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人不仅自信拥有压倒性的物资优势,而且更不愿意陷入长期战争,所以希望尽可能提早集中一切力量首先击败主敌德国。为了达到此种目的并使战争迅速结束且减少死伤人数,他们宁愿让日本人暂时猖狂无忌,而不愿意分散其主力。
经过若干争议之后,双方代表终于作成其最后报告,即所谓“ABC-1”号计划(ABC为AmericanBritishbined的缩写,意即美英联合)。其要点分为下述三项:
1.为了提早击败主敌(德国),美国的军事努力应以集中在决定性战场上(大西洋及欧洲)为主,其他战场上的作战均以能便利此种主要努力为原则。
2.维持英国及其同盟国在地中海的地位。
3.在远东保持战略防御态势。
此项报告对两国均无法定约束力,只代表双方的一致看法而已。会后美国军事当局即根据此项原则重拟其“彩虹五号”计划。实际上,二者几乎完全一致。此处所谓“计划”者只不过是一个大纲,其详细的个别计划则有待于作为。
“阿卡迪亚”会议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正式参战。美英两国首长于1941年12月底在华盛顿举行美国参战后的第一次高层会议,其代号定为“阿卡迪亚”(Arcadia)。此时日军在太平洋中的攻势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但美英两国仍正式认定德国为主敌,并确认在欧洲方面的作战应比太平洋方面较为优先。此种情形,对于美国人而言,实在是很令人惊异,诚如魏德迈将军在其回忆中所作的评论:
假使美国在珍珠港悲剧之后,放弃与英国人所协议的首先击败德国的战略而集中全力首先击败日本,就心理而言,此种战略实比较易于理解,而且也一定能深获大多数美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不到三年的时间,美国人的战略观念终于作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许多年来以太平洋为中心的计划完全被放弃。在以后全部战争过程中,虽仍然有很多的波折,但这一首先击败德国的基本观念却始终确立不移。战后世界局势的形成和演变也都深受这一决定的影响。假使当时不这样决定,结果又将如何呢?魏德迈将军曾作卓越的分析如下:
当珍珠港事件发生时,英国人已显示其有能力抵抗德国最强大的空中攻击;由于德国人已不能获得制空权,所以侵入英国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十分渺茫。同时,希特勒正忙于东线的作战,一心只想集中其陆空军的全力以求击败苏俄。
照我的看法,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应立即增建在太平洋方面的海空军兵力,而只把那些对日作战暂不必需的资源送往英国。尽管最后还是要在那里建立一支强大兵力以入侵欧洲堡垒,但在目前,德俄两国将会继续苦斗并互相减弱他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更重要者,美国也就可能已经把大量资源用来支援中国的自由政府,那不仅足以改善其抗日实力而且也将增强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地位。中国也就不会那样大伤元气以致战后落入共产党的手中。
美国著名作家费斯(HerbertFeis)在其所著《丘罗史》一书中也曾用列举方式来研究判断如果当时不作此种战略决定则可能导致的后果:
1.苏俄兵力损失将更大,国力恢复也一定较慢,于是在战争结束时,苏俄可能会变得较弱。
2.美国在太平洋的地位将远较坚强巩固,战争结束时,在中国和韩国都可能驻有相当强大的兵力,于是一切战后安排都会远较有利。
3.德国人在欧洲盘踞时间会较久,西欧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所受创伤也会更重。战后欧洲复兴也将更较困难。
4.德国用火箭和导弹攻击英国的损失可能会远较巨大。喷气机和装有呼吸管的潜艇也都可能会被较有效地使用,但能否帮助德国反败为胜则很难断言。
5.如果日本先败而德国尚未投降,则第一颗原子弹也就可能会投在德国,于是投降的步骤和占领的安排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总而言之,得失功过固然很难断言,不过先欧后亚的基本战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大决定之一则毫无疑问。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二十一章珍珠港事件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攀登新高山
毋忘珍珠港
结论
引言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由6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日本海军特遣兵力对美国设在夏威夷群岛上的珍珠港海军基地作了一次凶猛的空袭,使美国受到重大损失。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珍珠港事件”。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是半个多世纪,让我们曾经亲身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一代人,在抚今追昔之余,真有说不尽的感慨。
诚如已故战略大师李德哈特所云:“历史作为一个路标,其用途很有限,因为它虽能指示正确方向,却不能对道路情况提供明细资料。但若作为一个警告牌,其价值则比较明确。因为历史只是指示我们应该避免什么,并不能指导我们应该做什么!其所用的方法,也就是指出人类易于重犯的若干最普通错误。”然则作为一个历史的警告牌,珍珠港事件又能给予我们何种教训呢?
哲学家桑塔亚纳(GeorgeSantavana)曾经说过:“历史经常写错了,所以也就经常需要重写。”这句话对珍珠港而言完全适用,经过50余年的时间,过去所作的叙述和评论的确有很多已经被发现有错误,或至少是应该作适当的补充或修正。当然这仍不能算是定论,事实上,在战史的研究中也许永远没有定论。
有人会以为历史是过去的事实,它本身不会改变,所以,只要肯下工夫,则一定可以发现事实的真相。实际上,并非那样简单。正因为已成过去,不能询古人于地下,于是就会死无对证以致真相永远无法大白,尤其是当时间隔得较久时,虽然会有许多新史料陆续被发现,但也有许多重要证据会散失或湮灭。所以对于历史的研究只能说是利害参半。不过,无论如何,在50多年后的今天,根据这些年所累积的资料,尤其是美国政府已经解密的文件,对于珍珠港事件的真相至少是可以获得一些新知识,并做出若干与过去不尽相同的结论。
现在再略论研究方法的问题,克劳塞维茨在其名著《战争论》中曾提出所谓“精密分析”的观念,这个名词的德文为“Kritik”,译成英文则为“criticalanalysis”。精密分析,计有三个步骤:(1)事实的发现;(2)“由果向因”的回溯;(3)手段(means)的研究和评估。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研究不可仅限于某一层面(无论那是战略、战术、技术或任何其他层面)。他相信军事问题必须同时在所有不同层面上来研究,因为它们之间具有互动关系。所以“评估一种手段(工具)时,不能仅以其立即目的为限。因为那个目的本身应视为对次一和最高目的的手段……在此序列中的每一阶段均明显地暗示一种新的判断基础。从某一阶段来看似乎是正确的判断,从较高阶段来看又可能变得不合理”。
克劳塞维茨虽然是19世纪初叶的人,但他的思想的确有不朽的价值。所以当我们研究战史时,仍想把他的基本观念奉为圭臬。
攀登新高山
自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来,美日之间的关系随即日益恶化。到1940年底,在德国已经征服西欧大部分领土之后,日本也开始向东南亚扩张,于是立即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1941年7月,日军进入印度支那(法属越南)北部,美国所窃听的密电证实日本正计划利用西贡和金兰湾的维希法国基地来作为南进的跳板。7月26日,美国宣布冻结所有对日贸易和财产。《纽约时报》认为这一行动对日本是仅次于战争的最强烈打击。
但日本并不曾因美国的反应而却步,因为早在7月2日的御前会议中即已决定不因为有与英美开战的可能而变化。事实上,日本人对于战争早已在作认真的准备。1940年10月成立“总体战研究所”,陆海军部队亦于同年11月开始进行各种训练。直到1941年初,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计划还是准备将其主力舰队用在南太平洋方面,以便一方面掩护对菲律宾群岛的攻击,一方面以逸待劳,来迎击劳师伐远的美国援军。美国也同样相信日本海军将会采取这样的战略。
自山本五十六于8月间出任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之后,他就独自构想一种新的观念,即对珍珠港作一次猛烈的奇袭,以期先发制人致使美国太平洋舰队暂时完全丧失行动能力。此种意见并不为其同僚所立即接受,但他持之甚坚,因此在日本海军高层中引起严重争论。
1941年9月10日到13日,日本海军在东京海军大学举行兵棋演习,结果对攻占菲律宾、马来亚、荷属东印度(印尼)、缅甸等地以及南太平洋的作战都能达成协议,惟对山本的计划仍有人表示疑虑。兵棋演习虽证明对珍珠港的打击之可行性,但该行动未免太过冒险。美国舰队可能不在港内,而在前往夏威夷的遥远航程中也可能被发现。但山本坚决拒绝放弃其主张,并不惜以去留力争。直到10月中旬,日本海军军令部终于同意,将使用航空母舰袭击珍珠港的观念纳入战争计划之中。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山本的观念并非不合理。日本的目标固然是迅速攻占荷兰和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但对其成功的最大威胁则为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如能在开战之初即一举消灭此种威胁,或至少瘫痪美国作战能力达相当长久时间,则不仅可使日军南进时无后顾之忧,且更能获得较多时间(据日本估计,至少为一年甚至长达18个月)来从容部署下一阶段的作战。
日本海军对于这个代号定为“攀登新高山”的奇袭作战曾作极周密的准备。不仅在檀香山的日本领事馆早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情报人员负责针对美国军舰的活动经常不断地提供精确的信息,其舰队中的人员亦接受密集训练,期能在任何恶劣天气条件下顺利地执行任务。而其轰炸机乘员更至少曾作50次训练飞行。
日本人还表现出极敏锐的学习能力。1940年11月,英国海军飞机曾在塔兰托(Taranto)港内用空投水雷'cdhyy注:原书如此,似为鱼雷。'击沉3艘意大利战舰,给予日本人新的启示。但在当时通常认为在深度少于22米的浅水中无法作这样的攻击,而珍珠港的水深仅为9至13米。到1941年,英国人又发现只要在鱼雷上装置“木鳍”(woodenfins),即可在浅水中使用。日本人通过他们在罗马和伦敦的使馆学到了技术细节,并立即进行类似的试验。
日本人知道美国舰队通常是在周末回到珍珠港,而船上只留下若干留守人员,这是奇袭的最好时机。因此,星期日遂成自然的选择。12月中旬以后,天气条件对于两栖作战和海上加油都会比较不利。12月8日(东京时间)在夏威夷恰为星期天,而且无月光,便于掩蔽奇袭兵力接近目标。所以,决定选定了这一天。
由南云忠一中将指挥的打击兵力,是由6艘航空母舰及若干护航军舰和油轮所组成,采取一条非常迂曲的路线,并保持无线电静止,从千岛群岛南下。预定的打击目标照优先顺序排列为:美国航空母舰(日本人研究判断停在珍珠港的航空母舰最多可达6艘,至少也有3艘)、战舰、油槽以及其他港埠设施。途中收到东京传来的情报,得知在12月6日(夏威夷时间)港内并无航空母舰停泊(实际上,美国当时共有航空母舰6艘,3艘留在大西洋,1艘在加利福尼亚州,其余两艘正在运输飞机前往中途岛和威克岛),不过港内仍有8艘战舰,而且都未装鱼雷防御网。于是南云遂决定发动攻击。
日本航空母舰共载有飞机423架,但用于攻击者仅为360架,其中高空轰炸机104架,俯冲轰炸机135架,鱼雷轰炸机40架,战斗机81架。12月7日早上6时到7时15分之间(夏威夷时间),日本飞机在珍珠港正北面约440公里的海面上起飞,发动了这次惊天动地的攻击。攻击分为两波:第一波在7时55分开始,到8时25分结束,然后在8时50分又作第二波攻击。产生决定性效果者为第一波中的鱼雷轰炸机。
8艘美国战舰中4艘立即沉没,4艘受到严重损毁。另有3艘驱逐舰和4艘较小的船只被击沉,3艘轻巡洋舰和1艘水上飞机供应舰受到重创。美国飞机被毁者188架,受损者63架。日本飞机被毁者仅为29架,受损者则为70架。美国人员死伤共为3435人,其中死亡者为2400人。日本方面数字不详,但死者不到100人。
从军事观点来看,日本算是成功的,至少已获三大利益:(1)美国舰队已暂时丧失行动能力;(2)在西南太平洋方面的作战不会受到美国的干扰。日本海军可倾全力去支援作战;(3)日本现在可有较多时间来扩展和巩固其防卫圈。但美中不足的是未能击中美国的航空母舰,那本是首要目标,此外也不曾毁灭油槽及其他重要设施。这两点对于战争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大关系。
就作战(相当我国野略)和战术而言,日本人固然已经成功,但其战略重要性却又很有限。美国战舰的全军覆没对太平洋上的战略平衡,不久即被证明殊少关系。航空母舰的时代已经来到,战舰逐渐变得只能扮演次要的角色。反言之,日军若不首先攻击战舰而攻击珍珠港的支援设施,尤其是易毁的石油补给来源,则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尼米兹将军在战后曾说:“当时所有一切供舰队使用的石油都储存在地面上的油槽中,假使日本人毁灭了那些石油,则战争可能会延长两年。”事实上,当时日军中有人主张想以这些设施为目标再对珍珠港作第三次攻击,但指挥官南云经过考虑后拒绝了此种建议。
从大战略层面上来看,日军的袭击珍珠港实属得不偿失。这又可以分成正反两面来分析。从正面来说,日本当局对于美国动员其国力的能力所作的估计未免失之过低。日本人相信美国在进入战争之后,要有一年的时间始能充分动员其经济潜力,所以等到其太平洋舰队获得新船补充之后开始反攻时,日本至少可有18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其对长期持久战略的一切部署。到此时其在西太平洋的防线(所谓国防圈)将固若金汤,足以抵抗任何企图突破的攻击。
但此种估计从以后的事实看来,实在差得很远。美国动员能力的强大真是惊人,甚至连美国人自己都不敢相信。而美国军方在受到打击之后的恢复和还击,也异常迅速,超过任何人的想象。1942年4月18日,距离珍珠港事件还不满5个月,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已经空袭东京,使日本人大为震惊,这也报了一箭之仇。1942年5月3日,在珊瑚海(CoralSea)会战中美日双方航空母舰第一次交手,虽然不分胜负,但日本飞机损失较多。到6月4日,惊天动地的中途岛会战展开序幕,结果日军遭到决定性的失败,从此一蹶不振。换言之,不到6个月的时间,日本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所暂时赢得的制海权已经化为乌有。9月中旬,联军已在西南太平洋发动反攻,日本人理想中的大三角形防线已经被突破。希望至少有18个月时间完成部署的计划也终成泡影。
从反面来看,日军袭击珍珠港,并不曾获致任何战略后果。这次袭击不仅使美国全国上下大感震惊,而且更深感愤怒,“毋忘珍珠港”(RememberPearlHarbor)成为全国一致的呼声。甚至到今日,珍珠港的心理冲击仍未完全消失。这一行动不仅增强美国人同仇敌忾的决心,而且更加速其战争步伐。尤其是让罗斯福总统解决了其所面对的政治难题,在全国民意支持之下,他可以不必再理会孤立主义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