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细节-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秀”,但是同一片土壤,也养育出了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以及世界上最丰富的电影、音乐、
美术产品。在某种意义上,百老汇剧院里上演的那些经典音乐剧,和斯布林格秀的那些镜头,
是同一个母亲的两个孩子。同理,在中国的一些年代,不会有斯布林格秀这样的变态秀,但
是也不会产生真正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
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说,既是罂粟,何不把它除掉。问题是,文化产品中的罂粟可不像植物
界的罂粟这么清晰可辨,你的罂粟可能是他人的玫瑰。怎么办?要么让一个人将自己的标准
强加于整个社会,要么让社会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抵抗文化的病毒。
就拿斯布林格秀来说,根本不用政府严令禁止,大部分美国人,提到这个秀都是叹气摇头。
人民群众又不是傻子,又不是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就算群众有时候把它当一个笑话来看,
这也不意味着他们只有看笑话的能力和兴趣。就不许群众偶尔看看变态秀逗逗乐,同时也偶
尔听听莫扎特陶冶情操?
事实上,“感官刺激主义”横行这么多年,并没有搞垮美国的精神文明。文化艺术照样繁荣
昌盛。相反, 感官刺激主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反而黔驴技穷,让人麻木。麻木之后的
“
人们,还是想回归细腻、回归美感,回归智慧。政府与其花时间精力去打击它,不如让它放
任自流,让民众自己看穿它、唾弃它。自由的尽头,会有洪水猛兽,那又怎么样?走近了看,
不就是几只不堪一击的小老鼠么。
斯布林格自己就说,这就是个电视节目而已,又不是西方文明的末日。你也可以用痛心疾首
的语气说,资产阶级自由化走到尽头,就是这个样子!也可以用如释重负的语气说,原来资
产阶级自由化走到尽头,也不过就是这个样子。
大学向左,草根向右
------------------
以前跟国内的朋友聊天,他说:我很欣赏美国那些敢于批评布什政府的左翼知识分子,因为
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做一个左派需要非凡的勇气……我立刻纠正他,你说错了,在美国知识
分子圈子里,尤其在高校里,做一个左派是非常时尚的事情,做一个右派才需要真正的勇气。
先从我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说起吧。
今年 10 月,哥大一个共和党学生组织邀请了一个叫约翰吉尔克里斯特的人来演讲。这个
吉尔克里斯特,是“民兵”组织的发起人。这个组织专门招募志愿者,在美墨边境巡逻,阻挡
非法移民从墨西哥入境。近年来非法移民问题是美国的一个热点问题――右翼势力倾向严格
禁止非法移民入境,左翼主张更宽松的政策。吉尔克里斯特来哥大讲演,无非是来宣传他在
移民问题上的右翼主张。
本来这应该是一个很普通的校园活动吧。不,让你个老右来放毒,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演讲
之前,该活动的广告就被撕扯、涂抹。演讲那天,很多学生在讲演厅门口示威,身着3K党
白大褂讥讽“民兵”组织。主持人一开讲,就有人不断起哄喝倒彩,有的人干脆背对讲台示威。
等吉尔克里斯特开讲时,一群学生干脆冲上讲台,砸桌子椅子,双方发生肢体冲突,最后吉
尔克里斯特不得不仓惶逃走,示威学生们则高喊着胜利的口号打出一条横幅:没有非法的人。
这个情形虽然极端,但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高校校园里的左右势力处境:左翼趾高气扬,
右翼垂头丧气。
这里先停顿一下,说说在当代美国的“左”“右”含义。这个分野有三个方面,第一,外交事务
上,一般右翼倾向于扩张性外交,传播美国价值,强化美国地位,支持伊战;第二,经济事
务上,右翼一般主张自由贸易,削减福利,削弱工会;第三,在社会文化上,右翼一般是“保
守”的代名词,反对堕胎,反对同性恋婚姻,反对非法移民入境等。而左翼则主张外交上的
收缩、经济上的政府干预,社会文化上的开放。因为文化上的分野,一般右翼也被称为“保
守派”,左翼也被成为“自由派”。但是实际上,右翼倾向文化保守的同时主张经济的自由化,
左翼主张文化自由的同时又主张经济的控制,严格来说还真说不清谁比谁更拥护真正的自由。
就美国整个社会来说,左右选民势力是大致相当的,但在高校里,却左右比例悬殊。2005
年的一个调查表明,美国高校里72%的教师是“左翼自由派”,15%是“右翼保守派”。从党
派来说,50%的教师支持民主党,11%支持共和党。这一失衡在一流高校中尤其显著:87%
倾向于左翼自由,13%倾向于右翼保守。而且,左右翼力量的变化,越来越向左翼倾斜。
1984 年调查时,高校老师还只有39%是左翼自由派。
所以我才说在美国的高校里面,做一个左派,哪需要什么勇气,简直就是随波逐流。
上面的数据与我个人的经验感受相符。我在哥大认识的所有教授、同学――只要我知道政治
主张的,都是“左翼自由派”。课堂上教授骂布什,老师乐呵呵,学生笑嘻嘻,皆大欢喜。走
在校园里,动不动看见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学生助教要求工会化的示威、反对共和党某某
人来校演讲的示威――全都是左翼的声音。如果你在哥大做老师,还胆敢支持布什,就只能
夹着尾巴做人了,简直比作贼还要心虚。
当然也有人跳出来反抗。
一些右翼团体抗议说,一个缺乏多样化声音的校园,是不健康的。对于那些十八、九岁的孩
子来说,没有倾听过不同意见之间真正的辩论就被稀里糊涂灌输了一个观念,也是不公平的。
Allan Bloom 早在 1987 年就写过一本书,叫《美国头脑的封闭》,批评美国高校里泛滥
的文化相对主义最后导致了是非不分。前年加州洛山机分校的一个小孩BenShapiro干脆
写了一本书,叫《洗脑》,批判学校里教授们清一色的声音。David Horowitz,一个右翼
活动家,办了一个网站“校园观察”,督促学校里的言论自由,他还出版了一本书《教授们:
美国101个最危险的学者》,专门“揭发”那些死硬的极左派。同时,一些校外的右翼组织,
大量向高校砸钱,试图在学生中培养右翼势力。但是,这些斗争不过是老鼠斗大象而已,根
本无力改变校园的“颜色”。
其实,左翼占领大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 30 年代开始,就一直如此。60 年代的民
权运动中,校园里的新左派就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伊战背景下崛起的左
翼势力,估计只能叫“新新左派”了。大学代有才人出,左派后浪推前浪。高校这样远离经济
基础的象牙塔,是政治浪漫主义的温床。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关系,本来就有点象一个娇妻和
一个憨夫的关系:她负责点菜,他负责买单。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虽然整个高校都左
倾,但是越是远离经济基础的院系,就越左倾:人文院系 81%教师是自由左翼;社会科学
75%;工程学院51%;商学院 49%。
里根上台以来,保守主义势力在美国的重新崛起,但是当草根社会在悄悄右转的时候,高校
却一直在稳步左转。直到今天,一个幽灵,左的幽灵,在大学校园的上空游荡。
虽然按照美国的谱系,我自己的政治观念算是中间偏左,但是我非常反感美国高校里这种“妖
魔化右翼”的氛围。人家吉尔克里斯特反对非法移民怎么了,还不让说话了这是?宪法第一
修正案什么地干活?说到底,对自由的压制,不仅仅来自于政府,也可以来自于舆论。一个
人在舆论当中噤若寒蝉,就算那个人不是我,就算那个舆论代表了我,就算是在高校这样的
“精英”机构,也仍然让我不安,因为对自由的威胁,不管来自政府还是舆论,都是对真实的
威胁的开始。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
“消费者权益”这个词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尤其在伪劣产品盛行的当代中国。相比之下,“消
费者责任”这个词却似乎令人感到陌生。“消费者责任”?消费者的责任不就是交钱吗?大多
数人也许会这么说。
在美国,有一批人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看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但是一种经济行为,而
且是一种政治社会行为。当你明知某些产品(服务)来自于血汗工厂或者它们的生产过程严
重破坏环境、残害动物、有悖伦理时仍然去购买它,那么你就是“不负责任的消费者”――就
算你交了钱。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动物保护主义朝穿皮草大衣的人身上泼颜料。就近举一
个中国的例子,就是某些反日爱国主义者们的“抵制日货”行为。
问题是,在一个生产和消费已经被割裂的经济体系里,我们怎么知道哪些产品是“清白”的呢?
就算我们知道,又为什么要在乎这些产品中的“政治社会内涵”呢?
我想说说今天坐地铁时看到的一个广告。
坐在波士顿的地铁里,我对面贴着一个大广告,一杯浓浓的咖啡上倒映着一个拉美农民的笑
脸,下面是一行字:“A good cup of coffee starts with the farmers”(一杯好的咖啡
从农民开始)。旁边是公司名称:EqualExchange(平等交易)。公司名称下面是一个词
组:fairly traded(公平地交易而来)。
“Fairly traded”这个词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泛泛的自夸,而是一个专门术语。这个术语的含
义,得从西方的“咖啡公平交易运动”(Fair Trade Coffee Campaign)说起。
众所周知,美国人爱喝咖啡,目前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咖啡是被美国人喝了。而咖啡的主要生
产国不是美国,而是哥伦比亚、哥斯达迪加、墨西哥、巴西等穷国。我们在星巴克买一杯“latte”
要三、四块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市场价格,再刨去中间商的利润,拉美农民卖一磅咖啡豆才
拿到 40 美分左右。由于这个价格,许多咖啡农一年下来才 600 美元左右的收入,往往入
不敷出。
“咖啡公平交易运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由美国一些劳工 NGO 和“有责任心的消费者”
共同推动。由于他们的努力,美国从90年代末起建立了“公平交易证书”制度。在这个制度
下,加入这个体系的咖啡进口商必须以1。26美元一磅的价格,绕过中间商,直接从咖啡农
合作社手中购买咖啡。与此同时,一个叫TransFairUSA的独立公证机构,给该进口公司
颁发公平交易证书。1。26美元一磅的价格,是以前收入的三倍左右,由此受益的咖啡农收
入明显提高,摆脱了极端贫困。对于咖啡进口商来说,它花远远高于市场价的价钱收购咖啡,
有什么好处呢?可以说,几乎没有――除了象“EqualExchange”那样,在他们的广告里打
上小小的一行字:fairly traded(公平地交易而来)。
然而,与经济学家的“完全理性人”假定不同,道义在人们的经济行为中是有一席之地的。很
多有“消费责任感”的消费者宁愿花稍高的价格购买“清白”的产品,而不愿花稍低的价格买
“肮脏”的产品,而对商家来说,一部分经济损失所换取的道义形象最终可能带来更多的经济
收益。这也是为什么“咖啡公平交易运动”能够成长迅速。就拿美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
来说,2001 年它刚加入“公平交易证书”体系时,其购买的“公平咖啡”一年不到一百万吨,
但是到2005年时,已经达到了一千一百万吨。这些咖啡明确打出“公平地交易而来”的标签,
同时也以更高的价格销售,星巴克之所以能够连年加码购买这些咖啡,正说明了大量“有责
任感”的消费者存在。
许多其他的咖啡进口商,也纷纷大量购买“公平咖啡”。从1999年“公平交易证书制度”在美
国开始实行到2005年,已经有七千四百万吨咖啡在这个体系下完成交易,穷国的农民由此
受益的总额为六千万美元。与此同时,“公平交易证书”制度也在向巧克力、茶、大米、水果
等其他初级产品扩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公平交易”(fair trade)越来越成为
一种与“自由交易”(free trade)相对应的一种制衡性市场力量。
“消费者行动主义”(consumer activism)不是一种全新的事物。用集体购买力来表达政
治意见、改善社会状况,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早在南北战争以前,就有一些废奴活动家组
织“自由产品商店”,只卖自由民生产的产品。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时候,为了反对日本侵华,
美国就已经有了“抵制日货”运动。现在,在这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许多美国消费者“喝
水不忘挖井人”,“喝咖啡不忘种咖啡人”,是对这种“消费者行动主义”传统的延续。实际上,
“咖啡公平交易”运动只是更大的“公平交易”运动中的一支,与之呼应的,还有“反对服装制
品血汗工厂”运动等等――其中有一些运动,针对的恰恰是保护中国东南沿海一些血汗工厂
里的“打工仔”和“打工妹”。
许多人观察美国社会时,容易强调其霸权主义、商业主义的一面,却不大重视这个国家源远
流长的“理想主义”政治文化传统。完全社会自发的、为万里之外的拉美农民、中国民工权利
而斗争的“公平交易运动”正是这个“理想主义”传统的一个小小注释。当然,“理想主义”要真
正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是需要一定的政治、社会基础的,比如NGO的高度发达,比如一定
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过,对这些运动的效果不能过高估计。毕竟,商家也好,消费者也好,主要是“经济人”――
他们可以为“公平咖啡”付稍高的价格,但是不可能高到“亏本”或者“无法承受”的地步。就拿
星巴克来说,“公平咖啡”仍然只占其咖啡总购买量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价格差大多转嫁给了
消费者。如果让完全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来判断,他甚至可以批评说,“公开交易
证书”体制实际上是扰乱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从而破坏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但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可能因为价格信号而一夜完成,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
环境资源禀赋、政治条件、信息成本等等都可能顽强地抵制价格信号,这就决定了经济的转
型会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相对脆弱的初级产品生产者适当的道义帮
助,虽然不一定是最“理性”的“经济行为”,却可能是最“道义”的“社会行为”。毕竟,在一个
我喝的咖啡可能是一个哥伦比亚农民生产的、你开发的软件用户可能是一个英国学者、他生
产的牛仔裤将要被一个乌克兰大学生穿上的全球化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道义联系也应当与
经济联系的强化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