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构来专门镇压反对的声音,这一切都让王静辉生出一种无力的感觉,只能尽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听天由命了。
不管怎么样,治平元年腊月颍王赵顼还是将王静辉的意见和英宗皇帝做了详细的说明,英宗皇帝非常赞成王静辉的想法,并且称之为“老成之为”。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治平二年春,在商务印书馆的建筑中单独划分出了一幢二层小楼专门供朝廷派驻的官员办公使用,同他们在一栋楼中的还有商务印书馆报纸审核处的几名成员,他们共同构筑了商务印书馆的印刷作品的审查机构。
在赵顼上门来的第五天,王静辉的《岚山诗抄》完成了排版工作,曾掌柜也开始有点开封头号书籍供应商的派头了,一张贴子便把全开封的大小书商一网打尽:这次是自己的东家出书刊印发行,他当然会卖力。底下的书商从曾掌柜那里知道商务印书馆的后台大老板要出书,当然不遗余力:书写的怎么样先放在一边,这点儿面子还是要给的,就是书砸在自己手上了,也不能驳了大老板的面子,所以消息一放出来后,书商们订书的单子再一次淹没的曾掌柜那本来就不太高大的身躯。
治平元年腊月初五,开封大大小小的书商在同一天就统一口径全力销售《岚山诗抄》,这一次倒不是完全看在王静辉是商务印书馆的东家的面子上,是因为这些书商接到曾掌柜手中的《岚山诗抄》后,都知道他的东家王静辉就是这半年来在开封最火的词人后,对商务印书馆的敬畏更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更加坚信此书决不会亏本儿砸在自己受里,所以前后从曾掌柜这里订购了一万册,这个数字在大宋当时的水平看来是十分恐怖的,也只有像《论语》那样的儒家经典可以在第一版印制如此多的册数,当然开封本地的市场是不能够承担如此多的数量的,书商们早已经通过自己的渠道把《岚山诗抄》分散到各地,包括辽国的市场去了。最高兴的人还是曾掌柜和刘账房了,这种单行本的书籍发行价只有三百文钱,但除去几十文钱的成本后也是一笔小财。
《岚山诗抄》的刊印发行也把开封城中借用王静辉名头的无赖词人都一网打尽,只不过他们不知道王静辉本人比这些人更加无赖而已。王静辉个人的声望也随着这本《岚山诗抄》的发行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的那些书商的嘴巴,大家都知道王静辉比较具体的情况,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他的住址,此后他便知道二十一世纪那些歌星影星们的痛苦了,不过好在这个时代没有狗崽队,否则他绝对再也不会抄袭后人的诗词了。
自《岚山诗抄》发行以后,王静辉的平民医馆的门槛被前来就医的病人踏断后,也要经受慕名前来的读书人,他们都像看看这个新冒起来的绝代词人是否如传说中的怪兽一样长着三头六臂。王静辉一开始还出于对出名的兴奋感见了几个,但后来他就被这些崇拜者给弄得厌烦了:自己还有好多事情没做呐,那有这么多时间来招呼这些慕名者?王静辉让管家将这些慕名上门来的学子统统以各种借口拒绝了。
王静辉来到这个时代后对古文和各种经史典籍都下了一番苦功夫,甚至能够从头到尾的背诵一些书籍,但这可不是宋朝词人从小到大那样熏陶可以比拟的,所以接见了其中几个慕名而来的访客后,王静辉可不愿意再在他们面前献宝了,这会要了他的命的。再加上接待访客的时间很长,而且这个朝代的读书人从骨子里面就有一种好空谈的性格,这使得王静辉感到非常的不习惯,所以干脆就避之不见的好。
不过事情的发展可不是王静辉所能预料的,人们见不到他没有关系,不过各种请帖可是云集平民医馆,王静辉翻开几个贴子后问旁边的管家王福:“我可以不去吗?”
管家王福说道:“这些都是按照你的意思从请帖中挑选出来的,除了一些有名的词人的请帖在这里外,还有一些我认为东家你最好去一趟的贴子,这些贴子里的人家可都是权贵,咱们不好得罪,不去可说不过去啊!”
王静辉听后心底直发凉: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怎么宋朝人的小资情节这么严重?请客吃饭不算,什么游园品酒的也来了,幸亏这是冬天,否则赏花郊游什么的也跑不了!“算了,得罪不起,那我就去露露面吧!”王静辉十分无奈的对管家说道。
虽然王静辉很不情愿,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宋朝像这种宴请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诗词书画上有所成就的人,这样的机会就更多了。这些志趣相投的文人雅士常在一起家中聚会,吟风弄月,挥毫泼墨,共同鉴赏主人家收藏的书画名作,时不时还谈禅论道,针贬时弊。当然也有些另类人物,如“官居京师十年不游权贵门”的著名画家李公麟,不过他也是驸马太尉王诜家中的座上常客,李公麟曾在著名的《西园雅集图》中描绘了苏东坡、苏辙、米芾、黄庭坚、秦观等十六人在王诜府中西园聚会的情景,另一位画家米芾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类似的记叙。西园雅集,后来成为历代画家常见的一个创作题材。
如果放在二十一世纪,王静辉对这种文人之间的聚会非常向往,但他身处这个时代却让他对此感到比较厌烦,毕竟再过几十年你们的老窝儿都被人端了,还在这里吟风弄月,不思进取,这使得他对宋朝文人的小资情节感到即羡慕又痛惜。
正文 第二十四章 赴宴
第二十四章
想到驸马都尉王诜,王静辉便想到了神宗赵顼的妹妹蜀国公主,自从两个月前赵顼告知他的真实身份后,那个一直以来跟随他的女扮男装的女孩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其实王静辉自己也不知道那个女孩到底是不是蜀国公主。英宗赵曙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夭折,二女儿便是蜀国公主,《宋史》上只是在列传上简单的提了下这个蜀国公主,连名字都未写上,王静辉猜测那个“赵予”也是假名。王静辉只是从她的年龄上判断她是蜀国公主,在加上史书上曾经提到神宗赵顼非常疼爱这个妹妹,在她去世后悲痛的连续几天都没有办法上朝办公,所以他判断能够让赵顼带出来玩的只有蜀国公主才有这个资格。
《宋史》上虽然对蜀国公主的描述仅仅是寥寥数语,但对她的评价却是很不错,还对她的一些生平做了简要的描写,这样的待遇相对其他宋朝公主来说是未曾有过的。历史书上对蜀国公主的评价最高的一项便是贤惠,甚至死后追为贤惠公主。从历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她是个非常顾全大局、无论是家孝敬婆婆还是处理王诜与皇家关系上顾虑周全,可以说得上是公主中贤妻良母的表率。另外她还是个才女,在与王诜婚后家中歌妓表演的词曲都是她写出来的,这点儿到是有点像曾布的老婆魏夫人一样,都是才女类型的。
对于王诜,王静辉对这个同宗的北宋大画家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不过史书中由于蜀国公主的缘故对他的评价可不是很好。据王静辉所知,王诜的家世很好,听闻他的祖先是宋朝灭蜀功臣王全斌。“难怪蜀国公主跟了他没有好下场,原来基础早在他的祖宗那里就和蜀国公主相克啊!”王静辉怪怪的想到。
王诜和蜀国公主的这段年龄相差悬殊的婚姻可能是在她的母亲高太后或是神宗皇帝赵顼本人来促成的,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段相差十年的婚姻,王静辉的所读过的书中没有说明,可能因为王诜和蜀国公主在历史上的影响太小的缘故吧。不过王静辉想在这段婚姻中她的老娘高太后可能是居功甚伟,他想赵顼该不会把他的亲妹子嫁给一个可以当他叔叔的家伙当老婆吧,放在王静辉身上他是决不同意的。
不过王诜作为宋朝的有名的画家当然也和苏偶像他们一样在个人私生活方面比较放荡,但他身为大宋驸马,更何况是赵顼最珍爱同胞妹妹的丈夫,更为过分的是在蜀国公主病重期间当着她的面与姬妾寻欢作乐,这就让王静辉对他有些不满了,也让他对印象中这个一身男装打扮的女子的命运感到惋惜。
王静辉坐在书案旁一边回想自己从史书中获得的信息,一边为这个温柔贤惠的蜀国公主感到叹息,这倒不是说王静辉仅仅凭几次见面就对蜀国公主钟情了,他只是对此有些惋惜而已。“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后,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恐,就不用怜惜他人了!”王静辉对着满桌子的请帖苦笑的想到。
管家王福是个八面玲珑的人,处理事情极为有条理,本来是李管事的人,但李管事见到王静辉在发迹后仍然乱糟糟的,正式住址没有住平民医馆也就罢了,毕竟平民医馆占地极广,房子也够多,但手下的人也是乱成一团,王静辉身边也没有个管家一类的角色替他分担一下,所以就把王福送过来作了他的管家。王福一开始不叫王福,是在跟随王静辉之后才改名的,他可是这汴梁城中的老油条了,对这里的情况知道的当然比王静辉多的多,在整理这些请帖的时候便可以看到他的办事能力来:万万不能拒绝的人都按照势力大小,身份高低将这些请帖依次排好等候王静辉的裁定。
王静辉虽然神经比较大条,但也读过很多史书,知道自己身无功名可得罪不起任何人。宋朝虽然与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相比其商业发展是最为宽松的,但并不代表商人的地位很高,从朝堂之上没有一个商人当官这点就可以看出来了,这可不比二十一世纪,商人是除了官员以外嗓门儿最大的,一个身负功名的书生就可以让自己好看。
王静辉来到宋朝后也不是打算当一辈子的乌龟的,缩在自己的平民医馆里就不出来了,他也渴望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结交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想看看这个时代的人是否如史书中所讲的那样,尤其是那些历史上有记载的名人。
从王福排列的请帖的顺序上,王静辉很快就知道自己要拜访的第一个人是谁了——东阳郡王赵颢。王静辉看到赵颢的请帖后就笑了笑:看来自己和这些皇室子弟可真的不是一般的有缘啊!这个赵颢便是英宗的次子,等神宗继位后就加封了昌王,英宗总共就四个儿子,老大早死,剩下的这三个儿子倒是非常团结,从史书上看这个赵颢是赵顼一母所生的亲弟弟,平生很喜欢读书,不结交大臣,和后世清朝的那些个阿哥贝勒相比,那可是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
东阳郡王赵颢的请帖是邀请王静辉明天到他的府第去参加一个诗词夜宴的,知道了这次宴会的目的后,王静辉就要开始做功课了。王静辉现在就是用脚拇指去思考也明白了赵颢的意思:无非是让自己这个大宋诗词新秀到他那里去“秀”一把,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是那么有文才。
想到这里,王静辉不禁“嘿嘿”的傻笑起来:这次你们可打错了算盘,你们可能还不知道我还有一个外号是“诗词批发者”吧!功课是要做足滴,想到现在是冬天,要是做诗词也无非就是“雪”和“梅”两种题材而已,想我中华堂堂五千年文明史,虽然你们知道前四千年,但后面这一千年里面关于这样咏雪、咏梅的诗词可以用箩筐来装,王静辉想到这里便可以联想到他们吃憋的样子了!
可能是老天都要帮助王静辉再次一举成名,晚上便下起了鹅毛大雪,雪纷纷扬扬的下了一个晚上直到第二天的早上还有零星雪花在空中飘舞。由于下雪,平民医馆里面的病人格外的少,王静辉看了看后便稍微嘱咐一下管家王福后便带上一个书童出发了。
他们是坐马车去的,尽管汴都的道路都是青石铺成非常平整,但王静辉乘坐的二轮马车还是一路上发出了杂响,这让他心中很不自在:二轮马车明显要比四轮马车差多了,现在我也有铁匠铺了,等那天有空闲就指导赵铁匠和他的徒弟们打造轴承和弹簧,把四轮马车做出来。
由于王静辉的平民医馆是在城西的平民区,距离赵颢的郡王府有好长一段路程,几乎要横穿半个开封城,所以等了好长时间,王静辉的马车才来到了目的地——东阳郡王府。王静辉将自己的名帖交给书童,当郡王府的门房接过名帖后还用了一种怀疑的目光来审视这一行人。王静辉看到门房的眼神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头似乎和开封富商的身份有很大差距,马车都是市面上非常普通的那种,和旁边那一溜儿装饰明显豪华的马车相比显得寒酸了些,怪不得这郡王府的门房用异样的眼神来看他了。
王静辉也不和这个门房一般见识,拿了一小锭碎银交给书童,让他和车夫到不远的茶楼里去喝茶等候他。本来王静辉还想带书童一起进去,但看到门房眼神中的异样后,便打消了这种想法,还是让他们到茶楼里去等他吧。
郡王府的建筑明显要豪华多了,王静辉在门房的带领下穿过银装素裹的园林朝宴会的地点走去,虽然大雪覆盖了园林,但他还是能够从中看到园林的规模是很大的。走了一会儿,王静辉跟着引路的门童来到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墙的拱门上面写着“梅园”两个字,他暗自想到这里便是好戏登场的舞台了!
进入梅园后,王静辉看到院落很大,里面种植着十几棵梅花,株株形态各异显然是郡王府中的园丁辛勤的结果,参加宴会的人也很多,大约有二三十人的样子。“看来考官的阵容这是非常强大啊!”王静辉心中有点担心了,但很快便镇定下来:开玩笑,逼急了老子我就来个通杀,以后这一千年里面读书人要是听到我王静辉的名头,都不敢再以“梅”、“雪”为题材写诗作词了!
由于王静辉的装束比较特别,所以刚进梅园便显得有些突出,门房如唱戏般的高声宣布王静辉到来,此时梅园中的众人都停下说笑,目光齐刷刷的指向了王静辉,这种待遇让他生出差点儿掉头就跑的念头。当然在座的都是名家雅士,马上就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了,各自又进入了自己原有的状态。
不过王静辉在这一瞬间还是认出了一个人,那个人很年轻,装束也和他差不多都和厅中众人不一样没有带帽子,不过王静辉的头发是整整齐齐一条青丝带绾好捆紧,而他则是一头散发直披到后腰。这样的装束在王静辉所读有关宋朝的史书中只有一个人——王安石的儿子王雱。
正当王静辉细想王雱的事迹的时候,两个年轻人走了过来:“王兄,你终于还是来了!”
王静辉一眼就认出他是颍王赵顼,那他旁边的这个和他有点儿相像的年轻人肯定是赵顼的胞弟东阳郡王赵颢了。王静辉一弯腰向他们行了个礼说道:“颍王殿下,多日不见,身体可安好?”
前一段时间赵顼的身体不好头痛病又犯了,虽然王静辉以前赠给他的一些西药对于止痛非常有效治标不治本,但也极大的减少了他的痛苦,所以他又来到医馆请王静辉看看。自从王静辉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对于他的身体也格外的关注起来。历史上这个神宗皇帝随着执政的时间长起来,他的政治手腕也越来越成熟,比刚当皇帝的时候稳重多了,可惜的是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劲。如果他能再活上十年,虽然不见得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但也可以等待下一任皇帝长大,就不见得会出现哲宗时代太后垂帘听政的状况,北宋的历史也会出现变数。
刚巧王静辉让人到四川采购的银杏叶到了,王静辉便把银杏叶交给赵顼,告诉他银杏叶的产地,让他坚持每天把银杏叶混合到茶水中一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