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

第3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第37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不知道。
2.美军在所谓“三C”(指挥、控制、通信)方面也比较有弹性和灵活。尼米兹坐镇珍珠港,能够控制全局,山本则孤立在他的旗舰上,根本不曾指挥。
3.在技术方面,美国人也处于领先。“约克郡”号能迅速修复,而日本两艘母舰(瑞鹤、翔鹤)则未能参加会战,实为胜负之关键。日本母舰没有雷达也是失败原因之一。
4.山本的作战计划太复杂,其兵力虽多但分配不适当,严格说来,他违反了“目标”、“集中”、“简单”等原则。进攻阿留申群岛完全是画蛇添足。对于中途岛的攻击可以使用其威力颇大的舰炮,而不必动用母舰上的飞机。
5.日本在战前秘密赶造两艘超级战舰(大和、武藏),排水量7万吨,装18英寸(约45。7厘米)炮9门,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这种努力完全是浪费,如能改建4或5艘航空母舰(约3万吨),则其效果将大不相同——这是思想赶不上时代的悲剧。
6.美国军人的斗志非常高昂,远出日本意料(他们一向看不起美国军人)。诚如美国海军史学家莫里逊(SamuelE。Morison)所指出的:那些驾驶老式鱼雷机的青年人,不惜牺牲生命拼命地纠缠着敌人不放手,才使俯冲轰炸机有了毁灭敌军母舰的机会。
7.既已决定进攻中途岛,则珊瑚海之战对于日本人而言,也就大不该打,否则可以多出两艘航空母舰,而使其优势从4:3升高到6:4。
8.本来进攻中途岛的目的是为了引诱美国舰队接受会战,后来却把登陆该岛当作主题,实乃本末倒置。山本在日本应算是一个比较有战略头脑的将领,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实在很难解释。他至少在发现美国航空母舰正确位置之前,对于自己的母舰兵力必须严密控制而不可轻易动用。
9.山本最初建议进攻中途岛以诱美国舰队出战,就战略而言,实比日本军令部的意见更较合理,但未被采纳。以后日本当局又匆匆再作决定,几乎完全是受到杜立德空袭东京的心理影响,所以才会造成战略思想上的大混乱,并终于两头落空,惨遭败北。
10.所以从逻辑上来分析,导致中途岛会战的主因即为杜立德的空袭东京,进一步说,如果当时中国当局不允许美机降落衢州机场,杜立德的计划就根本不可能付之实行,于是中途岛会战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历史也就可能要重写。中国为了协助同盟国作战,对于这一承诺曾付出极大的成本,尤其是浙赣二省人民的牺牲更是惨重。近来在美国有若干无知之徒,对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成就和贡献妄肆鄙薄,其幼稚浅陋诚不值识者一笑。我因有感于此,所以才写了这一篇论文。
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
佚名'扫描'
cdhyy'OCR'2008
cdhyy'校对制作'2008
第二十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为何不曾进攻中国台湾
钮先钟'中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顾与省思》'1995
引言
中国台湾对吕宋的争论
后勤因素的考虑
最后决定的形成
结论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都受到战火的蹂躏,其中有些真可谓损失惨重。但中国台湾除曾受到若干轰炸外,并未成为美军登陆的战场,似乎要算是不幸中之大幸。为什么美军不曾在中国台湾登陆呢?是美国人本来就无此意图呢,抑或中国台湾在太平洋战争中不具有太大的战略价值?从历史中去搜寻答案,发现都不是。美国军事当局不仅认为中国台湾具有高度的战略价值,而且也早有攻占台湾的计划,结果却中途变卦而未付诸实施。这一段往事,今天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很值得加以论述。而且这不仅有历史研究的意义,对于战略研究也同样可以提供很多的启示。
在1944年全年中,美国在战略计划作为方面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要决定美军在西太平洋的攻势是应以中国台湾还是菲律宾的吕宋岛为主要目标。这一决定应由美国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负责做出,因为太平洋是完全由美国负责的战区,其他同盟国无置喙之余地。经过冗长的研究和争论始终于作成决定。后勤因素在此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受其他战区的影响,这又可以反映一种全球战略的观点。
1943年暮春,美国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开始完善一份击败日本的新战略计划。其基本假定为美军必须入侵日本始能结束战争。对日本的猛烈轰炸为入侵的先决条件,而这又必须利用中国东部的机场。为了发展和确保航空基地,美军还必须在南中国海岸上至少占领一个大港。要确保这样一个港口并同时切断对南方的交通线,就必须控制南中国海。为了建立此种控制,美军当局遂认为必须在华南海岸,中国台湾,吕宋所构成的战略三角形中发展大航空、海军及后勤基地。不过在安全进入这一三角形之前,又必须在菲律宾南部或中部确保航空基地以抵消日本在吕宋的空中武力。同时也可能需要在菲律宾中南部建立中继站以便向吕宋、中国台湾和华南海岸发动两栖攻击。
依照这种计划,在太平洋的美军遂分两路向此战略三角形进攻。麦帅指挥的西南太平洋战区兵力进至位置在新几内亚西北角与棉兰老(Mindanao)之间中点上的莫罗泰(Morotai)岛。尼米兹指挥的中太平洋战区兵力则进至帕劳(Palau)岛,在棉兰老东方约800公里。
经过仔细研究之后,华盛顿参谋本部人员认为,中国台湾为此目标区中最重要目标。他们认为台湾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而且有许多显明优点,所以不管西太平洋的情况如何发展,这个岛都必须占领。除非已攻占台湾,否则同盟国就不可能在中国建立一条安全的水上补给线。所以,台湾对于中国海岸似乎是一必要的踏脚石。而且,必须以中国台湾为基地,才能最有效地切断日本通往南方的交通线。最后,新的B-29从台湾北部起飞轰炸日本,可以携带较多的炸弹,因为航程比吕宋要短300海里。
许多计划人员更因此而主张跳过菲律宾而直接进攻中国台湾。尽管本已议定应先在菲律宾南部或中部建立基地,但此种辩论仍继续发展。海军军令部长金氏及其僚属力主跳过菲律宾,而尼米兹与其他太平洋海军指挥官则认为至少应先攻菲律宾南部或中部。他们认为必须如此始能巩固联军到中国台湾的交通线。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态度比较中立,麦帅则力主进攻菲律宾,主管陆军后勤的索麦费(B。B。Somervell)中将也同意后者的见解。
1944年3月,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命令麦帅准备在年底以前进入菲律宾南部,并计划在1945年2月入侵吕宋岛。同时又命令尼米兹制定计划在1945年2月进攻中国台湾。此种命令没有确定吕宋与中国台湾的优先顺序,虽能息争于一时,但到6月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上,跳过菲律宾的问题再度提出。
中国台湾对吕宋的争论
1944年3月中旬到6月中旬,全球情况的发展似乎足以支持跳过菲律宾的观点。美国陆军所获得的新情报指出,日本正在中国台湾增强防务,所以联军愈延迟则付出成本将愈大。参谋首长们又开始忧虑中国的抵抗会崩溃,并认为只有提早攻占台湾始能鼓舞中国的精神。而6月初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也给予他们以刺激,遂相信加速太平洋方面的作战此其时也。于是在6月13日,华盛顿遂向尼米兹和麦帅征询他们对于直接入侵日本,并跳过西太平洋中所有选定目标的意见。
他们二人一致答复:在进到帕劳、摩洛泰之线以后,下一个主要步骤应该是攻占菲律宾南部或中部的航空基地。参谋本部人员在获得战区指挥官的答复后,又进行了他们自己的研究,遂再度认定原有的计划,并指出直接跃向日本无可能性。参谋首长才勉强同意该计划。
1944年7月罗斯福总统在珍珠港召开会议,麦、尼二帅再度强调先占菲岛南部之必要,当场几乎获得一致同意。至于下一步行动则二人意见不同,所以仍没形成决定。麦帅相信吕宋的战略价值高于台湾,而且必须重占整个菲律宾始能完全切断日本的交通线。他又说除非能从吕宋提供空军和后勤支援,否则入侵台湾是相当冒险的。最后,他更指出攻占吕宋之后,也就可以跳过台湾,向北加速前进以求提前结束战争。总之,他认为吕宋第一的战略就时间、人力、财力而言都比较廉价。反而言之,收复菲律宾也是一种道义责任和政治需要,否则美国的荣誉和威望将受到重大损害。
与麦帅对立,金氏为台湾第一观念的最坚决提倡者。金氏相信先攻占吕宋只会延迟北进的决定性作战。他又认为先攻台湾将有利于次一步占领吕宋。尤其是若不占领台湾则无法在中国海岸上确保立足点。最后,他指出假使必须跳过台湾,则下一个目标应该是日本本土而非吕宋。
麦帅相信跳过吕宋的计划纯粹代表海军的意见,事实并非那样单纯。海陆军双方的意见都有相当分歧,而且前后也常有改变。大致说来,也许除尼米兹以外,在太平洋战区的高级海陆军指挥官,也就是负责执行作战的人,都反对攻占中国台湾。他们几乎都赞成攻占吕宋之后,就继续跃向冲绳或日本。对比着说,在华盛顿的最高级计划人员多认为就战略而言,台湾第一观念比较合理——只有参谋长李海(Adm。Leahy)和索麦费为显著的例外。
不过,华盛顿的计划当局除了理想的战略以外,还必须对许多其他因素作慎重的考虑。而这种考虑终于在1944年9月使吕宋对台湾的辩论发展到另一个高潮。
后勤因素的考虑
直到1944年9月中旬,麦帅的计划都还是预定11月15日进攻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和12月20日进攻中部的莱特(Leyte)。但在9月15日,麦帅经过参谋首长们的批准,取消预定的棉兰老作战,而准备在10月20日从帕劳、摩洛泰之线直接跃向莱特。
接着麦帅又向华盛顿报告他可以在12月20日从莱特向吕宋推进,这比原定进攻吕宋或台湾的时间都提早了两个月。他指出新计划容许联军照原定日期执行中国台湾作战,不过由于吕宋已先攻占,所以台湾的占领已经变得不必要。
麦帅的计划的确很动人。他所建议的时间表——莱特10月20日,吕宋12月20日,台湾可能为1945年2月20日——足以容许联军对日本保持持续的压力。如果在中间阶段不进攻吕宋,反而会使日军有乘机巩固其防御的空隙。而且不进攻吕宋并不能提早向台湾前进的时间,因为后勤的问题使联军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在1945年2月底以前发动入侵中国台湾的作战。
当麦帅的建议在华盛顿获得有利的反应时,尼米兹也提出一项最新计划。本来华盛顿一向是主张先攻占中国台湾岛,然后再向西进攻以求在中国内地确保一个港口。现在尼米兹却建议同时进攻中国的台湾南部和厦门地区。美国陆军计划人员立即指出尼米兹的新计划有许多缺点:(1)日本人不会容许联军兵力安居在中国台湾南部,一定会从北部向其发动猛烈反攻;(2)想同时在台湾南部和厦门地区坚守两个滩头阵地将非常困难;(3)这个地区距离日本基地颇近,联军不易对付日本飞机的攻击,也不易阻止日军的增援。
基于这些考虑,他们遂指出此项计划不切实际。他们相信其最后必然会变成一场成本巨大的长期作战,不仅仍需占领整个台湾,而且还要在内地攻占相当宽广的地区。这样大规模的地面作战将会延缓对日本的进展,而对联军的人力资源也将是一种吃不消的负担。陆军情报估计,在此地区的日军要比尼米兹总部所想象的要多。所以若真想执行此种新计划则尼米兹必须有更多的战斗兵力。此外,根据9月份所作的估计,尼米兹也缺乏勤务部队,其人数可能为7。7万人到20万人。
华盛顿的参谋机构也曾研究各种补充勤务部队的方案。海军方面,为了提前发动对台湾作战,曾建议从西南太平洋战区抽调勤务单位。麦帅总部也早已感到勤务部队的短缺,如果再从他那个战区作任何抽调,则可能影响莱特作战的成功,甚至将其兵力陷在菲律宾中部不能动弹。虽然台湾厦门作战与吕宋作战在突击阶段所需要的战斗部队大致相等,但选择后者麦帅却可以利用数以万计的菲律宾人来作临时的补充,而在中国台湾则缺乏这种机会。
在1944年9月中旬,美国能提供的勤务单位非常有限,所以参谋本部认为必须等欧洲方面的战争结束始有新的来源。他们估计假使欧战在1944年11月1日结束,则尼米兹也许可在1945年3月1日发动对台湾和厦门的作战,甚至还必须立即决定打消吕宋作战,否则尼米兹到1945年3月1日仍可能无法行动。但在另一方面,后勤专家们却深信无论欧洲情况如何发展,麦帅在1944年底以前一定能进向吕宋。而陆军计划人员对欧战的提早结束也不乐观,以后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没有错。
陆军方面认为,假使先攻中国台湾,则将牵制许多的部队、船只、登陆艇和飞机,于是对吕宋的入侵可能迟到1945年11月都无法发动,同理,对日本的任何其他重大步骤,例如对冲绳的进攻,也将同样受到延迟。反而言之,先攻吕宋也比较安全。联军到吕宋的交通线不仅较短而且也容易保护,假使吕宋仍在日军手中,则到台湾的交通线就很难确保安全。
参谋长李海认为,台湾第一的路线虽可能提早结束太平洋战争,但就保护生命和其他资源而言,攻占吕宋并跳过台湾的路线也许成本较低廉。他和大多数陆军计划人员都赞成采取时间较长而成本较低的路线。此时麦帅又有高见,他认为台湾第一的战略不仅要损失较多的生命而且也会浪费较多的时间。他准备向参谋首长保证在登陆之后,只要四星期到六星期的时间即可完全占领吕宋岛上一切最重要的战略地区。
马歇尔虽然仍相信就战略而言,台湾第一的路线比较理想,但也开始忧虑其成本太高,尼米兹对于成本问题不表示意见,却指出在台湾之后再占领吕宋将比较容易,而且也不会延后整个战争的步调。金氏则仍宣称他深信台湾第一路线可节省时间,所以就长程而言,可以减少生命的损失。到1944年9月底在计划作为的高层中似乎只有金氏仍对这一路线保持足够的信心。
最后决定的形成
当这些讨论还在华盛顿激烈进行时,中国内地的情况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9月中旬,史迪威向参谋首长联席会议提出报告说,日军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攻势已经使美军失去了第十四航空队可以有效支援美军入侵吕宋或台湾的最后基地。这些航空基地在丧失之后一时也无收复的可能。
这个消息立即对华盛顿产生了明显的冲击。美国陆军航空队的意图原为扩大在中国东部的机场,以供B-29空击日本、朝鲜、“满州”及中国台湾之用。现在这些基地已经完全丧失而且联军也无法将其收复。于是在中国海岸攻占港口的需要也随之丧失其迫切性,因为占领港口的目的本是为了在中国打通一条良好的补给线,以便发展这些航空基地。更进一步说,攻占中国台湾的主要理由就是在中国海岸构成一个重要的踏脚板,现在也变得不相干了。
此种发展遂迫使海军计划人员必须重新考虑台湾南部和厦门计划,大多数海军人员都认为若仅入侵台湾而不同时攻占内地一个沿海港口,则毫无意义,因为中国台湾当时缺乏足供大舰队停泊的港口,也不能提供联军在西太平洋所需要的后勤基地。所以问题是:假使在中国海岸上已无建立和发展港口的需要,为什么还要进攻中国台湾的任何部分呢?陆军方面首先表示反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