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05章 股市风险 >

第3章

05章 股市风险-第3章

小说: 05章 股市风险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程中务必要坚持自己的预期目标,即“相对有利”的标准。因为在股票投资活动中,
一般投资者很难达到最低价买进、最高价卖出的要求,只要达到了预期获利目标,就应
该立即出手,不要过于贪心。至于预期的获利目标则可根据各种因素,由投资者预先确
定。
    例如,某投资者有现款1000元,买进了20股某种每股50元的股票。如果确定预期获
利目标为10%,那么当股票价格上升到每股55元时,他就该立即出售全部股票,获净利
100元,正好为其本金的10%,如果其确定的获利目标为20%,那么必须等到股票价格上
升到每股60元时,才能卖掉股票。很显然,“相对有利法”虽然比较稳健,可以防止因
股价下跌而带来的损失,但也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股票出手后,如股票价格继续上涨,
那么股民就失去了获取更大收益的机会;二是如果股票价格变化较平稳,长期达不到预
期获利目标,那么投资者的资金会被长期搁置而得不到收益。投资者除了事先确定预期
获利目标外,还可相应确定预期损失目标,这就是止损线,只要股票价格变化一达到预
期损失目标,股民就立即将股票出手,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七节 股市陷阱及防范
    在实际的股票投资中,除了客观因素造成的股市风险外,还有一类风险是人为的,
这就是机构大户为中、小散户设置的陷阱。
    一般来说,中、小散户的资金实力相当有限,力量单薄,在股市上难以形成气候。
而大户却可凭借自己手中雄厚的资金实力,呼风唤雨、推波助澜,可以制造一些股市陷
阱,专等中、小散户上当,以牟取高额利润。机构大户设置陷阱的一般手法有:
    1.造谣惑众。造谣惑众是机构大户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既简单又省事,又不容易
被人抓住把柄。在股市中,机构大户故意散布一些无中生有的谣言,以影响中、小散户
的购买意向。如在股市的顶部区域,机构大户就经常制造一些利空传言,从而打压股指;
而在牛市初期,机构大户就经常性的扩散一些利多消息,从而吸引中、小散户跟进。
    2.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券商利用职业之
便,进行非法的股票交易来获取暴利。如1963年末,美国的一上市公司在加拿大东部发
现了一座矿山,并购买了周围的土地,然后该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等“内幕人士”及其
亲朋好友们就纷纷购入该公司股票,同时又发布新闻对社会舆论的报道予以否定。1964
年4月,该公司的秘密还是被公众发现了,其股票价格当天就从18美元涨到36美元,到1
968年,该公司的股价涨到150美元,那些经营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就趁机大发了一笔横
财。
    3.囤积居奇。囤积居奇是指机构大户凭借手中巨额资金大量套购股票,并依此为理
由,要求参加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干脆吞并上市公司,要挟上市公司以高价收回,借
些大赚一笔。
    4.瞒天过海,瞒天过海是指某个机构大户利用不同的身份开设两个以上的帐户,或
某一个集团利用分公司的帐户,以互相冲销转帐的方式,反复地做价,开销少量的手续
费和交易税,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
    5.抛砖引玉。抛砖引玉是指机构大户连续以小额买卖,以“高进低出”或“低进高
出”的手法,来达到压低股价或拉抬股价的目的。当以小额资金抬高股价后,机构大户
就趁中、小散户跟风之机,倾巢抛出,从而获取暴利。反之,当以少量股票打压股价后,
就大量买进。
    中、小散户防范股市陷阱的有效方法有两种,一是远远地避开,在股市投资中坚持
自己的原则和策略,不为股价的涨涨跌跌所动,不为谣言所惑,股价到达了自己的预期
就抛,降到了投资价值区域就吸,与机构大户井水不犯河水。其二是搭船过河、过河拆
桥,利用机构大户的造市,从中赚得一把。但采取这种方法一般风险较大,在操作中难
以把握分寸,在我国中、小散户中,绝大多数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八节 风险承受能力及投资趋向
    虽然有多种方法来规避股票投资的风险,但由于股票价格的不可测性,只要进入股
市,无论是老股民还是新股民,是大户或是散户,局部风险的发生将是不可避免的。因
此,在股票投资中,股民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随时调整投资策略及投资组合,
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打击。
    股民的风险承担能力因各人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它包括年龄、阅历、文化水平、
职业特性、经济收入、心理素质、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其中,与股票投资关系最为密
切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投资动机、资金实力、股票投资知识和阅历、心理素质。这四
个因素决定着股民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
    按照上述这四个条件可以把股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划分为三档,即低、中、高。其中,
风险承受能力低的股民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怀着投机冲动参与股票投资。这些股民大多是在炒股发财效应的感染下萌发了入
市的欲望,他们从亲朋好友那里听到种种关于股市致富的传闻和故事,并从其示范效应
中得到鼓舞和刺激,盲目地认为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能做到,别人能赚钱自己也不会
亏损,在毫无风险意识的情况下,就雄心勃勃将资金投入股市。这些股民因入市匆忙,
所选择的时机往往都是股价的高位。
    2.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既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也没有赚钱的门路,而自己对发财
致富的要求又十分的迫切,就把股票投资视为跨入有产阶级行列的捷径,对通过股票投
资来获取高额收益的期望值极高。这些股民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是依靠工资收入来维持
生活的普通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中小学教师、机关干部、退休职工等。
    3.入市的金额大大高于自己的经常性收入,两者之间相差数倍甚至数10倍以上,其
资金比重在自己毕生积蓄中所占的比重过高,超过50%以上,有的股民甚至负债炒股。
    4.文化水平较低且对股票的相关知识及炒作技巧了解甚少,各方面信息闭塞,消息
来源仅局限于股市、股民或正规的刊物,参与股票投资时间不长,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社会关系简单,没有熟悉经济、金融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人为之参谋。为其提供有价值的
投资咨询建议。
    5.性格内向,为人处事谨小慎微,平日里比较吝啬,把钱看得很重;对股票投资的
风险无心理准备,市场稍有波动便惶惶不可终目,买了怕跌,卖了怕涨,一旦投资套牢,
亏了本,心理负担极重,对日常生活影响极大。
    风险承受能力强的股民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投资股票主要是被股票丰厚的股息红利所吸引,重视长期投资效益。在投资中不
急于求成,对眼前利益并不十分在意。
    2.有比较稳定和优厚的经济收入,赚钱的门路较多,有一定的经营经验和意识,有
较高的额外收入。这些股民一般都是有产阶级,比如个体工商业者、外资企业职员或股
份公司的高级职员、演员、中间商、作家、发明家、侨眷等。
    3.股票投资数量与经常性收入相差不大,股票投资金额只占自己储蓄资金的一部分,
通常在1/3左右,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来弥补投资损失。
    4.有比较丰富的股票投资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股票投资实践经验,有比较广泛的
社会关系。其信息来源不仅仅是局限于股市或股民之间,在亲朋好友中有经济、金融或
企业管理方面的行家,能得到较有价值的投资咨询建议。
    5.性格开朗、豁达,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情绪乐观。一旦在股票投资中遭受局部损
失,也能够“拿得起,放得下”,重整旗鼓,以利再战。
    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股民其特征在以上两者之间。
    股民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可根据以上所列举的特征,对照和分析自己属于哪种情况,
根据自己的风险能力采取相应的投资对策。但在实际中,往往是资金实力不强及风险承
受能力差的股民,在投资中最冲动,最期盼能以小博大,赌博心理最重。而一些有产阶
级,由于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在入市前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其投资行为也相对比
较保守和理智。
    在将资金投入股市前,投资者应首先测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其方法是将上面提
到的几种情况归纳为若干选择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用肯定或否定来回答。
    1.投资股票的目的不是投机。
    2.投资股票是看中红利收入。
    3.希望在股票交易中能获得丰厚的价差收益,但不贪图这类收益。
    4.股票的投资收益并不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5.对长期投资更感兴趣。
    6.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7.有稳定的剩余收入。
    8.剩余收入能够满足入市的最低保证金要求。
    9.有能力承受和弥补股票投资的亏损。
    10.熟悉股票投资知识。
    11.有固定、有效的信息来源。
    12.有从事股票投资的朋友。
    13.参加过股票买卖。
    14.属于当机立断者,而不属于患得患失者。
    15.精力充沛。
    16.心理健康,不重虚荣重务实,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和信心。
    接下来再将测试结果进行总结,肯定与否定的答案各占50%时,为风险承受能力适
中者,肯定的回答多于否定的回答时,表明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如果否定的回答多于
肯定的回答,则意味着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弱。
    如果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者,就比较适宜于股票投资;如果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者,
应尽量抑制自己的投资冲动,一般应先熟悉股票市场的基本情况,掌握一些基本的投资
知识及技巧。如果一定要入市炒股,可暂时投入少量资金,以避免股票投资风险给自己
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影响工作及生活。

附 “南海泡沫事件”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
资本不断集聚,储蓄不断膨胀,而投资机会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
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
公司的股份公司在1711年宣告成立。南海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在南美经营奴隶贸易和捕鲸
业务,但在公司董事中并无一人精于此道,公司发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急于投
资发财的欲望骗取钱财。
    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几年,南海公司先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从政府那里获得了对南
美贸易的垄断权,在公众中树立了创利公司的光辉形象,引起了人们购买该公司股票的
极大兴趣。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并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如第一年仅仅
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使得投资者接踵而至,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
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
跃、股票供不应求,该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剧上扬。同年4月,该公司新发行的300英磅面
值的股票在一个月内便上升了近一倍,三个月后便涨到了1000英磅以上。由于股票价格
持续上涨,其股价就象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人称“南海泡沫”。而此时,该公司的经
营状况已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眼见陷阱已经布好,公司的操纵者便决定脱身,他们抛
出了全部的股票。而当公众了解到公司的真相以后,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便一泻千里,
市场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甚至倾家荡产。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我
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
生,英国议会在事后通过了“泡沫法案”,该法案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提出了许多限
制条件,从而也窒息了英国股份公司的发展。
    总结“南海泡沫”事件的发生,其教训主要有以下四点:
    1.公众缺少相应的股票知识。
    2.资金冗余,投资机会相应不足,而股票正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3.股票的暴涨使人们轻信“股票至富”的魅力,使越来愈多的市民涌入股市,从而
造成股市“泡沫”的越吹越大,导致市场投机愈来愈疯狂,为股票市场的暴跌埋下祸根。
    4.股票市场的巨大的集资诱惑,加上政府对股票的管理松懈,使公司不受法律约束
而滥发股票。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