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生娃是国之大事 >

第57章

生娃是国之大事-第57章

小说: 生娃是国之大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怀上不能跑跑跳跳的,等四五个月就随便我出宫去玩; 后来呢?我五六个月的时候你说每顿只能吃七分饱,大鱼大肉都不能吃; 还说生完孩子随我怎么吃。”
  “可这会儿呢!”唐宛宛瞪他:“不光没有大鱼大肉; 每天只能喝粥; 还得喝两大碗药,苦得要命!”
  “这……”晏回哑口无言。以前他一直自诩为一言九鼎,宛宛要是不说; 晏回自己都没发现食言这么多次了,这会儿看人不高兴了; 只得绞尽脑汁地哄。
  她白天睡大半天,晚上一点睡意都没有。唐宛宛安安静静躺在他怀里,刚对两个没见过面的小家伙升起两分想念; 一眨眼陛下画的两张小像又从她脑袋里跳出来。
  啧,真丑,心里刚升起的两分想念立马歇下去了。
  她摸摸自己肚子上的赘肉愁眉苦脸:“我还以为生完了孩子,肚子就唰得一下变平了; 可怎么生完了还是这样啊?肚子上还长了好多皱纹,这得什么时候才能减下去啊。”
  晏回时不时就要摸摸她的额头,看看有没有发热,闻言翘了翘唇角说:“不会很久的,赶明儿医女就会来给你揉肚子了,帮助排恶露,收肚子。”
  到了次日,果然有医女来了,把寝殿里所有门窗都关好,防止伤了风,然后掀起唐宛宛的衣裳,按着她的腹部朝一个方向揉。最开始几下揉得特别用力,唐宛宛疼得眼前一黑,惨叫连连,那日生孩子的记忆全部回来了,忙要格开她的手。
  “你做什么呢!怎么使这么大的劲儿?”寝宫里所有的丫鬟都怒视着那医女,仿佛下一秒就要把她扭住送到陛下面前去,归到了“坏人”的行列里。
  医女哭笑不得,有心想辩解说“排恶露就是得这样揉”,可转念想想长乐宫最近人心惶惶的,丫鬟总怕她家娘娘身边有坏人。她尽职尽责反倒不讨好,于是辩解的话就没出口,把手劲放轻了些,多揉一会儿也就是了。
  等医女走了,唐宛宛叫人拿线尺来量了量腰,三尺长的线尺只留出短短一个头来,丫鬟给她报数:“娘娘,二尺八多一点。”
  唐宛宛听得咋舌不已,这得什么时候才能变回原来的小蛮腰啊?
  尽管长乐宫里生了鼠疫,消息却没传到外头去,为让众臣安心,洗三礼照样得办。
  唐老爷性子有点不着调,宫中生了鼠疫的事连他也被瞒着,只得了宫里头的口信儿,知道宛宛生下了一对龙凤胎,什么样却是见不着,每天在宫外头抓心挠肺得想夫人想闺女想外孙,洗三礼上总算能见到了。
  满朝三品以上的大臣和诰命夫人都来了,统共却只有六个人能抱了抱孩子。抱到小皇子的是何太傅,刘老将军,还有唐老爷;抱到小公主的是太后外祖家的几个表姐妹,这便是无比的尊荣了。
  “哎哟,瞧这机灵劲!”唐老爷乐颠颠地接过了外孙,掂了掂重量心疼得要命。都说双胞胎身量小,听人说一个四斤二,一个三斤七,看模样就比单胎小,连哭声都不响亮,瘪着嘴跟奶猫儿似的哼哼。
  “大人不能掂啊!”奶嬷嬷看见唐老爷抱着小皇子掂了掂,直吓得心惊肉跳,两手在下边接着,生怕他把小皇子给摔了。
  到底是五个孩子的爹,唐老爷抱孩子的姿势比奶嬷嬷也差不到哪去,唯一可惜的是只抱到了外孙子,外孙女被女眷围着,不让他抱。
  原本洗三礼该所有的大臣和诰命夫人都上前摸摸孩子,在澡盆里添几个金豆子,另外送上两句吉祥话,这回却全都省了。如今正是多事之秋,晏回能信任的实在不多。
  看在众臣眼里,却是陛下紧张得过度了。换个角度想,陛下对小皇子和小公主如此厚爱,想来立太子的事该提上日程了。
  唐宛宛还在坐月子,洗三礼没能去成,近身照顾小殿下的絮晚脑子活泛,专门把洗三礼上的诸事都记了下来,回来给唐宛宛学嘴:“娘娘不知道,那些诰命夫人的嘴可巧了,把两位小殿下夸出了花儿,说他俩像天上的仙童一样伶俐可爱,从没见过这么听话的孩子;还说陛下龙精虎猛,一胎抱俩,是大盛朝史上唯一一个生了龙凤胎的皇帝。”
  唐宛宛笑得肚子都疼了,坐直腰不敢再笑了,又问:“还做了什么?”
  “要由两个全福姥姥把小殿下抱起来,拿一截青葱段去点一下小殿下的脑门,葱与‘聪’谐音,据说点这么一下就能开了窍;还要拿布巾蘸着金鲤盆里的水沐浴,说是能消灾免厄,万事顺遂。”
  絮晚想了想,“沐浴之后,还要把两位小殿下的胎发都剪一小段下来,交给匠人做成胎毛笔,将来等小殿下们长大了,留给他们作纪念。”
  唐宛宛听着就有意思,可惜自己没能看上,都三天了,她却还没瞧见自己肚子里掉下来的心肝是什么模样。
  等晌午时晏回回来了,宛宛酸溜溜地说:“都是夸陛下龙精虎猛的,要么是夸俩孩子伶俐可爱的,怎么就没人夸夸我呢?明明我才是最大的功臣啊。”
  “那是他们眼拙,没瞧出宛宛的福气来。”晏回在她唇上偷了个香,“属你最厉害了。”
  唐宛宛听得满意了,照样好吃好睡的。
  等到了第五天,长乐宫再没一人发热,她算是解了禁。晏回彻底等不了了,趁着傍晚人少,把俩孩子从慈宁宫带了回来。
  太后这几天连她那宝贝鸟儿都没心思逗,专门逗俩孩子,这会儿一听要送回长乐宫去了,还叹了两声气:“我跟你父皇也不能天天往长乐宫跑,日后怕是得隔几天才能见到一回了。”
  晏回宽慰道:“母后且耐着性子等等,等到百日之后,天天把他俩送过来陪您玩。”
  “行了行了,你赶紧抱回去给宛宛看看吧。”又叮嘱荷赜:“外头的风凉,叫御辇直接抬进慈宁宫来,别给着了凉。”
  御辇上只有晏回一人,一手抱着个襁褓,全身僵得跟石头似的,腰背挺得笔直,生怕御辇行得不稳,把两个孩子给颠醒了。这才出生五天,他俩却已经是第二回 坐御辇了,那日从长乐宫抱到慈宁宫去,这日又从慈宁宫抱了回来。
  这几日晏回生怕自己也染上了鼠疫,一直没敢抱孩子,去慈宁宫看的时候也不过是隔着两步距离匆匆看一眼。这会儿怀里头软软两小团,也分不清是襁褓软还是孩子软。
  他低着头屏息看着,心说真是太小了,比他小臂也长不了多少。况且走了这么一路居然一直没醒,可见是好养活的。
  刚下了车,晏回一路大步走去了寝宫,刚进屋就压低声喊:“宛宛快来看孩子,朕给你抱回来了。”
  “陛下怎么跟做贼似的……”话还没说完,唐宛宛就怔住了,忙坐起了身,“哎哟你怎么把孩子偷偷抱回来了?我娘说得七天以后才能见呢。”
  话虽这么说,她脸上却笑成了一朵花,往床里侧挪了挪,“放床上我瞧瞧。”
  等到两个襁褓放到自己身边了,唐宛宛不由屏住了呼吸,眼睛瞠得大大的:“怎么短短几天就变得这么好看了,这是吃了什么呀?那天刚生下的时候我瞥了一眼,全身红通通皱巴巴的,短短几天就变这么白净了。”
  娘仨并排排躺在床上,晏回连着好几天浸在冰水里的心都被熨暖了。他前两天面上虽镇定,心中却是惊惶,尤其最初那两天宛宛嗜睡,一觉要睡六七个时辰,连三餐都不能按点儿吃,晏回心惊肉跳的,生怕她染上病。
  好在总算是过去了,遭逢大难却有惊无险,晏回这会儿心里头藏着的全是矫情话,总想要握住她的手掏心掏肺地说点什么。他话还没出口,便听宛宛惊喜道:“哎哟,睁开眼睛啦!”
  晏回低头看去,只醒了一个,另一个还睡得瓷实。唐宛宛悄声跟他咬耳朵:“陛下,这是我儿子还是闺女啊?”
  “紫色衣裳的是儿子,粉色的是闺女。”
  唐宛宛扭回头看,那醒的这个是儿子了,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伸出一根指头在他眼前晃悠。儿子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她,还抬起手来碰了碰她的指头,咿咿呀呀地叫了两声。
  唐宛宛满心欢喜:“果然是自己生下的孩子最亲,感觉比我小侄女好玩多了。”
  前几天没见着的时候也不怎么想,这乍一看到了,头回当娘的欢喜一下子就全涌了出来。她逗了一会儿,又小声问晏回:“陛下,他怎么不眨眼睛呀?”
  晏回也不知道,寻思着赶明儿还得去问问医女。晚膳还没好,他也跟宛宛一齐齐趴在床上,拿手指去痒痒他的小脚丫。刚开始儿子还是咯咯笑着的,不知是弄得人痒痒了,还是怎么的,一脚就朝他下巴踢上来了。
  唐宛宛“哎哟”了一声,忙问:“陛下你没事吧?”
  “没事。”晏回捂着下巴嘶了口气,摆摆手又笑出了声:“小小年纪劲儿还挺大,将来跟着侍卫学武吧。”
  念着她头回见孩子,晏回舍不得让奶嬷嬷抱走,喂完奶把孩子留下了。奶嬷嬷欲言又止,想了想低声说:“陛下,奴婢们就在外屋睡着。夜里要是床湿了,或者闻着臭味,您就喊我们进去收拾。”
  这夜没有熄烛,尽管龙床挺宽敞,可两人中间躺着这么两个小家伙,晏回还是被挤到了床边。唐宛宛睡得很香,晏回却几乎一夜没合眼,生怕自己翻身时压到他俩。
  一会儿这个醒了,一会儿那个醒了,时不时睁着乌溜溜的眼睛看着他。倒是不哭也不闹,偶尔哼哼两声,晏回就忙抱到外屋去给嬷嬷了。
  次日晏回下了朝,连奏折也不批了,直接回了长乐宫。刚进屋就见自家闺女脑门上长了一颗美人痣,正正好长在眉心的位置。
  晏回一时竟有点迷糊:昨天的时候有这颗痣吗,怎么不记得了?
  唐宛宛见他目不转睛的,笑盈盈说:“我娘说生了儿子家里要蒸馒头,生了女儿蒸花卷,今天小厨房端上来的馒头和花卷上都点着个小红点。我寻思着双胞胎长得很像,不是不好认嘛,就拿朱砂在她脑门上点了个点儿。”
  “你真是什么主意都想的出来。”晏回哭笑不得,俩孩子一模一样的眉眼,身上也没一块胎记,总不能每回都脱了裤子辨认谁是谁,点个红点儿确实方便辨认了。
  每人脚上还绑了一根搓得细细的五色彩线,宛宛坐月子每天无聊得很,天天鼓捣这些小事也挺有意思的。


第79章 线索
  晌午晏回刚到长乐宫; 没等他行入寝宫,门外就迎上来一个小太监; 说是“何嬷嬷有话要与陛下说”。
  何嬷嬷与那害人的邓嬷嬷是半年前一齐来长乐宫的; 三个嬷嬷同住在偏殿,屋子也紧紧挨着; 每天吃喝都在一处。这几日邓嬷嬷在受审; 另两个都被拘禁在偏殿中,要她两人仔细想事情; 把邓嬷嬷近三月来所有的可疑之处都写下来。
  邓嬷嬷受刑多日,只剩一口气了; 仍咬紧牙关什么都不说。眼瞅着断了线索; 晏回比谁都心急; 这会儿任何的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于是他亲自去偏殿走了一趟。
  “陛下,老奴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晏回寻了一处坐下; “你说。”
  “前几日邓嬷嬷出了那事,老奴茶饭不思的; 生怕自己也染上病,等了三日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也没有,这才能放下心。老奴与邓嬷嬷在太后那儿共事多年; 她这人除了爱碎嘴,也挑不出什么别的毛病了,这回怎么会做出这等事呢?”
  何嬷嬷小心觑了陛下一眼,见陛下已经蹙起了眉头; 不敢再说这些有的没的,专往点子上说:“于是老奴把这半年间的事反反复复地琢磨,总算想到了一件蹊跷事。”
  “去年我二人出宫去给平定侯家的少夫人安胎,今年中秋刚过了几天,少夫人家的小公子要满周岁了,便往宫里头送了两份礼,为感念先前的照顾。她给了我们每人两匹锦绸做衣裳,另有两个妆奁,里头装着几样金饰。当时邓嬷嬷先挑走了一个妆奁,把剩下那个留给了我。”
  “可当天晚上,她却说她那盒首饰太花哨,更适合我戴,她喜欢样式素净的,于是就把我的匣子换过去了。老奴记得很清楚,当时我打开新到手的妆奁瞧了瞧,也是两根簪子两个镯儿一对珥珰,还有两锭金元宝。与我先前那份瞧不出什么差别,也不知她为什么要与我换。”
  “老奴昨日记起这事来总觉得古怪,想要去她房里看看,只是邓嬷嬷的屋子都被人守着,我也进不得。”
  长乐宫管事的公公就在一旁听着,闻言忙叫两个小太监将那一匣子金饰取来了,先去查了分量最大的金锭子。
  因为这些东西是邓嬷嬷沾过手的,生怕上头还染着鼠疫。管事公公拿帕子裹住了手,拿金锭凑到眼跟前仔仔细细地看,竟见元宝中间有条头发丝儿粗细的缝隙。
  掌事公公心里一咯噔,小心拔开,里头竟是空心的,还滚出了三颗小小的白皮药丸子。
  “这……”管事公公大惊,想也知道这药丸不是好东西,一时冷汗涔涔。
  晏回神情一凛,问他:“当时可有查过?”
  管事公公脸色白惨惨的,摇摇头答:“是奴才大意了,当时只查了锦绸中没有夹带东西,匣子也没有夹层,这便放了进来。里头的首饰和金锭只略略扫了一眼,毕竟是人家得的赏,奴才没好意思多看,更没有亲自拿起来摸摸。”
  “邓嬷嬷当时还笑盈盈地拿起个金锭说是要孝敬奴才,面上一派自在,哪里像是要做坏事的?奴才摆摆手让她走了,谁成想……”
  两个金锭子中都藏着三颗药丸,管事公公要唤小太监请太医来查验的当口,晏回又指了指另外几样问:“簪子上可动了手脚?”
  “簪子?”管事公公一怔:“簪子上能动什么手脚?”
  晏氏皇族子嗣稀薄,从晏回往上倒五代都是一脉单传的,宫里头好多年没有过阴私之事,谁的床底下藏个针人就已经是了不得的大事了,是以连管事的公公都不清楚一根小小的簪子上能动什么手脚。
  这还是晏回当年读史书时知道前朝哀帝就是被侍寝的妃子用一根毒簪刺入喉,当场暴毙的。想到这点,他就寻思着这簪尖上会不会沾着毒血一类的东西。
  管事忙叫人取了个碗来,碗里盛了些清水,将簪子横放了进去。这两根簪子份量挺足,顶上最粗的地方足有小指尖那么粗,到时候把这碗水给太医查验,便能知道簪尖上有没有沾着毒。
  谁知两根簪子一齐齐入水,却一根沉了下去,一根浮在了水面,还有一丝丝血迹沿着顶上团花的边缝渗了出来,晕开在水里了。
  晏回眉锋一厉,忙说:“捞出来!里头有机关。”
  份量这么足的金簪入水该沉才对,管事公公捞起浮在水面的那根簪子擦净了水,小心捏着顶上的团花拔了拔,纹丝不动。他又左右拧了一下,往右侧时拧动了,里头又是个中空的,竟是一圈圈的螺纹旋在一起的,还有一股子难闻的血锈味。
  又去查了金镯和珥珰,这两样都没有问题,就金锭和簪子是中空的。
  等到太医一验看,面色沉沉:“金锭里藏着的药丸子是一种奇毒,叫鬼招命,这毒无色无味,混在水里或饭食里服下,少则一个时辰,多则半日就要毙命,只要中了招,便是大罗神仙也救不回来。”
  晏回心口一阵扑腾,又一次地感慨宛宛真是有大福的。毒丸都已经带入了宫,若是那嬷嬷每日近身伺候,想要找个下手的机会怕是不难。万幸宛宛因为嫌她们三人唠叨,装着头疼把人调离了跟前。
  他又问:“那簪子里藏着的毒血是何用?”
  太医摇摇头:“毒血只剩一点了,没法验看。若是老臣所料不错,这应该是病鼠身上的毒血,拿簪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