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行-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前10世纪,贝尔谢巴被大举扩建,成为犹太王国的南疆重镇,它的繁荣持续了几个世纪,直到王国灭亡。从遗址上仍能看出,无论是街道,还是供水、排水系统,抑或总督宫殿和仓库等,都经过良好的城市规划,显出高超的建筑水平。
上篇:圣地文化行亚拉德溯古
亚拉德是内格夫东北部的一个现代工业城市,建于1961年,目前大约有5万居民。炎热的沙漠气候,干爽而不含花粉的空气,使亚拉德成为关节炎病人的理想度假场所。然而,亚拉德最著名的,还是附近的亚拉德高地。
亚拉德高地距现代城市亚拉德10公里,1962年到1984年间的考古发掘使这里的两个主要建筑群得以重现天日,一个是迦南城市,一个是以色列和罗马时期的城堡。考古发现还表明,自公元前3500年以来就有人类持续在这里居住,它在迦南和以色列时期是内格夫东部的主要城市,被认为是圣地青铜器时代早期城市的最佳典范。
在以色列人征服前,亚拉德是一个迦南国王的首府。以色列领袖约书亚攻克亚拉德后,将其易名为“贺马”,意思是“他们被强制放逐”,并把这座城市分给了犹太部落,摩西的岳父就居住在这里。所罗门统治时期,在亚拉德的山顶为耶和华修建了一座圣殿。在此出土的埃及陶瓷表明埃及与以色列南部前哨亚拉德之间有贸易联系。公元前920年,埃及法老希夏克一世曾一度征服亚拉德,但很快它又回到了犹太王国手里,直到公元前586年王国崩溃。由于亚拉德地处重要的贸易要道上,它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重要性,直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时期方被废弃。
公元前2000年,迦南人在亚拉德建起了一座城市,作为内格夫东北部迦南国王的活动中心。从残破的遗址上,人们仍然可以看出城市经过了细致的规划。公共建筑在山地低处,私人建筑在高处。城西北是宫殿的神庙,西南是居住区。城墙约厚2。5米,有圆形岗楼加固,一直延伸到卫城的城堡,将山谷以马蹄形围护起来。民宅分布在街道和广场四周,布局结构大体相同,即在起居室中央用一个木制支撑物托着屋顶,靠墙处摆着长条石凳,除起居室外,还设有厨房和庭院。
公元前11世纪,以色列人在亚拉德城的最高处修建城堡。从东门走进古堡,只见城门两侧矗立着巨型的塔楼,城内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仓库和希腊时期的高塔。城堡最重要的建筑,是西北部的犹太圣殿,圣殿的庭院周围环绕着众多的小房间,院子右边是焚烧供品的祭坛,由未经任何雕琢的石块和泥砖砌成。在圣殿至圣所的方向发现了两个祭礼柱的基座,两个带角的祭坛排列在至圣所的入口处。神殿周围的岩石上凿有水渠和水洼,以便将水引至殿内并储存起来。
亚拉德圣殿的样式和风格与迄今出土的犹太圣殿颇为不同,引起了专家的关注,它的发现对该地区的考古和历史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亚拉德圣殿遗址证明,在以色列占领迦南伊始,存在着多种信仰的现象,直到犹太国王约西亚大力进行宗教生活改革,才使人们将信仰集中到耶路撒冷的圣殿。
上篇:圣地文化行埃拉特以色列的“南部门户”
汽车在赭黄色的荒古原野上向南飞驰,一路单调的景致使人恹恹欲睡。不知过了多久,车子开始减缓速度。我们睁开惺忪的睡眼,凭窗望去──一片碧绿莹然的海水反射着空阔恢宏的天光,水波像一只只跃跃欲飞的蝴蝶闪闪起伏,红海在向我们颔首致意:欢迎到埃拉特来!
埃拉特环山面海,位于内格夫沙漠的南部尽头,恰似一颗明珠镶嵌在西奈山和埃多姆诸山之间。它是以色列最南端的城市,西接埃及的西奈半岛,东距约旦的亚喀巴港仅5公里之遥,向南可达沙特阿拉伯和也门,是以色列通向红海和印度洋的出海口,也是其通往非洲和远东的生命线。
埃拉特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几乎没有什么古迹,但是它周围的地区和亚喀巴城历史却相当久远,曾多次在《圣经》中被提及。《圣经》记载,当以色列人在摩西的率领下走出埃及时,他们在西奈沙漠中流浪,之后“经过以拉他、以旬迦别,转向摩押旷野的路去。”可以断定,在以色列人统治前,以拉他(可能是现今的亚喀巴)和以旬迦别这两个城市就已经存在。
以旬迦别又称“所罗门的港口”,可能是埃多姆人所建。古埃及人曾利用这个港口装载从亭纳开采的铜矿。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王在以旬迦别建造船只,“以旬迦别在红海岸边,靠近以拉他。”所罗门聪慧博学,声名远播,示巴女王得知后,在以旬迦别登陆,“要用难解的话试问所罗门……所罗门将她所问的都答上了,示巴女王大为信服。”今天,示巴女王觐见所罗门的故事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罗马和拜占庭时期,埃拉特是保卫帝国南疆的堡垒,抵御着游牧的阿拉伯部落的袭击。中世纪,该地区处在连接叙利亚和埃及的陆路干线上,战略地位愈发显得重要,巴勒斯坦的穆斯林和商人前往圣地麦加和麦地那朝觐、经商都要途经这里。
埃拉特城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小巧玲珑和清朗明快,虽不乏高楼大厦,但以二、三层的别墅居多。建筑的造型和色彩力求标新立异,一幢幢都显出个性来。城里的居民不像其他以色列人那样,在战争或恐怖活动的威胁下显得多少有些暴躁和神经质,他们开朗乐观,喜爱玩乐,自己变着花样玩,也变着法子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玩。埃拉特的游客以欧洲人居多,因为红海是离他们最近的热带海域。
由于游人甚众,旅游业自然成了埃拉特的支柱产业。埃拉特人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予他们的红海资源和一年四季炎热干爽的气候条件,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红海边不计其数的海上运动中心,为游人提供各种运动设施。您可以租一套潜水衣,跃入海底,在珊瑚丛中同鱼儿嬉戏;您可以驾起帆船乘风破浪,一展雄姿;您可以坐上摩托艇在海上兜风,感受那一份惊险和刺激;您也可以雇一艘传统的手摇船,边慢慢划桨,边细细欣赏风景;如果您胆子大些的话,还可以坐滑翔机遨游,从天上居高临下地鸟瞰红海的无限风光。
埃拉特的珊瑚海岸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水下观测馆。透过水下6米的环形玻璃展厅的20个窗口,观赏成千上万条五彩斑斓、轻游漫舞的热带鱼类,您一定会惊叹大自然的色彩是多么丰富和谐。如果乘坐玻璃底船,还可以从透明的船底一睹海下曼妙的珊瑚世界、硕大的海参、灵动的游鱼以及和鱼一样浮沉自如的潜水员。
您还不妨试试潜水艇。这是一艘专供游人使用的黄色潜水艇,它像一条大鱼,载着游客潜入海底70米深的地方,穿行游弋于珊瑚山和沉船之间。大大小小的鱼群在窗前游来游去,逗人似的一会儿掉头向东,一会儿掉头向西。丛丛簇簇的珊瑚像争奇斗妍的鲜花,变化无穷,让人生出种种遐想。那柔软的珊瑚触须多像傲霜怒放的菊花瓣呀,它们随海潮的流动而摇曳生姿,您几乎觉得已闻到一股股扑鼻的清香了。
时间过得太快,当每个人还在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潜艇已经悄无声息地浮上水面。也许看出了人们的恋恋不舍,善解人意的艇长煞有介事地发给每人一张潜水证书,上面写着:“此证持有者乘黄色潜水艇‘杰奎琳’号,在红海的珊瑚礁中完成了一次水下航行。”
搭乘红海游轮在亚喀巴湾上巡游,领略3个国家(以色列、约旦、埃及)和3座城市(埃拉特、亚喀巴、塔巴)的海岸姿容,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轮船在水面上轻盈地滑行,渐渐驶入浩瀚的大海。海水的颜色由浅蓝而深蓝,到深海处已变成墨蓝了。纵目四望,但见天青海碧,浑然相融,分不清水和天。埃拉特离我们远去了,只留下白色建筑模模糊糊的轮廓。约旦的亚喀巴城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整个城市为浓浓的绿色掩映,只娇羞地露出些红色的屋顶,令人难识其庐山真面目。距以色列和埃及边界5公里处的海中,珊瑚岛像一颗朴素的玛瑙,孤零零地屹立于万顷碧波之上。有人认为,它就是《圣经》中提到的以旬迦别港。现在岛上仅存一座12世纪十字军城堡的废墟。
当我们返航的时候,黄昏的薄霭已像轻纱一样柔和地笼罩着沉静的海面,大海朦胧地睡去了。月光亮光光的,在海面撒下一斛银珠,夜空的繁星就像洒落在天幕上的银币一样。有人轻轻哼起了那首熟悉的意大利那波里船歌──《桑塔路琪亚》:“看晚星多明亮,闪耀着金光,海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旋律像一缕青烟,在晚风中飘荡。埃拉特城万家灯火燦然悦目,热情地迎接游人们的归来。
除了花样繁多的海上观光,爱热闹的埃拉特人还喜欢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不论在海滨、公园,还是闹市,随处可以欣赏到由以色列艺术家演出的音乐会和传统舞蹈。每年,埃拉特都要主办许多大型的国际文化节,如摇滚乐节、红海古典音乐节和国际爵士音乐节等,让游人感受到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
到埃拉特旅游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购物。自1985年11月1日起,埃拉特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区,所有商品和服务免收增值税。游客在这里的免税商店用外币购买本地和外国商品,也免征所有的关税。以色列几乎所有主要的连锁店和服装店、珠宝店、玩具店、书店、运动器材商店以及纪念品商店都在埃拉特设有分店。每星期四在市中心广场还有一个露天的“商家推荐市场”,游客们可以用极优惠的价格购买自己喜爱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