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88年8月17日;齐亚。哈克座机就在弗扎尔。哈克手下的一批军官和文官的策划下发生了;一些直接引爆飞机的罪犯与飞机同归于尽了。
《巴基斯坦日报》的报道最后说;巴警方已开始搜捕盖拉尼供词中提到的嫌疑犯。但报道始终没有证明参与阴谋的是哪个国家。
哈克总统遇难究竟是否国际阴谋呢?这个谜还有待于获得充分证据后才能解开。
(晓晗)
皇女和宫为何下嫁将军德川家茂?
就在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之际;为了在东京都芝的增上寺附近建造旅馆与高尔夫球场;必须把这个埋葬着德川幕府历代将军及其夫人的墓葬移至他处。在挖开了第14代将军德川家茂(1846—1866年)的夫人、仁孝天皇之女、孝明天皇之妹和宫(后称静宽院宫)的墓穴时;发现她左手握着一串佛珠;右手拿着一块玻璃板。玻璃板是那个时代的照片;但一见到空气和阳光后便影踪全无;后经科学处理才显现出家茂的淡淡的面容。本来这并不是什么特别希罕之事;但是因为和宫原来下嫁将军家茂发生于幕府末期风云动荡的年代;因而有一段不平常的过程;而围绕和宫与将军家茂的婚姻又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才使这件事格外带有令人费猜的神秘气氛;成为一大难解之谜。
和宫是仁孝天皇(1817—1846年在位)第八个女儿、孝明天皇(1847—1866年在位)的妹妹;原名亲子。她4岁时被许婚给贵族有栖川宫炽仁亲王;如果没有幕府末期西方列强侵迫;政治动荡;她原可以很平稳、很宁静地度过其一生的。然而;尽管历史上中外古今弱女子被作为政治交易的筹码是不乏其例的;但贵为天皇之女的和宫这次也身不由己地被政治的狂风怒涛推到历史舞台的前面。德川幕府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迫;掌握政治大权的慕府虽然拖延再三也不得不屈从其强大压力之下;同意开国并与西方各国通商;但受到朝廷和尊王攘夷派的激烈攻击。为了缓和慕府与朝廷的紧张关系;以平息普遍的不满情绪和政局动荡;幕府决策机构一方面重新明确幕府受命朝廷的上下委任关系;另一方面推进〃公武合体〃运动;即朝廷幕府的联合。
作为〃公武合体〃的一项重大步骤;便是幕府奏请朝廷;希望将孝明天皇之妹和宫下嫁第14代将军家茂。为此;幕府进行了许多活动;比如中止家茂与贵族伏见宫贞教亲王之妹伦宫的婚姻谈判;散布和宫的婚约者有栖川宫因为封禄甚少而对与和宫结婚感到不安等流言。但尽管如此;和宫一如既往地加以拒绝;而幕府则还是再三奏请;以至于群情哗然;指斥幕府的横蛮无礼。
孝明天皇迫于无奈;曾想让自己未满二岁的女儿代替和宫嫁给将军家茂;无疑幕府不会同意。最后16岁的和宫只得满心不情愿地于1861年12月从京都来到江户;次年2月;与同年龄的德川家茂正式举行婚礼。
婚姻生活持续了4年;而家茂为了征讨反对幕府的长州藩从江户出发;扎营大阪;在第二次征讨中因败报频传;忧急交加;终于因狭心症发作而亡;死时年仅20岁。和宫因此而剃发为尼;遁入空门改称静宽院宫。
1866年孝明天皇突然病死(有流言传被毒死);1868年维新派受命朝廷;推举和宫原来的婚约者有栖川宫炽仁亲王为东征大总督;举兵倒幕。德川幕府已处于岌岌可危之中;和宫也被拖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处境。但是以西南各
藩为主体的朝廷的官军兵临江户城下;江户面临一场战火浩劫之际;和宫竟然接受幕府的大臣胜海舟之请求;致信原婚约者有栖川宫请求停止攻击江户以免毁于兵火;并且请求宽大处理德川一族。而这个请求和其他人的活动汇合一起;最后促成了江户的和平开城;同时和宫也在风云动荡的年代又起了一次重大的历史作用。此后和宫又活了10年左右;于1877年在她31岁时去世。
一开始是顽强地拒绝与将军结婚;被迫无奈结婚之后又是短暂的结婚生活(仅4年);而且传说第13代将军夫人对和宫非常傲慢与冷淡;而和宫始终处于将军府中严密的监视之下;因此许多小说都把和宫作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和悲剧式人物来描写;不少人也对此一掬同情之泪。但是对这种说法也有相反的意见;比如据将军府中的人的说法;和宫与德川家茂夫妻感情甚笃;家茂出征前一夜夫妻俩谈至深夜;和宫还要求家茂顺路到她的故乡——京都时替她买西阵出产的腰带;这后来作为家茂最后的礼物按家茂的遗言被送到和宫手中;和宫接到后;睹物思人;竟茶饭不思;终日饮泣。而在德川将军中不娶第二夫人者也只有家茂一人了。又比如和宫在朝廷官军兵临城下之际为德川一族说情;也似乎不是完全被逼无奈。而更有的人认为;就和宫而言与有栖川宫炽仁亲王的婚约原属幼时长辈所定并非出于自由的选择;相反和宫本人希望避开传统的皇族内部的通婚;寻求新的人生而与家茂结婚。这般说来;和宫又不是纯粹的政治交易的牺牲品和不幸者;相反倒是因与家茂结婚而曾经非常幸福过的了。
和宫被迫下嫁将军;但后来又似乎与将军感情甚笃;她究竟是否完全是个悲剧性人物似乎有了疑问;而本文开头所记述的和宫死后手中的德川家茂的照片也似乎可以向世人说明她对家茂的至死的怀恋。但是;谁又能断然确定;这不是其他人在她死后放在她手中呢?这本身也是一个费猜的谜。
(周乐群)
二名人悬案政经界篇巴尔狄亚究竟是什么人?
巴尔狄亚本是古代波斯国王冈比西斯的兄弟。据说;冈比西斯在公元前525年远征埃及之前;已派人秘密地把他杀死。可是到公元前522年;巴尔狄亚居然死而复〃活〃;夺取了王位。冈比西斯闻讯后火速返国;死于途中。
巴尔狄亚在位7个月后被大流士所杀;于是;大流士便登上了波斯国王的宝座。
这个当了7个月国王的巴尔狄亚究竟是什么人呢?
大流士即位后;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曾把自己夺取和巩固政权的经过刻在伊朗西部贝希斯敦岩壁上。大流士在贝希斯敦铭文中说;这个僭位者不是冈比西斯的兄弟;而是〃伪〃巴尔狄亚;真名叫高墨达;是个祭司。
古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的记述;则与大流士铭文有所不同。希罗多德说;这个僭位者不仅与冈比西斯的兄弟司美尔迪斯(即巴尔狄亚)同名;而且相貌也长得十分相似;以致人们分辨不出真伪;只是由于少了两只耳朵(因犯罪被割)才最后露出了马脚。
大流士和希罗多德两人虽然说法有异;但都认为僭位者巴尔狄亚不是冈比西斯的兄弟。然而;大流士所说的高墨达、希罗多德所指的同名者司美尔迪斯;究竟祖居哪里?家世如何?为什么要夺取王位?对这些问题;大流士在铭文中只字未提;希罗多德也没有直接回答;因而关于〃伪〃巴尔狄亚究竟是什么人的问题在史学界长期存在着争论。
有些学者认为高墨达是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底人。是米底祭司贵族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主要论据有三:其一;高墨达是米底人。据希罗多德《历史》记载;玛高斯是米底的一个部落。波斯祭司都出自这个部落;作为祭司的高墨达自然是米底人。《历史》一书还记载;参与杀死司美尔迪斯的波斯贵族戈布里亚斯在事前也曾说过:〃现在我们波斯人又被一个米底人;一个没有耳朵的玛高斯统治着。〃其二;高墨达起义和被杀的地点都在米底。大流士在铭文中说;〃他(指高墨达)在庇什亚瓦德;在名为阿尔卡德山的地方暴动了〃;而该地在米底。大流士说:〃我和少数人在米底省尼塞亚地方一个名为西卡瓦什的堡垒里杀死了祭司高墨达和他的最主要的信徒。〃据此;高墨达很可能将首都移至米底。其三;高墨达所实行的政策代表米底贵族的利益;具有反波斯的性质。希罗多德说;司美尔迪斯派人到他统治下的各地去宣布免除他们三年的兵役和赋税;〃大大地加惠了他的全体臣民;以致在他死后;除去波斯人之外;没有一个亚细亚人不盼他回来〃。大流士在铭文中也说:〃我[也修复了]祭司高墨达毁了的圣堂。我把祭司高墨达从人民——战士夺去的[属于他们的]牧场和牲畜、奴隶和财产;归还给人民——战士。〃因此;高墨达作为米底祭司阶级的代表人物;其起义的目的是谋求米底贵族的利益;损害波斯的军人公社;或者是要恢复米底国的独立并巩固米底贵族的社会经济地位。也有的史学家认为高墨达免除三年兵役和赋税〃都是假话〃;其真正的目的是力图使米底的祭司和贵族恢复自己从前的特权地位和分权制度;毫无疑问这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故而〃是反动的〃。
有些学者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丹达马耶夫在《阿黑门尼德前期的伊朗》
一书中认为不能断定高墨达是米底人。祭司(玛高斯)有米底人;也有波斯人;普林尼等古典作家就常将玛高斯称作波斯人。大流士说高墨达是玛高斯;但并未使玛高斯一词加上任何种族含义;只是稍后的一些希腊作家从希罗多德开始才错误地认为玛高斯属于米底人。然而;克捷西在《波斯志》一书中并没有把斯芬丹丹特(即指〃伪〃巴尔狄亚)夺取王位和米底人联系在一起;爱斯奇里斯在《波斯人》剧本中说〃玛尔达(亦指〃伪〃巴尔狄亚)沾污了祖国和古老的王位〃;这里显然把玛尔达说成是波斯人;斯特拉波在谈到司美尔迪斯即位时也未提及米底人。而且;贝希斯敦岩壁雕像中高墨达的衣着不是米底人的穿戴;其形象是〃恶〃的象征;〃谎言〃的化身。丹达马耶夫还考证;高墨达起义的地点庇什亚瓦德不在米底;而在波斯东部;被杀的地点虽在米底;但很难说明已迁都该地;因为根据后来波斯国王一年四季移居不同地区这一传统;尼塞亚离埃克巴坦那不远;高墨达很可能是在夏季和秋初来到此气候宜人的地区度暑。对于高墨达的政策;丹达玛耶夫认为它并不代表米底贵族利益反对波斯人民;因为大流士在铭文中说〃所有的人民〃;包括波斯人;都拥护高墨达;希罗多德也说司美尔迪斯〃大大地加惠了他的全体臣民〃;并未讲仅加惠于米底人;免除三年赋税和兵役不是反波斯的措施;而是进行改革;为的是把被征服民族维系在帝国范围之内。丹达玛耶夫的结论是:〃巴尔狄亚改革〃的目的在于〃谋图无限君权;消灭氏族贵族特权;把被征服民族的不同阶层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借以扩大帝国的社会基础〃。〃改革显然有益于人民群众的多数;因此在历史上是进步的〃。
我国史学界有的学者也认为在贝希斯敦铭文中或是希罗多德记载中都没有证据说明祭司高墨达是米底人;政变是在米底发动的;也没有理由说高墨达政变是米底人反波斯的斗争;这个政变的本身属于一种反对氏族贵族的平民、贵族斗争。有的史学家则认为高墨达是米底祭司;但其政权是有意利用各地平民的力量来打击波斯贵族势力;从而巩固他自己的统治。
此外;国外还有学者认为高墨达是伊朗马资达克人民运动的先驱、捍卫农民和被压迫者利益的斗士;是封建所有者、贵族和阿黑门尼德国家本身的敌人。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还有人提出;冈比西斯入侵埃及之前并未将其弟巴尔狄亚秘密杀死;僭位者正是这个巴尔狄亚;而非高墨达;亦非同名者司美尔迪斯。
众议纷坛;各执一端;真相难明。看来;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切合历史本身的结论。
(詹义康)
梭伦的尸骨哪里去了?
凡是读过希腊史的人;无不知晓梭伦这个历史人物;他是公元前7到6世纪生活在古雅典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公元前594年;正当雅典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紧要关头;梭伦以其出众的才华受命为首席执政官;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是颁布〃解负令〃取消一切债务;解除了压在下层平民肩上的重担;接着又一鼓作气;打破氏族贵族依血统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惯例;采取按个人财产多少划分公民为四个等级;并改革国家机构;创设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同时他又因地制宜;制定了一些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改革措施;如改革币制;鼓励橄榄油输出;禁止雅典粮食出口;命令公民传技艺给子孙;以授予公民权的优厚条件;引进人才;让有专长的
外邦人定居雅典等等;从而打击了旧的氏族贵族制度;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恩格斯曾把他的改革;称之为一次〃政治革命〃。
就是这样一位在古代知名度很高的政治改革家兼诗人;究竟死在何地;他的尸骨哪里去了;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不解之谜。
据说梭伦出身名门;原籍萨拉密斯。萨拉密斯系一海岛;濒临雅典西海岸;地扼要冲;是雅典的门户。由于其父好善乐施;家道中落;梭伦一度外出经商;周游了希腊和小亚细亚很多地方;增长了不少见识。早在青年时代;梭伦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当时雅典与邻邦墨加拉为争夺萨拉密斯多次发生战争。雅典出师不利;屡遭败绩;人们厌战情绪与日俱增;于是作出了反战决议;对凡敢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再言战者;处以死刑。
不少有志青年;慑于反战法令;敢怒而不敢言。唯独梭伦;胆识过人;为激发雅典人的爱国热情;竟不顾个人安危;头戴花冠、佯装疯癫;跑到市场中心;站在传令石上;向聚集在周围的人群朗诵他自己创作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号召人们到萨拉密斯去;〃为这可爱的岛屿而战斗〃;洗雪那令人难堪的耻辱;如果连这点勇气都没有;那就不配做一个雅典人。为了论证夺取萨拉密斯是正义之举;梭伦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说明从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看;萨拉密斯理应是雅典的领土。正是在他的鼓动下;雅典当局终于废除了那条有失民族尊严的反战法令;与墨加拉重启战端;并任命梭伦为前线指挥官。智勇双全的梭伦;不负众望;亲率雅典士兵;出奇制胜;一举夺回了萨拉密斯岛。步入而立之年的梭伦从此崭露头角;声威大震;赢得了雅典平民的信任;被推举为首席执政官;实现了他对雅典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宿愿。亚里士多德称赞梭伦;说他〃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说明他不愧是一个〃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爱国主义者。
后来;迫于雅典内部的斗争形势;梭伦在任期届满后;晚年再次出游他乡;历访埃及和塞浦路斯。有人讲10年后;梭伦又返回雅典;归隐在家;从事著述终老。一般认为;梭伦享有高寿;活了七八十岁。有人则有不同说法;说梭伦因反对僭主政治的专制统治;一直游历外邦;客死他乡。例如古希腊作家第奥根尼。拉尔修;就说梭伦在80岁时死于塞浦路斯。他虽客居异邦;但对故土拳拳之情;未曾一刻忘却;死前叮嘱亲人;将其遗体运回故乡;化为灰烬;洒在他曾为之战斗过的萨拉密斯这块土地上。因此;克拉提诺斯在他的剧本《赫伊朗》里让梭伦这个角色说道:我住在岛上;因为我——用人们的话来说——被撒遍了整个阿雅斯的国土。
为了论证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在第奥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里;还记载了下面这样一首诗歌:在异乡塞浦路斯的土地上;火焰攫走了梭伦的躯体;他的遗骸为萨拉密斯所得;他的骨灰滋养着这里的庄稼。
轴转木牌把他的英灵一直带上了天庭;因为;他的法律使人民的负担变得最轻最轻。
但是;古代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对此则持相反意见。根据他撰写的《梭伦传》的记载;他认为;梭伦在庇西特拉图做了雅典的僭主之后;〃还活了一个长的时期〃;至于说梭伦的遗体被焚化;骨灰被撒在萨拉密斯岛上的问
题;普鲁塔克十分肯定地指出;〃这是一个离奇到完全不能置信的虚构的故事〃。然而;他在否定此说之后;又坦率地承认;许多著名作家认为梭伦的骨灰是撒在萨拉密斯岛上;就连赫赫有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
斗转星移;事隔千秋;何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