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4532-日常的佛心 >

第7章

4532-日常的佛心-第7章

小说: 4532-日常的佛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恶有时候是被惯性所牵引着的,日积月累之后,恶变成了一种常事而被人忽视。    
    记得前几年电视中播放过一位森林工人,他在国家困难时期砍伐了大量的树,年年被评为劳动模范,这是他一辈子最为骄傲的事情。但自从两江发生大洪水之后,社会舆论把造成大洪水的根源归结为乱砍乱伐,他的良心受到了折磨。他义无返顾地走上了植树的道路,他要弥补和减轻自己欠自然的债。面对摄像机镜头,这位曾以砍伐大量树为荣的老伐木工人流下了两行热泪。    
    善良需要觉悟,就像泥土中的种子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一般。    
    评:人生总会不断犯错,最大的错误,就是以为自己一点错误都没有,错的都是别人。


第二部分 佛是洞彻洞彻(1)

    佛是洞彻    
    心的最高境界    
    富裕和肥胖    
    让失去的变为可爱    
    浮生若茶    
    从苏东坡的口头禅功夫说起    
    人生红绿灯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鹅卵石    
    积极的Jerry    
    孩子们知道那是不同的    
    花儿的启示    
    真情测试    
    (洞彻)    
    每个人在平凡的生活中,都希望有一点动心。你怎么就不希望,你的心在任何风浪面前,都稳如泰山、巍然不动呢?    
    心的最高境界    
    药山禅师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道吾,一个叫云严。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路旁有棵树长得很茂盛,绿意盎然;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就想试探两个弟子的功行。     
    先问道吾:“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答:“荣的好!”    
    再问云严,云严却说:“枯的好!”     
    这时正好走来一个沙弥,药山就转而问他: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     
    沙弥说道:“荣的任它荣,枯的任它枯。”     
    心的最高境界只有两个字:不动。    
    评:心动了,就有了好坏的分别。今天你说他好,明天他就会变得不好。其实他只是本性难移,枉费了你许多欢喜悲伤。    
    (洞彻)    
    你追求那么多东西,但是,你真正需要的,又是多少?    
    富裕和肥胖    
     利奥·罗斯顿是美国最胖的好莱坞影星,腰围6。2英尺,体重385磅。1936年在英国演出时,因心肌衰竭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抢救人员用了最好的药,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仍没挽回他的生命。    
    临终前,罗斯顿曾绝望地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罗斯顿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哈登院长,作为胸外科专家,他流下了泪。为了表达对罗斯顿的敬意,同时也为了提醒体重超常的人,他让人把罗斯顿的遗言刻在了医院的大楼上。    
    1983年,一位叫默尔的美国人也因心肌衰竭住了进来。他是位石油大亨,两伊战争使他在美洲的10家公司陷入危机。为了摆脱困境,他不停地往来于欧亚美之间,最后旧病复发,不得不住进来。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了一层楼,增设了5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当时的《泰晤士报》是这样渲染的:汤普森——美洲的石油中心。    
    默尔的心脏手术很成功,他在这儿住了一个月就出院了。不过他没回美国。苏格兰乡下有一栋别墅,是他10年前买下的,他在那儿住了下来。1998年,汤普森医院百年庆典,邀请他参加。记者问他为什么卖掉自己的公司,他指了指医院大楼上的那一行金字。不知记者是否理解了他的意思。总之,在当时的媒体上没找到与此有关的报道。    
    后来我在默尔的一本传记中发现这么一句话:富裕和肥胖没什么两样,也不过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罢了。     
    评: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把其他的一切慢慢放下,这样的人活着才是为了自己。    
    (洞彻)    
    谁都有些东西难以割舍,时间长了就变成痛苦的执著。    
    让失去的变为可爱    
     一个老人在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从窗口把刚买的新鞋弄掉了一只,周围的人都为他惋惜。不料,那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出去,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来说也没有用了。如果有谁捡到一双鞋,说不定还能穿呢!”    
    显然,老人的行为已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断然放弃。    
    我们都有过某种重要的东西失去的事,且大都在心理上投下了阴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总是沉湎于已经不存在的东西。事实上,与其为失去的而懊恼,不如正视现实,换一个角度想问题:也许你失去的,正是他人应该得到的。    
    普希金在一首诗中写道:“一切都是暂时的,一切都会消逝;让失去的变为可爱。”有时,失去不一定是忧伤,而是成为一种美丽;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奉献。只要我们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失去也会变为可爱。     
    评:一切都会随风而逝,但是你的选择,却能在你的心里留下不一样的意义,不一样的价值。


第二部分 佛是洞彻洞彻(2)

    (洞彻)    
    往往是命运的严酷炽烈,锻造出了我们坚毅的灵魂,让我们达到了以前从未想到的高度,看到了以前从未想到的风光。    
    浮生若茶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释圆听后什么也不说,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把茶叶放进杯子里,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年轻人面前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呷了两口,摇摇头说:“这是什么茶?一点儿茶香也没有呀。”释圆笑笑说:“这是名茶铁观音啊,怎么会没有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说:“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沸水送来后,释圆起身,又取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子里注了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微的清香袅袅溢出来。年轻人禁不住欲去端那杯子,释圆忙微微一笑说:“施主稍候。”说着便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了一缕沸水。年轻人再俯首看杯子,见那些茶叶沉沉浮浮得更杂乱了,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释圆如是地注了五次水,那一杯茶水沁得满屋生香。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同是铁观音,却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冲沏,一杯用沸水冲沏。”    
    释圆笑笑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同。用温水沏的茶,茶叶轻轻地浮在水之上,没有沉浮,怎么会散逸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冲沏的茶,冲沏了一次又一次,茶叶沉沉浮浮,就释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阳的炽烈,秋风的醇厚,冬霜的清冽。    
    是的,浮生若茶。我们何尝不是一撮生命的清茶?而命运又何尝不是一壶温水或炽热的沸水呢?茶叶因为沸水才释放了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我们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评:把生命看成是学习,把挫折看成是成长,把一切的泥泞坎坷,都当作是看不见的手,它推动着你,展翅翱翔。    
    (洞彻)    
    我们以为把生活牢牢地抓在手里,但是怎么一点微风,就能让我们方寸大乱?    
    从苏东坡的口头禅功夫说起    
    据说,著名诗人苏东坡十分喜欢参禅悟道,他与一个叫做佛印的禅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想显示一下自己的禅修功夫和境界。在诗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写完之后,就派人送给住在江对岸的佛印法师看。佛印看后,提笔在诗上批了两个字:“放屁!”叫人送还回去。苏东坡本以为自己的诗会受到佛印的赞赏,不料竟是这个结果,大发脾气,立即乘舟过江来与佛印理论。万没想到这位和尚早已在江边等候了。苏东坡就问佛印,这是什么意思?佛印笑着说:“八风吹不动”,怎么一屁就把你吹过来呢?应该改成:“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苏轼闻此言,方恍然大悟。    
    作为一个诗人,苏东坡的诗词豪放、空灵、凝重,其艺术境界很高,对中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就参禅悟道来说,他也只能算是口头禅的功夫,一遇到实际情况,其定力和境界就没有了。不要说宇宙人生、生死存亡不曾了悟,就是名利得失还未全放下,只能是说说而已。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平时,论生死,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但是,死神真的来临时,吓得魂飞魄散。平时,我们谈名利,把它看成是身外之物,恨不得将其视为粪土,但当利害得失摆在面前时,争得是你死我活,视名利为生命。    
    在宋代,有一个禅师叫善昭,官府命令他去乘天寺做主持,一连下了三道命令,他都无动于衷。    
    官府对派去的使者说:“如果再带不来禅师,你就得死!”使者吓得面无人色到禅师面前苦苦哀求。禅师自知不去是不行了,便与徒弟说:“我怎么能丢下你们,一人去做主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赶不上我。”一个徒弟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走八十里。”禅师说:“不行,太慢了,你赶不上我。”又有一个徒弟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走一百二十里。”禅师仍然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徒弟们觉得很奇怪,搞不清师父到底能走多快。    
    这时,另有一个徒弟站出来向师父说:“师父,我明白了,我愿意追随你。”禅师问:“你能走多快?”徒弟答:“师父能走多快,徒弟就能走多快!”禅师听了非常高兴,他知道徒弟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说:“很好,那我们上路吧!”这时,禅师一动不动地坐在法座上,微笑着圆寂了,而那个徒弟,也恭敬地站在禅师的身旁立化了。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也许有很大的夸张成分。但是,它所体现出的悟道者的境界和功夫是非常充分的。当一个人参悟了宇宙人生的奥秘,洞晓了生死的真相,他便真的不会计较名利得失,不会贪生怕死。视死如归,这便是觉悟者的境界。而我们固然到不了他那种把死看得如此之淡,淡得就像出趟远门一样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做到:当危难来临时,沉着镇静,坦然而对。    
    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人生就是一种修行和参悟,就是境界不断升华的过程,不仅仅是那些出家人。只是说,看你往哪方面修,往哪里行。生活给我们“设置”了重重障碍,一些人被束缚住了,不能悟破,而另一些人突破了重重障碍,顿悟了生活的真谛。    
    扬州高明寺一个老和尚,叫虚云法师。有一次行茶中,他把茶杯伸出去,行茶的人一不小心,将开水溅在他手上了。这时杯子掉在地上,“啪”的一声,仿佛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一样,他顿悟出生命的真谛。    
    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叫做德山的人,向龙潭求道。一天夜里,德山在门外打坐思索禅的奥秘。龙潭就问:“何不入内?”德山说:“因为里面很暗。”龙潭便点烛给德山,德山刚接过,龙潭一口吹灭。当下德山心灵豁然大悟。    
    人类认识世界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科学的分析,综合、归纳的逻辑思维的方法;另一种就是直觉体悟的方法。它超越了逻辑推理的过程,直接让心灵体验那个奥妙,使人的境界大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古今,凡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种人生境界。他说的最后一个,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一首词的最后一句。这个女子没有“宝马雕车”,也不在“笑语盈盈”之列,她远离众人,淡泊自恃,超凡脱俗,伫立在灯火暗淡的地方。其实,这个女子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人生奥妙或真谛。而我们千百遍地寻觅她的踪迹,忽然间回首一瞥,她却在那里。这就是说,我们需要不断地修行和参悟,才能猛然醒悟人生的真意。    
    评:既然人终有一死,终会失去一切,何不去寻找一些不会失去的东西,比如觉悟?


第二部分 佛是洞彻洞彻(3)

    (洞彻)    
    没有永远的失败,只有被失败打垮的人。他们选择了一颗失败的心,选择了一种充满牢骚和抱怨的生活,选择了绝望,却放弃了很多很多。    
    人生红绿灯    
    从孩提时,命运之神就好像特别跟迈克过不去。    
    四岁那年,迈克父母在一次车祸中死去,他被寄养在一个远房舅舅家。舅舅对他很刻薄,吆喝打骂是家常便饭。迈克懂事很早,学习非常用功,成绩出类拔萃,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但毕业那年,全国的经济形势都不好,辛苦找了一年工作,却丝毫没有着落。    
    对迈克最好的,是那位六十多岁的房东老太太,满头白发下,仍然能看出那份安详与高贵。每次迈克回来,她都会开门高兴地招呼他,尽管迈克自己有钥匙可以开门。看到迈克沮丧的样子,老太太总是安慰道:“迈克,事情没那么糟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迈克每次心里都很感动,但是他觉得,老太太根本就不会知道他的难处。他想,如果他能像她那样,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看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各种车辆,以及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也一定会这样快乐。    
    有一天,迈克看着老太太出神的样子,不由得纳闷:在她的思想里,到底装着一个怎样的世界呢?那马路上每天都如此单调,对迈克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他终于禁不住地问她:“您每天都在看什么呢?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老太太笑眯眯地望着迈克,“孩子,那马路上的红绿灯,写下的是无数行人生命的征程,怎么会没有意思呢?”    
    “那有什么好看的呢?不就是红绿灯吗?”迈克还是不解。    
    “孩子,你还不明白。这人生呀,就像那红绿灯,一会儿红,一会儿绿。红的时候呀,就没法动了,动了就会出交通事故;绿的时候呢,就一路通畅无阻。”老太太顿了顿,“有时你远远看着那灯是绿的,等车子加速到了跟前,却可能突然就红了。有时远看是红的,到了跟前就变绿了。有的车到每个路口,都可能是绿灯变红灯,有的车到每个路口,都是红灯变绿灯。可是呀,他们最终都同样离开了这里,朝着遥远的地方去了。有了这红绿的变换,人生的步伐不才有快慢调整,人生的景色不才有五彩斑斓吗?为什么要为一次红灯而焦虑不安,或为一次绿灯而兴奋不已呢。”    
    迈克总算明白,原来自己一直在人生的路口撞着红灯,绿灯总会闪起,远方依然在召唤。带着对老太太的感激,迈克开始了新的努力。    
    四十岁那年,迈克成了美国最著名的电脑经销商,拥有亿万家产。在哈佛大学演讲那天,在如雷的掌声中,他没有忘记当年那位房东老太太的教诲。他平静地说道,自己只不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