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三国演义经营谋略 >

第10章

三国演义经营谋略-第10章

小说: 三国演义经营谋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发笑时,便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了。这时谈判气氛是协调而不是对抗。由于善于谈笑话的人毕竟比善于说话的少得多,所以有人说:〃笑话是口才中最难的口才。〃(三)察颜观色能力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三察言观色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对姿势、动作构成的〃非言词表达〃的了解,相当于学习一门外语。人的每个姿势、形态相当于一个字在一种语言中的功能,而种种姿势形成的〃姿势簇〃则组成词,构成句。要揭示这些非言词的表达语言,需要长期、全面的观察,从〃识字母〃,〃认音标〃,〃记单词〃开始,到掌握它的特殊语法,熟练翻译。 
  人的非言词〃姿势簇〃包括:鼻孔喘气,嘴唇闭合,面颊颜色,眉毛动作,胸部起伏,握拳架腿,走跑 姿势,握手力度等。在〃姿势簇〃中最有参考价值的是人的眼神。 
  察言观色是手段,目的是由此捕捉真实的信息。因此在察和观的基础上,还要善于运用逻辑的推理、归纳。 
  由于察言观色是个人本位性的,主观成份很多,因此提炼非言词语言时非但要认真,而且要小心对方故作姿态施诈于人。例如《三国演义》第56回,刘备做了东吴女婿,鲁肃奉周瑜之命来讨荆州,刘备闻言〃掩面大哭〃,孔明在旁尽讲能动刘备衷肠的话,刘备真个捶胸顿足,放声大哭。鲁肃因只观表面不问究里,反而劝刘备:〃皇叔且体烦恼,与孔明从长计议。〃在这里,鲁肃又上了刘备和孔明的当。 
  (四)忠诚、自信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四目前,商业交往中,一些采供人员吃〃回扣〃,肥个人,损企业;一些机关〃把关〃人员,以个人得失为批办文件的标准,中饱私囊,坑害国家和集体。对这类人员的危害,企业主管不能掉以轻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卖马〃、〃跳槽〃的祸水不挡住,有朝一日说不定把主管也卷进去,把事业的根基冲垮! 
  有了忠诚,兼有自信,即便业务生疏一点也是可以学的,没有经验也可以逐渐积累。实践告诉人们:热情是忠诚与自信的骄子,热情是推销谈判成功的法宝之一。推销也象作文章,作者自己缺乏激情,很难想象他的作品能打动读者。赵咨奉孙权之命出使魏都,孙权嘱咐他:〃卿此去,休失了东吴气象。〃咨曰:〃若有些小差失,即投江而死,安有面目见江南人物乎!〃象这样的使者,忠贞,有胆,充满自信,才不至有辱君命。 
  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挑选外交人员最理想的办法是先了解而后用。如同孙权派诸葛瑾使蜀。《三国演义》第82回,诸葛瑾使蜀期间,张昭对孙权讲:〃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但孙权心中有数,告诉张昭:〃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谋;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矣,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其言足贯神明。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正说着。忽报诸葛瑾回来了,孙权问张昭:〃孤言若何?〃(五)战胜自己 〃智将型〃外交人员的条件之五外交人才也有帅才、将才、干才之分。帅才型的外交人员基本特征是能独立思考,确立战略,独挡一面,随机应变,以谋取胜,做自己的主人。光做到这些还不够,还需要一些补充,因为上述六点全是〃攻击型〃。高明统帅用兵,能攻善守,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战胜别人,先胜自己。高层外交人员如果不能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战胜自己,那他在外交竞技场上,至多一胜一负。《孙子·形篇》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表明不会被敌人战胜,主动权在自己;可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有可乘之隙。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战胜自己同战胜敌人一样,是事关重大的。战胜自己的本质是不断缩小现实的我与理想化的我的差距,使自己逐渐成熟。 
  控制情绪是战胜自我第一需要。无数管理理论都强调这一点:成熟的管理者,能在想发脾气时不发脾气,能在不想发脾气时发脾气。这种不以主观意愿为出发点,而是依据客观情势决定个人喜怒哀乐和脸上阴晴的修养,是凭理性而不是凭感情办事的高素质的表现。《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报私仇落得白帝托孤的故事,可以使人从中悟出许多道理。听说关羽被害,刘备哭倒在地;一日哭绝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当皇帝后,更是咬牙切齿;尽管孔明〃苦谏数次,只是不听〃;赵云跪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也不听。当刘备整兵要行,学士秦宓,一针见血告诫他:〃自将伐吴,是舍万乘之躯,而殉小义。〃刘备非但听不进,且把秦宓关了起来;孔明同时上表剖析敌我友,公与私,轻与重。神经质的刘备竟然把孔明奏章〃掷于地〃;自带70万大军向东而去。尔后东吴使臣诸葛瑾又持孙权信到军中求和,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可悲的是,刘备已是一头瞎眼的火牛,一味往前冲,不知停蹄,不会转弯子,只好自取失败,白帝托孤了。 
  刘备拥有70万大军最终败北,原因很多,从决策和管理的角度看,不能战胜自己,感情用事是刘备自己对自己致命的一击。没有刘备胸中那股不灭的火,陆逊一把火怎么可能烧七百里连营四十屯蜀兵呢?为报仇,刘备血液沸腾,失去冷静,以致疯狂;为报仇,他丧失理智,朝臣之中,掷孔明书于地;带兵作战,不与人谋,自作主张,犯兵法之大忌,于山林,险阻,沮泽之地屯兵,失败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情绪失控,在军事上直接表现为干扰决策,而在外交活动中则有双重危害,不仅会因你失去理智而影响分析、判断,而且你的情绪将作用于对方,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这种作用力与反作用的恶性循环,将使你遭受更大的伤害,你将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消耗更多的精力,如果你再反击,那就是矛盾激化,谈判告吹。 
  为了战胜自己,你应当时时记住,凡是允许情绪控制行动的人,是弱者;凡是能以行动控制情绪的人,是强者。孔明可以用这样那样的计谋调动司马懿的军队,但无法激怒司马懿,这是司马懿带兵始终能抵御孔明的原因之一。 
  制怒是对情绪的控制,是一种自我战胜。作为企业的外交人员,这还不够。因为企业外交是满足对方需要与满足自身需要的统一。所以,不仅要善制怒,还要懂得笑。更多的,最重要的是微笑。这是战胜自我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微笑在推销和谈判中,是常用的有效的武器之一。笑有笑的哲学;笑有笑的文学;笑有笑的教育学。研究管理,研究企业竞争中的外交,应当有笑的外交学。外交人员应当精于〃笑道〃,不断摸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成绩来,用适于各种场合的笑,用真诚的,会心的微笑告诉人们,你是合格的外交家。            
1、“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人才的价值和爱才 
  《三国演义》为现代的识才、用才提供了一部博大精深的通鉴。 
  综观全书,“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是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反复渲染的又一重要思想。“有志图 王”而赍志以投的罗贯中,对三国各方的用人问题, 既有赞扬,又有鞭笞;既有愤慨,又有希望;或借人之 口,侃侃而谈,直抒己见;或借典型事例,有正有反,发人深省;或以史带论,借题发挥;或触景生情,慷慨激越,表现了强烈的人才观念,赞颂了爱才惜才的明君圣主。可以说,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人才宝贵的思想,象群星闪烁在整个夜空,象群花开满整个春天,琳琅满目,比比皆是。不宁唯是,由于作者赋予自己的人才观念以艺术的外壳,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力量和对读者的感染,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许多抽象而深奥的哲理。 
  曹操攻下冀州后,作者安排下这样一个情节:曹操假惺惺来到袁绍墓前祭祀,哭着追述两人起兵时关于如何夺得天下的一场争论。曹操当时的观点是:“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 是指谋臣,“力”是指武将。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他的三道《求贤令》,虽未写进演义之中,但却象演义一样流传广远,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三国演义》以曹操的爱才性格为基础,挥洒丰润,构思了许多感人情节。比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得崔琰;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礼遇重用,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徐晃“威风凛凛,暗中称奇”,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曹操礼遇关羽的故事,更是脍炙入口,可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爱才的千古佳话。由于爱才情深,曹操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和曹操峰峦对插的是袁绍。他在起兵之初踌躇满志地对曹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显然,在他的心目中,重的是略地扩疆,认识不到人才的宝贵,也就谈不上很好的识人、用人。官渡之战,是袁绍迫害人才,导致人才流失以及不善用人的结果。 
  刘备及其西蜀王国的命运轨迹也颇有教益。刘备最初并没有把人才问题摆到应有的高度。他感叹,自己之所以半生落魄不遇是因为“命运多蹇”。作者通过世外高人司马徽之口匡谬说:“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然后说了一句最能表达人才价值的话:“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这才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一方面在文治武功方面,为刘备制定一个个奇谋方略,取得一次次胜利;另一方面荐贤举能,罗致人才,壮大刘备阵营。从此,刘备气象日益更新,胜赤壁,得荆州,取西川,定汉中、称王称帝。这时刘备麾下,文有孔明、庞统、法正等相佐,武有“五虎上将”、魏延等效命,可谓盛极一时。西蜀政权到了后期,江河日下,最早谢落,人们固然可以从政治上、军事上找出诸多原因,但归根到底在于人才凋谢,后继无人。随着开国的谋臣武将相继下世,特别是诸葛亮巨星陨落,西蜀显现出严重的人才危机。蒋琬、费祎虽继任孔明,但循规蹈矩,才气不足,缺少进取,毫无建树,和诸葛亮相比黯然失色。姜维是诸葛亮苦心培养的接班人,但他的主要才能在军事方面,其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远在孔明之下,难以担当治理国家和统一天下的大任。更有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文不能选才,武不能用将,却听信宦官谗言,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布防上的漏洞,被邓艾一支轻兵偷袭成功。相比之下,魏国在曹操死后,又有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雄才大略,奇峰迭起。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递次有吕蒙、陆逊,也算是后浪推前浪,一代继一代。 
  《三国演义》中强烈的人才观念,启示我们从思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经验的结晶。掌握了知识的人才能够更清晰地观察问题,更准确地把握规律,更恰当地做出决策,更有效地改造世界。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而人才是历史的先锋;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人才是这种创造的组织者、发动者和加速者。时势创造英雄,英雄也能够造时势。古往今来,尽管人们对人才的界说纷坛,对人才的使用目的不同,但历史的惊人相同点在于:举凡有志于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无不爱才、惜才,悉心讲求选才、用才、育才之道。爱才是成功管理者的一种基本品质。人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表现在治国治军之中,在生产经营领域何尝不是如此?谁拥有大批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这就是企业竞争的真理。            
2、“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     
  ——选才用才的一条挑战性口号 
  历史上的曹操,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提出一条挑战性的选人标准——唯才是举。他要求各级官吏,要不拘微贱,不拘品行,勿废偏短,把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统统推荐上来。在建安15年(公元210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在公元214年12月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韩信、陈平负污辱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要求有司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三国志》卷一,《魏武帝纪》)在这里,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见识。当然曹操抛弃的“德”是有特定内容的,他并非是一般地否定“德”。对于按他的标准看来,有严重“品质”问题的,比如坚决反对他的弥衡、孔融等人,他是决不姑息的。 
  对曹操的选人、用人标准,鲁迅先生非常赞赏。1927年9月在广东举办的夏期学术演讲会上,鲁迅先生发 表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其中对曹操有许多论述。在谈到曹操的选人用人时,鲁迅先生赞扬曹操道:“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曹操正是按这个标准,罗致了许多出色的文臣武将,造成了当时最强大的阵容。 《三国演义》里虽然没有写进曹操的《求贤令》,但同病相怜的罗贯中,无处不针砭选才用才的种种弊端,弹出了“唯才是举”的弦外之音。在《三国演义》的人才画廊里,作者塑造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其中有隐士,有狂士,有降士,有壮士,有屠夫,有村夫,有商贩,有逃犯,有盗贼,有降将,不一而足,充分显示了人才来源的多空间、多阶层、多渠道,揭示了作为人才的共性和人才的种种特殊性。 
  在宣扬“唯才是举”的正面观点同时,作者从反面给后人提出了诸多宝贵警诫。 
  选人不计门第 
  《三国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