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的两极-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1984年,阿拉乡干脆打出“蹉跎村”的牌子,吸引城里的游客来玩耍。村里的彝族老乡,准备一点茶水、饮料、瓜子、花生,搭起简陋的棚子。而城里来的游客,则把塑料布铺在桥头河边,把吃的、喝的放在塑料布上,他们在河边散步,到村寨上游逛,特别是小树林里,时常传来他们的欢声笑语。
1989年,我在北京学习,同班几个云南来的学员,都告诉我,“蹉跎村”成了昆明人自发去的最为踊跃的一个小小旅游点。去得最多的,是一对对青年男女,他们时常双双骑着自行车,一呆就是一整天。
1994年,一个下海经商积累了点资本的老知青肖培荣,也看中了这块地方。他投资四百万元,沿着小河边的荒坡,修建了一排二层楼的乡间别墅,别墅里的客房一律装修成宾馆式样,还有餐厅。小河上架起了桥,河畔小路铺设了石子。穿过别墅区,沿着弯弯拐拐的小路,就能走进郁郁葱葱的树林子。
别墅区正式对外打出了“蹉跎岁月度假村”的牌子。
千万别以为配备了现代化设施,就是蹉跎村的特色了。
蹉跎度假村主要的特色,在于别墅区旁边,还建起了一座知青纪念馆。纪念馆门口书着两行红字对联。纪念馆橱窗内的陈设,全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捐献的实物:有上山下乡通知书,有和通知书一起发的乘车证,有红袖章,毛主席像,还有当年知青们用的搪瓷碗、筷子、军用水壶、草帽,有插队落户时的劳动工具,锄头、镰刀、扁担、水桶、竹篾箩筐,和一盏盏知青们自制的小油灯。当然少不了很多陈旧的黑白照片,学习过的毛泽东选集,各式开本的毛主席语录,最为难能可贵的,这里还有当年知识青年记的日记,画的素描。
我一一看过去,翻阅着到过这里的老知青们写下的随想录和感慨万千的语录,惊讶地发现,这些对于逝去的蹉跎岁月充满感情的老知青,写下的一段段话不但带着思辨、带着反省,还带着人生的感悟和哲理。不少人还为办好这个纪念馆、这个度假村主动捐了钱,少的五十、一百,多的八百、一千,看了不得不使人动容。
不过促使我下决心再访蹉跎村的,不是想去回忆往事,也不是想到那里再去获取什么灵感。而是云南省的同志告诉我,由昆明通往石林的高速公路正在拓宽,蹉跎度假村也在拓宽的范围之内,即使像小树林、古石桥没划在拓宽的路面中,其周围的三千亩土地,也被统一规划成一片景区了。
二十年的蹉跎村(2)
换句话说,我若是明年再来云南,就见不到蹉跎度假村了。同行的云南电视台小彭望着我说:“看着以你的长篇小说书名和电视连续剧命名的度假村从眼前消失,叶老师,你有没有一点伤感?”
我笑了。
二十年的蹉跎村,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正如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世纪、新的千年一样,蹉跎岁月那一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应该为蹉跎村的消失而高兴。
但愿我们的岁月不再蹉跎。
但愿蹉跎岁月永远成为我们的历史。
(2002年8月)
第二部分
巧合
龙虎山之奇,在于三绝。一绝为融合了道教天师派文化的道都仙府;二绝系发源于福建光泽县犬源官山的泸溪河,逶迤飘落,碧水环绕丹霞地貌的座座山峰;三绝是最为引人的崖墓群落。
崖墓葬,也称悬棺葬,即是将棺椁悬于陡峭的山崖上,所选的山崖势必险峻难行,刀削斧劈一般。在我插队的贵州岑巩一带,也曾见过。只是较为分散。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龙
虎山岩墓群,却相对集中,多达百余座。其文物之珍贵,位置之险要,造型之独特,均为世所罕见。从墓中发掘出来的纺织机、丝织品、十三弦琴、陶器等等文物,为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特别是龙虎山本身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但是,望着崖壁光滑少草木,今人利用现代化工具也难以攀援的岩洞,人们怎么也想像不出,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将悬棺放进洞穴中去的。于是乎,自古以来,泸溪河畔就流传着这么一个民间传说:古时,龙虎山下有个心术不正的棺材老板,因其劣迹斑斑,触怒了神仙。天神伺机要惩罚他。有一次,老板把几十口棺木装在船上,沿着泸溪河顺流而下,运往外地去贩卖。一路之上,只见河滩呈白、遇潭现绿,两岸茂林修竹,河水清澈纯净。正走得顺畅,忽见河上狂风大作,把黑心老板船上的数十口棺木全都刮进了悬崖上的岩洞中。所以,多少年来,这一片崖墓一直被称为“仙棺岩”。
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当然再也不会相信岩棺是大风吹上去的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龙虎山景区综合了专家的考察意见,悬赏三十万元,征求古人是如何把棺木吊进岩洞之谜。同时,他们又根据当地村民们的口头传说,利用了滑轮和自行车轮子,创造性地推出了一个旅游项目:仿造古人将棺木徐徐吊进岩洞。由于这一节目独出心裁,一时间大受欢迎,几乎所有的旅游客人,都要亲眼一睹此奇观。为图吉利,这一节目起名“升官”。话说大贪官胡长清,时任江西省长助理,也分管旅游,到了龙虎山,自然要看一看这个旅游项目啰。
这一项目自推出以来,一直强调安全第一,平均每十天就要对酒盅粗的绳子逐节检查,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偏偏在胡长清来看这一节目时,绳断人落,两位表演者当场坠落深潭而亡。事后打捞尸体时,竟又打捞出三具死尸。那第三具,还是个女尸。
当时,这一事故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播开了。有说刚检查过四天的绳子怎么会断?有说太不注意安全措施了!也有人说,这不是个好兆头,胡长清这人的官运,会在突然之间夭亡。在那时,这样的传闻自然被斥之为胡说八道,特别是胡长清升了副省长之后,人们只敢在私底下悄悄说一说,传一传。但是,胡长清最后的结局,世人都已知道了,这一传闻便在整个旅游区变得家喻户晓,差不多每个外来的游客,都会听说这事儿。
听过之后,人们时常付之一笑。却也有人说,如此盛传,不是有点封建迷信吗。
我却觉得,这不过是个巧合而已,但这巧合,不也引人深思嘛。
(2001年10月)
神奇彝家太阳女
也许是《蹉跎岁月》的关系,当年昆明市郊的拍摄地三路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成了旅游景点“蹉跎村”。
抑或又是《孽债》的关系,每次来到高原上这块彩云之南的红土地,我都能见到更多的笑容,都能感受到各族人民更深的一片真情。
我不是彝族,但是这一次彝家儿女评选他们心目中神圣的太阳女,却把我聘为名誉主任。于是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随着中国作协西部大采风的脚步,第一次来到了这里。
这里,云南高原的中部,一个叫楚雄的地方,是一片红色的山地。这里发现的恐龙化石可以堆做“山”;这里出土的元谋人“牙齿”号称中国之“最”。这里耸立起的泥巴能够成为“森林”;这里生长的牡丹花被誉作“中国最大”;这里的人们唱得最好听的歌是“祝酒歌”;这里好客的民风,充分地体现在那一句歌词中:你喜欢也要来,不喜欢也要来!
这里生活着的彝家和其他民族,自豪地称这片土地为“神奇彝州”,正如他们吟唱的:
彝家的文明如金子一般辉煌
彝家的民俗像图画一样绚丽
彝家的文化如大海一般精深
彝家的民风像火焰一样热情。
自古以来,楚雄彝州的土地上,就流传着一个关于“太阳女”的动人传说。
看见哀牢山里那三座高山了么,山峰像竹笋般,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秀丽。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三尖山。
清晨,三尖山捧出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知道么,这三座山,就是彝家太阳女的化身啊!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七个太阳。大地一片光明。阳光似乳汁般哺育着世间万物。那时候,风调雨顺,树木常青,鲜花不败,庄稼一年中能收获七次,牛羊一年中能怀七胎。彝族人民丰衣足食,生活美满,日子过得比蜜汁还香甜。
突然,哀牢山里出现了一只生性喜欢黑暗、惧怕光明的夜猫精。夜猫精怨恨太阳,它变成一个无比高大的鹰嘴铁人,攀上高山,拔下身上的羽毛当箭,恶狠狠地射向太阳。它一连射下了六个太阳,第七个太阳躲着再也不出来了。
天上没有了太阳,于是大地一片黑暗,灾难降临到人间,庄稼不成熟了,牛羊长不大了,草木死了,花也败了。人们知道,只有一个太阳躲过了这场劫难,他们向着天空哭诉,巴望太阳出来。可是太阳始终没有出来,夜猫精却得意地大笑。
为了寻找光明,很多勇敢的人踏上了不归之路。白族选去的人没有归来,傣族选去的人也没了踪影,苗家选去的人也杳无音信。汉族的英俊小伙倒是回来了,可他已是满身伤痕,只说了“夜猫精”三个字就倒在乡亲怀里死了。
怎么办呢?正在人们焦虑不安的时候,哀牢山里三个像马樱花一样美丽的姑娘,点起火把踏上了寻找太阳的征途。她们鼓动起各族寨邻乡亲,扎起成千上万的松明火把,每人一支举了起来,把山山箐箐照得通明雪亮。“夜猫精”怕光更怕火,没处藏身,被人们堆起的火把烧死了。
三个彝家姑娘在乡亲们的期盼声里,又往深山老林中赶去。她们翻山越岭,历尽千难万险,从春天一直找到立秋那一日,终因精疲力尽,气息奄奄地倒在山谷里。临终之际,她们动情地呼唤着:“太阳啊!快出来吧,你离开了我们,庄稼就不会熟,牛羊就不会壮,鲜花也不会开。太阳啊,快快升起来吧。”
三个彝家姑娘死了。但她们并没有倒下去,在她们立脚的地方,突兀地长出了三座高高的山峰。一轮红彤彤的太阳被三座尖尖的山峰托了出来。
人们欢呼着迎接太阳。他们说是三个姑娘的真诚感动了太阳,大地重见了光明,人间又恢复了往日美好的生活。
直到今天,每逢立秋那一天,三尖山下,成千上万的彝家儿女会拥来赶街,街子上芦笙嘤嘤,弦子铮铮,三跺脚的舞曲把大伙儿送进欢乐的海洋。大伙儿仍在纪念为人间找回太阳的三个姑娘。
这是多么美好的民间传说。“太阳女”从此成为彝家姑娘勇敢、善良、美丽的象征。
根据这一古老的传说,在楚雄城郊新建成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史文化园里,那雄伟的主雕顶端,三个彝家少女托举着一个球体,球面上金黄色的浮雕,象征着燃烧的火焰。这就是栩栩如生的“三女找太阳”形象。
“太阳女”的精神,激励着彝族人民追求光明、追求美好的未来。
就是本着这一宗旨,楚雄彝族自治州,这一次在全国首次推出2000年的“太阳女”选拔活动。展示新千年中国彝家的风采,民族风情,向全国乃至世界推介古老神奇而又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推动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贵州毕节地区的彝家来了,红河、大理、丽江、临沧、昭通的彝家也来了,几百万彝家推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太阳女。难能可贵的是,参选的彝家姑娘们纷纷说,重要的不是入选,而是参与。通过这次参与,使彝族的儿女们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向世界充分展示我们的形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和自身的风采,参与西部大开发。
哦,神奇彝家太阳女,你们多姿多彩的彝家服饰,你们出神入化的动人舞姿,你们用草编的手镯,你们表演的烟盒舞、葫芦丝,还有那清泉般响彻山间的歌声,展示的不正是红土地上最浓郁的民族风情吗。
山寨四季(1)
冬 溪
冬季日短,风更显凛冽。收获过的包谷土、门前坝的洋芋土,全栽上了小季。那是来年春天要收的一季庄稼,麦子、胡豆、油菜和漫坡栽的洋芋,还有荞麦。
种子是下了,却还没出苗,总要等到有一些春的气息,山野才会显出绿来。
风从峡口那里吹来,喜于在山野间咆哮,清扫残叶,颤抖着岭巅山腰间的云杉、柏枝和梓木。
冬溪迟缓,乍一眼望去,似凝滞不动。只在风穿行于原野时,那皱起的水面一晃一亮,才有丁点儿生气。
冬晨寒冽,冷雾笼罩着寨子,在溪水上空抹一笔柔柔的乳白。点水雀儿叽喳啁啾着掠过水面。栖落在光秃的枝桠或桥栏上,呼唤伙伴。觅食的麻雀最为活跃,飞来掠去地在溪水上下嬉戏,远远地有穿着厚实的汉子走来,几声喧哗,一声吆喊,惊得麻雀“哄”一声腾空而起。冬溪边一片寂然。
过石桥往山上去的,是勤劳的农家。忙碌一年,冬日本是歇息的时节,他们活动惯了,还要上山去,多半是钻进煤洞挖煤,或是挖烤火的大树疙斗,呼群结伴而行的,兴致更高一些。那是去树林里打猎的,碰上个野兔、果子狸、麇子什么的,欢欢喜喜地回来。恰巧遇上了野猪,不仅惊险、有趣、斗智斗勇,围猎回来,满寨的男女老少烧起篝火,又唱又跳,火光映着笑脸,又尝着野猪肉的奇香,总要聚到月上竹梢,夜半三更,才尽欢而散。
冬阳温暖,照耀山川田坝,溪水边是最热闹的去处。“三个女子一台戏”,此时此刻,二三十位女子也不止。有老、有少、有新媳妇,东家长、西家短,偏远蛮荒乡间的“新闻”,也便在这一场合传遍整个寨子。洗净了的衣裳、垫单、被子顺便就晾晒在溪水边的枯草荆棘丛间,让风掠过,让阳光晒上一股热烘烘的气息。
冬天的暮色来得早,山野寂然,村寨寂然,远山近岭都成了浓淡相宜的水墨画。静谧的画面上,活动着的是迟归的牛群,不需人吆赶,悠长的牛角号自会通知它们。在田埂、坡土上散放的川马,也叩击着青岗石级寨路,回到高低错落的农舍里去。
上山的汉子也在擦黑前赶回家来。进寨子之前必然在冬溪边停留片刻,洗净劳作一天的双手,洗净农具和砍刀上的泥巴草屑,用冰冷的溪水抹一把脸。关心自己相貌的,还对着清澈的溪水凝神片刻,看一看倒影中的脸庞上是不是沾了泥点,头发是不是蓬乱得不成样子。
在我插队落户山寨的十年中,地处西南的冬腊月间,只下过两次雪。偌大的雪被白茫茫地将连绵无尽的山野、将远近的树林和草坡、将大大小小的一个一个寨子全都覆盖成银色的世界时,却还能在崖脚的岩缝和弯树下,看到一股一股涓涓的溪水,给人增加意外的惊喜,让人生出无限的想象。
冬日的一切是沉寂的,大山沉寂着,显示它的冷漠威严;树林沉寂着,更让人时时想着它吼啸的可怕;寨子沉寂着,以便春天到来时变得分外活跃。唯淙淙潺潺的溪水始终不动声色地流淌着,白天展示它的秀色,夜晚显示它的温存。星星闪烁的冬夜,溪边清冷的月色里,时有飞歌飘摇传播,细细谛听,有男也有女。
哦,冬溪的可爱还是有人会发现。这隔溪相对的歌声,孕育着的无疑是爱情。而爱情孕育的,不就是对于生命,对于妩媚春天的期盼么。
春 潮
也许这都是春天的脚步,春天的迹象罢。
对于山寨上的人们来说,春天的信息是由泛滥的春潮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