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当详尽的说明。反而言之,对于下级指挥官的独立责任则一字不提。
现在为了简捷起见,不拟再引述美国野战教范的原文以为对照,而改用另一种资料来显示美德两国在指挥观念上的重大差异。
1953年,美国陆军修订其FM100-5,并企图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纳入新版之中。为了慎重起见,曾邀请一批前德国军官组成一个小组来对其草稿提供意见和批评。这个小组由前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主持,他们所提出的主要意见可以简述如下:
1.教范的任务,除传达有关指挥和战斗的基本信息和观点以外,即为教育。
2.我们有意把这个问题的教育方面列为第一优先。
3.德国高级指挥部(Germanhighmand)曾经指出下列五点对于任何教育均为主要目标:
(1)在各级指挥层都要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2)需要一种任务导向的纪律,即内部工作一律依照所给予的任务来开展。
(3)自由创造力。
(4)作成“完整”(Whole)的决定(即明确而不模糊),并集中一切力量来执行它。
(5)经常照顾部队并维持他们的战斗价值。
在表示了这些正面的意见之后,这个小组逐对美国的教范作了毫不客气的批评,其要点列举如下:
1.若与德国的战争观念作一比较,则美国教范经常表现出一种企图预料状况,并对行为模式作详细规定的趋势。这种办法限制指挥官的行动自由,使他不能依照实际状况来处理问题,也使他丧失一种制胜的重要先决条件。
2.美国教范对个别战士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不曾给予应有的重视。
3.由于享有历史性的物质优势,美国教范表现出一种轻视奇袭、运动和紧急应变措施的显著趋势。
4.由于企图事先预知每一种情况,美国教范遂有流于刻板化的趋势。
5.美国教范对于战争的心理方面和体力方面的作用都有低估趋势。
6.最后,哈尔德特别郑重建议应在教范中加上这样一句话:“在战争中,性格(character)的素质要比心智(intellect)的素质较为重要。”
上述最后两点,当然即为德国教范中基本观念的重述,而前面四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陆军的指挥系统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理由。
综合评比
根据历史记录来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陆军应该算是超级的战斗组织,从士气、精神、团结和弹性等观点来看,20世纪任何国家的陆军也许无一点能出其右。以色列陆军也许可以勉强和它比较,不过以色列陆军在1967年所打的只是“6日战争”,而德国陆军却曾苦战达6年之久。
德军之所以勇敢善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在上文中曾详细分析的两大主要因素(战争思想与指挥原则),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不过我们无法在此逐一予以分析。
一位普通的德国军人并非天生的勇士,他也不是为政治思想或社会地位而战。他之所以能够挺身而战,是因为他属于一个特殊团体(组织)。这个团体即为德国陆军,那是一个有良好整合和良好领导的组织,所有的成员都能获得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德国陆军的思想基础为克劳塞维茨的观念:战争为独立意志的冲突。德国在地理上经常面临着两面受敌的困境,在经济和物质上也受到严重限制,所以德国人不得不打穷人的战争。德国陆军是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战争的“作战”方面,而对于其他一切问题则不重视,甚至完全忽视。德国陆军的思想、训练、组织都是完全配合此种战斗至上的路线。他们只把少量的资源用在后勤、行政或管理方面,有时也许实在是太少。他们是有系统地和有计划地把最好的人员送上前线,而对于后方则几乎故意置之不顾。其一切有关筹饷、升迁、勋奖等项安排都以鼓励战斗为目的。毫无疑问,这许许多多的因素加在一起即足以揭穿战斗力的神秘。
由于专心致力于作战,德国陆军并不像美国人那样重视科学管理。若用现代标准来衡量,那只能算是相当原始化的组织。德国军人很少利用统计资料,甚至也不懂数学模式。这种落后现象的形成可能是由于保守主义和纳粹思想,但也有其正面的意义。德国陆军内部是尽量简化行政手续和减少文书数量,这样才能使军人一心打仗而不至于案牍劳神去处理许多不急之务。
在许多状况中,美军司令部所认为必不可缺的信息,对于德国人而言,根本不存在,而且即令有那些信息,他们也没机械化的数据处理工具,所以也不能作有效的利用。反而言之,德军各级指挥官都已养成把握要点不管细节的习惯,所以那些繁琐的信息对他们也的确并无太多价值。
这种差异可以从双方的思考步骤和所用语言上表现出来,当德国军官面对着某种任务时,他会问:“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而一位受过管理教育的美国军官则会问:“这个问题包括哪些部分?”
德军的组织原则是不惜一切成本以保持他们认为对战争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互信、勇于负责,以及各级指挥官作独立决定的权利和义务。
要鼓励独立,则又必须给予自由;要训练人的负责精神则必须建立长久的共识和互信,此种逻辑的直接后果,即为德军教范显示的要言不烦,绝不牵涉细节,也不事先说明答案。这样也就把一切随机应变的责任都加在指挥官的肩上。
假使再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军拿来作一对比,则更可以显示两国陆军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差异。从1940年到1945年,美国陆军由官兵总数24。3万人,扩充到总数超过800万人的大军。这是一种打破历史记录的成就,甚至可以说,除美国以外,任何其他国家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
美国不仅建立了这样一支庞大的兵力,而且还要远越重洋把他们送到旧大陆战场上,然后再凭借强大的物质力量把敌人压倒并终于获致全胜。此种胜利可以称之为“组织的胜利”,表示美国人长于组织,善于运用科学管理,所以才能如此迅速有效地动员其资源以击败对方。但这又必须有一先决条件,即不仅拥有巨大的国力,而且还有一个安全和安定的后方,可以容许其动员不受干扰。简言之,美国的环境和德国完全不一样,所以,前者有资格打富人战争,而后者只能打穷人战争。
富人的战争也就是物质的战争,美国军队不仅有巨大的生产工厂做他们的后盾,而且其本身,实际上,也等于是一座生产巨大火力的工厂。所以从美国人的观点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物质,是机器,是火力,而不是战士。因此,在他们的军事词语中并没有一个与德文“operatiy”意义完全相当的名词。他们所重视的是管理而不是指挥。
诚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从战斗力的观点来评分,德军应该考第一名,而美军则瞠乎其后。所以德军虽然战败,他们却很有理由说:“非战之罪也!”
结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经50余年。假使对于历史的研究仅仅只是为了解或解释过去,则似乎并无太多的现实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过去也正是为未来着想。所以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作为结论:
1.军事组织应具有何种性质。
2.现代技术会产生何种冲击。
3.战斗力是否仍然重要。
现在就分别检讨如下:
1.首先必须郑重指出,军事组织是一种特殊组织,有其特殊任务,所以与其他的非军事组织有其本质上的差异。军以战斗为主,换言之,建军就是为了备战。假使不是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那国家又何必劳民伤财去建军呢?把军事组织视为一种大企业或官僚系统,那是完全错误的。诚然,现代军事组织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形态的改变,已经变得非常复杂,所以管理的技巧是绝对需要的,否则那样庞大的组织根本无法行动(运作)。但又必须认清管理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军事组织的目的(或任务)还是打仗(战斗)。军队若不能打仗,则管理得再好也毫无用处。
一般组织都是假定在正常情况中运作,所以其管理的原则也就完全“合理化”(rationalization),换言之,即以“成本效益”(cost…effect)的计算为基础。这种原则在平时对于军事组织尚可以作某种程度的应用,但一到战时,而尤其是战场上或战斗中,其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军事指挥官所面临的问题远比企业管理家更艰巨。后者所要考虑的只是赚钱或亏本,前者所要负责的则为“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因此,军事组织不能完全合理化,因为战争本来就不是完全合理的,在平时被认为合理有效的组织到战时可能完全瘫痪,或错误百出。所以军事组织必须具有充分弹性,能够应付奇袭和变局。
2.现代技术对于战争形态和军事组织都已产生重大冲击,此乃无可置疑的事实,但战争的本质并未因此而发生改变。战争仍为独立意志的冲突,打仗的仍然是人而不是机器,或较严格地说,是人用机器来打仗,所以,尽管有一切的科技进步,军人的身份依然是战士(fighter)而不是技师(technician)。尤其是军官还必须维持其传统专业精神,他对于部下负有领导和教育的双重责任。
诚如德军教范所云:“虽然技术进步,但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仍具有决定性。”尤其是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中,培养战士远比培养技士较为困难。人类的文明愈进步,合于战斗条件的人也就愈少,所以向未来看,文明社会可能会面临“无可用之兵”的危险。从此种观点来看,德国陆军如何养成高度战斗力的经验不但不会由于技术的进步而变得无意义,反而会因此更提高其价值。
3.战斗力是否仍然重要?本文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也许有人要说,假使能像美国那样拥有巨大物质优势,则战斗力就会变得不重要。这种想法实乃似是而非,我们可以分为几个层面加以分析。
首先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国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国家有资格打富人战争,凭物质优势取胜,有的国家则只能打穷人战争,凭战斗力取胜。就整个世界而言,当然是后一类的国家要比前一类的国家较多。穷人绝不可企图打富人战争,因为他没有充足的本钱,如果不自量力,则必然失败。反而言之,富人却可以学穷人之所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如果美军有较佳的战斗力,则其获胜就可能会远较迅速,而所付出之成本也会比较轻微。
其次,假使有两个国家物质力量在伯仲之间,而其中某一方面之军队战斗力较佳,则在正常情况之下,它也就享有优势或较大之成功把握。
最后,在某些特殊之战争情况中,物质力量的效用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受到减弱。于是高度机械化和技术化之兵力反而无法击败穷人的军队,美国人在越南的经验即为现成的例证。如果当年在越南作战的美军能有较高的战斗力,则历史可能要重写。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十八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战争指导者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希特勒
丘吉尔
斯大林
罗斯福
东条英机
结论
引言
历史的最大教训即为告诉人类应如何温故而知新。人类为何那样愚笨?无分古今中外,无分大人物或小人物,都会一再重蹈前人的覆辙。历史究竟能给予人们何种启示?这也许即为我们研究历史时希望能够获致答案的问题。在没有了解“为何”(Why)之前必须先了解“如何”(How),究竟前人是怎样做的?必须了解事实真相之后,始能吸取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个真正的“大战”(GreatWar),许多方面都必须研究,所以研究者需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假使作一概观,又可以发现某些方面已有很详细和深入的研究,而另有某些方面还比较缺乏研究,又或许过去流行的意见有再检讨之必要。本文的主题即为如此。战争可以分为许多层次、许多部分,但最重要的应该是战争的最高指导者(TheHighestDirectionofWar)。这也就是战争巨人(Giant)的神经中枢。很令人纳闷儿,这一最高层如何运作,似乎就是一个比较缺乏精密分析的问题。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其可能的解释也许是下述三点:(1)最高层的战争指导不仅在战时被视为最高国家机密,甚至于战后各国政府也都不愿意公开,尤其是若干决定性行动根本就没有正式记录。(2)所谓大战略的领域范围实在太广泛,军事与非军事,内政与外交,都包括在内,要想加以综合研究非常困难。(3)到这样的最高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非常重要,许多微妙的因素不但没有记录,甚至也无从分析。
尽管如此,由于近年来已有很多新资料出现,于是过去的哑谜现在也都已逐渐揭开谜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负责指导战争的人并不多,仅限于主要国家的最高政治领袖。本文所拟检讨者为希特勒、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东条英机五人的战争指导(依照进入战争的先后排列)。所依据的都是较新的史料,而所获结论也可供后世参考。
希特勒
首先要讨论的主题当然是希特勒,因为战争是他发动的。不过,在尚未分别讨论之前,又必须先概括说明这些战时领袖所共同具有的情况。
1.他们几乎都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至少对于那次大战留有深刻的记忆或印象。此种经验对于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思考和行为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有足够的记录可以显示,他们经常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而他们作判断时也常以往事为例。比较言之,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最深者是希特勒和丘吉尔,罗斯福则次之,而斯大林和东条英机则又次之。不过,这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大致说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高级将领和其他政治人物也都莫不皆然。
2.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政府高级决策几乎毫无组织可言,元首都是大权独揽,同时也无适当的幕僚对他们提供协助。与他们接近的亲信和侍从经常能对其产生微妙的影响,甚至也还有很多不可告人的内幕。他们都是以天才自居,相信自己的灵感,而不重视专家的忠告。他们不仅从事外交,开所谓高峰会议的先例,而且还亲自指挥作战(例如希特勒和斯大林)或企图干涉军事(例如丘吉尔)。
希特勒的战争指导一直受到德国军人回忆录的掩盖。那些回忆录固然很有价值,但经常是把一切过错都加在希特勒一个人的身上。诚如曼施泰因元帅以《失去的胜利》为其回忆录之书名所暗示,将军们无不以为本来非常卓越的战略都被这位外行最高统帅搞垮了。德国在上次大战中的高级文武官吏莫不自称他们对于那位元首毫无好感,只是不得已而服从他的命令。
最近在德国的研究发现,事实真相与过去所报道者有相当差异。几乎在所有重要问题上,希特勒与其高级将领之间并无太多争执,例如1939年攻击波兰,1941年攻击苏联,甚至对苏联国力的评估,他们意见也大致相同。德国对美国的宣战也是如此,这种情形也包括其他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在内。当然又并非暗示毫无歧见或争论,对于战略和战术的确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不像那些回忆录作者所云,他们的建议总是对的。除极少数例外,希特勒的军事顾问绝大多数都是效忠于他,并且对重大问题也都一致表示同意。假使有人不与他合作,希特勒就不惜用大量金钱去收买他,这固然是查无实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