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儒道至圣 >

第340章

儒道至圣-第340章

小说: 儒道至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在神罚之矛显现后,人族数十世家全力以赴,大多数世家早就开始准备,所以并不仓促,一切井然有序。
  外界已然天翻地覆,考房中的方运却浑然不觉。
  方运想了许久,终于开始用笔沾足了墨汁,缓缓书写。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在方运提笔写下第一句“六王毕”后,才气跃然纸面,一股无形的力量降临,隔绝方运与其他考房的考生,避免此文异象影响其余考生,但是,却不影响异象的力量向考房之外延伸。
  在方运书写的过程中,考房之外的考官和京城之内所有高文位的读书人陆续扭头看向考房,许多人面露喜色。
  “才气涌动如此之烈,至少是镇国之文!”
  “怕又是方镇国的杰作。”
  “等等,这才气的气息还在上升,再等等……”
  《阿房宫赋》乃是杜牧名篇,而杜牧与李商隐在诗人中并称“小李杜”,单论诗才,杜牧不如晚唐第一诗人李商隐,但杜牧诗中多有褒贬时政,其中的忧国忧民与济世之才则要超出李商隐。
  杜牧不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散文家,同时也是一位军事理论家,他曾为《孙子兵法》作注,位列为《孙子兵法》作注的三大名家之一,与真正的军事家曹操同列。
  此篇《阿房宫赋》内不仅蕴含一位诗人的情怀,还有一位军事理论家的学问,更兼一位忧国忧民的臣子之心。
  此篇散文先写阿房宫之华丽,再写宫中之人的奢华,第三段则开始议论秦朝之过,而在最后一段,则表达出自身的观点,爱民。并以此来警示当时和后世的统治者,不要只顾自己享乐而忽视天下百姓,否则必然重蹈覆辙。
  《阿房宫赋》紧扣“秦之亡”的主题,阐发“戒除骄奢、勤政爱民”之思想,乃是不可多得的赋体散文,在后世的评价中甚至超过汉代辞赋四大家之作。
  就在《阿房宫赋》成文几十年后,大唐轰然倒塌。
  在方运写完前三段的时候,纸张悄然浮起,纸悬于空,形成一种异象。
  在方运写完最后一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点睛之笔后,一个珠圆玉润的声音开始诵读《阿房宫赋》,形成第二种异象,声传万里。
  万里之内的所有人放下手中的事,静静地聆听,哪怕是那些不识字的人,也恭恭敬敬地对待。
  左相柳山原本坐于书房,与对面的计知白一同读书,静等月树神罚的结果。
  但是,在《阿房宫赋》声传万里后,柳山轻叹一声,缓缓起身。
  柳山终究是一位读书人。
  计知白也急忙跟着起立,虽然他心中有一万个不愿,却明白自己必须要站起来。
  “又是一篇传天下。”计知白小声嘀咕。
  柳山缓缓道:“不愧是方镇国,已然看出世家之患。即使外有妖蛮,世家多年的积弊依然难以改正,虽然离穷奢极欲尚有差距,但可说挥霍无度。此文明指秦朝,实指少数世家。”
  计知白心道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蒙家,蒙家在前些年横征暴敛,抢夺各家宝物,可现如今却被迫交出所有赃物,势力龟缩。至于其他世家虽不如蒙家过分,也有许多子弟顽劣骄奢却无人可制。
  计知白道:“他说是‘爱民’,也是警告世家要爱惜寒门子弟,恐怕,也有抱怨众圣世家没有全力救他之意。”
  “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此篇遗憾是有,感慨是有,甚至还有讥讽,但绝无抱怨。”
  “恩师说的是。”
  突然,天空传来纷纷叹息声,少数叹息中竟然带着哭音。
  “不好!”柳山面色大变,伸手从含湖贝中拿出一篇金光灿灿的大儒真文,急忙注入才气,就见大儒真文的金光笼罩整间屋子。
  计知白面色惨白,吃惊地道:“恩……恩师,这可是传说中的异象‘万民哀叹’?”
  柳山沉着脸点点头,却是说不出话来。
  “那……”计知白不敢说下去了,紧张地竖起耳朵。
  原府,刑部左侍郎原肃在书房里走来走去,忧心忡忡,今日他已经被圈禁,监察院和刑部正在联手彻查,一旦有了结果,就会让他上公堂。
  “早知如此,我就不该把方运送入虎囚狱!哪怕送入普通的监狱,也决不会到这种地步!可惜……咦?《阿房宫赋》?传天下之异象?除了方运,别人绝无可能作出。”
  原肃静静地听着,越听越惋惜,直到万民哀叹的声音响起。
  “完了……”原肃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本能地调动官印、文宝和文胆之力等所有力量来保护自己,但是,一声声叹息却穿过他所有的防护力量,进入他的耳朵,进入他的文宫,进入他的魂魄。
  “唉……你为何投靠左相与宗家,卖景求荣?”
  “唉……你为何把我屈打成招?”
  “唉……你为何……”
  一声声叹息带着质问,犹如一把把利剑直刺原肃的心脏。
  万民哀叹,就是亿万民众指着原肃的脊梁骨喝骂!
  “我错了!方运,我错了!求你宽恕我!我认罪!不要再叹息了……”原肃突然以舌绽春雷大声吼叫。
  原肃乃是翰林,全力使用舌绽春雷能声传千里。
  京城附近千里内所有人都听到原肃的惨叫。
  接着,一声清脆如瓷器摔碎的声音响起。
  书房中,原肃的文胆发出一声脆响,接着头颅砰地一声炸开。
  翰林碎文胆,声传三千里。
  不仅原府书房,学宫外,内阁中,各传出一声翰林文胆破碎声。
  啪……
  啪……
  短短几息的时间,共有三声文胆爆碎的声音出现,声传三千里。
  左相一党折损三员翰林。
  随后,十九道进士文胆碎裂声与五十三道举人文胆碎裂声响起。
  这些人无一例外,或是左相一党,或是康王一党,或是潜伏在景国的他国奸细。
  文胆碎裂者如此多,文胆受损或蒙尘者更多。
  左相府中,计知白咬牙切齿骂道:“方运这个大祸害!临死还拖人下水!”
  柳山缓缓坐回椅子上,心中一片茫然,此番打击太大了,最忠心的党羽中,至少三分之一文胆彻底碎裂,而那些普通党羽中,至少会有一半因此离心!
  若不是身后还有宗圣,他辛苦数十年建立的势力将和当年的阿房宫一样,付之一炬。
  “还好,宗圣还在。还好,他活不长。还好,还好……”
  左相突然感到无比疲乏。


第603章 始作俑者
  京城其他地方文胆碎裂声并不多,但景国学宫、皇宫附近和官员住宅区附近,密密麻麻的文胆碎裂声或轻微开裂声宛如鞭炮齐鸣,震得许多人还以为突然过年了。
  文相姜河川站在圣庙前,喟然一叹。
  “万民哀叹送方运,一人碎裂百人胆。当真国士无双。”
  其余考官静静地站在原地,无不为方运叹息。
  考房中,方运写完《阿房宫赋》后,闭目养神。
  《阿房宫赋》在悬浮许久后,慢慢下落。
  写完词赋,便是经义。
  经义首重破题,可问题是现在只有“秦”之一字,无题可破,还需要自己给自己出题。
  方运仔细思索,脑海浮现无数涉及“秦”的众圣经典。《诗经》中有《秦风》,都是秦国一地的诗歌,其中哪怕没有“秦”字,任何一句也可成为考题。
  《春秋》中涉及秦国历史,随便挑出一句也可成题目,至于其他众圣经典可以入题的语句数不胜数。
  方运眼前只看到无数的文字与语句乱飞,心中毫无头绪,越来越乱,总觉的这一句不错,那一句也可,可细想之下,都不好,一定会有更好的。
  方运这才明白一字题的可怕之处,经义考的都是众圣经典的内容,都是实打实的圣道,哪怕考场的举人文位低下,不能触及圣道核心,可本质上依旧是与圣道相连。
  若是有固定的经义考题,那考生只要思考一个道理,涉及的也只是一条圣道,可现在是一字题,涉及与“秦”有关的所有圣道,都要去一条一条思考,那所耗的精力简直骇人。
  “若是有选择困难症之人参与此次会试,怕是泪洒考房。”
  方运正想着,就见前方有一个举人沮丧地低着头,慢慢向考房外走去。
  方运仔细看了一眼,这人举人服十分新,看来是去年新晋的举人,文胆不固,必然是因为要选题目太多思维混乱,导致追寻圣道之心动摇,引发文胆震动,不得不离开考场。
  方运心中警惕,不再深入思考那些与“秦”相关的考题,而是学科举辅导书籍上的方法,用笔把适合自己的题目一一列出来,转化为文字,用眼观而不是用头脑去思考,最大可能避免思维混乱。
  会试是进士试的第一试,更可能是最后一次考试,方运没有丝毫的马虎,从《诗经》《尚书》《论语》等书籍把适合自己的题目一一列出,足足列了两百三十三道题目。
  “渭阳。”
  “晨风。”
  “黄鸟。”
  “车邻。”
  “秋,筑台于秦。”
  “晋侯及秦伯战于韩。”
  “秦誓。”
  “四饭缺适秦。”
  ……
  等写完两百三十三道题目,方运露出无奈之色,想选一个适合且有信心拿甲等的题目太难了。
  午间时分,一声柔和的钟声响起,方运抬头,就见一个大瓷盘自天而将,瓷盘里有热乎乎的饭菜,这是进士试与举人试不同的地方之一。
  方运吃完午饭,休息片刻,开始慢慢回忆曾经看到的经义辅导类书籍,然后开始慢慢回忆从秦国建国开始一直到秦朝结束的历史。
  会试足有三天,在写完《阿房宫赋》之后还有大半天的时间,方运也不着急,慢慢复习秦史。
  一直到深夜,方运也没有决定写什么,于是干脆上床睡觉。
  临睡前,方运还在犹豫,半梦半醒之际,方运突然想通一件事。
  “既然自题自考,何必去在乎考官意图?书写我应书写之经义即可!”
  方运想通一切,安然入睡。
  第二天一早,方运吃完早餐,再一次阅读那两百三十三道题目,手持毛笔,划掉一个又一个,但最后还剩三十余题目。
  方运开始第二轮筛选,看到“黄鸟”二字的时候,不由得想起举人试的时候经义考过《诗经·玄鸟》中的语句。
  《玄鸟》一诗是赞美商朝气象,而《黄鸟》一诗则是讥讽秦国的。
  《诗经·黄鸟》涉及到一个典故,秦穆公临死前,曾与臣子喝酒,喝到酣畅处,便说要与群臣同生共死,而当时秦国三位姓“子车”的大臣答应与秦穆公同生共死。
  这三位大臣是出名的良臣,正是在三人的辅佐下,秦穆公才放弃争霸中原,为秦国向西开疆扩土,为日后的秦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秦穆公死后,三位良臣连同一百七十四人,一起为秦穆公陪葬。
  此事并非是简单的殉葬,无论是秦穆公在玩狡兔死走狗烹的把戏,还是因为下一任秦康公怕重臣夺权,都导致三位良臣死亡,于是有秦人作诗《黄鸟》,哀悼子车三良臣,抨击秦穆公残暴。
  但是,方运身为现代人,心中想的不仅是殉葬的三位良臣,还想到了那一百七十四人。
  圣元大陆虽然已经不是奴隶制,但仍然有卖身契之类的存在,而且至今有殉葬制度,夫死妻子陪葬,主死仆从陪葬,除了读书人有权不陪葬,几乎没有人可以反抗殉葬制度。
  圣元大陆历史上有许多人反对殉葬制度,许多开明读书人也不再实行殉葬,但殉葬之事时有发生,尤其是为了谋夺亲族家产。
  方运想到这里,心中一颤。
  自己一旦死亡,必然会被封虚圣,那方家就是虚圣家族,哪怕自己没有子嗣,景国皇室也会从他的侄子中选一人继承虚圣家族。
  现在大量的宝物财物都在杨玉环手中,方家人不敢明着害杨玉环,但万一有人见财起意,暗地里用手段逼迫或刺激杨玉环自杀殉葬,这不是方运所愿意看到的。
  但是,葬礼制度乃是“礼”,而殉葬也是“礼”的一环,虽然许多开明的读书人不再实行殉葬,但却没有一个地位很高的人呼吁废除殉葬制度,最多是私下表示,没有形成文章。
  “就算是为了最后一次相助玉环,我也应该呼吁废除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更何况,我本就厌恶这种‘恶礼’!人之将死,岂能畏首畏尾!我眼观人族大势,废除殉葬是乃大势所趋,这种不人道的‘礼’,无人出手,那我便来亲自将其粉碎!”
  但是,在提笔的一瞬间,方运犹豫了,因为方运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而这句名言是亚圣孟子口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此句一直有歧义,无论是支持殉葬还是反对殉葬之人,都可以用孔圣这话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第604章 神罚降临
  此话最先记载源于《孟子》,乃是孟子引用孔子的话。
  支持殉葬之人,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说,第一个用陶俑代替活人殉葬的人,必然断子绝孙。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殉葬制度是周朝礼乐重要的一部分,孔圣既然提倡复古,自然也会支持殉葬制度。
  而反对殉葬的人则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反对殉葬,但却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解释是根据《孔子家语》的孔子原话,认为孔子提倡用草束成人形充当真人陪葬,若是利用和活人相似的陶俑陪葬,这种人的家族或国家必然覆灭。孔子认为连像人的陶俑都不应该陪葬,自然更不能拿活人陪葬。
  第二种解释是,第一个用陶俑代替活人陪葬的人非常仁慈,这种人难道就没有继承者吗?言下之意是这种仁慈应该发扬光大,必然后继有人。
  反对殉葬之人是利用“仁”来作证据,但支持殉葬之人用“礼”来当依据。
  无论是孔圣本人还是孔圣世家之人都没有对此话进行解释,倒是孟子引用此言的时候,认定孔圣反对陪葬。
  “礼”乃是圣道之一,但礼一直在变,无人可以把握脉搏,只有半圣才能以圣议的方式修改礼节,但修改的都是迫切需要改变的,殉葬制度一直没有被列入圣议。
  方运纵观人类历史进程,非常清楚,殉葬制度必须要废除!
  “那么,本次经义的题目,就以‘秦穆公杀三良’为题,废恶礼,扬仁义!”
  方运选好了此篇经义的题目,经义不是策论,策论可以细致讨论殉葬制度的利弊,但经义要把殉葬大而化之为恶礼。
  过了许久,方运决定用极为少见的“多破”之法,利用“仁”“忠”两个方面来破题。
  “仁者,知人之好生而恶死;忠者,知报国而非掘族之基。”
  此言是说,一个有仁德的人,理应遵循人的本性来做事,每个人都想要活着而不想死,殉葬自然是不仁的举动。而一个忠于人族的人,应该知道每个人都是人族的基石,害人族之基石,便是对人族不忠。
  方运心知,破题宜正、全、伟,忌偏、邪、急。
  第一句的仁属于正,中规中矩,但第二句直接抛出“殉葬就是在挖人族的根基”,则有些“邪”与“急”,下面一旦不能自圆其说,那整篇经义必然降等。
  方运在没写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