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历史分册 >

第2章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历史分册-第2章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历史分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位于王子何。 

     汉高祖刘邦尊呼其父为“太上皇”,是这一称呼的开始。之后,“太上 

皇”的称呼,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老皇帝主动传位其子,如宋高宗传位孝 

宗,孝宗传位光宗等。有的是儿子称帝,逼迫前皇帝老子引退,如唐肃宗称 

帝,迫唐玄宗退位。还有老子勉强让位给儿子,心中不愿意也不得不让出帝 

位,如唐高祖传位唐太宗。这些太上皇,因授受之际情况不同,各自境遇也 

不同。有的仍操持朝政,有的悠游度日,有的成为阶下之囚。历史上名副其 

实的有尊位有权势的太上皇,要算清高宗(即乾隆)了。他自恃“天威远震, 

武功十全”,宣称只做60年皇帝(因其祖父康熙做了61年皇帝,不敢超越), 

自诩为“十全老人”,在晚年大兴土木,修建宁寿宫,又刻了“太上皇之宝” 

的玉玺。85岁时,他正式当上了太上皇,但大权紧握,丝毫不放,直 


… Page 6…

                             垂帘听政的由来 



      “垂帘听政”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好几次。 

     最早的一次要算战国时期的赵太后。她能够听取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 

安君送到齐国为人质,求得齐兵援助,解了赵国之危。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皇帝。她在称帝前,也搞过垂帘听 

政。 

     宋朝有两个垂帘者。一个是北宋时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 

死后,神宗继位。神宗死后,年仅10岁的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宗之托”, 

以太皇太后的身分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她在恭帝即位时被尊为太 

皇太后,垂帘主政。 

     此外,与北宋对峙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圣宗即位时,以皇太后身分垂 

帘摄政。统治22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历史上的几次垂帘听政,以清代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间最长,其间两度 

引退,三次垂帘,前后达47年之久。 



                                太后的由来 



     太后是封建时代对帝王之母的尊称。始于春秋时的秦昭王之时。《史记·秦 

本纪》记载:“昭襄母,楚人,姓芈氏,号宣太后。”后列国诸王之母亦称 

太后。如 《战国策·赵策四》里的赵太后,为孝成王之母。《事物纪原·帝 

王后妃部·太后》说,汉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以后历代皆然。 



                              “公主”的由来 



     从战国时代起,帝王的女儿称“公主”。为什么呢?这里还有一个小小 

的由来。 

     中国古代民间出嫁女儿,是由她的父亲主婚的。但是天子的女儿下嫁时, 

皇上是不能主婚的。于是找诸侯中同姓的人去代替皇帝主婚,而且只有仅次 

于帝王的“公”才可以胜任。 

     到秦汉以后,即由朝廷里的“三公”主管这件事。所以,后来就称天子 

的女儿为“公主”。 



                              “驸马”的由来 



      “驸马”,就是皇帝的女婿,公主的丈夫,它是怎么来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 

制国家——秦王朝。他自称始皇帝。他经常出巡,每次出巡都前呼后拥,声 

势浩大。 

     在博浪沙 (今河南原阳),张良会同大力士阻击秦始皇,只击中副车。 

这一下使秦始皇吃惊不小。因此,在以后的巡游中,他乘坐的车辆常有变换, 

同时安排了许多副车。他还特地设了一个替身来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 

 “副车”上。从此以后,历代皇帝出巡时,都仿效秦始皇的作法,亲自选定 


… Page 7…

一个替身,而这个替身又大都是自己的女婿。因为女婿是皇室的人,不会损 

害皇帝的威仪和尊严,而且女婿总比其他人可靠;若万一发生意外,女婿又 

是外姓,死了也不过是一牺牲品,皇子是绝对不会去乘“副车”的。这样, 

由于皇帝的女婿常作为替身乘坐在副车上,跟随皇帝出巡各地,后来,人们 

就将皇帝的女婿称为“驸马”。 



                            “山呼万岁”的由来 



     山呼万岁亦称嵩呼万岁,是封建时代臣民朝见皇帝的大礼之一。据说, 

汉武帝晚年一次登太室山 (即嵩山),随从官员在山上听到有呼“万岁”的 

声音 (实有人为讨好皇帝趁机捣鬼)。武帝非常高兴,下令增建太室神祠, 

改太室山为“嵩高山”,简称“嵩山”,并将听到“万岁”呼声的山峰封为 

 “万岁峰”。自此,臣民们朝见皇帝,都要向皇帝呼喊三次“万岁”,同时 

要跪拜叩头三次,表示祝愿。这种朝见大礼,叫做“山呼万岁”,亦称“嵩 

呼万岁”。 



                        皇帝喜用“紫”字的由来 



     北京故宫称“紫禁城”,帝都的道路称“紫陌”,皇帝的诏书称“紫诰”…… 

皇家何以喜用“紫”字?溯其源,“紫”原指天上星宿。天上恒星中有三恒: 

紫微恒、太微恒、天市恒。紫微恒位居中央,太微恒和天市恒陪设两旁。古 

时,人们认为天皇是住在天宫里的,天宫当然在中央,故紫微恒以它居于中 

央的位置,成了古人心目中的天宫应在的场所。因此,天宫又叫紫微宫。人 

间的皇帝,自称“天子”,故人们以紫微恒星代称皇帝,使皇帝与“紫”结 

下了不解之缘。 



                              “黄袍”的由来 



      “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 

源于唐。黄色服饰在我国古代一直比较流行,唐以后,皇帝已不情愿自己和 

一般人同着黄袍了,唐高祖时就曾“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唐高宗时 

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一般百姓着黄衣仍然较 

多见。到了北宋时期,北汉与契丹南侵,赵匡胤率兵北征,960年,到陈桥 

驿时,众军士以黄袍加其身,拥立为帝,旋回兵汴京,正式登基,从而使黄 

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氏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 

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 



                            “政府”一词的由来 



     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政府”一词 

的本来意义并非如此。在唐朝,封建社会的各种体制已逐渐成熟,确立了负 

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决策机关的中书省,负责审议 

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 

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府” 


… Page 8…

是官署的通称,也即百官汇集之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 

吏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云:“政府”即政事堂。这大概是“政府” 

一词的最早出处。 



                                内阁的由来 



      “内阁”作为国家的最高决策机关和行政权力机关,创设于我国东汉。 

当时的内阁一是“参预机务”;二是在皇帝左右,为皇帝助手;三是品级较 

高,是协同皇帝总揽朝政的中央高级官署。 

     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在朝廷中的作用与地位日渐重要,又由于皇帝设置 

的容纳文人的机构多在宫廷内,“内阁”成了表示官衔的专用词。至明太祖 

朱元璋废除宰相职后,“内阁”之士由于能经常接触皇帝,到明成祖时,“内 

阁”便成为位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上的最高宰辅机构。 

     清初循明制,建立内阁。自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不再干预机务。宣 

统三年,将军机处并入内阁,设总理大臣,并以各部大臣为国务大臣,恢复 

内阁的形式,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六部的由来 



     六部是隋唐时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 

     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由曹渐变为 

部。至隋唐时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各部各司其职:吏部掌官 

吏任免、考绩、升降、调动等;户部掌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礼部掌 

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 

造、屯田、水利等。 

     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初废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地位更加 

提高。清末逐渐添设新的部,六部之名遂废。 



                               翰林院的由来 



     翰林院是宋、明、清等朝代的官署名。 

     唐玄宗时用文人为翰林待诏,撰拟文词。开元 (玄宗年号)末另设学士 

院,供职者称翰林学士,为亲近皇帝的顾问官。宋代设翰林学士院,主要职 

掌为在内朝起草诏旨,明代始将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正式 

成为外朝官署。清代沿明制设翰林院,掌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 

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所 

属职官如侍读、侍讲、编修等,统称翰林。 



                               锦衣卫的由来 



     锦衣卫是明代官署名,即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1382年设置。原为护卫 

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明太祖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刑狱,赋 

予巡察、缉捕权力。最高长官为指挥使,常由功臣、外戚担任。 

     锦衣卫所属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直接取旨行事, 


… Page 9…

用刑尤为惨酷。 

     明中叶后,锦衣卫活动加强,成为与东、西厂并称的特务组织。 



                             三宫六院的由来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是人们提到皇帝骄奢淫逸的生活时常说的一句 

话。 

     据考证,“三宫六院”实有其事。以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为 

例,以乾清门为界,南为外朝,北为内廷。内廷即是皇帝和嫔妃们生活起居 

的地方,范围从乾清宫一直到神武门。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坤宁宫是皇后 

的寝宫,在这两宫之间,有一个小殿叫交泰殿,以上总称为“后三宫”。在 

三宫的两边,有东路六宫和西路六宫。东六宫为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 

粹宫、景阳宫及永和宫;西六宫为储秀宫、翊坤富、永寿宫、长春宫、咸福 

宫及重华宫。因各宫均为庭院格局建筑,故总称“六院”,是嫔妃的住所。 

这些便构成了人们所谓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也很早就有了, 

但“七十二妃”并不是一个固定数目,而是对皇帝嫔妃众多的形容。据《礼 

记》记载。周朝的国王拥有“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 

御妻”,加在一起,竟达126个!葬在清东陵的康熙,也有四个皇后,三个 

皇贵妃,418个嫔妃、贵人、常在、答应等。 

     历代皇帝的后宫制度虽有演变,但皇帝的多妻制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是 

封建社会残酷压迫妇女的一大罪恶。 



                        “宦官”与“太监”的由来 



      “宦官”和“太监”在一般人的印象里,似乎是同一概念。这种理解是 

不够确切的。第一,最初的宦官不都是阉人;第二,“宦官”和“太监”, 

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同一概念。 

      “宦官”之称,古已有之。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 

称。东汉以前,充当宦官的并非都是阉人。“悉用阉人”,是东汉之后的事 

情。 

      “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辽代,指政府机构中的官员。辽代太府监、 

少府监、秘书监皆设有“太监”。元代因袭辽制,所设各监也多有“太监”。 

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到了明代,太监才和宦官发生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者必是宦官,但 

宦官却不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 

     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代开始的。因为清代将侍奉皇帝及皇族的宦 

官都冠以太监之称,所以,宦官便同太监混为一谈了。 



                             科举取士的由来 



     以科举取人才,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后,为了使各地的人才 

脱颖而出,采取了考试的方法。公元587年,文帝定制,每州每岁贡士三人, 

州县保荐贡士的标准是文章华美者。公元599年,隋文帝又以志行修谨 (有 

德)、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举人。这个制度,到了其子隋炀帝杨广执政时, 


… Page 10…

又有了发展。公元607年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即进士科, 

提倡文人以诗赋获取功名。 

     开科取士的制度在唐朝被巩固下来。唐太宗李世民规定学士和乡贡受吏 

部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 

等。其中明经与进士两科,为考生们所热衷。明经主要考帖经,进士主要考 

诗赋。由于诗赋的形式活泼,考生可以自由发挥,显示自己的才华,当时不 

少名人往往从进士登第而入仕途。故而,尽管明经科取士是十人中取一二, 

但考生仍然拥向进士科考场。 

     隋唐兴科举取人才,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一大进步。 



                            科举中武举的由来 



     武举制度始于唐代,是科举中的一部分。武则天时,为选拔武官而增设 

了武科。元朝没有实施武举。宋、明两朝实施武举制的情况在《宋史》、《明 

史》选举志部分均有记载。宋朝的武举一直实施到南宋咸淳年间。明朝的武 

举,自洪武年间至崇祯之末,200余年始终未断。武举殿试则是从崇祯年间 

开始的。清朝实施武举时间也有200年左右。 



                           “女状元”一词的由来 



     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妇女从无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当然不会有女状元产 

生,直至太平天国开科考选妇女,才有傅善祥考中女状元一事。但远在太平 

天国之前,便已有“女状元”一词流传了。早在五代十国时,蜀国邛州有一 

司户参军,名叫黄崇嘏,邛州刺史周痒见他丰采英俊,办事干练,爱他才貌 

出众,要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为妻。黄崇嘏作了一首七律,献给周痒,后四 

句云:立身卓矣青松操,挺志坚然白壁姿,幕府若容为坦腹,愿天速变作男 

儿。周痒见诗,大为惊讶,立即把黄崇嘏传来询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