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

第35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35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四,秘法采神药治作秘法三卷
十五,要赵太白囊中要五卷、郄公道要
十六,大禁入温气疫病大禁七卷
十七,律道士夺算律三卷
十八,术立亡术
十九,道意少君道意十卷
二十,大霓孔安仙渊赤斧子大览七卷
二十一,口诀李先生口诀
二十二,肘后肘后二卷
此外尚有书名见各篇者,不列,诸符亦不列。
据方维甸统计,抱朴子所举“仙经神符,多至二百八十二种”(校刊抱
朴子内篇序),真是洋洋大观。但其中绝无道家诸子(老子庄子等都不在内), 
更无汉末流行为黄巾所本的太平清领书之流,因为葛洪出自郑君所传,则其
本门户之见摈弃他家是很显然的。在这许多道书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三皇
文、五岳真形图。讲变化之术的,“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记”,“其次有玉女
隐微”,“又有白虎七变法”,“过此不足论也”。

第三节
内神仙的唯心主义理论及其修仙方术
葛洪的道教思想,关于神仙部分,集中表现在抱朴子内篇二十篇中。关
于内篇的性质,葛洪在自叙中有所说明:“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
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又,在内篇之首,洪自序作书旨趣道: 
“今为此书,粗举是生之理。其至妙者不得宣之于翰墨。盖粗言较略,以示
一隅,冀愤悱之徒省之,可从思过半矣。”可知内篇的中心旨趣是长生之理。
一切方药,一切禳邪却祸的方法,目的为了养生延年,为了长生,而长生的
极致,则可以登神仙。至于鬼怪变化,实为禳邪祛祸的宗教所必须具有的空
虚的胡说,因而也在他所究明之列。
考二十篇的篇目,依道藏本,次第如下: 
畅元第一论仙第二对俗第三金丹第四
至理第五微旨第六塞难第七释滞第八
道意第九明本第十仙药第十一辨问第十二
极言第十三勤求第十四杂应第十五黄白第十六
登涉第十七地真第十八遐览第十九袪惑第二十
这二十篇中:畅元、地真论道之本体;释滞、道意、明本论儒道之异,儒道
本末;论仙、对俗、至理、塞难、辨问论神仙必有,服食可信;金丹、仙药、
黄白言求仙之主要方法;微旨、杂应言求长生及却祸的各种小方术;登涉言
登山涉水的方法及诸符;遐览举各种道书;极言、勤求、祛惑言求仙须终极
求之,敬礼良师。其中除论道之本体及儒道本末的五篇外,其余十五篇全属
神仙家言,即论道之本体及儒道本末的五篇,其中所谓“道”,也是神仙家
的“道”,与道家之“道”,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可以断言,抱朴子内
篇二十篇,全属神仙家言,是现存体系最完整的关于神仙家言的著作。
下面,我们试对葛洪的神仙思想,加以䌷绎。
葛洪论道之本体,袭用道家范畴,名之曰“元”(即玄),这是道教依
附道家的地方,不从葛洪始。不但在范畴上袭用道家,即“元”的涵义,也
与道家所说相似。畅元篇一开头就说: 
“元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这表明宇宙的“始祖”或“大宗”(注意身分性的豪族在理论上用的祖宗名
词)是元,一切(万殊)都从“元”产生出来。接着论元的深远高旷,无所
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为,无所不能: 
“眇眛乎其深也,故称微焉;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其高则冠
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电驰,或倏烁而景逝, 
或飘滭而星流,或滉漾于渊澄,或氛霏而云浮。因兆类而为有,托潜寂
而为无。沦大幽而下沈,淩辰极而上游。金石不能比其刚,湛露不能等
其柔,方而不矩,圆而不规。来焉莫见,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
卑,云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 
佪旋四七,匠成草昧。辔策灵机,吹嘘四气,幽括冲默,舒阐粲尉。抑
浊扬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挹之不匮,与之不荣,夺之不瘁。” 
凡宇宙的生成、运动,都是元的作用。一切都从元出,而元又超乎一切
之上。这个元,是先天的祖宗,是葛洪的上帝。

元的同义语是“道”,这也是袭用道家的。道意篇说: 
“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则万物尚为无焉。■首不能计其多少,离朱不能察其仿佛,吴札晋野竭
聪不能寻其音声乎窈冥之内,■狶■猪疾走不能迹其兆朕乎宇宙之外。
以言乎迩,则周流秋毫而有余焉,以言乎远,则弥纶太虚而不足焉。为
声之声,为响之响,为形之形,为影之影。方者得之而静,员者得之而
动,降者得之而俯,升者得之以仰。强名为道,已失其真。况复乃千割
百判,亿分万析,使其姓号至于无垠,去道辽远,不亦远哉!” 
元和道都是宇宙生成运动的根源。道与元一样,也是无所不在,无所不
有,无所不为,无所不能,是上帝的代名词。故元即是道,道即是元。这一
点是很与自然泛神论接近的。在魏晋以后,易老庄并称三玄,因此,玄就代
替了道,成为道的同义语,而在葛洪的思想中,则毋宁说是以元易道,故首
篇即标畅元,但为了数典不忘其祖,又揭明道意。不过,我们知道,葛洪的
道,乃道教的神仙之道,与道家之道不同。道家主无,而道教主有,故道家
贵无生,而道教贵长生。
从元中产生了元一,产生了两仪。这里没有物质,都是些空虚的数字。
畅元说:“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元一又是一个神秘的东西,与之相关的, 
还有一个神秘的真一。地真篇说: 
“元一之道,亦要法也。无所不辟,与真一同功。吾内篇第一名之
为畅元者,正以此也。守元一复易于守真一,真一有姓字、长短、服色、
目(一本作日),元一但此见之,初求之于日中。所谓知白守黑,欲死
不得者也。然先当百日洁齐,乃可候求得之耳,亦不过三四日得之。得
之守之,则不复去矣。守元一,并思其身分为三人,三人已见又转益之, 
可至数十人,皆如己身。隐之显之,皆自有口诀。此所谓分形之道。左
君及蓟子训葛仙公,所以能一日至数十处,及有客座上,有一主人与客
语,门中又有一主人迎客,而水侧又有一主人投钓,宾不能别何者为真
主人也。师言守一,兼修明镜,其镜道成,则能分形为数十人,衣服面
貌皆如一也。” 
关于真一,描写得更详尽神秘。地真篇又说: 
“余闻之师云:‘人能知一,万事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
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金沈羽浮,山峙川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存之则在,忽之则亡;向
之则吉,背之则凶;保之则遐祚罔极,失之则命雕气穷。老君曰:‘忽
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一之谓也。故仙经曰:‘子
曰长生,守一当明。思一至饥,一与之粮,思一至渴,一与之浆’。一
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
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
房,三寸为上丹田也。此乃是道家所重,世世歃血,口传其姓名耳。一
能成阴生阳,推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
一以藏。其大不可以六合阶,其小不可以毫芒比也。。。吾闻之于先师
曰:‘一在北极大渊之中,前有明堂,后有绛宫,巍巍华盖,金楼穹隆。
左罡右魁,激波扬空。元芝被崖,朱草蒙珑。白玉嵯峨,日月垂光,历
火过水,经元涉黄。城阙交错,帷帐琳琅,龙虎列卫,神人在傍。不施

不予,一安其所,不迟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豫,一乃不去。守一存
真,乃能通神。少欲约食,一乃留息。白刃临颈,思一得生。知一不难, 
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陆辟恶兽,水却蛟龙,不畏魍魉,挟
毒之虫。鬼不敢近,刃不敢中。’此真一之大略也。” 
这一个元一与真一,是神秘的灵物,然而它却是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从
广大无垠、涵乾括坤的元与道,变成了男长九分女长六分可以守之勿失的具
体存在了。这就是说,葛洪思想中的元,从本体的元,变成了生活修养的元
一与真一,这正是神仙道教的当行本色!在微旨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或曰:‘愿闻真人守身炼形之术。’抱朴子曰:‘深哉问也!夫
“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
橘,中有嘉味甘如蜜,子能得之谨勿失。既往不追身将灭,纯白之气至
微密,升于幽关三曲折,中丹煌煌独无匹,立之命门形不卒,渊乎妙矣
难致诘。”此先师之口诀,知之者不畏万鬼五兵也。’” 
又,在对俗篇中,引仙经道: 
“仙经曰:‘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此皆
至道要言也。” 
这个“一”,是神仙道教在葛洪之前,早就登生发展了的范畴,而且也
是袭用道家的。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
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正是地真篇所曾援引而稍变其
文的句子。世说载晋武登极,探策卜世,得一,群臣失色,裴楷即以此数语
为之解释。可见“一”这范畴的引用,当时很风行。葛洪神秘的“一”,反
映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和形象。
“元”、“道”、“一”,都是袭用道家,特别是老子的原有范畴,但
意义却不一样,因为它被晚起的神仙道教赋予以新的内容了。而且为了达到
长生的目的,“守一”这种生活修养的基本法门是更被强调了的,其重要, 
远出“元”与“道”之上。
现在,进而论神仙道教的中心目的,即长生与成仙。
神仙道教叫人求是生,学做神仙。为什么要求长生,为什么要学做神仙
呢?在抱朴子书中没有正面的回答。拆穿了说,神仙思想原是封建贵族想延
长他的生前享受至生命的极限以外、甚至延长至永远(与天相毕)的一种荒
唐的想望,在乱离之世,封建贵族的生活被震撼着的时候,神仙思想更帮助
他们追求超人间的永远幸福。这完全是从封建贵族本身的利益出发的,完全
跟治国平天下不相干的,说出来实在并不怎样冠冕堂皇。也许就为此,抱朴
子书中对此问题不作正面答复。不过,我们仍可以从侧面来探索他的言外之
意。在对俗篇中,他以问答方式,说明神仙之可贵: 
“或曰:‘审其神仙可以学致,翻然凌霄,背俗弃世,烝尝之礼, 
莫之修奉,先鬼有知,其不饿乎?’抱朴子曰:‘盖闻身体不伤,谓之
终孝,况得仙道,长生久视,天地相毕,过于受全归完,不亦远乎?果
能登虚蹑景,云轝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元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 
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先鬼有知,将蒙我荣。
或可以翼亮五帝,或可以监御百灵。位可以不求而自致,膳可以咀茹华
璚,势可以总摄罗酆,威可以叱咤梁柱。诚如其道,罔识其妙,亦无饿
之者。得道之高,莫过伯阳,伯阳有子名宗,仕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
干。然则今之学仙者,自可皆有子弟以承祭祀之事,何缘便绝?’”

有吃,有喝,有住,而且那些吃的喝的住的都不是人间凡品,还可以有
权位,有威势,还可以遗泽于子孙,得到高官厚禄,真是封建贵族最如意的
想法。他又在论仙篇里说: 
“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返听,尸居无心。。。 
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仙法欲令法逮蠢蠕,不害含气。。。仙法
欲止绝臭腥,休粮清肠。。。仙法欲溥爱八荒,视人如己。” 
这是说,消极的可以免除烦恼累赘,一切生理心理的负担都可蠲除。又
说: 
“仙人殊趣异路,以富贵为不幸,以荣华为秽污,以厚玩为尘壤, 
以声誉为朝露。蹈炎飙而不灼,蹑玄波而轻步。鼓翮清尘,风驷云轩, 
仰凌紫极,俯栖昆命。”这是说神仙的快乐是超世间的。
在乱离之世的没落贵族,像葛洪那样的,占田封地食户以及一切写意的
优裕生活,不再能安全地保持时,甚至已经丧失了时,更有理由去学长生了。
论仙篇又说道: 
“吾徒匹夫,加之罄困,家有长卿壁立之穷,腹怀翳桑趣粮之馁, 
冬抱戎夷后门之寒,夏有儒行环堵之瑛。欲经远而乏舟车之用,欲有营
而无代劳之役。入无绮纨之娱,出无游观之欢。甘旨不经乎口,元黄不
过乎目,芬芳不历乎鼻,八音不关乎耳。百忧攻其心曲,众难萃其门庭。
居世如此,可无恋也。” 
这样的没落行头,当然要去“值不群之师”,求“得要道之诀”了。
可是,神仙是贵族的颠倒的世界意识,天上的神仙贵族,正反映出人间
封建贵族的迷离心理,因而神仙绝不是每一个人连农民在内都有缘(有福或
有可能)做得到的。金丹篇说道: 
“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黄帝
以传元子,戒之曰:此道至重,必以授贤。苟非其人,虽积玉如山,勿
以此道告之。。。无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见此道也。” 
神仙之骨,是生来的、先天的,那末天上的神仙贵族,原与人间的贵族
阶级一样,是生来之福,非可强求。而被压迫阶级的凡夫俗子的贱骨,注定
没有做神仙的阶级性质!这道理在塞难篇讲得更详尽: 
“抱朴子曰:命之修短,实由所值。受气结胎,各有星宿。。。命
属生星,则其人必好仙道,好仙道者,求之亦必得也。命属死星,则其
人亦不信仙道,不信仙道,则亦不自修其事也。” 
这就是说,贱命、贱骨在天上的概念叫做“死星”,贵命、贵骨,在天
上的概念叫做“生星”,前者必好仙,后者必不信仙。不但如此,而且就是
同属神仙,也还严分等级。人间的封建等级以及身分性地主阶级的高低,被
反映到天上去了。论仙篇道: 
“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 
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金丹篇述丹经道:“具经曰:上士得道,升为天官。中士得道,栖集昆
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遐览篇道: 
“余晚充郑君门人,。。郑君言:‘君有甄事之才,可教也。。。 
今自当以佳书相示也。’。。弟子五十余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
内文、枕中五行记,其余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矣。” 
这样讲求身分性,早在学习的时候,都已分出等级来了的。

我们知道,这种求长生的神仙思想,与道家的无生及齐生死之说,是并
不相同的。因此,神仙道教虽然窃假了道家的“元”“道”“一”等范畴, 
附会在道家的名义之下,但在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便不得不露骨地攻击起
道家来。外篇用刑篇道:“道家之言,高则高矣,用之则弊,辽落迂阔。譬
犹干将不可以缝线,巨象不可使捕鼠。。。若行其言,则当燔桎梏,堕囹圄, 
罢有司,灭刑书,铸干戈,平城池,散府库,毁符节,撤关梁,掊衡量,胶
离朱之目,塞子野之耳,泛生不系,反乎天牧,不训不营,相忘江湖,朝廷
阒尔若无,人民则至死不往来。可得而论,难得而行也。”内篇释滞篇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