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宋风 >

第173章

宋风-第173章

小说: 宋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皇帝赵顼听后点点头说道:“爱卿言之有理,不过晚一天进入变法,那大宋中兴也便晚了一天,这样做值得吗?况且什么事情才算是不触动旧有势力的利益呢?” 
    “圣上,变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实行变法后一两年便可以让大宋西扫西夏北灭契丹。大宋百年来因循守旧,弊政丛生,就如同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一般,要让其恢复一定的元气后才可以下介甫先生的‘猛药’。当今大宋最主要地三大弊政便是冗官、冗费、冗兵。” 
    王静辉拿起三块石头摆在御花园的石桌上,旁边的太监非常知趣的将两人的茶杯都撤换了下去。王静辉指着这三块石头说道:“介甫先生变法,说到本质上便是对这三大弊政进行革新。”他拿起其中的一块说道:“这是冗官,大宋‘叠床架屋’式的官员结构使得大宋的行政机构非常臃肿,这还不算,更可怕的便是每一个职位后面都会有十个甚至数十个人等着上任,此外朝廷三年固定的科举考试制度、制科考试还有恩萌等渠道都会产生大量的官员,这些官员不仅无法为国家做事,还要吃朝廷的俸禄,这又间接的导致了另一大问题——冗费的诞生。” 
    看着王静辉手中的两块卵石,皇帝赵顼也只有叹气的份,他不是不想立志图强,关键是这个国家实在太大,而他有实在太年轻,虽然每天处理政务到深夜,但还是感到非常的力不从心。 
    王静辉手中拿着两块卵石继续说道:“这两块卵石是各方利益之所在,相互纠缠极深,若是贸然对此下手进行改制,那只有徒遭其辱,所以目前来说时机还不成熟。”放下两块卵石拿起剩下的最后一块说道: 
    “这便是冗兵了,其牵扯的利益最少,其中幕后的关系也比较单纯。而且大宋每年用来养活数量庞大的厢兵其军费是朝廷最大的负担。” 
    皇帝赵顼的脸上此时出现了一丝笑容,在厢兵地问题上,满朝文武大臣对王静辉的成绩自然交口称赞,大宋到现在财政得到初步有效的缓解,其中王静辉裁撤厢军的成绩功不可没,如何裁撤厢军正是王静辉的拿手好戏,所以王静辉一提及厢军,皇帝赵顼的脸上就有了笑容——驸马刚才绕了这么大的一个弯子。无非就是为继续裁撤厢军做个铺垫吧。 
    “驸马可是想让介甫先生和君实先生共同合力裁减厢军?”皇帝赵顼笑着问道。 
    王静辉笑着说道:“不错,这厢军所耗朝廷财政比例甚大。最妙的便是削减厢军不会触动其他人地旧有利益,这样所遭受的反对声比较小些,有臣在旁边来出谋划策让两位先生在前全力执行,臣想来其效果一定非常好,只要在厢军问题上地改制获得了成功,那必然会积累更大的人望来推动变法!” 
    王安石历史上的那些变法条例王静辉都曾仔细的研读过,在他看来改善国内的状况就必须对准三大弊政,而王安石在历史中的变法条例上,只是一个“理财”。他希望百姓和朝廷都能够因为他的变法而变得富裕起来。实是不知却得罪了国家最有权力的地主阶级,那样他能够讨得了什么好处,即便他侥幸成功,宋朝冗兵、冗官、冗费的三大弊政照样还是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他活着地时候或可压制一下。但到头来还是绣篮打水一场空而已。 
    王静辉希望能够从根源上来解决问题,不断的积累小胜到大胜,免得到时候那些所谓的变法条例一出,闹得纷纷样样来磋商皇帝的积极性,那可就完蛋了。他在楚州消化厢兵的模式堪称经典,满朝文武无不对他地方法交口称赞,不仅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被裁减厢军的饭碗问题。 
    还能够补充朝廷一部分财政空余,两相下来那可就是几百万贯啊! 
    如果有人精通历史的话,可以得知王静辉将变法的矛头率先对准了裁减厢军,最大的受益人便是王安石,仅此一项便可以为他抵挡了大部分的骂名,也可以让他本人地威望能够再提高一个档次。不过当王安石受到赵顼召见后返回家中的心情却并不是很好,本来今天他被召进宫的时候还带上了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三项法案,准备交给皇帝赵顼来审阅。可惜赵顼昨天刚刚和王静辉做了深入的交谈,今天一下子看到王安石居然上了三道法案呈送给他,心中不免有些佩服王静辉的算计。 
    皇帝赵顼仔细阅览了王安石所呈送的奏章,而且王安石本人就在福宁殿中在他的身旁做解释。由于先入为主的念头在作樂,赵顼明显看到了青苗法和均输法确实拿固有的既得利益阶层开刀,心中想到:“这三本新法条例若是驸马和司马君实看到了,恐怕除了农田水利法能够过关之外,其他的都会遭到两人甚至是满朝文武的责问,如此一来推行新法恐怕真的会如驸马所说的那样落入争执、推诿之中。” 
    皇帝赵顼看到王安石满脸兴奋的表情,知道他为筹划新法所付出的努力不易,也不忍心磋商他的积极性,便同意了,不过在试行之前一定要通过中书、门下两省的审核讨论才可以。 
    对此王安石的反应不是很好,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能力完全控制住中书、门下两省,连御史台都有几个人在盯着他呢,三司条例司的职权太小还达不到他的要求。虽说司马光答应全力辅助变法实行,但司马君实和王改之都是有条件的:拾缺补遗!这个词可是大有讲究,可以反对而且加以修补,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原本的出发本意上都会有改动,这是王安石最不愿意看到的。 
    正当王安石想要力顶皇帝通过实行新法的时候,皇帝赵顼却告诉他:“介甫先生,这是驸马昨日呈送上来的一道札子,你可看看有何建议?” 
    王安石翻开后一看便知道驸马已经先他一步开始筹划了,变法的第一枪将会在厢军问题上打响,这是驸马最擅长的。有点受挫感觉的王安石还是将这本札子带回家仔细研读,只要是王静辉的文字,他从来都会认真对待的。   
      正文 第一百七十九章地权 
       
    王静辉呈送皇帝赵顼关于厢军问题的札子里面的内容没有什么太多的新意,新式花样都让他在楚州玩过了,这本札子主要是将裁减厢军的方法系统的总结了一番,当然着重于说明了分流厢军最大的方式——屯田。 
    没有什么方法比厢军屯田更能够裁减厢军规模了,事实上采用屯田的方式来分流厢军的想法也不是王静辉第一个想到的,以前就有人这么建议过,甚至还试行过,结果除了少数能够获得成功之外,大多数都以失败为告终,弄得朝廷对屯田的事情一直也提不起心气来。 
    王安石读到这里嘴角翘了翘,显然对驸马提及厢军屯田的方法有些不屑一顾,毕竟前面这么多失败的例子摆在眼前,这个时候提出厢军屯田不过是个哗众取宠的由头罢了。不过当他看到王静辉居然主张将厢军屯田的土地所有权归屯田士兵所有的时候,他的心中也是一动: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王静辉这么一手可谓是将裁减下来的厢军给绑在了土地上,要知道这些厢军原本就是在灾害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够重新获得土地从而摆脱厢军的身份。 
    “但是将屯田土地的所有权返还给厢军,这条路能够走通么?!” 
    王安石向旁边正在喝茶的王静辉问道。他的身份虽然访问驸马这样的外戚是有所不便,但他也是洒脱之人,对御史台那些说风就是雨的老家伙自然是不屑一顾。读完札子便来敲驸马府地门了。 
    对于王安石的来访,这可是驸马府的稀客,王安石说明了来意之后,王静辉干脆把司马光也给请了来,省的到时候还要多费口舌来说服司马光一起来干。三人就随意坐在王静辉的书房中,赵公公在一旁端茶倒水。有他在王静辉才不会去担心那些御史来嚼舌头。 
    “介甫先生所提的问题正是解决厢兵屯田地关键,两位先生见识广博,可否回答学生:为什么前代人不断的试图用屯田来消化多余的厢军而屡遭失败呢?”王静辉笑着问道。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面面相觑。因为他们两人谁都没有过屯田地经验,王静辉一看两人的样子便心领神会的说道:“大宋立朝以来,历代大臣都没有放弃过屯田殖边地想法。最主要的两个方向便是河北诸路和西北的秦凤、永兴,这两个方向正是大宋强敌辽国和西夏的方向,朝廷原本是想靠屯田来满足边关战事所需要地粮草供应,就地取食。免去长途后勤供应之苦。以往屯田的时候,当地负责此事的官员无非就是简单的给厢军分配土地、种子和工具了事,但为什么最后会导致失败?关键的便是屯田土地地所有权不在厢军手里,等土地真正被开发成熟地的时候,此时朝廷便要跳出来。官夺屯田之事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前还是英宗赵曙当政的时候,就曾经多次询问王静辉有关裁减厢军的问题,王静辉知道自己实行的那些政策对于几十万的厢军而言还是杯水车薪,最见效地便是屯田。为此他也参阅了不少历代屯田的札子,发现这个屯田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失败者比比皆是,成功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对此王静辉也是十分疑惑。记得以前看三国的时候,曹操不就是靠屯田发家致富的吗?怎么在和平年代还这么费劲?!经过细致的研究才发现屯田得到士兵是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往往都是官夺屯田的时间屡屡发生,国家把这些屯田夺回来后,又不能妥善处理,最后还是荒废掉了事,要知道那些屯田的所在地都是兵战凶危的地方,普通老百姓就是看到那里的地价便宜,谁敢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耕种?! 
    王安石所问的问题正是屯田能否成功的关键,皇帝赵顼接到这个札子的时候也对土地所有权归厢军所有产生过疑问,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更何况为此要去说服中书的几位相公实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宋朝国家每年流向土地市场的土地份额是非常庞大的,这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如王静辉在楚州兴修水利所产生的淤田交给厢军开垦后,形成熟地那便是一等一的良田,在加上楚州那里缺少棉花、油菜籽等经济作物,市场价格极高。 
    不过皇帝赵顼最终还是被王静辉说服了,不过屯田试点的秦凤、永兴和河北诸路内的屯田地权归厢军所有,其他地方依旧采取老政策。这对于王静辉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让步了,条件便是海外贸易来弥补这一政策所产生的缺口,而他还要搞定中书政事堂的几位相公才可以,所以今天即便王安石不来找他,他也会到王安石的府邸里面去兜售。 
    “商人是趋利的,不过天下百姓也都是向往着好的生活,由此可见只要给百姓足够的好处,所行使的政策不难化为现实!学生以为以前屯田方式的重大缺失便是这地权不归开垦者所有,自然就无法调动厢军屯田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屯田失败也就在理所当然之中。厢军原本便是太祖太宗皇帝为了怜惜天下百姓而将贫民收入军中供养的一项善举,在国力强盛的时候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现在国家财政紧缺,无力供养这么多的厢军,简单的裁撤而没有给他们找好饭碗,那以后自然也会演化出新的问题。学生以为只要给他们土地,稍微支持一下,便可以无声无息的消化几十万厢军……” 
    王静辉不知不觉便开始朝王安石和司马光画饼鼓动了,在他看来,他原来生活的时空中。那场深刻影响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导火索不就是凤阳山村几个农民点起来地吗?正是这几个农民用最朴实的方法说明了一个道理:利之所向。现在厢军屯田的状况倒是多少和后世有些相似,王静辉要用土地所有权做诱饵,来推广厢军屯田从而达到顺利裁减厢军的目的。 
    司马光和王安石此时也在心中盘算着,王静辉的话已经说地很明白了,他们听后也觉得把土地所有权交给厢军可以极大的激发厢军屯田的积极性。不过正如皇帝赵顼所顾虑地那样,他们也比较心疼土地转让的收入。 
    “改之的想法还是好地,不过这每年出卖土地的钱也是大宋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如果将土地所有权交给厢军,那财政上难免要出现一个窟窿,这可不好补啊!”王安石在一旁说道。本来裁减厢军是一件好事。王安石在这方面也没有少下功夫,尤其是研究王静辉在楚州任上的所作所为,但才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得和驸马一样好,无论是邮政系统、工程兵。还是保镖、榨油、纺织联盟,这都需要天马行空般地设想。他王安石虽然平生以文章学问自负,但要是让他发明榨油机、棉纺机什么的,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高。 
    王静辉转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奏章,交给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打开一看那字体便知道这是驸马独有的“硬笔书法”,以前司马光曾经看见过,自驸马婚后,驸马和外界来往的书信、奏章等一切文字性地东西都是由蜀国长公主或是旁边的那个内侍来抄写的副本,像这样“原汁原味”的出自驸马亲自手书的札子是很少能够看到了。 
    这本奏章是王静辉在取得了皇帝赵顼在土地所有权的许诺之后,便开始对厢军屯田的各个要点地一个计划说明。王安石被人称为过目不忘,虽然和王静辉这个变态相比是个假货。但一目十行的本领是少不了的,他最先看完这本札子,看过之后连他也倒吸了一口气:不能不说这是一份庞大的计划,在这份计划书中,王静辉打算最初的五年当中要用厢兵屯田来消化三十万厢军,随后的二十年当中还要陆续在河北诸路和秦凤、永兴继续投入厢兵开垦土地屯田,甚至在北方屯田的同时,还要慢慢的将屯田的目标转向荆湖两路。 
    司马光和王安石两人心中默算了一下,如果照王静辉这本札子这么干下去,那大宋几十万厢兵还真不够用的!事实上王静辉考虑的不仅是厢兵屯田这么简单,他要在北方和西北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使得大宋南北粮食供需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便是北方屯田一旦成功,那以后和契丹与党项大打出手的时候,大宋不用为后勤付出沉重的代价,后勤需要尽最大可能在北方自己消化掉,还有便是减轻大宋运河的运输压力,分担因为自然灾害造成运河不畅而导致的风险。至于对荆湖两路的开发那是迟早的事情,“湖广熟,天下足”这个口头禅他还是知道的,不过荆湖两路自然条件现在还是非常恶劣的,属于官员流放区。 
    与司马光不同的是,王安石从这本札子中读出了另外的味道——厢军屯田的重点不是在河北诸路,而是西北的秦凤、永兴!第一个五年当中裁减的三十万厢军有二十三四万要用在这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这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举动,按理说有韩琦的奏章,厢兵屯田的重点应该在河北诸路,但王静辉却把重点放在了西北,这到底是为什么?! 
    司马光也看完了这本札子,有些忧虑的说道:“改之,如果真的能够按照这本札子顺利执行成功的话,那对大宋来说自然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不过你在文中写到不仅要把土地的所有权给厢军,为其提供种子和工具这也都罢了,但还要提供耕牛等牲畜,那这厢军屯田还没有见到结果的时候,朝廷要为此花出一大笔的启动资金才可以。现在朝廷财政刚刚有所好转,这么做可能会使以前的财政盈余全部搭进去也不够啊!” 
    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话倒不是很在意,在他看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