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行-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顿时,耶稣感到一种伟大的使命降临到自己的肩上,他认为自己就是上帝恩许的弥赛亚(救世主),他有责任和义务把自己的同胞从苦海中解救出来。
于是,耶稣象施洗约翰那样,只身步入深山旷野,苦行修炼,并禁食了40天,然后开始走上宣传“天国福音”的布道之路。而约旦河作为耶稣接受洗礼的河,从此成为一条基督教徒心目中的圣河。
我们曾多次来到耶稣洗礼处。老实说,头一回来这里心中不免有些失望,原以为这个基督教的圣地一定非常神秘、独特,没想到约旦河在这里实在是平淡无奇。河面狭窄,仅数米之遥,河道也浅浅的,一眼就可以看到底,河水平静得几乎看不见流动,只有一些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时,才给水面带来些许涟漪。四周一片静穆,水静,人也静。游人们到此都自觉地压低声音,毕竟这里是基督教的圣地啊。惟一有些特别的是,河边一溜高高的石阶一直铺入水中,河中间架设了几道弧形的白色栏杆,想是供人手扶的吧。
来此朝圣的基督徒熙熙攘攘,有单个前来的,也有集体组织的。若是碰上后种情景,那场面是相当壮观的。只见善男信女们个个身着白色长袍,一排排地伫立岸边,跟随着牧师颂念经文,而后将身子整个浸泡在约旦河水里,神情专注、肃穆、虔诚,似乎经过约旦河的洗礼,身心受到了荡涤,脱胎换骨了一般。
有人说,在约旦河里洗浴上几次,就可成为一名基督徒。尽管我们无意成为基督教徒,但看着澄净的河水,也不觉随着其他游人,脱掉鞋袜,挽起裤脚,下到水中,饶有兴趣地掬起一把水来,浇在脸上,头上,身上,体味一下耶稣用这里的河水洗礼的情景。
约旦河水果然清凉无比,沁人心脾。一洗之下,被炎炎烈日炙烤得燥热的身体顿时为之一爽,旅途劳顿疲乏随之烟消云散。遥想耶稣当年从约旦河水中出来,大概也是这种感觉吧。
上篇:圣地文化行 从哈马特·加得到萨法德
在加利利采撷罗马和犹太文化明珠
以色列东北部景色宜人的加利利地区,既留下了耶稣的一行行脚印,也以那里众多的历史古迹,向人们展示出犹太和罗马文化的灿烂辉煌。人们在惊诧于基督教遗迹如此不胜枚举的同时,又为一串串犹太和罗马文化珍珠的绚丽多彩而叹赏不已。
哈马特·加得的罗马浴池和犹太会堂
哈马特·加得坐落在加利利湖东南不远处的叶尔穆克河谷,位于叙利亚-非洲断裂带的轴心,历史上曾爆发过数次火山。早在2000多年前,哈马特·加得便声名远扬,远近的居民纷纷慕名前来,因为这里含有微量矿物质的温泉在医治关节炎和皮肤病等方面有着奇特的疗效。
罗马人独具慧眼地选择哈马特·加得作为他们的温水浴场所,在这里建造了整个罗马帝国的第二大浴池。近期发掘的文献表明,哈马特·加得的罗马浴池自公元2世纪下半叶开始投入使用,一直延续到9世纪才被废弃,逐渐为地层和废墟所覆盖。
1979年,考古学者在此进行发掘工作时,发现了5000多枚古币、数千只玻璃瓶以及镂刻在大理石上的铭文,这些出土文物,展示了古代罗马人生活的奢华,以及哈马特·加得辉煌的过去。
现今,罗马浴池仍被异乎寻常地完好保存着。浴池的入口处,是一个大厅,从那里,一条带石柱的小道将人们引向不同的浴室。不同浴室的水温是不一样的。第一间是温水浴室,里面有一个大浴盆,可以装纳不少的温水,看样子这是最大的一间浴室了。稍南一些,有一个小盆,据说那是专供麻风病患者使用的。再过去,是一个椭圆形热水浴池,附近有一个温泉,水温高达52摄氏度。
据考证,罗马浴池具有相当高的建筑水平,浴池的供水管道、冷却和加热系统以及各类令人惊叹的精细附属装置等,都充分体现了罗马建筑师的匠心独运和高超技艺。
罗马浴池近处,沿着一条芳草萋萋的小径悠然前行,不远处是一座建于公元5世纪的犹太会堂旧址。在犹太会堂的废墟上,两排粗大的石柱高高伫立着,在这里,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些描绘着简单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等图案的马赛克,造型很是生动、逼真,体现了历史上生活在这里的犹太人的聪明才智。
从犹太会堂遗址往下俯视,可以看到绿莹莹的叶尔穆克河水在阳光照耀下泛着明亮的波光,一路欢唱着,曲曲折折地流进约旦河,风景绝妙。
哈马特·加得还有一处吸引游客的地方,即著名的鳄鱼农场。农场位于公园的南端。1981年,以色列从美国的佛罗里达空运来了第一只鳄鱼,从那时起,这里的鳄鱼繁殖旺盛、茁壮生长。通过架在鳄鱼湖上的木桥,游人们可以尽情观赏水中鳄鱼的生活习性,如果愿意的话,还能够抱着小鳄鱼拍照留念呢。
上篇:圣地文化行太巴列城漫笔
波光潋滟的加利利湖西岸,有一座位于海平面以下212米的城市,城不大,人口只有3万多些,风光却奇秀无比,历史文化也很令小城的居民引以为豪,这便是犹太圣城太巴列。
据《旧约圣经》的记载,太巴列很早即是犹太12个部落中拿弗他利支派的属地。然而太巴列作为一个城市,还是在公元17年由希律王之子希律·安提帕建立的,他以罗马皇帝太巴列的名字命名了该城,并将自己的首府定于此地。安提帕的继任者希律·阿格里帕也在此定都,还修建了气势恢宏的宫殿、富丽豪华的澡堂等建筑,直到公元70年犹太战争后,他才将首府从这里迁到别处。
早期的犹太人认为太巴列是一座不洁的城市。这是因为,该城当初只是一片名叫“哈麦斯”的墓地,而这恰恰是犹太人最为忌讳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加利利湖一带广为传教布道的耶稣从未踏进太巴列一步。当时,这里居住的是异教徒,直到公元2世纪末,一个名叫西蒙·巴约海的犹太拉比举行了特殊的宗教仪式,宣布太巴列从此不再是不洁的城市。
太巴列是英语和阿拉伯语的叫法,犹太人称它为“太瓦亚”,这是由希伯来语的“塔伯尔”一词而来,意思是“肚脐”,因为犹太人认为这里即是世界的肚脐。从公元2世纪末和3世纪初开始,太巴列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精神中心。正是在这里,犹太人用了400年时间编纂的第一部犹太口传律法《密西拿》才终于定稿完成。其后,犹太人约在公元400年的时候,又在这里完成了《塔木德》的编写工作。《塔木德》是一部犹太律法习俗的集大成之类的书,有20卷之多,总计250万字,12000页,内容包罗万象,举凡人生、社会、民俗、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均有涉猎,几乎无所不容,而且对每个问题都有详细和精妙的论述,堪称犹太人5000年的集体智慧结晶,被认为是世代相传的珍贵典籍。此外,也是在太巴列城里,希伯来字母表的发音形式才被发明了出来。
公元4世纪,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在太巴列和其他地方修建了一些教堂,这使得太巴列的基督教文化也得到发展,继而使它在6世纪时的一段时间以众多的基督教教区而闻名。614年和636年,波斯人、阿拉伯人先后占领太巴列后,犹太学者或者加入了巴比伦社团,或者逃到耶路撒冷避难。从1099年到1187年,太巴列是加利利王和耶路撒冷国王塔克里德的势力范围。1247年,马穆鲁克王朝摧毁了这座城市后,这里一直荒芜着,无人居住。直到1517年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这种状况才告结束。
如今,太巴列已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和旅游胜地,冬季的温和气候,使人们常年都可以在加利利湖上从事水上运动。设备完善的旅馆,风味独特的各类海鲜以及如画的湖岸风光等等,都备受游人青睐。太巴列市由老城和新城组成。老城的主要街道是与加利利湖平行的加利利街和班尼姆街,街道虽古老,旧的建筑却不多,两边饭店、商店林立,咖啡馆鳞次栉比,游人在漫不经心地逛商店,或者津津有味地品尝加利利湖特产彼得鱼的同时,还可以远眺加利利一带的湖光山色。
从加利利街的北端再往前行约300米,便来到了著名的犹太古墓地,这里埋葬着包括大哲学家、医学家麦摩尼得在内的众多犹太历史名人。麦摩尼得被认为是整个中世纪最伟大的犹太宗教哲学家,1135年他生于西班牙的科尔多瓦,1148年因逃避那里的宗教迫害而离开,经过多方辗转后,终于在1165年只身来到开罗定居。在那里,他成为当地统治者萨拉丁的私人医生,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成为有名的犹太拉比和埃及犹太人的精神领袖,深得众人爱戴。麦摩尼得著有许多关于《密西拿》内容的有影响的著作,这些著作用阿拉伯语写成,这也是他同时受到犹太人和穆斯林尊敬的原因之一。据说,麦摩尼得的不少著作,如他的哲学名著《迷津指南》等,还得到了西方一些哲学家的高度评价。1204年麦摩尼得在开罗去世后,他的遗体被运往太巴列安葬。后来的犹太人为了纪念他,在太巴列建起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堂,
这块墓地里,还埋葬着其他一些著名的学者,如约翰纳·本·纳凯和埃里泽·本·海卡纳斯等。约翰纳·本·纳凯是以色列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期最有名的宗教学者,在犹太教律、法典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据说,约翰纳·本·纳凯一生高寿,活了120岁。埃里泽·本·海卡纳斯则是第二圣殿之后的犹太大拉比、大学问家。犹太的第二圣殿被毁后,埃里泽·本·海卡纳斯在太巴列一所十分有名的学校执教,并在他自己的家乡洛得建造了一所颇具规模的学术研究院。
犹太古墓的西边,在一个斜坡上,有一个醒目的白色建筑,那是犹太历史上反对罗马人统治的起义指挥者本·阿肯巴的坟莹。本·阿肯巴的生卒年代在公元50137年之间。其时,正值罗马异族入侵,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遭到罗马人残酷镇压和剥削之际。本·阿肯巴不堪忍受屈辱,率众揭竿而起,同侵略者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浴血奋战,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过大,寡不敌众而告失败。但本·阿肯巴作为不畏强暴,奋力反抗统治者,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精神象征,却被后来的犹太人广为传颂。本·阿肯巴在太巴列被罗马当局判处死刑后,于公元137年在凯撒利亚被令人发指地活剥而死。
太巴列市的南部,是哈马特·太巴列区,这里独特的泉水类似哈马特·加得的温泉,对治疗皮肤等疾病颇有疗效,因此,旅游部门因地制宜地开设了许多温泉浴场所,还成立了温泉浴治疗中心,吸引着不少的游人来下水一试。
太巴列有一个叫麦根·大卫的博物馆,也值得一看。该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它的前身是阿拉伯人的清真寺。这里主要展出太巴列及其周围地区出土的历史文化古迹,主要包括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的石雕、碑刻铭文、硬币以及在古犹太会堂和犹太古墓中发掘的文物等。
从太巴列老城沿着湖边大道再南行10公里,是一个名叫“贝特·耶拉”的小村。“贝特·耶拉”的意思是“月亮房子”,证明此地早期的居民信仰月亮教。考古学家从贝特?耶拉的古迹发掘规模断定,这里原先曾是迦南的一个重镇,虽然《圣经》和埃及的古史材料对此均没有加以记载。这里考古发掘出的最远古的东西,可以上溯到青铜器时代。3-4世纪时,犹太人曾在罗马建筑物遗迹上建造了一座朝向耶路撒冷方向的会堂,作为他们履行宗教仪式和寄托精神的一个重要场所。
上篇:圣地文化行萨法德揽胜
由太巴列城北上,沿途山峦叠障,道路崎岖,两边的绿色也不断加深、加重。在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的盘山道上驱车行驶35公里,便来到了萨法德城。
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山城,海拔987米。环城皆山,一派云笼雾绕的样子。犹太人把萨法德视为与耶路撒冷、希伯伦及太巴列并列的四大圣城之一。
萨法德在《圣经》中从未被提及过,这似乎很能说明它与基督教无缘了。但即便在犹太历史上,人们也一度对萨法德知之甚少。只是到了公元1至2世纪,犹太教法典学者才开始定居于此。1102年,欧洲十字军在此建立了一座城堡。1188年,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摧毁了这座城堡,随后,法国基督教圣殿骑士又于1240年重建了城堡,但1266年他们又被迫把城堡拱手相让给统治这里的马穆鲁克王朝的巴巴斯总督。
到了16世纪,萨法德成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犹太城市。当时,犹太人从欧洲和北非等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定居,他们的人口不断增多,到1550年达到1万人。一些大拉比和犹太名人,如约瑟夫·卡罗、摩西·特拉尼、伊萨克·路里亚和哈伊姆·维塔尔等,都曾在此居住,他们为后人们制定了犹太教的一些律法和戒规,并成功地印刷了第一本希伯来语书籍。到17世纪,萨法德有18所学校,21座犹太会堂,而且这里神秘主义宗教学者的活动还使这座山城一度成为希伯来神秘哲学运动的基地。许多犹太知识分子在萨法德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播事业,使该城成为一个近代犹太文化的中心。
18世纪,萨法德的人口开始减少。1837年,萨法德毁于一场地震。19世纪末,新的一批移民迁居这里,当时有6000户阿拉伯和犹太家庭。这之后,阿拉伯人逐渐增多。到1948年,这里有阿拉伯人12000名,犹太人只有1700人。1948年5月,一队“哈加纳”(犹太人在英国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时期成立的最大的地下武装组织)突击队员袭击了萨法德城的阿拉伯居民区,用武力将他们驱逐出城,使萨法德从此以后变成一个纯犹太人的城市。原有的阿拉伯城区成为许多犹太艺术家聚居休憩和切磋技艺的地方。
沿着萨法德的盘山公路爬到山巅,迎面是市中心公园,站在这里,萨法德和加利利的全景都可以尽收眼底。公园四周,分布着中世纪欧洲十字军城堡的遗迹,犹太人还在公园附近设立了一座纪念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犹太死难者的纪念碑。
山城北部,有一幢建于19世纪下半叶的古屋,现已辟为圣经博物馆。该馆是1985年在美籍犹太艺术家菲利浦·拉特纳的倡议下开设的。这里展出由拉特纳本人及画家兼雕塑家恩思科·格里斯坦等人创作的数百幅取材于圣经的图画和雕塑作品,据行家介绍,其中许多作品都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萨法德市没有什么起眼的建筑,但它却是一个别具特色的城市,尤其是夏季,凉爽的气候使它成为难得的避暑地。萨法德的主要街道名叫耶路撒冷街,街上咖啡馆琳琅满目,空中飘逸的咖啡清香和干净、整洁而井然有序的市容一样吸引游人。耶路撒冷街南端,是萨法德市的艺术家区。其实,这里在1948年之前还是阿拉伯人的居住区,房子低矮,一幢紧挨着一幢,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