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圣地行 >

第1章

圣地行-第1章

小说: 圣地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东地区,举世瞩目。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誉为人类文明摇篮。它位置显赫,资源丰饶,被称为世界战略要地。它教派浩繁,风情迷人,被视为神奇莫测之域。自古以来,该地区即为兵家必争之地。进入21世纪,争端仍无尽无休,事件仍层出不穷,被列为全球热点地区。长期以来,众多人士为揭开中东地区神秘的面纱做出了不懈努力,黄培昭先生和苏丽雅女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黄培昭和苏丽雅是一对年青夫妇。培昭为阿拉伯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曾在开罗大学文学院进修,长期从事中东研究,现任《人民日报》驻埃及首席记者。丽雅毕业于外交学院外交英语专业。两人同于1990年入外交部工作,婚后同被派往我驻以色列使馆、阿曼使馆和巴勒斯坦办事处工作。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探究,他们写出了《圣地行带你走近中东》一书。    
    当今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后被称为“上帝应许之地”,《圣经》上称为圣地。作者以浓墨重彩揭示出圣地文化的神秘之处。循着作者的笔端探幽揽胜,圣地文化的精华在书中荟萃一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视为其宗教圣地的耶路撒冷,犹太历史文化胜迹圣殿山和哭墙,圣母玛利亚受孕之处,基督耶稣诞生之地,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胜迹,伊斯兰教两大著名清真寺,等等,这些古迹一直放射着奇光异彩。素有圣城之称的耶路撒冷更具魅力,犹太人视其为历史、精神和民族中心,基督教视其为耶稣早年求学、中年布道和晚年罹难之所,伊斯兰教视其为穆罕默德登天之地。令人遗憾的是,三教渊薮荟萃之处却长期成为兵伐相见之地。在这里,神话传说与现实社会交汇,流血冲突与多元文化交织。作者既写出这种极具特性的文化氛围,又展现出历史的嬗变,并发出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呼唤。    
    作者还以流利的文笔写到中东其他一些地区的风情、轶事。在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地中海迷人的旋律,战略要津戈兰高地的雄伟,“世界肚脐”死海的风采,加沙地区的凄惨情境。此外,作者简洁地写下埃及、伊拉克锁记,并以较多的篇幅描绘了阿曼的民俗风情、历史掌故和宗教文化等见闻实录。透过这些生动的画面,读者可以不同的角度了解中东的神秘。    
    这是一本集知识性、史料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好书。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长期生活、工作在该地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其著作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可信性。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经过长期潜心研究,将国内外流传的大量资料去伪存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旁征博引,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作者在写作方面也颇有造诣,文章如行云流水。他们曾发表过《从孩子王到立国之父》、《阿曼苏丹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等著作。黄培昭还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世界知识》、《世界博览》等多家报刊上发表过数百篇文章。鉴此,《圣地行带你走近中东》一书的问世将会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时延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    
                                                    中国前驻也门、叙利亚大使    
                                                    二00四年三月二十八日    
    


上篇:圣地文化行“马厩广场”的枪声

        由耶路撒冷驱车南行约89公里,一座乍看并不怎么起眼的小城映入眼帘。小城依山而建,房屋多以白色石块为底基和墙壁,一幢幢稀稀拉拉的,参差错落。城虽小,且有欠齐整,名声却很大--这便是素有“圣城中的圣城”之称的伯利恒。       
        伯利恒,这块小小的土地,分别是大卫王和耶酥的故乡,还是犹太人的先祖雅各(后易名以色列)之妻的葬身地。这里,有气势恢宏弘的圣诞教堂,每天,朝朝暮暮,来自各地的朝拜者不绝如缕;当每年的圣诞钟声响起,这儿更是人山人海,朝客云集,他们在此举行的盛大的耶酥诞生庆典仪式,成为世界许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内容。这里的“牧羊山”,曾留下大卫王的足迹,而耶酥出生的消息,更是从这座山上最先传播开来的。    
        走进伯利恒,便走进了丰厚深邃的历史,走进了绚丽多彩、美不胜收的宗教文化世界……    
     “马厩广场”的枪声    
        曾令多少人魂牵梦绕的伯利恒,我们有幸多次去过。但印象最为深刻和难忘的,还是头一回。那是在1993年,巴以刚刚签署巴勒斯坦自治协议,伯利恒仍处在以色列的军事占领之下。我们去时,正赶上耶路撒冷发生数十人死伤的爆炸事件不久。听说我们要去伯利恒,阿拉伯和以色列朋友纷纷提醒我们千万得注意,说那里不太安全,不可掉以轻心。我们觉得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耶路撒冷都去了那么多次,而且每回都安然无恙,伯利恒又算得了什么呢?    
        没想到我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进入伯利恒地界,一切还算平静,只见街道两边形形色色的商贩正在忙碌地叫喊着买卖,不时拿着橄榄木制作的各种工艺品,以及其他要出售的东西,主动攀上游客,竭力介绍,非让游人购买不可。伯利恒的居民不过3万,大多是阿拉伯人,以旅游服务业为生。但这里的阿拉伯人比较特殊,他们当中除了正宗的穆斯林以外,还有不少人并不信仰伊斯兰教,而是皈依基督教,这真是一个奇特而有趣的民族文化现象。阿拉伯人中的基督教徒,加上非阿拉伯人的基督教徒,约占全城人口总数的一半,另一半则是阿拉伯穆斯林。    
        这些阿拉伯人的穿着打扮,与耶路撒冷等别处的阿拉伯人别无二致。一样的长袍裹身,一样的或黑或白的头巾把整个脑袋紧紧缠住,手里照例握着长长的水烟袋,用嘴呼噜噜地吮吸着,仿佛让人置身于阿拉伯名著《天方夜谭》所描绘的世界里。这也是在耶路撒冷等地司空见惯了的,我们也不觉得有什么新鲜。一切都在节奏缓慢而安静地进行着,体现出小城特有的韵味,不像有什么危险要发生的样子。    
       然而,当我们来到伯利恒市中心的“马厩广场”,把车停稳,刚下来没走几步,就听到几声凄厉、清脆的枪声刺破天空炸响开来。循声觅去,只见我们刚才停车地方正对着的广场另一侧,3名以色列士兵正在追逐一个年轻人,猛一看,还以为是在拍电影呢,惊心动魄。我们难免有些忐忑,返身上车,准备打道回府。    
        这时,一名持枪的以色列士兵满脸严肃地走了过来。他看了看我们白色外交牌照的车,这才表情松弛下来,彬彬有礼地说,他们正在抓恐怖分子,并且发生了小的冲突,可能惊扰了我们及其他游客,为此表示歉意。    
        “没事的,你们是外交官,会得到我们保护的,放心旅游好了。”他说完便离开了。    
        先前的枪声也停息了,但我们却无法完全释然。眼前的马厩广场,堪称伯利恒的一景,现在专门给游客停车用。广场四面,有许多不算大却别有特色的咖啡馆和饭店,微风吹拂下,隐隐传来阵阵清香。在咖啡馆和饭店之间,还有不少的工艺品商店,用橄榄木、珍珠贝和死海石等材料制作的表现宗教故事的各类雕刻,琳琅满目。广场上还有一个以色列警察局和一家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广场西侧,是一座名叫欧默尔的现代清真寺;广场东面,仅一街之隔,便是著名的圣诞教堂了。    
        看到广场和街道上的人们,像是对方才的枪声早已习以为常了,一个个无动于衷的样子,照样若无其事地干着自己的事情,我们也安下心来,随着大家,开始了首次伯利恒之旅。    
    


上篇:圣地文化行人杰地灵

      伯利恒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地区犹大山的顶端,平均海拔大约750米,东南距又一圣城希伯伦和南方大道不远,并扼守通往提哥亚和隐基迪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伯利恒历史悠久,最初的名字叫“以法他”,早在《旧约圣经》的开篇“创世纪”中,即有提及。    
        历史上,伯利恒不但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且还是一块十分难得的沃土宝地。这里,五谷丰盛,橄榄遍地,葡萄甜美,耶枣飘香。希伯来语中,伯利恒的意思是“面包房子”,阿拉伯语则意为“肉铺子”。单单从这一词在两个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含义,我们仿佛也能依稀想见往昔这里土地丰腴、物产殷实的情景。    
        伯利恒的周遭附近,麦田金黄,瓜果青绿。但远处的其他地方,那可又是另一副景象了。伯利恒的东边,是约旦河盆地,它是摩押的壁垒;再过去,则是浩瀚的沙漠了,除了少数阿拉伯贝都因人偶而出没,满眼空旷,死寂沉沉。伯利恒以南,大部分地区都是黄赭色的旷野,一望无际;再向前,更是满目荒凉的西奈沙漠。与这些地带作一比较,就不难看出伯利恒的确称得上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俗话说:“人杰地灵”。果不其然!伯利恒这座蕞尔小城,与耶路撒冷相比,简直可谓宵壤之别了,而且小城远没有耶路撒冷繁华和热闹。然而,伯利恒那浓郁的宗教氛围,却并不比耶路撒冷逊色。有人甚至说,较之耶路撒冷,这里的宗教神圣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言有一定道理。《旧约圣经》记载,犹太大卫王就出生在伯利恒,以色列人圣祖雅各的爱妻拉结的墓地,也在伯利恒城外。《新约圣经》说,耶酥即诞生在该城的一个马棚里。无疑,耶酥的出生,更是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    
       相传大约公元前74年,依附于罗马帝国的犹太希律王遵照罗马皇帝奥古斯的指示,要对以色列臣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家住加利利拿撒勒的一对夫妇不得不返回祖籍伯利恒。当时,妻子已身怀六甲,行动不便。历尽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在一天深夜来到了伯利恒。旅店有的早已打烊,有的客满为患,无处栖身。万般无奈,这对夫妇只好在一家普通客栈安放牲口的岩洞里过夜。不巧的是,妻子偏偏赶在这时分娩。那岩洞脏兮兮的,阴暗又潮湿,四处还弥漫着不停鸣叫着的驴和羊的膻臭味。年轻的妻子见状,忍不住要呕吐起来。实在没有更好的地方,她不得不在一个刚刚饲喂过牲口、还留有不少草渣料沫的石槽里,将腹中的婴儿生了下来。    
        这婴儿,便是日后对整个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耶酥,那年轻的母亲,就是“圣灵感孕”生下耶酥的圣母玛利亚,玛利亚的丈夫,名叫约瑟,是一个有名的木匠。那个山洞,叫做“马赫德”山洞,更是所有基督教徒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圣迹之一了。    
        这便是《新约圣经》“福音章”中对耶酥诞生一幕的生动描绘。耶酥的呱呱坠地,标志着人类翻开了一页崭新的历史。我们今天用的公历,就是由此而来的;西方社会多少人的前途和命运,又因为耶酥的诞生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难怪,每天都会有那么多的基督教徒,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远途舟车劳顿,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为的是追忆、缅怀耶酥当初降临人世的圣景,在他们的主的诞生地,完成自己肃穆而神圣的宗教礼拜仪式。    
    


上篇:圣地文化行牧羊山的故事

      伯利恒城东,举目眺望,一座座小小的山峦隐隐约约地彼此相连,看去似乎缺乏巍峨的气势,显得很一般。然而,这可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牧羊山”。    
        相传,当初耶酥刚生下来后,天使突然下凡,向正在这座山上放牧的羊倌说:“我告诉你们一个特大的喜讯,这是关乎万民众生的:今天,在大卫城伯利恒,你们的救世主诞生了,他就是耶酥基督。”    
        如今,到伯利恒来的基督教徒和众游客,大都会爬上牧羊山,对耶酥降世的最初传播地点进行缅怀和朝拜。    
        据记载,牧羊山还是耶酥养父的远祖大卫常常出没和光临的地方。大卫被称为犹太民族的楷模,以色列人的理想国王。在战斗中,他骁勇顽强,屡立战功,信誉卓著。他统一了以色列12个部落,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虽然大卫王曾用计杀死为其立下汗马功劳的手下部将乌利亚,并将乌利亚之妻霸为己有,生活上甚至受到当时先知在内的许多指责,但综观他的一生,大卫还是称得上以色列一代政绩斐然的明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卫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擅长赋诗,《旧约圣经》中的“诗篇”,有73篇是他的作品。大卫是牧童出身,幼年时,牧羊山是他常来替父亲放羊的地方,乃至成名后,他仍念念不忘牧羊山,对这里怀有特殊的情感。大卫王每每喜欢在夕阳残照中,攀上牧羊山,找一棵叶繁果盛的无花果树坐下,手持五弦琴,一边弹奏,一边吟诗赋词。琴声悠扬,词赋激昂,映衬出一世之雄的旷古志向和博大情怀。    
        当我们登临牧羊山巅,在坚硬的、怪石林立的土地上站定,抬眼观望,还真的恰巧碰上一个牧羊老人,远远地守护着他为数不多的嬴弱的羊群。世海沧桑,物换星移,昔日的名山,今天已成为一个名叫“贝特·苏哈尔”的小村庄。小山村默默无闻,几乎名不见经传。    
        山上虽仍有绿色的小草,但那小草有不少可怜地生长在石隙中间,以自身不懈的生命力,顽强地与大自然进行着抗争。其他地方的草显得稀稀疏疏,已不复当初“百草繁茂”、“绿树遍地”的情景了。显然,眼前的牧羊老人,也与当年的报信牧倌没有了任何联系。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通过这山,这羊群和这牧羊的老者,遥想到许久许久以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幕幕动人的故事。    
    


上篇:圣地文化行 圣诞教堂

    伯利恒最为人们称道,同时也是最闻名的是这里的“圣诞教堂”。圣诞教堂又译作“诞主堂”、“耶酥诞生教堂”等。该教堂被认为是自基督教早期以来,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和沧桑磨难,仍然得到几乎完好保存的为数寥寥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圣诞教堂始建年份说法不一,较多的观点认为是公元326年。此前,希律王曾在此修建了一座神庙。当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偕母亲海伦娜巡幸巴勒斯坦来到伯利恒时,海伦娜念及此乃耶酥降临人间的圣地,不禁心中充满神圣和敬意,遂下令拆除神庙,在“马赫德”山洞的原址上修建教堂,以永志纪念。建筑工程于公元333年竣工。公元529年,教堂被毁于动乱。现在人们看到的教堂是由查士丁尼大帝用原教堂的材料于公元540年重建的。    
        整个教堂的外观造型,看上去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朴素无华,坚实牢固。要想进入教堂,先得弯腰曲背,将头尽可能地低下,方能通过一个仅有1。2米高的门洞。有人说,这是为了让人们在耶酥诞生之地俯首谦卑,感到主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的确,当无数教徒和游人在这低矮狭小的门洞里佝偻着身躯窘迫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