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403-跨越雄关 >

第11章

5403-跨越雄关-第11章

小说: 5403-跨越雄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跨越雄关》 赤水奇兵毛泽东将计就计,三渡赤水引敌西进(2)

    事实证明,毛泽东力主不进攻打鼓新场是非常正确的。当红军主力向打鼓新场运动,准备打击黔敌犹禹九部的时候,在打鼓新场附近,不仅有周浑元和吴奇伟纵队,还有孙渡和郭勋祺纵队。如果红军当时贸然向黔军进攻,面对的将不是黔军一个纵队,而是蒋介石在黔的大部分兵力——三个纵队。只要红军进攻一开始,就有迅速被敌人主力合围的危险。毛泽东及时制止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调回了正向打鼓新场前进的红三、五军团。    
    毛泽东虽坚决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却也一直在寻找着新的战机。当时,黔军王家烈为保存实力,退避不战。周浑元退至鲁班场,构筑工事,坚守不出。蒋介石要求周浑元了解红军真实企图后,“方可大举”,要求吴奇伟到鸭溪后,“不可随意轻进”。当时,红军东有郭勋祺纵队,西有周浑元纵队和黔军,东南有吴奇伟纵队和湘军一部,西北有滇军孙渡部。蒋介石一面回避红军的运动战,一面不断缩小对中央红军的包围圈,步步为营,迫使红军与他们打阵地战、堡垒战。红一军团三次在长干山附近调动敌人,敌人均伏而不出。敌我双方相持在遵义西南的大山之中,虎视眈眈,大有一种大战前沉寂而又紧张的气氛。敌人的包围圈在逐步缩小,红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为了打破僵局,军委和毛泽东果断决定,挥师西南,集中兵力,向鲁班场敌人主动发起进攻,以打乱敌人的部署,使我军争取战略主动,迅速脱出重围。14日,前敌司令部通知各军团:“我野战军决心以全部力量于明15日绝不动摇地坚决消灭鲁班场之敌,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转移整个局势,各军团应立即完成一切作战准备。”    
    鲁班场,是一个仅有百户人家的小镇,位于仁怀县南面距县城23公里处。东、西、北三面环山,东为海拔1400多米的摩天岭,西有突兀的马鞍山,北部是参差起伏的山峦,南面则是约五公里长的山间开阔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从鲁班场到茅台渡口约20公里,红军三渡赤水的大路,需经过鲁班场附近。毛泽东所以不打打鼓新场而选中了鲁班场,也许就是因为已有了三渡赤水跳出包围圈的战略构想。其实,在决定打鲁班场之前,红军就已派出工兵部队和小分队先期到达茅台渡口,夺取和控制赤水河上游的渡河点,并架设了两座浮桥。    
    在鲁班场,敌驻有周浑元部三个师八个团的兵力,他们比红军早四天到达这里,占据了有利地形,并强迫老百姓伐木砍树,修工事,挖战壕,筑了70多个梅花形碉堡,还用藤条、荆棘缠绕成一道道“土铁丝网”作为屏障,守备森严。    
    15日晨,红军除九军团在坛厂作总预备队外,分成两路行动,以一、三军团主力及干部团为右翼队,五军团及三军团一部为左翼队。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位于鲁班场西侧桃花寨一线,二师在一师南端的团标寺附近;三军团和五军团各一部迂回到鲁班场西南的茅坝一带,三、五军团主力进入鲁班场东南的摩天岭。各部进入指定地点后,奉命向鲁班场守敌发动进攻。    
    战斗一开始就很激烈。红一军团第一师的一个团和第二师第五团,与敌第五师二十七团、三十团、三十七团,在白家坳和团标寺进行的战斗最为激烈。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利用敌人砍伐的大树作掩护,用马刀砍断敌人“土铁丝网”冒死冲锋,敌人抵挡不住,节节败退。红五团一个连一直冲上白家坳山头,攻克敌碉堡。在团标寺,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地向敌阵地冲去,与敌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双方短兵相接,整个山头半人深的灌木、野草几被踏平,部分敌人投降。    
    15日中午,红军主力向鲁班场敌阵地全面猛攻,战斗更加激烈。红军趁敌在鲁班场南端野战阵地工事尚未构筑完毕之机,发动猛攻,迫敌撤回阵地。三团军一部随即占领敌阵地侧面高山,使守敌受我火力瞰制。    
    在双方鏖战之时,敌机飞来助战。敌机在步兵白色标志的指引下,向红军阵地狂轰滥炸,猛烈扫射,压得红军抬不起头,伤亡不断增加。后来,红军战士也脱下白衬衣摇晃,弄得敌机敌我难分,不敢盲目扫射。    
    激战持续到当晚20时,还未能解决战斗。军委和毛泽东果断决定撤出战斗。在这场战斗中,红军毙伤俘敌1000余人,但自己也牺牲480人,伤1000余人。红军攻打鲁班场是在一种特殊条件下进行的战斗,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包围圈,为了通过鲁班场,实施三渡赤水,寻求新的机动而进行的一场战斗。攻打鲁班场时,红军实行三面围攻,给敌人在南面留了一条退路,意在调动敌人,迷惑敌人,而不是与敌人死打硬拼。如能调动敌人离开堡垒阵地,则在运动中消灭之,如敌人不出,也有利于红军及时转移。这一仗,主动权始终掌握在红军手里,红军想打就打,想撤就撤,行动自如。撤退的时间和路线也是预先筹划好了的,显得很有章法。鲁班场战斗,红军采取了走中有打、打中有走,退中有进、进中有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真假结合、可真可假的战术,机动灵活,为红军三渡赤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在遵义徘徊到向鸭溪地区移动和投入鲁班场战斗,毛泽东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指挥红军在晕头转向的国民党军队之间快速穿插。结果诱使蒋介石犯了一个错误:把兵力调集到黔西北地区来了。这时,毛泽东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形成了一个重要战略构想:从茅台三渡赤水,进行全军佯动,把敌人引向川南,而后再出其不意地秘密四渡赤水,折返贵州,南渡乌江,调出滇军,然后直插云南,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争取主动。    
    红军撤出鲁班场战斗后,于3月16日进占茅台。位于赤水河东岸的茅台镇,当时约有几百户人家三四千居民,以出产茅台酒而闻名中外。这里有三家较大的酒厂和许多家庭酿酒作坊。茅台酒名不虚传,战士们在茅台镇外就闻到了扑鼻的醇香。这里土豪家里坛坛罐罐都盛满了茅台酒,红军没收了土豪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下一些外,都分给了贫苦老百姓。会喝酒的指战员,大都品尝了茅台酒的美味,不会喝的也装上一壶,作舒筋活血之用。    
    在茅台渡口,原有一座铁索浮桥,但已被敌人破坏了。红军工兵部队迅速修好了这座浮桥,加上已在离茅台渡口不远的珠沙堡和观音寺渡口架设的两座浮桥,红军已具备渡河条件。    
    3月16日18时,军委颁发了《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规定:“我野战军决于今16日晚和17日12时以前,由茅台附近全部渡过赤水河西岸,寻求新的机动。”干部团陈赓、宋任穷为全军渡河司令员、政委。    
    16日晚至17日中午,中央红军大摇大摆、从从容容地渡过赤水河,再次来到川南。这次渡河实际上是一次绝妙的全军佯动,因而,不仅不怕敌人发现,而且还要专门做给敌人看。敌人的飞机果然发现了,他们飞来骚扰,并如获至宝地迅速向蒋介石报告红军西渡赤水河的情报。


《跨越雄关》 赤水奇兵毛泽东挥师四渡赤水,妙计频出(1)

    毛泽东挥师四渡赤水,妙计频出;蒋介石步步就范,连呼“上当”    
    中央红军突然三渡赤水,大出敌人意料。进入古蔺县境后,红军又立即由红一军团派出一个团向古蔺县城方向前进,继续伪装主力西进,公开摆出要北渡长江的姿态,以进一步迷惑蒋介石,而大部队在附近山沟森林内隐蔽集结,待机行动。当佯装主力的这个团虚张声势、大摇大摆地来到镇龙山时,与驻守在这里的原川军魏楷部的廖九甫团相遇。廖部毫无戒备,红军发动突然袭击,敌人未作有力抵抗,即逃之夭夭。这一仗,更使敌人加深了红军将北渡长江的印象。    
    3月16日至18日,敌机把侦察所得红军三渡赤水前后的情况向蒋介石连续作了报告,蒋介石果然中计,断定红军必然西进“无疑”。于是,他急令中央军及川、滇、黔军速向川南古蔺地区合力“进剿”,严令各部加紧修筑碉堡工事,紧密封锁。3月20日晚,蒋颁发电令给部属打气,称:“以如许大兵,包围该匪于狭小地区,此乃聚歼匪之良机。尚望防堵者,务在封锁线上,星夜并征集民工,赶筑工事,以筑碉堡为最善,尤须严密坚固,并与友军确取连防,使无间隙可乘。并另控置兵力于相当地带,准备迎头痛击,……剿匪成功,在此一举,勉之勉之。”    
    红军的全军佯动奏效了,蒋介石的注意力被进一步吸引到川南古蔺来了,各路大军继续向川南、黔西北推进,并加强了长江的防守,以阻截红军北渡长江。    
    就在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川南杀奔而来的时候,中央红军已经做好了四渡赤水的准备。毛泽东在三渡赤水的时候,就已开始考虑四渡赤水方案。当时,军委首长们走过浮桥,进入一片小树林。在这里,他们摊开大比例尺军用地图,研究下一步行动。这时,见工兵连长王耀南走过来,毛泽东便对刘伯承说:“总参谋长,把那个事给他讲讲。”毛泽东所说的“那个事”,就是四渡赤水渡桥的事。刘伯承问王耀南:“你知道太平渡、二郎滩架的桥还在不?”王耀南答道:“据了解,还在。”刘伯承立即命令王耀南:“你派几个得力的人速去太平渡、二郎滩,如果桥还在,留几个人把桥看起来,并把情况向我报告。”王耀南派了六七个人去侦察,回来后向刘伯承汇报说:“国民党军队还没有到那里,地主武装也不敢动,老百姓自己把桥看起来了,桥都是好好的。”刘伯承嘱咐王耀南带上几十个人抄小路赶到两个渡口,对几座浮桥全面进行检修。王耀南立即对工兵连进行分工,留一部分人在茅台渡口维护浮桥,他自己带一部分人赶往两个渡口检修浮桥。    
    3月20日,也就是蒋介石向调集川南的部队发布“剿匪成功,在此一举”的电令的同一天,军委发出指示,“我军决定东转经二郎滩、林滩之线渡赤水河”,命令一军团立即派出两个先头团,带全部工兵连,于20日晚和21日上午夺取太平渡、林滩两渡河点,并各架两座浮桥,还要求红一军团留一个团在镇龙山,继续伪装红军主力,向古蔺游击,迷惑敌人。    
    20日17时,军委要求各军团首长坚决、迅速地组织渡河,并特别强调“事前不得下达,以保秘密”;同时,发布了《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指出:“我野战军决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折而东向,限21日夜由二郎滩至林滩地段渡过赤水东岸,寻求机动。”    
    毛泽东指挥打仗,最善于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因而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搞得敌人晕头转向。三渡赤水是公开的,是不怕敌人知道的;四渡赤水是秘密的,是不让敌人知道的。红军这次东渡,组织工作非常严密细致,真正做到了“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于21日晚至22日上午全部渡过了赤水河,神不知鬼不觉地再次重返黔北。    
    蒋介石的各路大军正纷纷向古蔺前进,而红军却秘密地与敌相对而行,一下子跳出了蒋介石苦心经营而尚未完成的包围圈,把他的几十万大军甩在古蔺周围和赤水河沿岸地区。红军已到达遵义、仁怀中间地区,而敌人的辎重物资还在源源北运。红军已全部东渡赤水,进入黔北了,而薛岳还在其军情通报中称“共匪大部尚在镇龙山、铁厂”;龙云也继续命令各部“聚歼该匪于叙(永)、(古)蔺以南,赤水以西,毕节、仁怀以北地区”,“防匪盘旋西窜”。红军东渡赤水后已经三四天了,25日,龙云仍然命令各纵队将红军歼灭于“铁厂、镇龙山、石宝寨、大村间地区”。26日,薛岳还在判断红军从古蔺“续行西窜成分居多”。这充分说明红军四渡赤水的行动是非常秘密、神速与奇妙的。红军战士讥讽敌人的愚蠢:“你们好好去封锁吧,再见了!”    
    三渡赤水的佯动,骗得蒋介石深信不疑。    
    现在,中央红军已经四渡赤水,主力正在秘密南下,蒋介石还蒙在鼓里,毫无察觉。    
    蒋介石错误地认为,歼灭红军的机会终于来了,因而决定亲临前线指挥。3月24日下午,蒋介石带着夫人宋美龄、私人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以及顾祝同、陈诚、晏道刚等人从重庆飞抵贵阳,一行人洋洋洒洒,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这天,贵阳街市到处悬旗结彩,一派升平景象。蒋介石此行是要告诉人们:红军已经被他的军队紧紧地围在川南,他将要在这里坐待决战的胜利。所以,一到贵阳,他便喜不自胜地向他的党政军要员训话:“共匪已是强弩之末,现今被迫逃入黔境,寻求渡江地点未定,前遭堵截,后受追击,浩浩长江俨如天堑,环山碉堡星罗棋布。”在他看来,红军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困境。因而他当众宣布:他此次来贵阳,就是要收紧对已陷入困境的红军的包围圈,一举将其歼灭。    
    蒋介石在贵阳的行营设在乐会巷毛光翔的住宅。在这里,蒋介石以战场指挥官自居,撇开“追剿”军总司令龙云和前敌总指挥薛岳,亲自下命令调动部队。    
    从这时开始,毛泽东与蒋介石在赤水地区的这场直接较量进入了高潮。毛泽东妙计频出,蒋介石步步就范,好一番精彩绝伦的斗智斗谋!    
    蒋介石坐镇贵阳。毛泽东针锋相对,也挥师南下,兵锋直指贵阳。    
    为了再给蒋介石一个错觉,毛泽东又出奇兵。3月24日,他派红九军团伪装红军主力,分抵习水的李子关、良村、兴隆场,“示形”于东北。与此同时,红军主力向南突破敌人的遵(义)、仁(怀)封锁线。25日,军委要求各军团赶快通过遵、仁一线,向南寻求新的机动。军委并要求“各军团应乘月夜运动,在白天飞机活动时间,则区分各分队成梯队,伸长距离,加意对空伪装,逐段前进,黄昏进入宿营地,并要加强政治工作,使指战员努力争取南下先机”。


《跨越雄关》 赤水奇兵毛泽东挥师四渡赤水,妙计频出(2)

    红九军团一路大造声势,散布红军将攻取仁怀的消息,迷惑敌人。27、28日,军委连续发电给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指出:“我野战军主力决南移寻求机动,而以九军团暂留现在活动地域,钳制周吴纵队,以配合我主力作战”:“九军团今27日到甘溪后应即移狗坝西之马鬃岭,为九军团暂时活动枢纽,并于明28日晨起分两部,一向长干山,一向枫香坝,伪装主力活动,特别要注意自己侧卫警戒与封锁消息”:“须在马鬃岭西北路上摆放露天红标语,路侧放烟火扮炊烟,散消息,伪装我军主力将在此地区诱敌向北出击而消灭之的模样,以便我主力借此秘密迅速向南转移”。军委并加派三十分队给红九军团,以加强他们与军委的通信联络。红九军团于马鬃岭分兵诱敌,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佯动,对于保证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胜,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红九军团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中,就以善于在外围作战中打游击,牵敌人的“牛鼻子”而出名,周恩来曾称誉他们是“战略骑兵”。在这次佯动中,“战略骑兵”再次大显身手。他们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