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沙泪 >

第168章

沙泪-第168章

小说: 沙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凭他们?哎,这下我得自求多福了。那些洛斯尼亚人、翁波里尼亚人、布隆尼亚人,他们如果会打仗,我的名字就倒过来写!”
  “谁说不是呢,”伊格尔皱了皱眉头。“据说在第5军中还有刚刚从乌拉瓦尼亚独立出来的特兰西瓦尼亚军,他们的摄政王应我国的要求,也派出军队来协助作战。每次一想到这些人在我们后面,都觉得没法安心。”
  特兰西瓦尼亚,原本并不是米德加尔德大陆上的国家。这个名称,是来自于乌拉瓦尼亚联合王国的一块较大属地。当三年前奥登尼亚军队横扫整个大陆之际,这个联合王国当然也很快败下阵来,成为奥军的手下败将。而为了瓦解这个面积颇大的联合王国,也同时为了达到羞辱其王室的目的,奥登尼亚宣布承认特兰西瓦尼亚为独立国家,支持其组建国家。于是,这片属地在奥登尼亚人的扶持下,开始组建起属于自己的国家,正式脱离乌拉瓦尼亚。如今,为了报答奥登尼亚的知遇之恩,特兰西瓦尼亚当然也派来了自己的部队,前来协助奥军。这支部队的人数还不算少,当时还曾经被奥登尼亚无所不能的宣传部宣传为友国对他们的鼎力支持和绝对信赖。不过大后方的看法永远与前线的看法有着一定的差距,现在在奥军官兵们看来,这些友军都不中用,只能靠自己。
  他们再度出发了,沿着铁廖辛科河,一路向东南而去。在奥军面前,是层层叠叠的防守阵线,路军虽然在人数和武器装备上逊于敌人,但他们并不打算就此放弃,而是要死守自己国家的每一寸土地,同时这也是为了减轻科斯佳洛夫方面的围城压力。
  虽然有着如此的爱国心和决心,但路军的防线在一日日后退也是铁一般的事实。在同年七月下旬,防御带内已经被奥军前进了约有四十公里,离他们要进攻的目标越来越近。而防御带内的路军人数逐渐减少,不得不依靠后方的人员补充。乌拉尔河离奥登尼亚人的长统靴已经不远了,奥登尼亚军人的脚何时踏上这条被路德尼亚人称为“女神乳汁河”的河流,看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7月26日,路军北面防御带的最后目标鲍里斯诺夫告急,该城外围,已经聚集了奥军第1装甲军的主力部队。同时,南第九装甲集团军也开始发挥它的作用,在上游侧翼对路军一路穷追猛打。防御带内的路军阵地,已经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都落入了奥登尼亚方面的手里。虽然获胜在望,但路军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做法也收到了成效。他们的最高指挥层利用此防御带换来的时间,将更多的部队运往科斯佳洛夫,以求保卫该城。奥军南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保罗·瓦尔斯特了解敌军的意图,可现在也只能咬牙顶上,先拿下这里再算。
  7月的最后一天,科斯佳洛夫北面最后一座城市鲍里斯诺夫被奥军攻破,防御带宣布失守。但由于路军进行了紧急撤退,再加上奥军两翼一时没法马上合围,令本来在包围圈内的约十万名路军官兵得以逃出生天,往南面逃去。此时,奥军的先锋部队,离科斯佳洛夫仅六十公里。南第九装甲集团军也传来喜讯,他们已经将乌拉尔河上游驻守的路军装甲部队消灭,只剩余少量人员逃往乌拉尔河对面。至此,奥登尼亚南第一集团军就可以真正展开对眼前那座大城市的包围了。在这个时候,路德尼亚原本驻守于科斯佳洛夫北面防御带的所有集团军,都不得不撤回到科斯佳洛夫南岸,准备在那里与敌人决一死战。
  而为了令当地守军鼓起斗志、坚守这座曾被伊万斯基亲自命名的大城市,那个路德尼亚革命党的领袖于七月下旬发来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其口号就是“决不后退一步!”。即使如此,路军的防线依然节节后退。八月初,离鲍里斯诺夫仅被占领后第三天,路军第15集团军新组建的防线被攻破,而在该集团军后方,则是科斯佳洛夫城外的公路路段。为了防守这一重要方向,路军组织起东北方面军,前往支援。虽然也有过数次反扑,但所取得的成效令人无法满意,并且被奥军左翼的先头部队成功抵御住。因此,在八月上旬,路军第15集团军及其后赶来的东北方面军被迫后撤,退守至科斯佳洛夫外围城廓地带。

第八章 将刀子架在伊万的喉咙上(4)
  在全面突破了路德尼亚方面全力构建起的防御地带后,奥登尼亚军士气大振。在八月中旬,经过短暂的调整后,南方集团军收到了来自大后方最高统帅部的重新布署:集结二十万大军、2000门火炮及迫击炮、近700辆坦克、以及1000架飞机,以保罗·瓦尔斯特指挥的南第一集团军主力以及南第九装甲集团军的主力,从西面和西北面,向科斯佳洛夫发起钳形攻势。为了这一天,奥登尼亚的决策指挥层不知盼望了多长的时间,如今终于是将这一纸命令实行的时候了!
  在同年八月中下旬,亦即是最高统帅部下达总攻命令后仅过了数十小时,来自南方集团军第五航空团的飞机频繁出动,对科斯佳洛夫进行铺天盖地的轰炸。日间轰炸频繁自然不用说,甚至是在夜间,奥军出动战机架次也达到了超过2000架次。每一次出击,都意味着科斯佳洛夫城内外将遭受到火焰与爆炸的包围。科斯佳洛夫城内上百万的居民,只能扔下自己的家园,逃往敌人的魔爪暂时不能覆盖的乌拉尔河南岸。于是在乌拉尔河沿科斯佳洛夫城那一段河面,出现了近百年来都不曾有过的景象:密密麻麻如同蚂蚁一样的人群,携儿带女、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艰难地挤向河岸旁的临时码头——因为原来兴建的码头已经被炸得粉身碎骨了。人群中除了少数那些在旁指挥呼叫的军人外,绝大部分,是无辜的老百姓们。他们个个面带愁容,看紧自己的家人行李外,还要看紧小型轮船何时靠站。只要有一艘船靠过来,他们就争先恐后地涌过去,希望自己与家人能够搭船到南岸去。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得以逃离如今那个已成火焰地狱一般的科斯佳洛夫北岸城区,因为要到有路军总指挥部所在的南岸,必须要有军方签署的通行证。而这种通行证十分少有,往往是有着军职的人员才能获得,连军属也未必能有一张通行证。也就是说,那些怀抱着希望来到码头的科斯佳洛夫居民,不得不再次面对失望——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能过河,也不可以过河。如今为了抵抗日益临近城外的敌人,路军必须将这一河面上的运输路线作为确保军队人员和物资补充的地点,自然就顾不上那些居民了。为此,路德尼亚军负责进行科斯佳洛夫保卫战的第七集团军总司令扬格科夫上将还曾对他的参谋人员如此说道: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卫我们伟大的祖国与城市,但一想到那些在敌人轰炸下的居民区跟住在那里的人们,我就觉得自己有罪!”
  如今的路德尼亚,为了确保科斯佳洛夫不失守,已经将一切资源用上,自然就更加顾不得那些平民了。有些居民见离开无望,只得返回住地。他们中甚至有的人在家里拿出了收藏多日的罐头,一边全家食用一边对自己的妻儿们说:
  “吃吧、吃吧,即使到了下面,也要做饱死鬼,不能让奥登尼亚魔鬼们抢走它们!”
  其下场自然不消说,因为很快,科斯佳洛夫北岸的城区,就遭到了毁灭性的轰炸。路军方面面对那些奥军强大的空军,根本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地面反击,只能任由它们将科斯佳洛夫炸成废墟。即使是躲在地下室里的科斯佳洛夫平民,也无法幸免。有的人被活活烧死,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被困在地下室,大楼在爆炸时坍塌,倒下的砖瓦堵住了唯一的出口,他们接下来不是被爆炸的浓烟熏死、就是被活活饿死。而那些依然不愿离开码头或河岸的市民,则同样命运堪虞。重型轰炸上肚皮下如鱼卵般投下的炸弹、俯冲轰炸机呼啸而来的机枪子弹,都能瞬间就将人的性命夺走。有的时候,有些侥幸登上小船可以过河的市民,才刚坐到河中心,就被扑面而来的连串扫射夺去了生命。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整船的人都无法幸免,求生的渡河,变成了死亡的渡河。对于奥登尼亚军来说,轰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瓦解城内路军的作战力,同时也是要将这座城市的防守彻底打碎。在那些日子里,能够与城内爆炸声相媲美的,就只有路德尼亚军民滑向死亡时发出的惨叫和悲痛的呼喊声了。
  在城外的奥登尼亚军队当然不会知道那里面发生的一切——或者可以这么说,即使知道了,他们的决心也不会有所更改。在南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的决策下,再次将部队主力调整至科斯佳洛夫城正面,同时继续增加兵力,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攻克科斯佳洛夫。而第一集团军辖下的第四装甲军,甚至突破了城外路军的防线,直接威胁到其后方。这样一来,城外的路军真可以说是四面楚歌。而由于投降者或不战而逃者将会受到可怕的惩罚,所以他们谁都不敢逃离自己的岗位,继续与敌人作战。
  为了缓解城外剩余部队的压力,在八月下旬,路德尼亚城内第七集团军在东西两翼组织起数次颇具规模的反攻。虽然不足以将敌军主力击退,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友军的防守压力。但理所当然的,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也正因为此次援救,才使城外仅剩的防御部队得以撤退入城中。但如此一来,就等于全面丧失了科斯佳洛夫城外的所有地段,直接将这座城市暴露在敌人的炮口之下。奥军最终达到了此次前进的目的,他们的军人如今终于可以踏入这座与伊万斯基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了。奥登尼亚那把自从在米德加尔德大陆上开战以来便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利刃,已经抵在了路德尼亚巨人的咽喉之上,一点点、一点点地向它的要害伸过去……

第九章 Rattenkrieg(1)
  创世历1087年9月1日,对于奥登尼亚军最高统帅部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同一天,得到首相卡尔·海因茨的授命,以及胜利党的授权,神圣帝国的副首相埃默里·瓦莱里安亲自到国家广播电台发表讲话,他向全国人民如此宣布道:
  “由于首相阁下的英明指挥,以及我军官兵的英勇作战,如今,路德尼亚邪恶政权的核心——科斯佳洛夫城,已经沦为我军的又一个胜利战场!为了争取这次伟大的胜利,我军官兵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少胜多,击退了路德尼亚大军,步步逼近独裁者的老巢。如今,就让我们以全副身心为那些了不起的士兵们祝福吧!当下一个新年来临的时候,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们将会用彻底而伟大的胜利,为我们带来一份最好的礼物!欢呼吧,神圣帝国的人民们!你们是孕育出伟大士兵的英雄父母,你们应该为那些勇敢的年轻人感到骄傲!因为是他们,在首相的带领下,将胜利带来,将帝国的荣光,建立在永恒的碑石之上!”
  这样的广播,在奥登尼亚最偏僻的乡村都能听到。得知连第二把手的副首相都亲自出来演讲,那些奥登尼亚老百姓们自然相信这就是事实。对于战争能够取胜,这自然是好事,不过更多人所关心的,就是自己家中的儿子兄弟,能不能早日归来团聚。
  远离阿斯加尔德大陆数千公里以上的这些奥登尼亚人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那座被他们的领导称之为“邪恶政权核心”的城市内,有着众多与他们一样纯朴友善的人们,如今这些无辜人们的命运,却是在火焰中挣扎、在爆炸中体无完肤,直至丧失性命。
  当奥登尼亚国内的老百姓在计算着自己的儿子何时回家、何时庆祝接下来全家团聚的节日时,科斯佳洛夫的老百姓们,却是忙着逃生、忙着如何逃离他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心爱家园。当奥登尼亚的平民在街头和村口挂上庆祝胜利的旗帜时,科斯佳洛夫的平民们则是满身鲜血地躺在乌拉尔河上飘浮,直至被鱼虾吞食光;当奥登尼亚平民忙着在家中烧火煮饭、为家人准备晚餐的时候,科斯佳洛夫的人们,则是从火光冲天的楼房里跑出,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喊一边希望扑灭自己满身的火焰;当奥登尼亚人在家中的餐桌旁一边吃着精心烹制的菜肴,一边与家人说笑着进餐时,科斯佳洛夫人却不得不咽下泥土和草根树皮,忍受着没有粮食渡日的煎熬。同样都是人,同样都是有着自己的血肉与思考的人,同样都是希望过上安稳日子最好不要发生战争的人,彼此之间的境遇,却有着如此之大的不同。他们之间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曾见过对方,也对对方没有丝毫恨意。仅仅只是为了国家元首的一句话,就让他们中的一部分互相厮杀起来,而且不将对方彻底消灭干净,都不会罢休。
  而如果这番广播与国内的喜庆气氛被奥军前线部队得知,恐怕他们上至总司令部、下至低层的官兵们,都只会露出一脸苦笑。因为在他们看来,现在仅仅只是击退了城外的敌人守军。要想真正拿下这座大城市,恐怕还得经过一番苦战。
  在接到来自最高统帅部的首相亲自签署的命令后,南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保罗·瓦尔斯特看向自己身边的军官们,扬了扬手里的文件说:
  “首相阁下希望我们能在新年之前,就将这座城市纳入帝国的版图之中。先生们,为了这个目标,努力吧!”
  虽然是在鼓励对方,但其中的语气听起来,却有着跟在大后方进行宣传的副首相以及那些官员们的声音,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其说是兴奋激动,倒不如是在发布新的命令——而且是一道分量不轻的命令。为了这一个命令,日后将要他们的人付出多大的代价呢?这一点,当时在集团军总司令部指挥所里的军人们,谁都无法确定。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依照着帝国首相的期望,南第一集团军开始了正式攻城的命令。由于科斯佳洛夫外围已经无敌军把守,所以奥军先锋部队大可安心地越过那些城廓,进入到城市之中去。根据此前的情报和得到的消息显示,科斯佳洛夫在乌拉尔河北岸以工业区居多,在其靠近河岸的东北与西北面,则有一部分居民区——如今这些都几乎成了废墟。空军已经将城内北岸大部分都炸成了无人地带,如今在那里等待着奥军地面部队的,则是早有准备的路军守军。
  当第一集团军辖下的第1装甲军以及第4装甲军徐徐进入科斯佳洛夫城廓缺口时,并没遭到什么激烈抵抗。这让原本紧绷着神经的坦克兵们下意识地松了一口气。不过很快,他们就遭到了来自城内的猛烈炮火。为了不让敌军的大炮发挥威力,路军士兵不得不将作战地点一再靠近敌人,直到离到足够近了,才将手中的武器一一向敌军的坦克和士兵招呼而去。虽然城内的楼房被破坏殆尽,但道路的样貌依然。而且加上那些新增的路障——楼房的残骸和众多的水泥石块——奥军的坦克前进得非常缓慢,经常被埋伏在两侧的敌人反击。在得到这一消息后,各装甲师的指挥官,见损失不小,知道敌人是有备而战,因此不得不下令将坦克部队后撤,让步兵上前,与敌人展开城中肉搏。这一命令得到了军长的同意,并且将交战的情况上传给集团军总司令部。当得知此事后,保罗·瓦尔斯特与参谋们商议,试图将装甲部队的主力转移到城西侧较宽阔地带,希望从那里让坦克进入城中核心地带。无奈在那里,奥军的坦克同样遭到了激烈的交火。由于地形狭窄,所以平日里身为作战主力的装甲部队也占不到敌人步兵的一点上风,到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