况。


傍晚起云夜半开,夜半不开风雨来。黄昏起云半夜开,半夜起云雨就来。
    这是说如果傍晚时候起云,半夜前云就消散,那么依然是好天气,如果到了半夜云还没有消散,那就有可能转化为阴雨天气。
    傍晚时候空气逐渐趋于稳定,按理说云应该消散。如果傍晚起云一般说来是由于系统天气影响所造成的。由系统所造成的云,夜里还会发展不会消散,随着系统移来天气要转为阴雨天气。但是傍晚起云也不能排除这种云是别处正处于消散阶段
的云随着高空风移来的可能性。如果是这样,那么随着夜间空气越来越稳定,这种云半夜前肯定要消散的。傍晚起云夜半开,夜半不开风雨来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整个天气情况,因此还是比较全面的。


日落云连天,必有大雨来;日落云里来,风雨在夜半;日落乌云遮半,风雨在夜半;反日暮乌云接,风雨不可说。
    这几条谚语与“乌云接日”一样,说明西边有系统性阴雨天气将会移来影响本地造成阴雨天气。详细见前面解释。


云布满山底,连宵雨乱飞。。
    云布满山底指的是雨层云底部的碎雨云、碎层云。雨层云底高度本来就不高只有几百米至1000多米,其底部的碎雨去、碎层云是因为雨层云中降水在未到达地面时被蒸发,水汽在云底部重新被凝结而生成的,因此它的云底更低,在山区大多数只好在半山腰漂浮移动。
    雨层云多数是生成于暖锋前部,它是由于暖湿空气沿冷空气斜面爬升后水汽凝结而生成的,因此具有范围广、厚度厚、水汽充沛这些特点,它是一种最能下大雨、下久雨的云,而暖锋一般移动又很慢,因而阴雨时间也就更长一些。云布满山底,连宵雨乱飞就是这个意思。


天上倒踩云,天下驶倒船;天上云像梨,地上雨淋泥; 悬球云,雷雨不停。
    在夏季有时黑压压的乌云铺天盖地压过来,在乌云底部像滚开了水似的出现倒挂的梨子似的云层,这就是农谚中所说悬球云,云像梨或倒踩云。这种云大多生成于积雨云底部。调雨云中既有非常强烈的上升气流,因为没有强烈的上升气流对不足以维持积雨云生存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下沉气流,下沉气流也是跟随积雨云发展而同时发展起来的。形成下沉气流其中原因之一,是由于上升气流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一部分随高空风一起变成水平风向,另一部分则转变为下沉气流。还一个原因就是积雨云中有大量降水发生,大量下降的雨滴、冰粒会连同它周围空气一起往下带形成下沉气流,同时它也将高空风往下带也形成下沉气流。在上升气流和下沉流气流共同作用下,原来平坦的积云底部到积雨云时再也不平坦了,而是像翻滚的海洋浪涛一样,形成一个个倒悬梨子似的云层。所以看到倒踩云、悬球云等可以知道积雨云底部已经移来,立即就有打雷下雨天气发生。


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雨凄凄;云行南, 水连天;云行北,好晒谷。
    云行东,车马通;云行西,雨凄凄;云行南,
    水连天;云行北,好晒谷。
    云朝东,一场空;云朝南,水满塘;云朝西,
    披蓑衣;云朝北、黑一黑。
    云跑东,一场空;云跑南,雨成团;云跑西,披蓑衣;云跑北,雨没得。
    云往东,一阵风;云往南,水连天;云往西,放牛娃披蓑衣;云往北,一阵黑。
    云彩南,水涟涟;云彩北,干研墨。
    云彩往东越走越空,云彩往西骑马披蓑衣,云彩往南搬到水塘,云彩往北越走越黑。
    云行西,马溅泥。
    北云吹南大水成潭,南云吹北没水磨墨
    南云撑到北,无水来磨墨,东云撑到西,平地打成溪;北云撑到南,平地冲成潭;西云撑到东,太阳红彤彤。
    云向南,落满坛;云向北,有雨落不得;云向东,红彤彤;云向西,雨凄凄。
    这些谚语含意大致相同。当云向南、向西移动时,天气会变坏下雨;而当云向东向北移动时天气将转好,不会下雨。
    它主要是指低压系统中低云云系移动方向。我们知道在低压系统中风是沿反时针方向吹的。对于我国大型天气系统来说大多是从西向东移动的(受高空西风环流引导)。低压系统也是如此,因而在低系统前部吹西风或南风,在低压系统的后部吹东风或北风。而云的移向其实就是同层气流移动方向,即与云同高层次风向。这样在低压系统前部吹西风或南风云的移向自然是向东或向北。当我们看到云向东或向北时说明已处于低压系统前部,与别的天气系统交界面已经移过,天气将逐渐转为本系统内部。这时天气就逐渐转为单一气团控制的天气。它比起锋面天气自然要好上许多。地面低压区内由于上升气流作用云彩会多些,但是要产生大范围大雨天气尚是不可能的(台风除外),特别当云行东时,盛行的是西风,西风是由大陆吹来水汽很少,即使上升由于水汽太少也很难凝结成云。所以说云行东太阳红彤彤。云行北吹的是南风,水汽就比较多可以产生较多的云彩。因此有云行北黑一黑之说。总之在单一气团内部天气总是相对说来会好些。当我们看到云往西与云往南现象就说明本地已经处于低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