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谚语-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钩钩云指的是钩卷云,扫帚云,马尾云、羽毛云指的是毛卷云。有系统归入的钩卷云、毛卷云往往是生于锋面前部或低压槽前部,气旋上空高空气流前方。
在暖锋前部,暖湿空气沿锋面爬升,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绝热冷却逐步达到饱和,水汽凝结成小水滴而生成云,开始时暖湿空气湿度大凝结高度低,在低层空气中大部分被凝结成低云,而后空气就逐渐上升,剩余水汽大部分在中空又被凝结成中云。空气再继续爬到高空,这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已经很少,但因那里气温很低,空气中水汽还是处于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高云,开始是卷层云,再上去因为水汽太少而不能形成整片而且很厚的云层,只能生成稀薄透亮的毛卷云或钩卷云了。因为这种云是在暖湿空气沿锋面爬升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云的来向很明显是从某一方系统侵入的趋势,并不是杂乱无章,毫无规则零星孤悬于空中某一部分。
低压槽前或气旋区域。由于在这样天气系统区域内辐合气流非常旺盛,造成强辐合带,在辐合区内上升气流很强烈,有时足以把暖湿空气抬举到很高的高度,当抬到冻结层高度以上时,水汽就会冻结成冰晶而形成高云,同时由于高空风很强,可以把水汽沿着高空气流方向吹送到很远的地方形成卷云、钩卷云。因而在这些气旋或低压槽区前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毛卷云、钩卷云。因为它的形成也是从一个方向向某一个方向深入,因而我们看起来也就有强烈的系统侵入感觉,云彩辐辏于天空某一点。特别是台风前部更是这样。台风中心区内(不是指台风眼)强辐合气流往往可以把水汽带到很高很高的空中,又顺着上空气流吹向很远地方,有经验的海边渔民因而可以从卷云的来向判断台风将要来临而作好船回港的准备。
不论是暖锋前部的钩卷云、毛卷云,还是低压槽前或气旋前部而形成的毛卷云、钩卷云都预示着这些新的天气系统将要移来影响本地,当它移来时刮风下雨是常见的天气现象。因此天气也都预示着一个转坏过程。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五天内雨淋淋。马尾云,吹倒船等都说明天气有一个转坏过程,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是不是所有毛卷云、钩卷云都说明天气必然要转坏呢其实不然,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例如伪卷云在消失阶段蜕化成毛卷云,不但不能说明天气要转坏,反而说明天气要转好!冷锋后部的卷云也都具有这类性质。因此看到此类云时能结合当时天气形势共同分析,把握性就更大些。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不过三。云势若鱼鳞;来日风不轻。
鱼鳞天指的是天上的云细小如鱼鳞;整齐地排列在天上;它是一种高云;亦是我们平常称之为卷积云的那种云。这种云应与“鲤鱼斑”有所区别,鲤鱼的鳞片很大,而一般鱼的鳞片却很小,云块的大小是这两种云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农谚却形象地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形成“鱼鳞天”与“鲤鱼斑”云的天气形势却迥然不同,预兆的天气也大不相同,前者天气变坏,后者天气晴好 。
我们知道地球上水汽分布一般集中于近地层空气中,这是因为水汽的来源主要是靠江、河、湖、海蒸发作用而把水汽引进空气之中的缘故。而上层空气中的水汽主要靠空气扰动而把低层空气中水汽带入上层空气,很明显上层空气中水汽只能是越来越少,高空中水汽更少,因为一般的空气扰动是不足以把水汽带到很高的空中。没有水汽就不可能生成云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既然在很高的天空中(6000~9000米)出现密布的卷积云,说明有很强的扰动或抬升作用(不论是本地或远离本地的地方),把空气中的水汽输送到很高的空气层中,这种情况一般产生于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地方有一强辐合带(如低压槽或气旋中心)或锋面(如暖锋)的作用。另外卷积云的生成还说明高空中处于不稳定状况存在着扰动或波状气流,这种不稳定能量也会慢慢地给中层、低层空气以强烈影响,使整层空气都不稳定起来。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本地有一定距离的强辐合带或锋面都会慢慢移来,同时空气层结在上层不稳定层影响下也会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将使天气逐渐转坏,风雨也随之影响本地,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鱼鳞天;不过三”是说出现鱼鳞天后不出三天天气即要转坏,从鱼鳞天的出现到天气转坏一般是用不了三天的时间。
“鱼鳞天”是指布满全天(即使不布满全天,也须布满大部分天空)的卷积云,而且一般是有系统侵入的。这不应与局部地区,天空个别部分出现少量卷积云混为一谈,因为少量的而又没有系统性的卷积云只是说明高空中有局部不稳定状况,这种不稳定状况是否会发展波及整层空气尚不很清楚,因而不能把这种情况下的卷积云也看成风雨的前兆。另外卷云、卷层云消亡之前也可能蜕化为卷积云,这种卷积云很薄而且也正在消散,因而也不能看成是风雨前兆,相反它却是晴好天气的标志。冷锋后部也可能产生卷积云,它也是处于消散阶段。因而出现卷积云是否是象征坏天气的鱼鳞天,主要还应当看云的发展情况,要看云的发展全过程,决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情况,就作出武断的判决,如果这样,在预报上是要摔跤的。
天上鱼鳞斑,晒得地皮翻。瓦块云,晒死人。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今夜斑斑云,明天晒死人。今晚花花云,明日晒死人。
这六条农谚所指的云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透光高积云,这种透光高积云明亮洁白,一块块整齐排列在天空,云块与云块之间可见蓝天。云块本身团块清爽,因此看上去块头较大,像鲤鱼鳞片或瓦片一样整齐地排布于蓝天之上。
这种高积云一般产生于单一气团内部,中高空有较明显的逆温层,因而低层水汽易于在逆温层底下集中,这时如若在逆温层底部有波动产生,水汽较足,而本身高度又不是很低,在波峰区内空气上升绝热冷却,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而凝结出水滴形成云,在波谷处由于盛行下沉气流,空气在下沉过程中绝热增温,水滴蒸发,相对湿度变小因而不利于云的生成。这样就形成了一块块排列整齐而有规则的云块,同时又由于有逆温层作用,波峰处上升气流所形成的云不可能在逆层中得到发展,因而这种云不可能进一步对流发展,只能形成透光高积云。
既然形成这种云是在稳定层之下,由于局部波动、对流、扰动而产生的云,而这种局部波动、对流、扰动又在稳定层的抑制下不可能发展,以后随着波动减弱,稳定层加强,云也会慢慢地消散。因而它的存在一般是好天气的征兆。
应当注意在上述情况下发展的透光高积云,不可能发展成蔽光高积云。如果我们看到的透光高积云,云块随着时间而逐渐变厚增大,阴影部分也变大,进而连成一片而发展成蔽光高积云,那么就不可能是上述天气形势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看成是晴好天气的象征,相反很可能是坏天气的前兆。
霜过暖,雪后寒。
有霜以后的天气与有雪以后的天气一般都处于冷高压系统内,天气一般都很晴好,那末为什么会产生霜过暖与雪后寒的现象呢
既然霜后天气多为晴好天气,因而虽然在冷高压控制下,由于白天天上无云,太阳光照射强烈,温度相对提高也比较快,而冷高压如果比较稳定也会逐步变性。另外,我们所看到的霜都是很薄的一层蒙在物体表面,溶化这些霜不需要多少热量(霜溶化过程也要吸收热量),所以说霜后天气一般较暖和,当然这个暖也是相对而言,并不是说温度会升得很高。而雪后虽然天气形势与霜相同,也有一个晴好天气和强烈的太阳辐射。但是雪量远比霜量大,溶化霜量用不了多少热量,这可以从再大的霜当太阳出来不久后便会消失看出来。但是溶化大量雪所要的热量也非常大,雪几天都溶化不完。另一方面雪可以把大量阳光反射回大气,地表、雪面所以吸收的热量很少。这样雪在溶化过程中就大量地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气温降低,天气变冷。所以农谚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正是这个意思。由此可见霜后的天气远比雪后天气来得暖。
一夜春霜三日雨,三夜春霜几日晴;春霜三夜白,晴到割大麦;一朝有霜晴不久,三朝有霜天晴久。
霜是冷高压控制下春秋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前面已经说过形成霜的过程,不论那一种霜都是空气被冷却后多余水汽碰到冷的物体表面凝华而成的。因此冷空气势力越强也就是说冷高压势力越强,温度越低形成的霜越历害,持续时间越长。相反,冷空气势力比较弱,那么形成的霜也不会很大,持续时间也不会很长。一夜春霜三日雨,一朝有霜晴不久。都说明冷空气势力不是很强,温度不是很低,因此只能形成一日的霜,由于冷空气势力不大,容易移走。冷空气(弱高压)移走之后,本地转受低压控制,天气就会转坏。相反如果连续几个晚上都有霜出现,说明冷高压势力较强,较强的冷空气比较稳定,不易变性,一般能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三夜春霜几日晴就是这个意思。
霜加南风要下雨;霜下东风一日清。
霜一般是寒潮冷锋南下扫过本地以后产生的现象(辐射霜例外,但也是在冷高压控制下)。所以它一般吹西北风,而且当冷锋移过后,在高压区内风速也见减小。因此一般不会吹南风或东风。如果在霜后出现南风或东风,说明暖空气势力加强向北顶进,就会造成暖锋前部吹东南风的形势,而后随着暖锋移来,高压也就将逐渐移出本地,低压逐渐移来。锋区内和低压控制下的天气多为阴雨天气。因此霜加南风要下雨 。霜下东风一日晴是说霜后吹东风只晴一天,以后就要转阴雨。
雪下高山,霜打洼地;雪落高山,霜砸平地。
此谚语告诉我们高山容易下雪,洼地容易结霜,这又是为什么呢
空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情况一般是高度越高,气温越低,相反高度越低,气温越高。由于这个原因,当地面气温还在0℃ 以上时,高山上温度已经在0℃或0℃以下了。云底离地面高度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云底的温度也比地面低了许多。在冬天云内温度更低,云内水汽凝结成雪花开始降低,如果此时近地面空气温度在零度以上,那末雪花在降落过程中会逐渐溶化,到地面时早已成为雨点而不是雪,但是此时虽然地面温度在零度以上而高山上的气温却早已在零度以下,雪降落在高山上之前尚末能溶化,因此高山上仍然下雪。也就是说在冬天如果地面上下雪高山上肯定下雪,而地面上不下雪,高山上也有可能会下雪。在夏天,如果高山很高也可能下雪。这就是雪下高山。
而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而是近地层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而成的,因此它与空气温度垂直分布关系不大。我们知道空气越冷,密度越大,比重越重。而空气是一个流体,冷空气往低处流,这样最冷、最重的空气就会往最低处流动,一量到达最低处,它就赖在那里不动了,也就在洼地停留积聚,而且越冷的空气,越是在底层。我们清楚,空气越冷就越容易形成霜。因此洼地也就较一般的地方容易形成霜。霜打洼地就是这个意思。
霜重见晴天;严霜毒日头;霜露多,则天晴;霜打红日晒。
这些谚语都指明有霜的天气一般都是晴好天气,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辐射霜说明本地一般处于高压区,夜间天清月朗,碧空无云,由于强烈辐射冷却形成霜,当然第二天天气仍然晴好。即使是平流霜、平流辐射霜也都说明本地将要受到或已经受到北方来的强冷高压控制,只要锋面一过,本地立即受高压控制,天气也可望晴好。而且霜越重说明有效辐射越强,天气情况越好,或者说明冷空气很强,当然天气也越好。霜重、严霜、霜多都是这个意思。
风大夜无露,阴天不见雾。
夜晚如果风大,空气间湍流也就相应增加,由于湍流作用,它加强了上下层空气的交流,即使夜晚碧空无云,地表通过辐射散热变冷,而这个冷地表又对近地层空气产生冷却作用。由于湍流的作用,近地层被冷却的空气带到上层,而上层的热量也通过它下传,以此来抵消地表的冷却作用。另一方面地表的冷却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说它只冷却帖近地面那层薄薄的空气是有足够能力的话,但要它冷却范围很厚的一层空气却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同时在有风的夜晚,风可以把刚被冷却而未有水汽凝结的空气立即送到别的地方,当然由于风的作用也会阻碍水汽的集中。所以说有风的夜晚,空气不容易被冷却而产生露水。
阴天,空中铺盖一层厚厚的云层,像在地表面盖上一层厚厚的被子。夜晚,地面开始辐射散热,由于云层存在,辐射热量被云层挡住,不易散失。同时,云层又把地面辐射热量又反射回地面,又增加了地表温度,这样地表就不能使自己很快降温成为冷源,而空气也不能达到有效冷却,既然空气不会迅速冷却,水汽也就不可能被凝结成小水滴而生成雾。所以我们平常在阴天时看不到雾,也就是这个原因。
旱天无露水。
露水的形成不但需要一个晴朗无云的夜晚,能产生强烈辐射散热和无风或微风这两个条件。上述两个条件只是产生露水的外因。而充足的水汽却是产生露水的内部条件,没有这个决定性条件,再好的外界条件也是无用的。因为尽管你晚上辐射散热条件再好,温度降得很低,而空气中本来只有很少的水汽,怎么也达不到饱和或过饱和,就不可能有水珠凝结出。旱天由于地表水分在白天不断蒸发散失,又得不到雨水的补偿,因此空气中水汽也只能是越来越少,空气中水汽少当然是不能够形成露水的。
露水见晴天;冬寒有雾露,无水做酒醋。
这两条谚语都是指晚上或早晨出现雾露时,第二天一般都是晴好天气。
出现露水的天气形势,一般要求在晴朗无云的夜晚,大气层结稳定,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夜间地表才能产生强烈的辐射散热成为冷源进而影响低层空气,使之水汽冷却凝结成水珠,这样才能产生露水。而产生这样的天气一般是本地要处在高压控制之下,在高压区内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云的生成。这样才易于产生晴朗无云的天气。所以说早晨或夜间有露水的情况,它一般说明本地处于高压区,高压区天气一般都是晴好天气。因此露水见晴天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可依赖的。
雾下山,地不干。
“雾下山,地不干。”雾与云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雾是地上的云,云是空中的雾。半山腰的云层,从地上看来是层云,但在半山腰的人却认为它是雾。雾下山,其实就是云逐渐降低高度的一种现象。当云层高度降低到帖近地面的高度也就成了雾,这种现象在暖湿气流湿度达非常高时可能出现。对于暖锋云系来讲,我们起先看到的是高云,后面是中云,再是低云。云层高度的逐渐降低说明所处的地方愈来愈接近锋面,因此天气即将转坏。地不干说明有降水发生。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