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电影巨匠 >

第236章

电影巨匠-第236章

小说: 电影巨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无疑是推翻好莱坞传统流行趋势的做法,却迸发出了难以置信的迷人魅力。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秒钟,施特雷洛就运用一种小角度强烈光线照射下的局部高亮和大面积阴影的强烈对比,制造出一种剥离现实的虚幻感,熟悉的场景却流露出一种疏离的陌生,流动的镜头和不疾不徐的推进,营造出茫然迷失的焦躁感,当所有人都在疑惑着‘电影为什么迟迟无法进入状态’时,事实上,每个人早就已经置身于施特雷洛构建的世界中。

电影里每一个镜头的光线变化都具有深意,从克鲁斯与施特雷洛两个角色碰面开始,角色之间对抗、合作、疏离、纠缠的每一次情绪变化都可以在镜头的流转之间寻找到蛛丝马迹,正义与邪恶的对峙、黑白灰三色的混淆,在光影变幻中完美地与剧情结合在一起,恰到好处的对白和适如其分的空白更是将张力推向了极致。

‘借刀杀人’的出现无疑是对过去二十年来类型片在视觉风格方面渐渐走入死胡同的一次变革:它继承了约翰·吴、昆汀·塔伦蒂诺式的暴力对撞,却加入了只有在艺术电影里才可以看到的细腻光线塑造和独立于传统之外的美学选择,电影最后一场飙车戏,没有任何一个车外全景,全部都是车内的主观镜头和特写镜头,却制造了二十一世纪以来最劲爆的飙车场景。

它运用特殊的场面调度方式将演员的表演简化、细化,同时深化、风格化,改变了类型电影里对人物内心套路的勾勒,不仅捕捉到了表演爆发的瞬间,而且将方法论的迷人魅力发挥到了极致,电影里克鲁斯与施特雷洛的三次车内对话,仅仅只是依靠表情和台词的碰撞,却勾勒出了令人着迷的情节张力,还有混沌大爆炸般的思想风暴。

它大胆地打破了灯光运用方式,抛弃了犯罪商业电影至关重要的‘现实性’,用天马行空的光线塑造、画面质感、镜头组合方式和简明扼要却存在感极强的音效,将观众从意识形态上带离了现实,进入一个介于虚幻和现实之间的混沌空间。尤其是出租车在洛杉矶的主干道上行驶的画面,迸发出一种畅游于宇宙的恢弘和壮阔,将电影画面演变成为了油画艺术。

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电影以一种近乎艺术呢喃般的缓慢节奏,贯穿全程的慢镜头调度和快速剪辑,彻底打乱电影的原本节奏,却营造出了难以置信的化学反应,让肾上腺素的爆发持续不断——保留了商业电影最迷人的部分——看似全程没有高潮,但扣人心弦的紧绷张力却延续到了最后一刻,戛然而止的结局效果更是直接让人瞠目结舌。

毋庸置疑的是,‘借刀杀人’是一部更加成熟,也更加出色的作品,可以窥见施特雷洛试图将商业和艺术高度结合的野心。”

赞扬,还是赞扬!哈维尔没有使用任何直接的称赞,却以最敬佩、最详实的方式将自己的崇敬表达了出来,在博文的最后,他如此写到:

“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专注去欣赏的作品,不是因为它太过难懂,而是因为施特雷洛将一个复杂深刻的主题包装在一个简单直白的外壳之下,观影结束之后,引发的头脑风暴才是电影最成功的地方。距离观影结束已经过去了四个小时,但我的思绪依旧没有沉淀下来,我仅仅只能记录下我作为一名观众、一名摄影师的观看,却没有办法记录下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和反思。

今晚,我将第二次走进电影院,静静地欣赏这部作品。”

这篇博文刊登时,是一个万籁俱静的时刻,凌晨四点,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梦乡,即使是派对动物们也都因为酒精的关系而陷入了昏迷,只要少数游戏爱好者们依旧在网络上奋斗着,这严重影响了博文的点击率。

在最开始一个小时内,点击率只有可怜的三百八十。

可是,伴随着朝阳的降临,人们缓缓苏醒起来,哈维尔博客的访问量开始缓慢爬升,八点时,点击率已经突破了五千。与此同时,雅虎社区关于“十二罗汉”的讨论似乎也进入了最为炙热的时刻,转眼之间就突破了六十万,但却没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其中,相反,这篇讨论帖点击率增高之后,回复率却在下降,与哈维尔博客形成了一个反差。

十点,哈维尔撰写的这篇博客已经吸引了两万点击率,并且回复数量也已经将将突破了一千。在此之后,势不可挡,截止到十二月三日晚十一点半时,博文点击率达到了彪悍的三十万,并且回复数也突破了两万,再一次引领了网络热潮。

从数据上来说,雅虎社区“十二罗汉”的讨论帖完爆哈维尔关于“借刀杀人”的博文,但制造出来的效果却是颠倒过来的——福克斯电视台的娱乐新闻引援了哈维尔博客,对“借刀杀人”展开了报道,同时,“纽约时报”也选择将这篇影评刊登在报纸上——哈维尔不是以专业影评人的身份,认识以权力博主的身份——即将于明天发行。

哈维尔对“借刀杀人”不仅仅是赞誉有加,完全可以说是推崇备至,这一点,从首映式的自由访问环节就可以窥见了;而让人意外的是,早早离开的罗杰·埃伯特对于电影也是赞誉非凡,这位重量级影评人第一时间在网络上发表了自己的影评,直接将“借刀杀人”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如此格局着实是人们所没有料想到的,超过六十万点击率的参与,“十二罗汉”没有能够引爆话题;反而是仅仅依靠哈维尔和罗杰两位权力博主引导话题的“借刀杀人”,却在悄无声息之间成为了核心焦点!

第403章 灵魂震撼

作为当今全美最具影响力的影评人,罗杰不仅在芝加哥太阳报拥有自己的专栏,同时还走在时代的前沿,创建了属于自己的个人影评网站。

不过,一般来说,罗杰会先为“芝加哥太阳报”撰写专栏简评,第一时间让读者看到影评人对全新上映电影的反应;相对而言,作为新鲜尝试的网站,更新则会滞后许多,罗杰会筛选出值得评论的电影——要么是大烂片,要么是大佳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撰写一篇详评,而后在个人网站上更新。

这一次,罗杰却出人意料地,率先于十二月三日上午十点在个人网站上发表了详评,如此反常的行为刹那间吸引了所有媒体的目光。

“正义和邪恶要如何选择,似乎每个人都会说,选择前者,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是在施特雷洛的电影里,似乎这个选择永远充满了疑惑。

冷静而缓慢的镜头犹如在深夜海面滑过的鲨鱼,沉寂之中的危险气息让人心惊胆跳,危机四伏却无法发现蛛丝马迹,只能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看似松散实则紧绷的气氛布满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如影随形地贯穿整个观影过程,就如同坐在副驾驶座看不见的幽灵一般。这就是‘借刀杀人’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整体印象,但显然,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惊喜远远不仅于此。

一般来说,商业类型电影往往都会选择标准的三幕式结构,开头、主体和结尾。但在这部电影正式开始之前,前两幕都已经发生了,而整部电影正是关于第三幕的,如此新颖大胆的结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使得故事主干变得十分单薄,冲突的营造也会变得十分困难。

‘借刀杀人’讲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文森特是一名职业杀手,他需要在这个夜晚杀死五个目标,他选择了出租车作为交通工具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命运的安排下,麦克斯成为了他的司机。

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之下,施特雷洛再次做出了大胆的选择,跳过了执行任务的劲爆场面,也跳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模板套路,选择了以文森特和麦克斯二人之间的对峙贯穿整个‘第三幕’,将这部商业类型电影带到了全新的高度。

选择文森特和麦克斯,施特雷洛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出自他本人笔下的剧本在人物设定方面又一次带来了新意,文森特代表了邪恶,但麦克斯却不是正义的代表——检察官安妮代表了正义,而麦克斯则代表了介于正义与邪恶之间的中立派,同时,也是社会的普罗大众。

文森特似乎是一名典型的罪犯,冷血、残酷、暴力、可怕。他将杀人当做自己的工作,谈笑风生之中就可以扼杀一条生命,手上沾满血液之后却手捧花束扮演着好朋友的角色,他用‘卢旺达’的悲剧来为自己辩护,将杀戮讲述的稀松平常,彷佛仅仅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谋生手段。

安妮则是社会标准意义的执法者,正义、坚定、睿智、强势。即使面临着诉讼的巨大压力,她也丝毫不愿意放松,紧绷的神经以最高规格要求自己,日以继夜地工作,只希望能够通过正确的法律手段伸张正义,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事业、一项义务。

但有趣的是,穷凶极恶的文森特却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孩子,母亲的死亡、父亲的酗酒、寄养系统的放弃,一点一点扼杀着他性格里的人性,眉宇之间的落寞和脆弱在最后时刻撕开了破绽;宛若英雄的安妮则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精英,自我感觉良好之余还带着一丝高傲,可是在面临真正危机时却手忙脚乱——甚至以洛杉矶警局为首的‘支持者’们还总是姗姗来迟、判断错误、根本帮不上忙。

正义不是想象中的正义,邪恶也不是传统意义的邪恶。这是剧本的第一个暗示。

麦克斯是一个中立的普通人,保守、胆小、规矩、谨慎。他怀抱着梦想,但却从来不敢实现,只是絮絮叨叨地挂在嘴上,寻找各种借口,然后碌碌无为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消磨着自己的生命,一方面羡慕着别人,一方面又害怕做出改变,最终只能是埋怨自己、埋怨他人、埋怨社会。平庸,这就是麦克斯的特色,可是他却成为了左右故事走向的关键人物。

扮演所谓‘英雄’的不是英雄,这是剧本的第二个暗示。

电影没有将笔墨集中在正义与邪恶的纠缠和对峙上,反而是先后将正义、邪恶分别与中立关进了一个狭窄的封闭空间里,考验着人性,也拷问着社会。

当正义和邪恶同时出现时,我们要如何选择?我们应该选择正义;但我们会如何选择?我们会选择自己。

麦克斯意识到文森特是职业杀手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转身离开,甚至多次要求文森特寻找另外一名司机。这可以解读为求生本能,但同时也可以解读为逃避本能——他在试图逃离,逃离执行正义的机会,逃离打击邪恶的责任。这不是在谴责麦克斯的行为,而是在陈述无比简单的事实:当面临选择时,我们总是选择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英雄漫画、英雄电影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我们渴望着有人来拯救自己,而不是自己拯救自己,更不是自己执行正义——因为,我们没有超能力。

因为自身难保,所以只能选择逃跑;因为难以对抗,所以只能选择回避;因为生活艰辛,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因为梦想遥远,所以只能禁锢自我……因为没有时间,因为没有精力,因为家庭羁绊,因为财政困难,因为生活压力……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因为’。这不仅是麦克斯的选择,也是社会生活里大部分人的选择。

然后呢?

因为危在旦夕,所以只能正当防卫;因为身不由己,所以只能损人利己;因为社会现实,所以只能迎高踩低;因为梦想伟大,所以只能牺牲他人……

再然后呢?

因为朝不保夕,所以只能以命换命;因为走投无路,所以只能亡命天涯;因为利益至上,所以只能抛弃良知;因为食不果腹,所以只能生吃人肉……

这也恰恰是文森特和麦克斯对峙过程中的核心焦点,文森特为自己的杀人行为套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世界每天都有人在死亡,即使不是他杀的,也会有其他人杀,反正仅仅只是死了一个陌生人而已;更何况,这个世界上背负着血海般的杀戮罪恶的不是他,而是那些挑起战争的势力。

但隐藏在真相背后的,仅仅只是利益,又或者仅仅只是空虚。这,是一个‘为什么’,而不是一个‘原因’;这,就是罗生门。

这是剧本的第三个暗示。

这让我不由想起了‘上帝之城’,那是一部出色的电影,毫无疑问。施特雷洛曾经在那部电影里探讨了一个很深刻也很现实的话题:到底什么是罪恶,又是什么导致了罪恶?

但‘上帝之城’并没有给出答案,只是留给观众进行思考;而这一次,他在‘借刀杀人’之中进一步展开了探讨,只是他依旧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忽略的不仅仅是一座上帝之城,还有一座洛杉矶,还有一座介于洛杉矶与上帝之城的非现实空间。

当然,在文森特和麦克斯的纠缠过程中,麦克斯遵从了内心道德的驱使,选择了正义,与邪恶展开了对抗——这也是整部电影唯一符合商业类型电影的正面价值取向,但有趣的是,电影的结尾再一次带来了意外。

不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也不是正义与邪恶同归于尽,而是中立与邪恶的双双毁灭,正义的微弱光芒被禁闭在了光影构建的囚牢里,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表面看来,这似乎与‘上帝之城’结局里阿炮的走出去相印证,即使暗无天日,但终究可以捕捉到一丝希望;但事实上,这与‘上帝之城’截然不同,因为存活下来的正义奔向了茫然的未知——在缺少证人支持的情况下,这起案件已经没有了胜诉的可能,所有调查又一次回到了起点,死去的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和一个无辜者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邪恶似乎取得了胜利。

结合剧本的三个暗示,然后重新回忆起电影碎片,文森特和麦克斯两个角色之间的数次对话,意味深长、引发深思,不仅展现了中立人物在面对危机时的挣扎和困惑,同时还带出了一个尖锐的真相:在利己主义、利益至上面前,人们的价值观无比脆弱,由善变恶仅仅只是眨眼之间的事。

因为恐惧而选择了逃避,因为自保而选择了冷漠,因为孤独而选择了疏离,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变得疏远而冰冷,这使得每个人似乎都为犯罪找到了合适的理由,正义和邪恶之间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不清,那么……下一步呢?

因为犯罪,所以犯罪?

这又让我们回到了最开始的问题,‘正义和邪恶要如何选择’,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的选择吗?又或者说,我们真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吗?

从‘上帝之城’到‘借刀杀人’,施特雷洛探讨了一个深刻而重要的真实社会问题,然后留下了一个问号,留给我们慢慢思考。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震撼和反思,不会随着电影的结束而消失,相反,这才刚刚开始。”

第404章 形势颠倒

罗杰的这篇影评视角颇为独特,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对电影的结构、拍摄的手法等理论角度进行剖析,而是抛开了所有形式框架,深入电影的内涵,展开了分析讨论,他不仅对“借刀杀人”赞不绝口,更是在文章末尾表示,“这是‘七宗罪’以来,最出色的犯罪电影,迷人而神秘,精彩而深刻!”

这篇名为“‘上帝之城’之后……”的影评,直接就将这部商业电影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令所有记者刮目相看。

诚然,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节奏控制和场面特效,吸引票房才是王道,从来没有人关注电影的内涵;但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始终是每一位电影创作者的最高追求。

当所有人都把“借刀杀人”当做一部商业电影来对待时,罗杰却挖掘出了这部作品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