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

第60章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第60章

小说: 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行菩萨道的人,天天发脾气骂人,但是内心是慈悲的,对一切众生是没有怨恨的。等于是父母老师,为了孩子好而打骂,但内心可是在流泪的。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行菩萨道的人,比众生还要愚痴多情,其实表现出来的愚痴只是方便。他的作为只是「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众生都为欲所困,他不能不用欲来化欲。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行菩萨道的人,以布施利人为第一,但是在行逆行的时候,比铁公鸡还要小儿科,悭吝的不得了。当年虚云老和尚严格执行过午不食,吃过中饭会亲自巡视厨房上锁,看见一块锅粑都会收起来。跟他修行很苦,没有本事是吃不消的。你能入定的话,胃的消化迟缓,身体热量消耗很小。不然啊,那个胃空空地吊着,变得面有菜色,脸上是发青的。难怪在禅堂中,听到要打七不知有多少和尚来挂褡,因为每天可以有七顿吃,禅堂都变成馋堂了。

  讲个禅堂的故事,一天晚上禅堂中僧人在打坐,其中有个是肉身罗汉,他的邻褡(坐在身旁的僧人)肚子饿得咕咕叫,罗汉就碰碰这位邻褡说:喂!要不要吃?厨房有锅粑。僧人答要。罗汉手一抓,就空手变了块锅粑出来给了邻褡。第二天大和尚上堂,说:昨天晚上犯戒的比丘出来!偷锅粑的比丘认了,大和尚就说,下去客堂。比丘去了客堂,跪着挨了香板,然后赶出山门。大和尚并不是为了少一块锅粑,而是这比丘显神通犯戒。你说大和尚有没有神通?他坐在方丈室中,怎么晓得禅堂上几百人之中有人偷了个锅粑?现在很多人还没真神通就玩起来了,手有点烫就说可以帮人治病,这不是真神通,不要乱玩。

  学佛法是学作很平凡的人,规规矩炬、老老实实地做事,在那做事的环境中如何利益人家、帮助人家,就是修行。不要古里古怪地,整天闭目盘足,好像很神的样子,干什么呢?真正行菩萨道,虽然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牺牲自我不惜身命,才是真行菩萨道。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行菩萨道的人,有时外表行为看起来处处犯戒,毁坏了戒律,而实实在在内心比守戒的人还守戒,甚至于连一点小的疏忽都不敢。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虽然在愤怒中,而内心大慈大悲,忍辱一切,这都是菩萨密行。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外表看起来懒散,其实随时在定中,历代禅宗祖师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在定中修功德,怎么修?这是菩萨的密行,不是我们能了解的。他可能化身出去,成为各种各类众生,去做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外表看起来很忙乱,不似修行人,但是真正佛法就在你一天忙乱处得定。成天吃饱了没事,在这里盘腿,其实是在散乱中,非但没有功德,反而是罪行。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外表看起来很愚痴,可是世间出世间一切学问都有,智慧成就第一。你们在社会上走动多了,会碰到有的人看起来是笨人,默默不言,但一讲起话来极高明,就是孔子说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夫人不是讲人家的太太,夫是个虚字。所以说,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菩萨?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外表看起来是在拍马屁、奉承人或作假,可是都是方便。有的人说话中不提一佛字,但是讲的都是佛法。我常希望你们同学能走这种菩萨道,尤其是今天这个时代,一讲宗教人家就头大。你可以不用说教的方式嘛,宣扬佛法不一定要讲佛经。可以把佛经变成电视剧、电影、笑话,只要把真理放进去了就是弘扬佛法。说不好听的,这就是「曲学阿世」,把真正的佛法作了改变,来拍世上群众的马屁。但是行菩萨道的人不怕这些罪名,他宁可谄媚众生,用善巧方便的手法,去表达佛法的精义。但自己要有修持,有善巧方便,才可以不照老路子走,否则你不要轻言佛教革命。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外表看起来憍慢。有些老辈人走的就是这个路线,譬如欧阳竟无居士,那他之憍慢,脾气之大,额头的血管都是蓝色的,这种相的人脾气一定大,连太虚法师来看他,都不肯接见,憍慢到了这个程度。可是他真慈悲,有人向他跪拜,一定会被痛骂,但是你还没跪到地,他已经跪下来拜你了。你说他还要人拜他吗?他是拜人的。虽然憍慢,看不起任何人,可是你真的至诚向他求问,你跪下来了,他那么大年纪跪得比你还快,膝盖头着地还有声的。若是出家人拜他,他一定会提醒人家比丘戒律:出家人不可拜白衣居士。他虽然这么讲,你可要知道,大乘菩萨戒却要礼拜善知识的,善知识是不分在家、出家、男女、老幼。虽然菩萨示行憍慢,那是度众生的桥梁,以憍慢为教化。

  你们学禅宗的有没有把禅宗语录都看完了?不要说把几千种语录看完,能把《指月录》《五灯会元》《传灯录》好好研究完的都没有一个。这些大禅师们的手法个个不同,有用骂的、用打的、用宽大的、用打坐的、乃至用睡觉的、用悭吝的,太多了。他们是用种种的善巧方便「于众生犹如桥梁」。学佛要度人,什么是度人?你作人家的桥梁是度人。度人的方法太多了,不只是劝人出家才是度人,那是作理发匠度人。度人是作众生桥梁,助他渡过苦海,解除他的烦恼痛苦,甚至进而使他证得菩提。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外表看起来比一般人还烦恼痛苦,而内心常清净。我想起当年陪同我的老师去四川遂宁,当地有所好大的寺庙名叫东山寺。那香火之盛,每年香会时,四川一省有一百多个县,恐怕有一半的县都有人来朝圣。那里有位得道的和尚叫疯师爷,名气很大,很不容易见到。他一年到头住在厕所里,那可不是现代的厕所,过去山间的厕所就两条板,秽臭得不得了,苍蝇一大堆。他就在那里打坐,我们要爬到厕所给他磕头。我跟着我的老师去见疯师爷,想看看他是怎么有道法的。

  那个庙子在山上,坐轿子也要一个钟头才上得去,路两边都跪满叫花子要钱。我老师先告诉我要多带些钱,上山时就一路分。老师告诉我,你看这一路上有多少大菩萨在里面。我问他,是哪一个啊?他就骂我,蠢东西,这还要问我?统统都是!我还以为菩萨大概是会放光的,身上挂有宝饰的,这下挨骂了。照我老师讲,这些菩萨都在烦恼痛苦中,他就是给你作警惕的榜样,把不好的下场给你看。我老师还叫我钱不可以丢给人家,要一个个好好地放。我只好要轿夫放低一些,好够得到放钱。老师要我干脆不坐轿子了,可是我装迷糊,懒得下轿,这就是憍慢。我心里可是怕走不上去,看不到疯师爷了!可是,就这么一个动作,自己都要反省,才是修行。

  大菩萨的心地法门清净,本是没有烦恼的,可是为了表示与世间众生一样,故意做出来的,这就是「示法」,表示佛的法相法行。这个与众生一样的做法,也就是菩萨道「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中的同事。可是大菩萨虽然外示一切烦恼相,而内心深处是没有烦恼的,永远是清净的。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外表看起来像是走魔道,可是真正是行佛之道,不会入魔的教化。近几年来,我常收到许多国内外的来信,询问我对某某人有神通或某某人所提见解的看法,这使人为难。我的规矩是,如果有人问我某一件事,或者我会答。但是如果问我,某某人是这么说的,问我认为对不对,那我是不答的。一牵涉到人我,决不答复,否则就是犯了菩萨戒的「自赞毁他」。中国老话说文人千古相轻,我改了几个字来形容宗教界,就是宗教界千古相仇,彼此攻讦不休。跑江湖献艺卖膏药的,就是千古相恨,等于做生意说同行是冤家。学佛第一个要学谦虚,例如济颠和尚,已经成就了,仍然装疯卖傻,让人家看不起。

  我讲这一段,是因为有很多朋友要我出来公开密法,我都推说没有时间。不过我一向的愿力是将所知的密法公诸于世,佛无密法,可是公开了更秘密,你也看不懂。六祖说得好,「密在汝边」,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里。佛说一切众生自性就是佛,大家都是佛,可是你怎么成不了佛呢?这就是大秘密,不是老师能传给你的,要你自己找出来。

  世界上各种秘密法门,原来都是魔道外道,这是真话。经过龙树菩萨的整理,把佛法的中观正知正见,装进了世间流行的秘密法门,因此形成了各种密宗法门。如果修习秘密法门,而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那是很危险的,一定走上魔道,绝无例外。密宗的宗喀巴大师,就标榜中观的正知正见,所以你们学密宗的要注意了,不是学个咒子、学观想就是密法,那只是见、定、行三法印当中行的一种。真学密法,要先通显教的教理,得了中观正见才可以修持这些法门。你学密宗而不清楚中观正见,那已经走入了魔道,你不必来问我了。

  大乘菩萨纵然走入魔王的国度,他还是佛,不是魔,永远不会跟着魔走错了路。

  现在再提醒大家,《维摩诘经》讲的是解脱法门,重点在见地。见地在经教是见道,能见道以后才能修道,但也可以说见修要同时。拿大乘的真正修法,也就是所谓无上乘的密道,有三个大法印,在密宗叫大手印:见(见地)、定(修持)、行(行愿)。要想学佛成就,这是必然的道理。见道之后的修道法门有百千三昧,都是在定。小乘的四禅八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大乘的定是不共法,因为
要慧入,要有智慧进来后修道。百千法门的定是无往不定、无时不定、无处不定,也无定相可得。要得如来正定,就还要起行。没有久住而不行者,佛也不住涅盘,无时无地不为利世利他起大菩提心、大悲心。

  要成佛,这三个大法印的重点还是在行。如何做到?例如六波罗蜜,这要起而行之,不是光谈理论,或只是观想了事。但是只有行而没有见地,就是只有功德没有般若,那还只是凡夫法。有般若而没有功德,也永远不圆满。所以见、定、行,都不可缺。

  《维摩诘经》的佛道品,讲的是见地的大手印,不要轻易地拍它当作佛学理论,那样自己的心地修持就用不上,修定时就不能得力,佛学只成了凡夫知见。最低限度,就抵不住生死、抵不住病痛。没有真见地、真修持、真行愿,是拿生老病死没奈何的。我们读这一篇会觉得文字很容易懂,但是行起来就很难。愈容易看得懂的,我们内心反而愈战战兢兢,因为难以做到。

  大乘菩萨道是要在入世中出世,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以大宗教家的精神,作社会福利的事业。如果你到西方社会弘法,你的表达方法就要借用他们的习惯用语,才容易让人明白。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大乘菩萨绝不走小乘的路子。大家都知道的永嘉禅师,是通两个宗派的杰出人物,他修天台宗的止观而悟道,又得到六祖亲自印证,也能算是禅宗。他在《证道歌》中讲到:「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有人看了就认为可以马马虎虎,不用守戒律了。这是大错,这里的「小节」是指小乘道。声闻道、缘觉道都是小乘。为什么叫小乘?以刚才提出的三法印来看,第一是见小,所见有限。禅宗大师形容小乘是担板汉,形容担着条板走,只看得到前方而已。第二是行小,行愿小,只想逃避现实、成就自己、了生脱死,不敢入世。见小、行小,因此定也小,所以只成就了出离三界的小乘无漏果而已。

  声闻和缘觉之间也有程度上、层次上的差别。声闻乘比缘觉乘还要小。坦白讲,佛的弟子中,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人,大部分(并非全部)是出家众。当然也有大乘菩萨示现为出家众的,例如地藏王菩萨。

  那么,究竟什么是声闻?就是依赖性,都靠世界有善知识、有佛出世,追随他们的教化,而不能自悟自了。因为是由听闻教化,熏习自己的菩提种性而悟道的。他们是小乘基本的群众,例如本经中的舍利弗、大迦叶就是。佛在世时,对声闻众讲四圣谛,他们由此证入菩提的不计其数,因为他们亲闻佛的音声,容易入道。四圣谛的苦、集、灭、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是只当理论,结果四圣谛者成了四剩谛,一点用处也没有。

  真正四圣谛是不容易讲的,各位出家众要想发心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四圣谛,就要好好研究舍利弗、目连尊者的经教,譬如论部的《毘婆沙论》,他们都有论述如何由四圣谛很快证果位的方法。我常感叹,佛法仍在世间,并没有到末法时代,经教还在,只是我们不肯努力。如果肯努力,等于亲见了舍利弗和目连尊者。我也知道有人修行之外,还努力研究舍利弗和目连尊者的著作,因而经常有感应的


  但是,以大乘菩萨道来看,声闻众的法是不圆满的,所以他们甚至连佛说的大法都听不进去。例如《法华经》开头,佛正在说法时,小乘声闻的比丘就退席而去,总不进大法。

  大乘菩萨为了教化根基小的声闻众生,就方便示现声闻身,但是毕竟是走大乘的大路。这就好像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愿意降低职位,去作幼儿园教师,可以教孩童他们未曾听过的大道理。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这和上一句是同样的道理。辟支佛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缘觉,有时也被翻成独觉。在无佛出世的时候,甚至佛经也不存在了,他由于多生累劫的修持,能够由因缘而成就,例如看到落叶,听到水声等,因而悟道,无师自通,独觉于世间。他的层次比声闻乘高,证得性空的面比声闻乘大。详细的道理各位去上《法华经》的课,其中都有的。所以严格说起来,辟支佛才能算是自了汉,一般的罗汉只能算高级的凡夫。

  讲到这儿,想起多年前在基隆,有位已过世的道友,一定要拉我去看扶鸾,据说济公和尚显灵。我去到那里,他们正在开沙盘,结果就真写出了我的名字,还写了一首诗。基隆以多雨出名,那诗写道:

    细雨蒙蒙天晚晴 海山一角觅知音
    时人不识余心乐 踏破芒鞋访到今

  写罢,这乩盘就停笔不写了,他们就说济公走了。这首诗好像是赞我,在场的人就有些惊奇,我就说瞎扯瞎扯。今天那位道友的夫人来看我,所以想起这一段。其实小说中写的济公和尚的故事,只有小部分是真的,大部分不是他的,而是梁武帝时志公和尚的故事。可是到今日济公和尚可是名闻中外,在欧美都有济公坛,有些地方扶鸾的一上来,就马上要酒,有时酒杯一端上鸾坛就干了。你说真有这事吗?要是我在场,一定会骂一声魔道,他一定不敢喝。

  在西湖灵隐寺有尊济公和尚的像,手中还拿只酒杯。过去每天庙上要给他供一杯酒,第二天就干了。后来寺中来了位高僧,他要严格执行戒律,就去像前骂:活着时不守规矩,走了还要供酒,取消!济公和尚夜里居然托梦给庙中全体和尚,说老和尚骂得对,以后不要供酒了!这是在灵隐寺流传的故事。济公和尚其实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