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

第47章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第47章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三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曰:‘心器是五藏之心,非耶?’答曰:‘是也。’” 
“问曰:‘五藏有何殊别,而心独有是非之虑乎?’答曰:‘七窍
亦复何殊?而司用不均。’”(弘明集“均”下有“何也”二字) 
“问曰:‘虑思无方,何以知是心器所主?’答曰:‘五藏各有所
司,无有能虑者(此十一字,弘明集作“心病则思乖”五字),是以知
(“知”字据弘明集校补)心为虑本。’” 
“问曰:‘何虑(“虑”字梁书原缺,弘明集作“知”,于义不通。
兹以己意改补)不寄在眼等分中?’答曰:‘若虑可寄于眼分,何故不
寄于耳分耶?’” 
“问曰:‘虑体无本,故可寄之于眼分;眼目(“目”字弘明集作
‘自’)有本,不假寄于佗分也。’答曰:‘眼何故有本,而虑无本? 
苟无本于我形,而可遍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 
托赵丁之体。然乎哉?不然也。’” 
这是第三段。前两段都是从生死之际说明形神关系,本段则是就活人来
论证形神关系。这里的结论,仍然是形为神之质,神为形之用;而论锋所指, 
则转向于新的领域,因而也就使神灭论取得了新的根据。兹分述如下: 
第一,范缜以活人的生命为对象,从其中分析出形成生命的两种要素, 
其一,是生理的构造;其二,是心理的作用;而以前者为后者的基础。所谓

心理的作用,在范缜统名之为“神”,相当于今人说的“精神”这一概念, 
它的构成要素,计有感觉(知)、思维(虑)、情欲(情)、性格(性)等
四种。所谓生理的构造,在范缜统名之为形;形的构造要素,计有手足、眼
耳、七窍、五藏等,而以心器(专司思维的器官构造)为五藏之一。范缜以
为每一种心理作用,都为司其机能的生理构造所决定,永远“相即”而不能
“相异”。所说“苟无本于我形,而可遍寄于异地,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
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然乎哉?不然也”,正是阐明此义。
第二,范缜以为思维的判断能力(是非之虑),虽然和感觉的知觉反应
(痛痒之知)形态不同,而却同为心理作用的一种。所以说“皆是神之分也”。
至于心理作用的种类不同,则是因为生理构造的差异。例如手等的构造,就
只能有“痛痒之知”而不能有“是非之虑”。这种情形,可以视为形神关系
的通则。所以又说:“七窍亦复何殊,而司用不均”。至于思维能力,也在
生理构造上有方有本,不能离形而独立活动。思维能力的所本,在范缜看来, 
也有专司其用的器官,这就是五藏之一的“心”。心的构造,就是专司思维
作用的器官。所以说“是非之虑,心器所主”。
第三,范缜以“是非之虑”为“心器所主”,将循环系统认成神经系统, 
当然是一种错误。但是,其一,心为思官之说,发自孟轲,至清儒戴东原仍
祖述其义。其二,在科学不发达时代,不能据此苛责古人。在这里,我们所
注意的是范缜的进求方向:其一,对于精神活动而求其本于形体构造,这完
全符合于生理心理学的道路;其二,从形的构造形态中,寻求精神的基础或
差异,也就是无质不能有用,凡用皆本于质的命题。王充论衡的物势篇,从
生物的器官构造上,探求其优胜劣败的根源,在范缜这里,无疑地得到了合
理的承借。
“问曰:‘圣人形犹凡人之形,而有凡圣之殊,故知形神异矣。答
曰:不然!金之精者能昭,秽者不能昭,有能昭之精金,宁有不能昭之
秽质?又岂有圣人之神,而寄凡人之器?亦无凡人之神,而托圣人之体。
是以八采重瞳,勋华之容;龙颜马口,轩■之状;此(“此”字据弘明
集校增)形表之异也。比干之心,七窍列角(弘明集作“并列”),伯
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是知圣人定分,每绝常区,非惟道
革群生,乃亦形超万有。凡圣均体,所未敢安。’” 
“问曰:‘子云圣人之形,必异于凡者。敢问阳货类仲尼,项籍似
帝(原作大,据弘明集校改)舜,舜项孔阳,智革形同,其故何耶?’ 
答曰:‘珉似玉而非玉,鸡(弘明集作“鹄”)类凤而非凤,物诚有之, 
人故宜尔。项阳貌似而非实似,心器不均(弘明集作“貌似而非实,以
心器不均”),虽貌无益。’” 
“问曰:‘凡圣之殊,形器不一,可也;圣人(此二字据弘明集校
增)员极,理无有二,而丘旦殊姿,汤文异状,神不侔色,于此益明矣。’ 
答曰:‘圣同于心器,形不必同也(弘明集作“圣与圣同,同于圣器; 
而器不必同也”)。犹马殊毛而齐逸,玉异色而均美。是以晋棘荆(弘
明集作“楚”)和,等价连城;骅骝騄骊,俱致千里。’” 
“问曰:‘形神不二,既闻之矣。形谢神灭,理固宜然。敢问经云: 
为之宗庙,以鬼飨之。何谓也?’答曰:‘圣人之教然也。所以弥(弘
明集作“从”)孝子之心,而厉偷薄之意。神而明之,此之谓矣。’” 
“问曰:‘伯有被甲,彭生豕见,坟素著其事,宁是设教而已耶?’

答曰:‘妖怪茫茫,或存或亡,强(弘明集作“理”)死者众,不皆为
鬼,彭生伯有,何独能然?乍为人豕(弘明集作“乍人乍豕”)未必齐
郑之公子也。’” 
“问曰:‘易称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而不违。’又曰:‘载
鬼一车,其义云何?’答曰:‘有禽焉,有兽焉,飞走之别也;有人焉, 
有鬼焉,幽明之别也。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则未之知也。’” 
这是第四段。这一段所论共有二事:其一,说明圣凡之殊,由于心器不
同;圣与圣同,也只是同为圣器,而其器的构造则不必同。其二,对于旧籍
所载鬼怪斥之为妄,而对于儒家经典有关鬼神祭祀的记载,则释为以神道设
教的必要的礼制。范缜在这两点上,都显示了不可讳言的重大错误。兹分述
于下:
第一,范缜论到了“圣凡之殊”,由于儒家传统的约束,对于自古传来
的圣人神话,自然就失掉了批判的能力。这样,神灭论中的重要范畴,例如
形、神、心器、貌、实等,其确切所指,也就陷于概念混乱。关于这一点, 
萧琛的难范缜神灭论早经指出: 
“论又云:‘圣同圣器,而器不必同。犹马殊毛而齐逸。今毛复是
逸器耶?马有同毛色而异驽骏者如此,则毛非逸相,由体无圣器矣。人
形骸无凡圣之别,而有贞脆之异。。。向所云圣人之体旨(指),直语
丘舜之形,不言器有圣智。非矛盾之说,勿近于此惑。’” 
我们对于范缜的论敌,在理论的根源上与社会的根源上,均有着最大的反感; 
而独于此点,即他们指出了范缜的立论是一种“矛盾之说”,则颇有同感。
但论敌仅从形式逻辑上指出了范缜的缺点,至于圣凡的问题,这些论敌也完
全不解。这是因为形神问题虽可从自然科学取得合理的解决,而人类“圣凡
之殊”则完全是社会范畴,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解答,旧唯物主义者从生
理构造上或心理学上来区分圣凡,都要陷于错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范
缜和其他旧唯物主义者一样,虽是自然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者,而却是社会科
学上的唯心主义者。这是范缜的历史局限,而同时也是其立论陷于“矛盾之
说”的根源。它不是当时论敌们所能了解的。
第二,范缜对于一般旧籍所载鬼的故事,虽然斥之为妖怪茫茫的妄谈, 
而对于儒家经典的宗教迷信,却只敢说“圣人之教然也”。对于这样的“圣
人之教”,只有“神而明之”借以“弥孝子之心,而厉偷薄之意”。在这里, 
范缜就变成了依违于有神无神之间的折衷主义者,表现出无神论的不彻底
性。从王充时代的儒家,到南朝初叶的反佛的儒家何承天,都不免此失,而
在范缜,也一样是留下了这个有待历史解决的,并且也只有历史才能解决的
矛盾。
“问曰:‘知此神灭,有何利用耶?’答曰:‘浮屠害政,桑门蠹
俗,风惊雾起,驰荡不休,吾哀其弊,思拯其溺。夫竭财以赴僧,破产
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者何?良由厚我之情深,济物之意浅。
是以圭撮涉于贫友,■(吝)情动于颜色;千锺委于富僧,欢意畅于容
髮。岂不以僧有多稌之期,友无遗秉之报,施阙于周急(弘明集作“务
施不关周急”),归(弘明集作“立”)德必在于己。又惑以茫昧之言, 
惧以阿鼻之苦,诱以虚诞之辞,欣以兜率之乐,故舍逢掖,袭横衣,废
俎豆,列缾(瓶)钵;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 
吏空于官府,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所以奸宄弗胜,颂声尚拥。惟

此之故,其流莫已,其病无限(弘明集作“垠”)。若陶甄禀于自然, 
森罗均于独化,忽焉自有,怳尔而无,来也不御,去也不追,乘夫天理, 
各安其性,小人甘其陇亩,君子保其恬素;耕而食,食不可穷也,蚕而
衣,衣不可尽也,下有余以奉其上,上无为以待其下,可以全生,可以
养亲,可以为己,可以为人(以上十二字据弘明集校增),可以匡国, 
可以霸君,用此道也。’” 
这是第五段。范缜在这篇名著结尾的本段中,表明了神灭思想的战斗任
务在于反佛。单就本段来看,范缜反佛的立场,是道家自然之义与儒家德治
主义的混合;其反佛的理由,如指出佛教于政为害,于俗为蠹,在思想上为
欺骗,在经济上为堕游,在国防上为失败主义,在伦理上为弃亲绝嗣等等的
议论,较之南北朝时代的一般反佛理论(例如荀济的论佛教表),并无甚多
的精义。但是,如果将本段与以前四段联合起来考察,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出
下列几点新的意义: 
第一,由于有了本段,使神灭论不止是哲学上的纯粹理论,而且是实践
上的战斗原理;使“解释世界”的哲学变成了“改革现实”的哲学。我们前
面曾说:“范缜不仅是思想上的理论战士,而且也是政治上的现实批评者”, 
从本段中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明证。
第二,范缜以神灭思想为根据,揭发了佛教欺诈敛财的罪恶,如“竭财
以赴僧,破产以趋佛”,“圭撮涉于贫友,吝情动于颜色。千锺委于富僧, 
欢意畅于容发”,“粟罄于堕游,货殚于泥木”等不关周急的施舍,范缜又
以为皆由于佛教的欺诈:“惑以茫昧之言,惧以阿鼻之苦,诱从虚诞之辞, 
欣以兜率之乐。”在这里,我们应记取: 
自由的科学的研究在经济学范围内所遇到的敌人,不仅和它在其他范围
内所遇到的相同。经济学研究的材料,含有一种特殊的性质,那会把人心中
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唤起,把代表私人利害的仇神召到战场上来,成
为自由的研究之敌。(参看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人民出版社版,页五) 
是的,宗教的最后要求总不能忘了地租。因此,神灭论之所以在当时成
为皇帝与教皇以及一般王公朝贵的众矢之的,就在于它把代表整个中世纪统
治阶级的私人利害的仇神召到战场上来。
第三,西洋的唯名论者奥卡姆(Wilhelm von Occam,1280—1347 或
1349),在一三二二年贝当鲁亚的宗法大会上,曾以其犀利的辩才,纵论教
皇不应有私产,以致身罹缧绁,著作并遭禁止;在加特力教所支配的经院哲
学黑暗时代,成了异端战斗上可歌可泣的光辉代表者。范缜在神灭论战中, 
攻击到佛教欺诈敛财的罪恶,正与奥卡姆的战斗性,事同一律。
世界观是逻辑推理程序中的大前提。因而,在分析了神灭论中的无神论
思想及其唯物主义的本质以后,我们应进而研究其逻辑思想。在这里,我们
为了探本溯源,应该从中世纪逻辑史的特征出发: 
在本书第一卷中,我们已经指出,作为古代逻辑思想摇篮的名辩思潮, 
其所辩的素材在于“坚白”;并以“坚白”为契机而划分成“坚白离”与“坚
白盈”两派的对抗,公孙龙代表着前者,墨经作者代表着后者,而以后者为
唯物主义逻辑思想的综汇。到现在,我们应进而指出,作为中世纪逻辑思想
摇篮的名理清谈,其所谈的素材,到了南北朝时代,一般的趋向,则在“形
神”。例如宋文帝称:“颜延年之折达性,宗少文之难白黑论,明佛法汪汪, 
尤为名理”(见本节第一段)。又如北齐书(卷二四)及北史(卷五五)杜

弼传称:“弼性好名理,探味玄宗。。。尝与邢邵扈从东山,共论名理。” 
(按其所论,即今传的与邢邵议生灭论,详见下文。)皆为明证。
我们又应指出,与古代的坚白之辩,其辩的关键在于“盈”“离”同样, 
中世纪的形神之争,其争的关键在于“即”“异”;又与古代在坚白之辩中
划分为“盈”“离”两派同样,在中世纪的形神之争中,划分为“形神即” 
与“形神异”两个对抗的学派;更与古代的名辩中,由“盈”派的墨经作者
代表了唯物主义逻辑思想的综汇同样,中世纪的名理中,也由“即”派的范
缜代表了唯物主义逻辑思想的成就。但是,与古代的名辩之以坚白为素材, 
因而在逻辑思想上展开思辨领域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斗争不同,中世纪
的名理,在佛教国教化的神学世界中而以形神为素材,则其逻辑思想必然富
于另一种社会的现实性格,即为宗教而服务。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了范缜神灭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战斗性格及其历史地位。
我们更应指出,范缜的逻辑思想,具有二重性的作用和意义。此即是说, 
一方面它意味着古代贤人作风的中世纪延长,从贤人作风的中世纪延长出
发,他只能在具体的思想内容的展开程序中,显示出逻辑的运动线条,而没
有建立起以思维为对象的独立体系的认识论逻辑学。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 
以现实的社会范畴为素材,只要论题把握了时代矛盾的核心,而又取得了变
革现实的作用,其著作即易于成为论争的导火线;而循着论争所固有的破立
规律,在辨别同异、考校是非上,即不但对于概念、判断及推理等方面可能
作出应有的界说及捶炼,而且也往往提供出“具体的逻辑学”的特定范本。
范缜逻辑学的贡献,正是这种二重性所交互规定的产物。
范缜的神灭论一出,朝野喧哗,连当时皇上梁武帝及光禅寺大僧正释法
云在内,共计受到了六十六人,七十五篇文章的攻击。在这些攻击范缜的文
章中,虽然都题名为“难”(辩难),而实则只是对于范缜加了一些“背经”、
“乖理”、“灭圣”的背叛帽子,充满着武断的教条背诵,毫无名理价值; 
所以范缜对之,一概不答;只对于东宫舍人曹思文“上启”皇帝并奉“诏答” 
嘉许的代表著作,即难范中书“神灭论”,提出了一篇答曹录事“难神灭论” 
(二文题目从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二卷。中文本弘明集前者名难“神灭
论”,后者名答曹舍人)。今合范论、曹难、范答三文,宾主往复诘辩,计
四十一则(曹思文重难范中书“神灭论”诘辩四则除外),针锋互对,破立
相反。范缜除了在涉及“圣凡之殊”的场合,一度陷于概念混乱(见前)而
外,自始至终,未曾有反逻辑规律的判断和推理;前后命题相生而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