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表示目前父亲不在北京,请学校负责安装。学校按照他的意愿装好玻璃后把发票交给他,这时候他的父亲出现了,并随即做了几件事:第一步,嫌玻璃价钱高了,让孩子把发票带回交给老师(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父亲在把发票交给孩子时说了些什么)。第二步,要求见负责安装的厂家,围绕价格问题进行一番理论。第三步,要求重新开发票(据说能报销)。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计较,最后极不情愿地把这件事了结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不仅找到了该同学强词夺理的病根儿,而且孩子在全程经历甚至参与了这个过程后,“病情”只会进一步加重——这位父亲就是这样以自己的行为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浑然不知。多么可悲呀!
父母的榜样作用往往就体现在不经意间。
育英中学陈艳老师有一个6岁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一天晚上我打电话找陈艳,她的小女儿接的,告诉我她妈妈不在,我说:“请转告你妈妈,关老师找她,让她回电话。”当陈艳10点多钟来电话时告诉我,女儿已经睡了,睡前用汉语拼音加汉字给她留了个条,guan老师写成guang老师了,她猜可能是我。我听后非常感动,一来感动小小的孩子所具有的责任感,自己临睡觉前还不忘她人之托;二来惊讶她能够想到采用留言这种方式。陈艳告诉我,这不是她刻意去教的,而是她们夫妻二人经常用这种方式提醒、告知对方一些事情,女儿无形之中受到了影响——这是一种有益的影响。
还有一种不经意的影响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引诱孩子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一个天性单纯,本质淳朴的男孩子,在我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上语出惊人:“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学到的知识凭什么告诉别人呀?”——这是在讨论两种学习方法,一种是自己独立学习,另一种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说到它们的优劣,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和同学在一起学习可以互相帮助,有不懂的问题能够互相商量。就是这种意见激起了那个同学的不满,于是引出了上面那一番话。我心中暗暗不解,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刚上初一)怎么会有如此的想法呢?向他的班主任一了解,我找到了答案——妈妈的不良影响。一件事情足以说明问题:老师去家访,当着孩子的面这位母亲不无自豪地向老师炫耀:“您看我这个家的装修,全是我利用工作时间偷跑回来干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作为一位国有企业职工,以占了国家便宜为荣,还能对孩子有什么好的影响吗?可怜这位母亲,对孩子期望值颇高,对老师百般挑剔,却不知检点自身,没意识到“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最近《北京青年报》连载——寻找孩子的道德细节,引起了全社会的反响。借此机会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培养固然十分必要,但是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些道德细节我们成年人做得怎么样,家长们又做得如何呢?我组织初一年级同学讨论其中的一个内容:“吃完麦当劳你收餐盘吗?”两个同学的发言发人深省,一个同学说:“我每次都收,因为我妈妈从第一次带我吃麦当劳就告诉我要自己收拾,而且妈妈从来都自己收。”另一个同学则说:“我也想过要收,我妈妈不让。”显然,家长的道德细节给孩子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就我个人的所见所闻,曾经无数次地引发出我的感想:
当您带着孩子一起闯过了红灯,可能交警没有看见,
——但您的孩子看见了;
当您在禁止吸烟的场所吸烟,可能没有人干涉您,
——但您的孩子看见了;
当您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很随意地吐了口痰,
——您的孩子看见了;
当您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之际口无遮拦“无话不谈”时,
——您的孩子听见了;
当您很不礼貌地嚼着口香糖与人交谈时,
——您的孩子学会了;
当您收到别人的礼品甚至是贿赂让孩子去享用时,
——您的孩子已经被污染了;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近距离、最直接的榜样就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孩子身上的优点、美德是您给的;同样,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您也难辞其咎。
不都是孩子的错。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
通过众多案例得出上述结论后,我也曾对此有过质疑: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自身很优秀,无论个人品质还是学业和事业,都无可挑剔,但他们的孩子却一身的毛病,懒散、任性、不爱学习……父母一筹莫展,老师也备感困惑。“那么温文尔雅的父亲怎么有这么一个儿子?”“爸爸博士,妈妈硕士的孩子怎么就不爱学习呢?”看来孩子的品行优劣单纯从父母遗传和影响上找原因是不够的。
在一次我和正在人民大学哲学系读书的儿子交流时,儿子提醒我:“妈妈,你不要把影响和教育混为一谈,这是不能够完全替代的两个概念,家长本身很优秀而教育失败的大有人在。今天的家长哪个不望子成龙啊!哈佛女孩刘亦婷其实就是她父母亲遗传——影响——教育的一件成品。”随后他给我介绍了他大学同宿舍的一个“惊人相似”的现象(儿子原话就用了“惊人相似”四个字):他们宿舍共6个人,除他一人是北京的以外,另5位同学分别来自四川、湖南、云南、贵州,且都来自农村和贫困山区,但都是当地的状元或全村惟一的大学生。这并不为奇,人民大学嘛,作为名牌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没有点儿真功夫还进不来呢!儿子认为奇的是,这5位同学每人家里都至少有一位老师,或父亲,或叔叔,或哥哥。他们有的在村里乡里当民办教师,有的在山外面的大学里执教。儿子在和这些同学的朝夕相处中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给他们的影响就是两个字:质朴;而对他们的教育也是两个字:读书。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淳朴农民们深刻了解知识与命运的关系。可以说就是这四个字成就了这些孩子,了却了他们的心愿,而看似简单的四个字却比城里那些“为爱伤透了心”的父母们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与儿子的一番探讨,使我意识到,单纯说“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不是不对,但不完整,不全面,还应该补充一点:在孩子身上能找到家长教育的痕迹。于是一个观点在我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大量活生生的个案验证了我的观点。
不都是孩子的错个案一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
个案一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
张思宇,我所任教的北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上初中三年来先后担任班长、少先队大队长、学生会主席;获学校一等奖学金,区级优秀团干部,北京市三好学生。他的行为表现让老师们由衷地赞叹,让同学们发自内心地折服。张思宇本身并没有多聪明,但对知识的渴望使得他学习自觉性强于同龄人。与那些被动学习的孩子相比,他学得虽然辛苦却津津有味,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他喜绘画,练书法,爱读书,学摄影;是学校运动会二百米、四百米中长跑冠军;每日放学必踢半小时足球;利用周六参加人民大学小记者培训班并取得小记者证;除了他个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以外,班级工作井井有条,学校各项活动都少不了他的组织和参与;不管学习成绩多差的同学找他问不懂的问题,他都有求必应,耐心细致地解答。他的一身正气,他的多才多艺,他那永远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使我这个带了他三年的班主任在他的毕业鉴定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的好苗子。
这样一个好孩子,他的家庭背景却不尽如人意。父母在他上小学一年级前一个月离婚,张思宇从此离开了爸爸妈妈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人们都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或缺少关爱或更多的是溺爱,教育不容易成功,可是承担起家长责任的爷爷奶奶却用“高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导着张思宇在“做人”和“成才”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奶奶逢人便说“我们张思宇太幸运,上初中碰上了关老师”,而我却始终认为,张思宇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归功于他爷爷奶奶的教育有方。
张思宇来自一个单亲家庭,自打上学开始,他就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思宇的爷爷奶奶担心他缺少父母的关爱而走上歧途,于是,在思宇入学后不久,老俩口便召开家庭会议,“约法三章”:不管大人有什么过错,都不说给孩子听;不管有多么困难,也要给小思宇一个正常的“爱的环境”;品德教育要从“爱的教育”开始。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爷爷奶奶着实下了一番“苦功”:
首先让思宇能和他的母亲、姥姥一家保持正常的交往。
其次不让孩子恨自己的母亲,教育他爱自己的母亲。让他跟母亲那边正常交往,培养孩子宽容的品性。
主动与思宇姥姥家沟通,为了孩子的前途统一思想:溺爱不是正确的爱。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虽然思宇在法律上失去了母亲,但他并没有失去母爱。每到母亲节的时候,思宇都会记得问候母亲,平时母亲也会经常来看望他。周六、周日小思宇更是整天呆在姥姥家。爷爷更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导、教育他:成年人选择离婚是他们的自由,孩子不应该为此指责自己的父母。宽容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性。并且告诉他要尊重别人选择的权利。
童年的张思宇在爷爷奶奶的悉心教导下,并没有失去爱人、容人的能力和胸怀。这是“爱的教育”给予他的最宝贵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隔代人之间往往会毫无目的地溺爱。思宇的姥姥以前很溺爱他,思宇想吃什么,想要什么,他姥姥都毫不犹豫地满足他。自打爷爷、奶奶、姥姥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后,他们对思宇的爱变得“严厉”起来,处处要求他自立。他们认为孩子早晚总得自立,孩子的自立能力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培养,大了再培养就晚了,否则就害了孩子,孩子反过来也会恨家长。因爱成恨的事并不在少数。
爷爷奶奶从小就教思宇:“一个人只有自立才会受人尊敬。”在生活中他们也这样要求他。他很小就自己洗衣服。从小学开始,每天家里吃完饭都由他洗碗。开始他做不好,爷爷奶奶就有意识地鼓励他,培养他的动手能力、自立精神,让他从小就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愿意为别人服务的意识。
在学习上,张思宇小学时候的成绩并不好,天资也很一般,开始还老要人手把手地教。但爷爷奶奶意识到,这样会使孩子产生惰性,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其实只要有了兴趣,孩子自己就会主动钻研,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于是,奶奶就采取不同阶段树立不同目标的方法激励他。
比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数学成绩不好,奶奶就和他一起学习,一起做题,看谁做得快。小孩子就是这样,有人比着就有了劲头,想不通的问题就使劲想,逐渐地就会从量变到质变,说白了就是开窍了。奶奶一直采用这个方法,给予思宇精神上的动力,使他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大大提高。
这一方法十分奏效,渐渐地思宇学会了自己给自己定目标。比如下一次考试要考第几名、哪门功课在三个月之内要超过哪位同学,等等,名堂挺多,都是他自己制定的。在小学六年级时,思宇就以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的叔叔为目标,并和奶奶订了“君子协定”:在学习上要超过叔叔,至少也要赶上叔叔。
思宇的爷爷说:“给孩子树立目标这个办法特别好。现在思宇学习很有上进心。小学三年级以前他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可没有现在这么自觉。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和生活一样,都应该让孩子自立完成。学习毕竟是自己的事,别人代替不了。比如,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些文章、诗词要求背诵,通常老师都要求家长辅导孩子背课文,由孩子背,家长对照课文检查。而思宇的爷爷认为这个方法不好,就要求他自己背课文,背完之后默写在纸上。既然能默写出来,自然也就能背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自学的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的另外一条重要途径是鼓励孩子多看课外书。开始,思宇的爷爷奶奶为了引导他,经常给他推荐课外读物,像《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但他看没看进去、看没看懂,没法掌握,思宇的叔叔想了一个好办法:每次思宇看完一个章节或一本书,就让他给叔叔复述主要内容。如果讲得不对,就建议他再看一遍,看完了再讲,直到讲得大致符合书的内容为止。
随着课外知识的不断积累,思宇的精神世界日益充实、丰富。这使得张思宇对一些类似“追星”这样的社会现象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提起学校里“追星”的同学十分不屑:“他们层次太低。”这使爷爷奶奶感到安慰,但为了防止他由此轻视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就及时教导他:“追星是别人的自由选择,不要忘记宽容。别人有不足,要热心帮助,而不是嘲笑、轻视。”
现在很多孩子由于父母平常不注意教育,小小年纪就很自私,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现在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随着时代的进步,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是复杂系统中的一分子,人与人之间如果不合作是干不成事的。要合作成功就不能自私、自大。
思宇爷爷总结出了一个观点:人要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承载高远的理想,才能经受命运的磨砺,从而才能成就不凡的事业、获得生活的幸福。顺着这一观点,爷爷奶奶顺理成章地总结出一条品德教育思路:
千万别让孩子养成自私、自大的性格;而体谅他人、关心他人的品性,要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教起。
抓小节、细节是思宇爷爷奶奶的一大法宝。每到学校搞什么活动,比如要从家里带劳动工具什么的,爷爷奶奶总是很支持,还让思宇挑好的带。爷爷奶奶还经常叮嘱他,放学离开教室的时候一定要看看门窗、电灯是否关好了,帮助打扫卫生、帮助学习落后的同学等等。
另外,通过在一些小事上确定“不得不做”的规矩,强化他“心中有他人”的品格。比如,爷爷奶奶从小就要求他回家后一定要先说“爷爷奶奶我回来了”,出门要说“爷爷奶奶我走了,我到哪儿去”,等等。有一次他出门忘了打招呼,爷爷叫住他说:“还有一件什么事忘了做?”思宇马上意识到了,就说:“爷爷,我走了。”此后他只要出门就不会忘记跟家长打招呼。这不仅仅是礼貌问题,更是为他人着想——免得爷爷奶奶不知道他去哪儿了担心。
今天的张思宇正在育英中学重点班读高一,也许他在学习上不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在心理、品行、人格等方面我认为是最好的,是爷爷、奶奶高超的“爱”弥补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