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140章

大宋帝国征服史-第140章

小说: 大宋帝国征服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套流程从周兴殷亡时起便开始在九州大地上流传不论是开国还是继承每一任皇帝登基即位都要这般装模作样一番因此所有有份上表地臣僚将佐都在等待着赵瑜把表章掷还以便他们改个日期、换个抬头重新誊抄一遍然后再把劝进表交上去只是……东海王宫中地反应却出人意料赵瑜那里始终没有任何消息所有地劝进表都给东海王留中没有一份发还这场劝进大戏也就刚刚开始便因为主角地不配合而宣告中止
    “该不会大王不清楚该怎么做罢?”
    “怎么可能?!当年称王的时候,大王做得可是漂亮得很,哪一步都没缺啊!”
    “那大王今次为何不把劝进表发还?”
    “我怎么知道!”
    诸如此类的对话,在基隆城中公开和不公开的场合不断出现,几乎每一个有资格谈论劝进之事的官员都卷了进来,但只有两人例外到了最后,所有的文臣,所有的武将,都把目光集中在了这最关键的两人——国相陈正汇和枢密使赵文身上毕竟,在赵瑜保持着暧昧的沉默的时候,只有两位平日最接近赵瑜的重臣,才可以代表着东海王的意志
    不过陈赵两人却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完全不知多少双眼睛正紧盯着他们的反应
    献祭大典之后,陈正汇径自去了岛南巡视今年的春播情况民以食为天,尽管经历了对日作战消耗了大量粮草,东海的粮食储备仍能保证就算国中今年颗粒无收,依旧可以让近两百万国民填饱肚子,但粮食毕竟关系到一国命脉,耕战二策仍是与海上贸易并列为东海国的立国之本,今年的夏粮收获如何,是接下来的几个月,赵瑜和陈正汇最为关心的问题
    而赵文则催着今次参与征战日本的部门和营头,早点把战后的总结交上来
    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对于完善东海军有关动员学、后勤学等方面的军事理论,以及研究并解决军队因为长时间行军作战而带来的军心士气下降的问题,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
    一切如常
    令人纳闷的平静无波
    几日过去,终于有人忍不住主动起来
    卢安被领出东海相府的门厅时,心中是忐忑不安,在厅内等候的无一不是有品级的官吏,而他仅仅是被派
    的礼部尚书的管家,却不知为何被安排进了等候国相T7厅,甚至能第一个被唤入相府书房周围官员们带刺的目光,让他浑身不舒服
    穿过两重门廊,卢安跟在一名昆仑奴的后面走进陈正汇的书房东海国相此时身着一身宽松的道服,正安安稳稳的坐在书房之中阳光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窗,正正照在书桌之上一个十三四岁的小书童侍立在桌边,桌上摆着一部《论语》,一杯清茶水汽袅袅,而陈正汇则在慢慢翻着另外一册书
    卢安进了门后,大气也不敢喘,只和小书童静静的等在一旁,书房中的气氛让他不敢出言打扰而陈正汇似乎也没有注意到卢安进来,一页页的翻着手上的书册不知过了多久,他突然把书放下,抬头看了看卢安两眼,便举手示意书童将莫名其妙的卢管家领出了去自始至终,东海国相一句话也没有说
    晕晕乎乎的回到家中,卢安又被叫进另一间书房卢明德身边此时正坐了一人卢安认识他,那是刚刚进入户部任职不到两年的侍郎蔡对着卢、蔡二人,卢安一五一十的把陈正汇当时的举动述说了一通
    听完卢安的叙述,卢明德当即问道:“陈相公当时看得何书?”
    卢安立刻回道:“是《左传》!”
    “何卷何篇?”卢明德追问着
    卢忠皱着眉,苦思冥想,最终还是回忆起封面上的文字:“……应是《襄公》一篇”
    一旁静听的蔡突然浑身一颤,猛地扭头,与同样惊起的卢明德的目光撞在一起
    “‘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卢明德声音低沉
    蔡则同时道:“‘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也’”
    一丝笑意从卢明德和蔡的嘴角绽开,两人同时苦笑起来:
    “看来还要再等一阵子啊!”
    “是啊……还是要再等下去!”
    卢安一头雾水,他不知道两人其实说得都是一件事
    卢明德的一句出自《论语泰伯》,而蔡的话则载于《左传襄公》,都是讲的殷周交替之时,周国已有了压倒殷商实力,但文王姬昌仍对纣王保持着臣子的礼节孔子在论语中倍称其德,而在左传中,则言周文王之所以会统领背叛殷商的藩国继续服侍纣王,是因为明白时机未到的道理
    陈正汇在卢明德假借送礼而派来打探消息的仆人面前,在桌上摆了本《论语》,又翻看载有文王事殷故事的《左传襄公》一篇,其中用意自是不言自喻,至少卢明德和蔡已经明白了陈相国的苦心
    对于群臣的劝进,赵瑜保持沉默是逼不得已,同意固然不行,而驳回也会让百官更加兴奋,所以只能把奏章留中不发而陈正汇明白赵瑜心意,所以才会同样不发一言
    既然赵瑜看起来还没有当皇帝的意思,而百官之首的陈正汇也认为要再等待时机,卢、蔡二人自然要与赵瑜和陈正汇保持同样的立场随着两人把陈正汇的心意传扬出去,东海文官系统内的风波也便因此渐渐平静了下来
    至于军方,赵文则做得更为直接当陈正汇那里把文官安定下来之后,他便召集了台湾岛上的一众将领,直言了当命他们别再添乱接下来又给外岛的总督们发去密信,让他们先各自上一封劝进表表示一下心意,以防日后论功行赏时没份,不过他在信中说得最多的,还是要求总督们安心于本职工作,静待时机
    有了文武两方首席重臣出手弹压,席卷国中的纷乱狂潮终于开始稳定下来,但最终把这次劝进大潮压下去的,还是赵瑜本人自太庙献祭沉默了半月之后,赵瑜终于下旨,并非关于称帝之事,而是命礼部准备礼品,学士院草拟贺书,要上表道君皇帝,恭喜其收复燕云故土,而落款……依然是‘侄臣瑜’
    一道贺表,表明了赵瑜的态度,不过躁动起的人心却再难恢复原状,已经传扬出去的消息不会突然消失而‘大王有资格称帝,有实力称帝,只是要再等等时机罢了’——做从龙之臣的想法就此在东海群臣的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静待着下一个机会
    这也便是赵瑜最初的用意
    时光忽忽而过,转眼之间,就到了芙待放、蝉虫初鸣的初夏时节有关东海王身世的谣言也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从沿海诸州开始向大宋内陆扩散到了四月底,就在童贯、蔡攸班师回京的同时,蔡攸便收到了从福建老家送来的紧急密信
    蔡攸并没有立刻拆看这份信件,他要关心的事情太多,东南的一点琐事,蔡攸并没有放在心上,他更在意的是他所能得到的封赏
    由少保进封少师,说起来并不算多慷慨的赏赐,尤其是与童贯比起来更是如此童贯得封徐豫国公——也即是同时身兼徐国公、豫国公——这等两国国公的爵禄,在大宋的封爵中,仅比郡王低上一级同时,依照神宗皇帝的遗言,只要一两年后,收复的燕云各州安定下来,他就将稳稳的得以封王
    蔡攸却没去羡慕童贯,在他看来童贯的政治生命已经结束,所谓功高不赏,不论用的是什么手段,童贯毕竟是把燕云拿了回来
    的情况下,童贯接下来的命运就是拿个王爵而致仕了也是心知肚明,但毕生的夙愿即将实现,他也就不在意兵权被解除,节铖被收回,而是一日复一日在府邸中摆酒庆祝
    蔡攸却不甘心如此,王那个奸人靠着剽夺前方战功,升了太傅,郑居中寸功未立,官阶也将上升数级眼见几位宰执沾了便宜,得以加官晋爵,蔡攸的心思便只想着要如何才能重新回到执政的位置上
    不过,当他在一日午后,漫不经心的拆看从福建传来的信件的时候,他的心意关注的焦点却一下子变了
    ‘赵瑜竟然是艺祖【注2】之后?!’蔡攸整个人都从摇椅上跳了起来这一跳起,他就再也无法安心坐下,只来来回回的在房间中打着转
    太祖皇帝的画像蔡攸看过多次,不论是太庙还是观音院,又或是在宫廷之中,艺祖正面坐像都有张挂他回忆起赵瑜的相貌,对比着太祖皇帝,感觉着竟有六七分相似两人都是肤黑体壮,而且都是一张圆脸,连留着的胡须都是一模一样艺祖最擅长的兵器是五尺齐眉棍,按市井说法,那是一条杆棒打得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在军中,太祖皇帝所遗棍法也是流传极广即云五尺齐眉,艺祖的身量自不会有六尺而东海王,蔡攸会过多次,那是五尺出头的身高
    ‘真的很像啊!’
    不说不觉得,但蔡攸越是回忆,就越是觉得太祖皇帝和赵瑜两人,当真是像极了而蔡攸也觉得赵瑜很有可能真的是艺祖之后,要不然,也没法儿解释为何其不过二十多岁,便已经成为了一国之主
    当年的西夏国王李元昊,本就是出身于控制着银夏一带百多年的党项世家,而他的父亲李德明也用了三十年时间休养生息,培植国力,但李元昊从得掌家族,到立国西夏,仍是历经千辛万苦,其间多次惨败,到了三十五岁方才登基称帝
    而赵瑜和东海的发展却能叫李元昊悲愤的一头跳进黄河赵瑜从他父兄手中接过家业时,正是大厦将倾的时候,童贯的十万大军已经把其父、其兄的首级拿到手上,并派出大军犁庭扫穴,打算一举荡清浪港余孽但赵瑜接手后,只用了数天便整合了军力,一战便大破童贯手下的所有水师军力,硬逼着童贯放弃清剿,而改为招安
    而接下来的时间,赵瑜的势力如怪兽一般飞速扩张,三数年内,便一统海外,军力之强,甚至轻而易举就把当年祸乱广西的交趾王李乾德给生擒活捉,打得女真不敢越辽南一步蔡攸本不知兵事,旧时并不知东海实力之强,但去北地走过一遭后,他终于明白,能一战尽歼十万女真的战绩究竟是多么可怕
    蔡攸虽不笃信神佛,但白手起家,在二十出头便开国称王,麾下兵将横行天下的赵瑜,若说没有祖宗庇佑,他是怎么也不会相信
    何况,东海王家五庙昭穆不全的问题,始终是个谜,现在,也终于有了合理的解释——毕竟以太祖之后的身份出掌外藩在大宋还是犯忌讳的,也难怪赵瑜要隐藏身份
    不过,无论东海王是否是太祖遗脉,他现在突然把身世抛出来,也证明了赵瑜已经不再顾忌大宋,所以才会如此肆无忌惮蔡攸很清楚,现在连同平、营、三州在内的燕云十九州故地,大宋只刚刚拿回了六州,剩下的十三州还要与金人谈判,国家的重心在数年内还要放在北方,根本无法顾及东南赵瑜所选择的时机可谓恰到好处,正好让大宋眼睁睁的看着他在台湾做着他的太祖之后
    蔡攸倒是很开心的看到这一幕的发生既然他已经收到消息,数日之内,官家也会收到同样的消息而作为与赵瑜打过多次交道的宰臣,自然会被唤入宫中听询,只要他能籍此良机表现一番,重登宰相之位,轻而易举,谅王那奸人此时也不敢再与他相争
    等他重回相位,再跟梁师成、王斗上一斗王的把柄甚多,只要略施小计,逼他告老回乡也不是难事而王一去,梁师成便是孤家寡人一个,届时不必他动手,自会有人乘机将梁大珰整下去
    “大郎!”蔡攸正在盘算着日后要怎样料理梁师成和王这对狼狈为奸的奸人的时候,一个从小看着蔡攸长大的心腹老苍头走进他的房间,“官家派了一个小黄门来传旨!”
    ‘来得好快!’蔡攸大喜,换了衣服连忙出了内室
    “少师!”小黄门额头上的汗珠都没有来得及擦去,一看见蔡攸出来,便尖着嗓子,语气急促的叫着:“官家有旨,请少师即刻入宫!”
    注1:即司马光的《水纪闻》在宋人的笔记中,有关烛影斧声的记载,可谓是不绝于书除了司马光以外,仁宗时,名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也是其中之一
    注2:艺祖就是太祖的另一种说法在宋时,许多时候都有称赵匡胤为艺祖
    +各位书友见谅不过接下来,俺会尽力保持每天更新的(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十七章 轩波(下)
    攸奉旨入宫但他并没有从会通门入禁中睿思殿,内拱辰门外地延福宫自从岳落成之后,道君皇帝的寝宫便从睿思殿搬到了与岳直接相连的延福宫中以便赵日间在花木怪石堆积起的岳上游赏玩乐后,不必再回禁中安寝,而可以就近入住延福宫内
    延福宫有别于大内,位于宫城之北,本是百司供应之所,如酿造大内用酒的内酒坊,负责御用衣服的裁造院,以及为大内储备油醋柴炭鞍辔等仓库,都集中于此地当年赵登基,不满于宫苑的狭小,便打起了扩建宫室的主意但宫城东、南、西三面不是达官贵戚的家宅,便是六部九寺的官邸,只有宫城北侧多是作坊,方便迁移
    政和三年,时任公相的蔡京暗承赵之意上书提议修建延福宫,那些坊院库房悉移它处,又把附近的两间寺院、两座军营给迁走,空出来的地皮改建为新宫
    这座直至三年前方全数修建完成的宫苑,由五座相对独立的宫殿群组成童贯、杨戬、贾详、何诉、蓝从熙等五位大貂珰为监造,各督造其中的一座这五人争相献媚于天子,互相之间争奇斗巧,不计工财,最后落成的五座宫室富丽堂皇远胜大内,遂号为延福五位
    当日落成时,道君皇帝自撰《延福宫记》,勒石立碑,而负责监造的五大宦官,也因此大获封赏,
    蔡攸从延福宫东侧的晨晖门入宫,于途他是轻车熟路,心情也颇为急切机会难得,若是能说服天子,让他得意再次主持与东海的联络事务,那重回执政之位,也就不是幻想了
    蔡攸在小黄门的引领下,绕过蕊珠殿,穿过明春阁,走进了赵的寝宫延福殿
    蔡攸在通名声中,跨入殿内延福殿里,亮如白昼,东海赵瑜进贡的几盏上品玻璃吊灯正挂在梁柱之上大放光明蔡攸虽低头弓腰,但用眼角余光环目一扫,便发现以王、郑居中为首的两府重臣都已到齐,连在家休养的童贯都到了
    蔡攸在殿心处跪倒,依礼参拜三跪九叩,山呼万岁之后,便听到从前方传来赵的声音:
    “平身!”
    “谢万岁!”
    蔡攸高声说道心中却不禁暗叹他地圣眷地确大不如往昔了就在去年但凡有紧急要务他还总会是最前面几个被传入宫中地一人绝不会如今日这般最后一个入宫议事他隐隐有些后悔若是可以再选择一次他肯定不会参加北伐本以为是轻而易举捡功劳地战事但没想到败得如此之惨十余万大军攻打辽国残部不下最后不得不用钱钞赎买回燕云也难怪官家心中会不痛快
    蔡攸起身退入西首枢密院班中站在童贯地下首刚刚站定一股浓浓地酒气就从童贯身上传来他微不可察皱了下眉回京不过十日却感觉童贯整个人都被掏空了精气神远不如以往看起来好像已经因为大愿得偿支撑在胸中地一股气势已经悄然无踪蔡攸不禁头疼起来没了童贯为臂助要想扳倒梁师成和王地把握登时就少了一半
    “蔡卿……”赵突然出言惊醒了蔡攸
    蔡攸忙侧身躬腰等候天子发话
    “蔡卿久在燕地不知对张觉有何看法?”
    “张觉?!”蔡攸一愣神怎么不是东海?难道官家还不知道那件事?随即反应过来赵说地是如今地金国试中书门下平章事、南京留守张觉数月前金主阿骨打遣故辽降臣康公弼至平州招降张觉并改平州为大金南京以张觉为南京留守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