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秋雨梧桐叶落时 >

第19章

秋雨梧桐叶落时-第19章

小说: 秋雨梧桐叶落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在我们这一辈看来,对于祖国的优秀文化,那些早就被历史肯定了的东西,你就不要去随便推翻它。这种风不能让它滋长,这是一种学风。历史上有定论的东西,你没有根据地随便推翻,随便乱讲,这种风气一滋长,那还有什么东西不能推翻的呢?    
    劳:譬如说,苏东坡写了一首《赤壁怀古》,据现在考证下来,他当时是把嘉鱼赤壁当成黄州赤壁在那里怀古了。但不管怎样搞错了位置,我们还得承认《赤壁怀古》是一篇好文章啊!(金按:《赤壁怀古》是一首词,主持人不经意间可能把它跟苏轼的《赤壁赋》混为一谈了。我下面的接茬儿也有这个问题。但一词一赋,一人所作,而且都足以流传千古。临场对答,小小疏漏,也许是可以原谅的吧!)金:对,这是千古奇文,妙文,但这是两码事。因为他是怀古,怀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战争,而这场战争所在的地点呢,有几种传说,这还在争论之中,它并不影响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他的怀念。这是不一样的。现在余先生是篡改了史料,来证成自己错误的观点,完全没有那回事。    
    劳:余先生自己也一直在强调,他的文章其实是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看事情。余先生的读者也一直觉得,他们看余秋雨的书,并不是为了进行专业的学习,无非想要从书里得到一些领悟,得到一些思考,他们并不在意书里一些非常冷僻的文史差错。那您觉得您现在像对待历史书籍一样来对待这些散文作品,需要这么苛刻吗?金:不,这不是一般的散文。我对他那些写得好的,比如我在前言里说过,他那些写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的散文,我就非常喜欢,一读再读,特别是他写的王元化先生,还有那位张可老师,我读了好几遍,很感人的。但是那些所谓从大文化角度进行思考的历史散文,就不一样了。你谈到的是我们许多人都熟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苏轼、苏东坡谁不知道啊?王安石谁不知道啊?李白、杜甫谁不知道啊?还有那个乌台诗案,大家都知道。那么这里边,你东一个错,西一个错,一多多起来,怎么收拾啊!我觉得,这是学术界,也是我们大家都感到非常痛心的,也是非常可悲的事情。余先生这些书,大家都称之为学术散文,文化大散文,历史散文,不是一般的散文。    
    劳:但它也不是对历史作专门考证研究的历史学术作品。    
    金:我觉得余先生最大的毛病,就是你没有把握的事情,写了以后怎么不去查一查?这词典一查就是嘛!那么你留点神把它写写准确。我写稿子,写好了起码读三遍。有的文章排出来,还得自己认真校对。    
    旁白:金文明担任编委的《咬文嚼字》月刊创刊于1995年,该刊物曾经挑出许多名家作品中的差错,包括王蒙、叶辛、沙叶新等,但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引起轩然大波。金文明在自己的书中写下尖锐辛辣的打油诗赠给余秋雨,而余秋雨也对金文明参与编写《辞海》、《汉语大词典》的身份提出质疑,因此有人认为双方提出批评以及对待批评的态度使得原本是一次学术性质的探讨,有些变了味道。劳:《咬文嚼字》也咬过其他的许多名人,为什么《咬文嚼字》会专门瞄准那些名人来下手呢?    
    金:就是考虑到他们社会影响比较大,倘若一般人,譬如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写了别字,马上指出来让他改正。这个名人书里出了一个错,人家去纠正他,他就会说你错了,名人怎么会错?人家是拿这种观点来拒绝对名人的批评的。因此,我们《咬文嚼字》这本杂志在全国的影响,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它的影响力大家相信的。劳:现在你们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叫“咬嚼派”,您是怎么看的呢?金:“咬嚼派”,这是我们的光荣。因为“咬嚼派”大家都知道,不是去咬你的肉啊!余秋雨讲,你不但咬文,而且咬人了。他还讲我好像要咬到他毛孔了,这样我就顺着他的话说,不但要咬到你的毛孔,而且要咬到你的骨髓,还要咬到你的灵魂。大家知道,这是比喻用法,是咬你的书、咬你的文嘛!    
    劳:您本来呢,是希望大家可以在学术上有一次探讨,有这样一个出发点,但是为什么从现在的形势来看,大家的争可能已经超越了学术探讨的范畴。    
    金:这个应该讲余先生不够冷静,这要怪他了。一个,你回应太快了,你至少要等我的书出来看一看,他不,他就看报纸上登的几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是那样简单的问题,我还会写这本书吗?那真是笑话了。结果看了以后,凡是能够坐的问题,他全部回避了。他就抓了一个认为可以驳的,像“致仕”啊,还有冼夫人嫁给冯宝的年份来进行反驳。    
    劳:您觉得您自己的措辞是不是也有问题?因为余先生也提出,您是不是咬得太大张旗鼓了,如果您用一种商量的口吻来说的话,是不是余地会更加大一些?    
    金:这个应该是。但对媒体,我当时有点招架不住。媒体在报道上恐怕也是有些缺陷的。    
    劳:您是希望……    
    金:当然,我希望稍为说一下,有个金文明写了这么一本书,从学术上引用了多少史料,对余先生提出一些意见。这样也就可以了。他们一定要概括成“咬”。我又没有用“咬”,我只是“逗”,没有“咬”啊!而且是引的一首古诗啊!我还说明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余先生如果仔细看一看,不去听那些媒体的话,他也许不会……结果他啪跳出来,而且跳出来很不好的一点,就是转移方向。劳:这种从学术探讨演变为一场有关人品的争论……金:他有责任。劳:你呢?    
    金:我责任至少要少一点。因为媒体炒了以后,我没有办法。劳:您觉得自己其实也是有责任的?这样的局面是您当初写这本书的时候希望看到的吗?    
    金:不希望看到。我也是为了增加一点可读性,有些地方写一首打油诗啊,挑逗一下,这个有的。    
    劳:从客观上来看,您的这本书炒得很厉害,卖得也很好。因为你们的争执,反而更加有销路了。    
    金:更加有销路这个不能怪我,我就怕别人讲我靠他出名。我比他大十岁了,我还要什么名利?我选择的职业就是编词典,终身编,现在还在编。我用不到什么名利。我的名利都有了。在我的圈子里,我已经很有名了。……我一生都是以淡泊名利自律的,你看我把心思都放在买书、读书、做学问上去了。    
    旁白:金文明在上海出版界工作了30多年,生平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读书,家中藏书25000多本,曾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之一。1996年退休后,咬文嚼字成为他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任何一个学者、作家都不可能严谨到可以不犯任何错误。其实,金文明本人也是如此。但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回避过错误。金文明还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天与余秋雨达成和解。    
    劳:您刚刚讲到,您在写每一本书之前,您至少会复核三遍以上。其实在看您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也发现有一些问题,比如在198页上,您写到香港科幻小说家,就是写卫斯理的倪匡时,您把“倪匡”写成了“任匡”。为什么您自己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金:对,对。这个问题,我已经老实跟读者交代了。我说这是我的一个知识的盲点,因此我看了三遍没有看出来。结果书出来以后,是山西书海出版社一个印刷厂小青年,书装订好了以后,拿在那里看,一看,他知道的,他们这些青年同志熟悉倪匡、卫斯理,马上告诉责任编辑,责任编辑马上打电话给我,说:金老师,怎么回事情?我说,啊呀,糟糕了,我不知道,我是从电脑上照搬下来的。我说我马上公开检查,我请《新民周刊》、《上海新书报》在有关报道中要特地加上一段,这是我知识的盲点,我说我没有发现是一种完全正常的现象。(金按:不应说“正常”,应该说“必然)但对这个错误,我不能原谅自己,因此我要在这里通过你们,告诉所有的读者,同时向倪匡先生深表歉意,再请山西书海出版社在第二版印的时候,马上加以改正。    
    劳:您查阅得这么仔细,又复读了三遍,而且这本书还是一本专门挑刺儿的书,但是里边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差错,会有一些知识上的盲点。那么,为什么您觉得您这样的错误是正常的,而余秋雨的书出现差错就是不可原谅的呢?    
    金:因为我们的差错,是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按照国家规定,差错率不得超出万分之一。他的问题太多了,他不是一个两个。我现在说的100多个,有的朋友说,你再打掉一半,就算他50个吧。他这两本书是445000字,也超过了万分之一,属于不合格的产品了。劳:这么多年,做的一直是挑刺儿的工作,有点像是……    
    金:啄木鸟!人家讲我是语林里的啄木鸟。啄木鸟,虫子见了很怕的,虫子被它一叼,就吃进去了。但老百姓呢?园林里的主人呢?他们非常欢迎。所以你说不痛不痒,大家都看着不谈,是,好好先生,皆大欢喜,天下太平……我要做的文章太多了!所以我不想在学术以外的问题上牵扯太多的精力。我讲过了,我在晚报上回答了,下面余秋雨如果不再说了,我也不说了。    
    劳:您呢,其实说白了,说到底,您还是秋雨先生的读者……金:对,是他的热心的读者。    
    劳:您想过要跟余先生有个直接的沟通吗?    
    金:我现在不想。等他态度有所转变,到那个时候咱们可以见面谈,甚至还可以成为朋友。但是我现在不能这样做。他首先要有个诚意,愿意听意见,愿意在行动上有所改正。劳:那您希望有一天能跟他握手言和吗?    
    金:我希望有这一天,我是非常希望的,毕竟余先生写过一些美文,而且在普及传统文化历史方面,他也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7月17日,《上海壹周》发表记者尘喧日前对我采访后撰写的文章《金余之战何时休?》    
    ,转录如下:    
    一本22万字的《石破天惊逗秋雨》,指出余秋雨散文存在的126处文史差错;一场有关学术与炒作的讨论,是否会影响作为《辞海》编纂人之一的金文明的生活? 金余笔战何时休?  文。尘喧    
     68岁的金文明,这辈子打交道最多的就是辞书了。    
    他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那些印满字的纸张,末了,只是在编委栏里留下一个名字,那也多半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会留意的地方,他曾经参与《辞海》编纂,曾担任过《汉语大词典》编委,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总编辑,1996年退休后被聘为复旦大学出版社特约编审,《咬文嚼字》月刊编委。    
    至今,他已经写了180余篇咬嚼的文章,被他“咬”过的作者有钱钟书、李国文、邵燕祥、董桥等,但除业界人士外,知道他名字的人并不多。直到今年夏天,金文明这3个字忽然成了各大报刊杂志文化板块中出现最频繁的字眼,原因全在于《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本22万字的书指出了余秋雨散文中126处文史差错。 说我靠批判名人暴得大名?    
     名人出错远比名人出书要吸引众人的眼球,更何况还引起了笔战,当事双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三部 初“战”上海第22节 “金文明VS余秋雨”

    一些网站还专门辟出了版面做“金文明VS余秋雨”的专题,整个事件更成为文学论坛中最热门的帖子。在一家网站,记者就看到在“你对金文明‘逗咬’余秋雨怎么看?”的调查中,有888人参与了投票,认为《石》书确实指出了余秋雨文史知识的“硬伤”的人占总人数的45。6%;认为是金文明借名人炒作自己,暴得大名的占24。3%。    
    “说我靠批判名人暴得大名?我已经68岁了,我还要什么名?我选择的事业就和出名无关。欧洲有一个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被判处了死刑,不要处死他,可以让他去编词典。编词典是一个苦不堪言的事情,没有名利可图。”    
    在金文明14平米左右的书房里,房间的3面墙从底到顶都是书架,放满了书。在这次笔战中常提到的《汉语大词典》摆在随手可及的位置。    
    坐在书堆里的金文明脸上毫无倦意,虽然在接受采访的前一天晚上他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台湾的远景出版集团买下了《石破天惊逗秋雨》的版权,要赶在香港的书市时出书,“繁体竖排版,必须要重新整理”。    
    在“台湾版”的书中金文明又加进了16000字的长序,并增补了4篇文章。采访过程中他的外孙女有时会过来问一些字,她在替金文明做一些打字的工作。    
     夫人成了“秘书”    
     金文明生活素来很有规律,晚上12点睡,早晨8点起床,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太多其他方面的爱好。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还经常会骑着助动车跑书店。    
    “这几个月来除了工作量变得更大了,生活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记者问道。    
    “电话一下子多了很多。”他回答,自6月26日余秋雨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回应文章后,第二天早晨,金文明就接到了三十多个电话。    
    “朋友们都很关心,为我抱不平,在看到余秋雨发的文章时,我自己倒不是太生气,但我一个上了年纪的朋友非常气愤,差点晕过去。这个月经历的事情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周围朋友的支持。”他还说,现在朋友已经成了他的眼睛,外面有什么最新的言论都会找来告诉他,儿子也会把网站上的一些文章打印出来拿给他看。    
    在采访过程中,不断有电话打到金家,有电视台的人约喝茶,也有报社的记者约采访。    
    据说就在前一天,金文明才在上海卫视录了节目,最近他还要飞去北京一家电台接受采访。    
    一个整日钻在辞书里的人突然之间就成了焦点人物。    
    “他是个不懂得拒绝的人”,金夫人心疼地说,“太累了,我劝他回掉一些,但他总觉得不好说出口。”从6月开始,金夫人就成了他的“秘书”,每天都要代他接很多的电话。    
     真理掌握在我手中    
     “我不希望外面再炒下去,大家最好都能静静地看我的书。”对于这次笔战,金文明对记者谈得最多的还是他书中的内容,一些外面的言论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心情,“有些报道中说我很气愤,拍案而起,事实上你看我很平静,真理掌握在我手中,所以我有信心。”金文明现在每天都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以上。复旦大学出版社要出《中华汉语大词典》,由他任主编,组织了二十多个人编写。因为《石》书引起了风波,进度已经被耽误了月把时间。    
    现在,金文明家里客厅的沙发上、柜子上都放着书,大部分是文史类的。记者在书堆中发现有《金庸文集》,问他平时看武侠小说吗?他答,小说是不大看的,虚构的成分太多,自己更喜欢知识性、历史性强一些的书。他因此喜欢高阳的历史小说,觉得他写得比较有味道。    
    闲暇时,他还爱看李连杰、成龙的电影,甚至收集了全套的《警察的故事》,“我崇拜英雄。”金文明为人十分直爽,说起话来,中气很足,说到激动处会坐直了身板,原本隐匿在暗处的脸被光线照亮了,这时你会觉得他像一支射出的箭。    
    


第四部 北上津、晋第1节 《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