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

第56章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56章

小说: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科学家对此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但无法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在他死后至今的250多年间;众多的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讨和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找不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由于劳累、用脑过度引致;有人则认为是在外界强刺激下;引起心理异常反应;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汞中毒:但也有人反对这种中毒说;觉得病因非为生理的;而是心理的。
1687年7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划时代的作品终于问世了;《原理》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完美的力学理论体系。在进行这项伟大的研究工作时;牛顿专心研究;夜以继日;〃很少在夜间两三点钟以前睡觉;有时一直要工作到清晨五六点钟;……特别是春天或落叶时节;他常常六个星期不离开实验室;不分昼夜;炉火总是不熄……〃。《原理》问世后;接着研究光学;1704年;他的《光学》一书问世;同时他又从机械力学体系提出经典宇宙学说……〃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国状况》一文中指出:〃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学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力学。〃
但由于这样连续不断地极度紧张工作;长期用脑过度;而使得他未老先衰——不到30岁;他的须眉毛发就全部白了。头发的这种异常变化为某种疾病的先兆;诸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一些慢性病就是常以头发变白为先兆的。因此;有些学者据此推测;牛顿之所以会在50至51岁时突患精神失常疾病;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极端紧张工作、长期用脑过度而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结果。
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不赞成这种猜测;他们认为;牛顿之所以精神失常;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形成的生理机能障碍在外在因素的刺激下引起心理异常的结果。1677年;他的恩师巴罗和皇家学会干事巴格相继去世;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悲伤;曾使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工作一度中止。1689年;他母亲的逝世使他陷入悲伤痛苦的深渊;再加上一场无情的大火将他多年心血凝成的重要论文原稿烧毁而对他精神产生了沉重打击。这一系列的打击终于导致了牛顿的精神失常。
有两位研究牛顿生平的学者;曾获牛顿遗留下来的四绺头发。在使用现代化的中子活化、中子衍射等先进手段对牛顿的四绺头发进行综合分析后;他们发现牛顿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毒微量金属元素;其含量高出正常人许多倍;尤其是汞的浓度达到了可怕的程度;汞在他体内的积蓄量比允许值超
出了20倍。许多学者由此断定:由于牛顿长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经常暴露在一些有毒金属的蒸汽中;尤其是长期接触汞而终致汞中毒;所以他的神经失常正是由于汞等金属中毒引起的。
以美国科学家狄士本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却对上述推测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这种推测是不可靠的、不可信的。这是由于:首先;今天人们已根本无法证明这四绺头发是牛顿精神失常时期还是其它时期的头发;而不同时期的头发;所含微量金属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是各不相同的。纵观他的一生;除1692至1693年患过精神失常病外;其他任何时期皆未发生过此病;而正由于无法断定这四绺头发是他1692至1693年时期的;那么人们也就无法据此来推测他精神失常的原因;其次;头发中所含微量元素会受不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而牛顿这四绺头发分别保存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中;经历了250年之久;在漫长的年代里;遭受到了不同外来环境因素的干扰与影响;也可能吸收了外界中其他有毒物质而发生变化;即使这四绺头发是他精神失常时期的头发;但今天也已失其本来面目了。因此;它们也无法准确地反映出当时牛顿身体健康状况的真实情况;最后;据学者们调查表明;一个人如果每年接触汞达2000多小时的话;就可能会出现汞中毒的症状;诸如手指颤抖;牙齿脱落、四肢无力等状。但据一些学者们的统计;牛顿每年接触汞的时间不会超过100个小时;尚构不成汞中毒的这一时间条件;而且也未在他身上发现汞中毒的症状;即使在他发病期间;也未出现牙齿脱落;手指颤抖等说明汞中毒的任何迹象。根据这些方面的考察与分析;他们认为;牛顿的精神失常的病因是心理方面的而不是生理方面的;他的病症是现今所谓的临床抑郁症;而不是由于汞等重金属中毒所引发的。
在1978年第二次人发学术国际讨论会上;有些学者坚持认为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对牛顿头发中所含微量元素进行定量的分析;从中找出病因;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形成了一股国际性的牛顿头发研究热。但时至今日;专家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牛顿究竟为什么会一度突患精神失常病;仍然是一个留待后人去探寻的谜。
(李建平)
英国诗人拜伦为何长期漂泊国外?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1788—1824年)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鲁迅先生誉之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诗人们的〃宗主〃。他那些热情洋溢、雄浑壮阔的诗篇不仅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就是这位在当时名满天下的诗人却于18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自己的故土;流浪他乡异国;直至1824年4月在希腊迈索隆古翁病逝。只是在死后诗人的遗骸才被运回英国安葬;而他的心脏却永远留在了希腊的土地上。〃英国哟!我爱你;尽管你有那么多缺陷。〃拜伦远走他乡后;曾在意大利威尼斯含泪写下了这一感情真挚的诗句。
可见诗人还是深深眷恋着自己祖国的;可是他又为何要在1816年远离故国家园;并从此一去不复返呢?对此;世界各国的文史专家们长期争执不休;未有定论。总括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英国著名史学家麦考莱认为是英国上流社会的毁誉无常才最终导致了拜伦的出走。1809年拜伦首次出国漫游;先后到过葡萄牙、西班牙、马耳他、阿尔巴尼亚、希腊、土耳其等地;于1811年底回国。这次历时二年多的旅行
开阔了拜伦的视野;所见所闻使他诗情迸发;在途中写下了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的第一二章。这些诗作回国发表后;震动了欧洲诗坛;拜伦一举成名;即刻成为英国第一流的诗人、社交界争相邀宠的红人。特别是伦敦那些年轻贵妇们常常以能与诗人同饮共舞为荣;她们迷恋的是诗人的名声、地位和少年英俊。可是二年后;伦敦城的显贵们却又对拜伦的言行颇多微词。
为了寻求解脱;1815年1月拜伦与密尔班克小姐结婚。但一年后;这次匆促的婚姻即以妻子离家分居而告结束。消息传开;拜伦发觉他一夜之间便已身败名裂。把婚姻制度的神圣视为信条的中产阶级齐声谴责拜伦的残酷无德;上流社会的沙龙更是视之为魔鬼怪兽;对诗人闭门不纳。这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刚出版时的情形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拜伦感到莫名其妙;无法忍受。我国学者范忠存先生在其所著《英国文学史提纲》中也说;当《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头两章等诗篇发表时;拜伦〃一觉醒来;成了大名〃;在好几年中都享有非凡的声誉。但随着同妻子的离异;舆论界又转而反对拜伦;这使这位骄傲者中最骄傲的人饱尝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社会的遗弃终于迫使拜伦离国他走;一去不返。
另一说认为拜伦是由于其政治信仰而见弃于英国统治阶级。吴富恒主编的《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拜伦〃条即指出;拜伦的各种传记作者竭力掩盖拜伦与英国统治阶级之间的鸿沟;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拜伦在议会里的大胆演说;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政治及宗教方面的自由思想;都使统治阶级对他仇恨日深。于是他们在诗人私生活方面制造种种〃丑闻〃;挑拨他妻子同他离异;唆使社会舆论谩骂拜伦是叛徒、国王的诽谤者、道德的破坏者、拿破仑的颂扬者等等;使诗人在社会上处处受到打击。对此;拜伦认为:〃如果那些低语、私议和传言是真的;我对英国是不合适的。如果不真;英国对我是不合适的。〃所以说;表面上拜伦最终是由于被迫害而不得不离开英国;〃其实;他是被英国统治阶级逐出自己的祖国的。〃苏联学者叶利斯特拉托娃所著《拜伦》一书亦持类似的看法。叶氏指出;拜伦自1809年进入上议院后就表示了他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贵族寡头反动统治的深恶痛绝;梦想在英国建立起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且在上院仗义执言;为工人破坏机器活动辩护。这一切使他成了英国统治阶级急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于是有人私下说项拜伦;劝其改变政治观点;否则将进行政治迫害。而拜伦表示拒不让步;〃他们至多不过使我离开这个社会。对这个社会我一向不奉承;一向没满意过。〃最后;诗人忍受着内心痛苦离开了祖国;想暂时得一喘息;再来给敌人一个更大的打击。
最后是家庭婚姻变故说。亨利。托马斯和黛娜。莉。托马斯合著的《英美著名诗人传》认为;拜伦不是那种喜欢成家立业的人;而他的妻子密尔班克却是英国社会中见识平庸的女人;她幻想按照自己的形象改造拜伦;为拜伦所不能忍受。于是密尔班克找来医生为拜伦作检查;硬要诗人承认有神经病。这一企图失败后;密尔班克就于1816年带着幼小的女儿离开了拜伦;要求分居;并放出谣言说拜伦和其同父异母姊奥古斯塔有乱伦行为。于是;因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而登上文坛高峰、集伦敦名望于一身的奇才——拜伦;终因婚姻生活的破裂而一落千丈;成为众矢之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被迫变作流浪异乡的逐客;到国外去追求放浪自在的私生活。
笔者认为;上述诸种解释皆在情理之中;但又不尽其然。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事物发展必然性的表现;同是也不能否认诱使这种必然性成为
现实的偶发因素的作用。那么;促使拜伦决定永远离开英国流落异乡的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又是什么呢?
(李建中)
亨德尔为何不与女性发生〃纠葛〃?
德国人说;亨德尔和巴赫都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亨德尔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这位出生在德国后来加入英国国籍的大师终生未婚;不仅仅如此;他甚至一辈子都未曾与女性发生什么〃纠葛〃;这一点引起了后世人的惊疑;也令许多人感到奇怪和不以为然。当时一位与亨德尔有交往的牧师史威夫特记述说:〃我之所以特别尊敬亨德尔;乃是由于他纵使跟女性有过什么细微的纠葛;都从不开口。〃传记家们曾提到他用双臂抱过一个女人;这是由于这位花腔女高音即库佐尼拒绝按照亨德尔的曲调唱;于是作曲家勃然大怒;举起有力的双臂抱起她(有的说他用双手抓住她的腰部);然后拖到窗口;扔出窗外;并且骂道:〃从前我就知道她是一个妖怪。这次正好给她一个教训。我就是毕塞巴布;是魔鬼!〃这种盛气凌人的男子;在任何女性眼中;怎能成为终生伴侣呢?他是一个冷血动物。厌恶女性的亨德尔在有关他的许多传记中;几乎不曾被暗示过他与什么女人有纠葛;他对女性魅力毫不关心;所以有关他的风流艳事的记载是找不到的;此类艺术家在世界上实在为数不多。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年)生于德国中部的哈雷。这位同巴赫同年出生的同时代大音乐家;却与巴赫的一生截然不同。他们两人未曾会晤过;而且亨德尔不象巴赫生于音乐家族;亨德尔是其家族中唯一的大音乐家;其父是萨克森公爵的理发师和外科医生。他自幼迷恋于音乐;而且天赋超常;但他父亲严禁他从事这种低层次的职业。他不得不每天半夜里从床上爬起;借着月光弹奏古钢琴——此与巴赫躲在月光下偷抄乐谱类似;这一点与他们晚年双目失明不无关系。亨德尔最终决定献身于音乐;最初他到了德国民族歌剧的摇篮——汉堡;在那里结识了年轻博学的音乐家约。马特森;尽管他们之间有过决斗的插曲;而且亨德尔差点为此送命;但他们马上又言归于好;亨德尔还学了不少东西。他也不象巴赫;一生只呆在一个地方;亨德尔的足迹遍及欧洲;先是征服了意大利;继而便成了英国人的崇拜者。他30年间曾写出了40多部歌剧;但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借用圣经题材创作的清唱剧如《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那弗他》、《扫罗》、《约书亚》、《所罗门》等等。在1712年不太走运时;他仍被英国人视为普赛尔第二;英国人早就让他加入了英国国籍(1726年);认为他是〃英国民族的天才〃;至今仍抱此看法。他死后葬礼盛大;遗体安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这位终生未婚的大作曲家为何不与女性发生纠葛;一派认为他禀性如此;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不适于与女性交往;甚至可以说是心理变态的表现。
就象许许多多独身的男女一样;他是那种讨厌异性;或至少是在天性上不愿与异性接触的一类。就亨德尔而言;他对女性从未有过什么兴趣;有关他的传记都说明了这点。
但另一派观点认为他太专心于事业。为说明这点可以与巴赫作比:巴赫索居寡出;不好交际;谦恭质朴;易于满足而无奢望;他一生娶了两个妻子;共生了20个孩子;所以事业和家庭生活充实和满足。而亨德尔则不同;他的一生象本传奇故事那样充满了冒险;而且以好竞争与决斗出名;他曾发财、
破财继而又失而复得;他脾气暴躁;易于发怒;感情强烈;但他这种强烈的情感从不用于异性;也许他了解自己的性格;因而倒颇有自知之明;〃一直不曾想到过要娶老婆〃。
他太专心于事业;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有着拼命往上爬的欲望。
他父亲之所以不让他从事音乐;是因为音乐家在当时地位很低;〃如果要做一名绅士;就绝不可学拉小提琴〃;而亨德尔却愿为音乐而献身;决心成名;所以他一生中为求功名而历经了各种冒险生活。亨德尔在受尽各种屈辱后最终成名;期间的坎坷非同一般。其次他专心于作曲;决心以实际行动证明作曲事业会令他地位稳固并不断上升。他是如此迷恋作曲;将其整个身心融于创作;这使得他毫不关心女人和婚姻。他会在灵感迸发时一连伏案几天;最快时他在三周内就完成一部歌剧;如在创作《弥赛亚》时;当他为〃他被人蔑视;被人们抛弃〃这种悲伤的词句谱曲时;一位仆人发现他感动地伏在他作品上哭泣;当他写到合唱《哈里路亚》壮观的情景时;他说;〃我想我的确看见整个天国和伟大的上帝本人在我面前。〃在他如此炽热的宗教情感和创作热情中;女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则难以想象了。关于这方面;传记家们概括为;他是位杰出的冒险家;以名声和命运做赌注;为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社会而进行了狂热的斗争。在他死后他的影响控制了英国的音乐生活达一个世纪之久;他对音乐的态度可以用他斥责贵族的话反映出来:〃大人;如果我仅仅提供他们娱乐;那么我将感到遗憾。〃因而;尽管他感情强烈;易于冲动;如果这些不用于女人;他就会在远离女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尽管他无心追求女人;但他却免不了被女性追求。当他的歌剧风行意大利时;一个叫维多利亚。泰姬的姑娘从佛罗伦萨追到威尼斯;但他最终拒绝了她。在英国他给一位贵族小姐上课期间;这位贵族女弟子爱上了他;但是这位小姐的母亲不同意;当这位母亲死后;她的父亲告诉亨德尔说;阻挠的人已不在人世;可是亨德尔却再也不见这位小姐;而那位姑娘则象〃小说中失恋的女主角那样〃;不久之后便如枯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