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养生送死的孝道之下,挖别人祖坟的人是不尊重自己祖先的十恶不赦之徒,所以要斩立决。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故意破坏墓葬的现象。《吕氏春秋》说,一时陵墓随葬丰厚,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于是无不抇之墓也,大墓无不抇也。抇,就是发掘。1976年冬季,考古工作者参照《史记》关于秦国历代国君葬地的记载,在陕西凤翔灵山(陵山)一带寻找秦公陵园,但一无所获。后来根据一位农民偶然提供的线索,来到凤翔南指挥村南侧一片历年生长情况不好的麦田勘察。这一带农作物生长状况不佳,是由于古墓葬一般夯土坚实,不利于作物生长的缘故。通过钻探,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规模空前的秦墓,定名为秦公1号大墓。这座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规格数量以及殉葬人数等现象看,是厚葬的典型。可能正因为如此,曾历经多次严重盗掘。发掘工作开始时,一揭开墓上的耕土层,即发现盗洞247个。发掘到椁室时,仍然有十多个盗洞。经过考古学家的检验,推测出盗洞的年代为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时代。《史记》中曾经记述,中山地方民间风行掘据《太真外传》云:杨贵妃缢死之日,一村妇拾得贵妃锦袜一只,如获至宝,在路边每遇客求一玩得百钱,前后获无数刘禹锡曾在《马嵬行》诗中描写道: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人惊。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7
来龙去脉天将铲隋乱,帝遣六龙来。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飚驰不及视,山立伊莫回。长鸣视八表,扰扰万驽骀……(宋)张来《昭陵六骏》昭陵玄武门外,原列置唐贞观时期十四个少数民族首领的雕像,他们是突厥颉利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会钵苾、突厥乙弥泥敦侯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李思摩、突厥颉利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苾、突厥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薜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普弄赞、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慕容曷钵、龟兹王河黎毕布、于阗王伏阇信、焉耆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麹智勇、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冢习俗。游侠铸钱掘冢的事迹,也受到司马迁的注意。唐人颜胄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述民间盗墓的盛行: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骷髅,村童扫精灵。石人徒瞑目,表柱烧无声。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韩愈对于东汉陵墓多被破坏的事实,也有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的感叹。掘冢,也曾经是不法贵族官僚的一种游戏。如西汉广川王刘去,就有公开盗掘坟墓的嗜好。《西京杂记》说刘去发掘古墓不可胜数,国内冢藏,一皆发掘,其奇异者就多至上百。王莽覆亡之际农民军对西汉陵墓的破坏,是见于史书记录年代较早的大规模的盗墓运动。《后汉书》也说: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由于当时殓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发掘所见尸体往往容貌如生,盗掘者有污辱女尸的行为。那么,盗墓贼为什么要盗墓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论述社会行为往往为利益驱动时曾经说到,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等敢于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实都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他在列举所谓工商货殖之家走上成功道路的诸种致富方式时,又指出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一例,说田叔这样的巨富竟然是因盗墓而发家的。对随葬品的特殊追求,也是值得注意的。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说到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铜礼器,于是地方官发掘冢墓求其器以献上的故事。宋88
第30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
昭陵六骏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放置有石麒麟、石辟邪、石马、石像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人笔记《铁围山丛谈》说,帝王好古,世既知其所以贵爱,故有得一器,其直为钱数十万,后动至百万不翅者。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汉朝人京房的坟墓在东晋时被盗掘,遗体依然完好,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元代有木乃伊可治愈损折肢体的传说,与僵尸人肉堪为药的迷信接近。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此说,也值得注意。近世吴有如《点石斋画报》有题为群贼盗骨的故事,其中写道:有匪徒将棺木撬开七八具,盗窃枯骨,有谓以之为闷香,有谓以之合药饵。事虽出于拟议,然非专盗衣饰可比矣。这种取枯骨以之为闷香或以之合药饵的盗墓动机,实在令人惊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9
来龙去脉伍子胥鞭尸的故事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历史上发冢斩尸(如拓跋珪挖慕容普麟冢)、剖棺焚骨(如王颁掘陈霸先陵)一类事例还有很多。不过,这种情形往往与盗取墓中随葬财物的情形相互纠结,不易明确分辨。例如策划组织武装盗掘清东陵的军阀孙殿英,竟然自我辩解道,清人杀了我孙家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盗发东陵被标榜为革满人的命,革死人的命。然而其真实动机,其实与一般的盗墓贼并没有什么区别。发掘冢墓在战争中又被作为心理征服的一种手段。明军发掘李自成家族墓地,清军发掘郑成功家族墓地,都是典型的史例。还有一些人纯粹是把盗墓当成了一种乐趣。据《陈书》记载,陈叔陵好游冢墓间,遇有茔表主名可知者,辄令左右发掘,取其石志古器,并骸骨肘胫,持为玩弄,藏之库中。他历发丘墓、昭陵的陵园,在唐代还称为柏城,这是由于当时在陵园周围种植大量柏树的缘故。陵园周围为什么要种植柏树?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风俗通》云:《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驱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而罔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或说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将献之。道逢二童子谓曰:此名为蝹,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杀之,以柏东南枝捶其首。由是墓侧皆树柏。陕西关中唐代陵墓分布图90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死时,唐太宗下令营建昭陵,他曾对侍臣说:古者因山为陵,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功,此诚便事,九嵕山孤耸回绝,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足容一棺矣,各从俭约。唐太宗宣扬薄葬的目的是为了使奸盗息心,免遭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之难。事实上昭陵建制并非简易,而是相当奢华。石斤棺露骸的行为,与他幼而很戾,长肆贪虐的心理特质有关。所谓自幼性情凶狠怪戾,似乎有某种神经系统功能上的障碍,或许可以理解为反社会人格迹象在童年早期的明显表现。所谓好开发冢墓,似乎也可以看做病态人格的一种反映。心理学者对于盗窃癖这种冲动障碍的分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增益对盗墓嗜癖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g迈耶、保罗·萨门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盗窃癖中,许多人都为了获得刺激,许多人都是盗窃狂,因为他们并不真正需要或使用被偷来的物品。他们寂寞的行为就是对一种无法抵抗的冲动的反应,因为这样接着就可以获得一种放松感。盗墓行为的猖獗,使得反盗墓技术也逐渐完善。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太平御览》卷五五七引《交广记》说到吕岱发掘南越王赵佗陵墓未能成功的故事,指出赵佗鉴于牧竖所残也,乃令后不知其处。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不断更新改进,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我们前面提到的曹操有疑冢为典型代表。南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也写道: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91
第31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
来龙去脉
惩治盗墓贼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坟墓曾经是能够维护祖先精神权威,体现宗族凝聚力的象征。保护冢墓,历来已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唐人杜荀鹤诗所谓耕地诫侵连冢土,表明这种道德规范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形成了约束。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明)刘伯温死者应使生者忆,今人当重古人绩。昭陵一望长安道,万里今非旧马蹄。贺敬之:《参观昭陵有感》
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清人褚人获《坚瓠集》续集有漳河曹操墓条,说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入行数十步得一石门,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卧或倚,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以疑冢防避盗掘的做法,后世仍有沿用,如石勒、石虎、慕容德、高欢等都曾采用这种史称虚墓、伪墓的形式。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中人骨无存,骨骸朽毁和被盗墓者毁坏的可能都被排除,因而有学者推断,这是经过科学清理的第一个潜埋虚葬的实例。(曹永年:《说潜埋虚葬》,《文史》三十一辑)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92
禁止盗墓的法律,在先秦应当已经出现。如《吕氏春秋》中写道,当时对于奸人盗墓,已经有以严威重罪禁之的惩罚措施。《淮南子》说到刑法有窃盗者刑,发墓者诛的内容。《魏书》记载,北魏文成帝出巡,看到有故冢毁废,诏曰:自今有穿毁坟陇者斩之!这也是穿毁冢墓已经被法令严厉禁止的证明。唐代法律也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有关于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例如: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通过刑法的内容,可知王族贵戚的坟墓,受到特殊的保护。而看守者在盗墓现象发生后也要受到严厉处罚,也是值得注意的。从《明史》的记载看,当时法律有严治盗墓之罪的原则。而《大清律例》有关于发冢的内容,对三十六种情形分别处罪。其条例计二十二条,内容备极详密。据《新唐书》记载,卢龙节度使张弘靖因安禄山、史思明于此初起反叛,而当地民众中仍然心存安、史崇拜,于是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然而适得其反,以致众滋不悦,使民意更为倾向安、昭陵壁画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93
来龙去脉史而背离朝廷。这正是因为发墓毁棺的做法过于极端,与民众传统情感习惯不相合的缘故。《旧唐书》也记载,张弘靖发(安)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民众的不悦,民众的失望,都表现了一种对于发墓毁棺的做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南史》记载,传说张骞墓有人欲盗发时,就听到作战时的鼓角声,盗墓者不得不惊退。宋人程大昌在《考古编》写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史书又频繁可见盗墓时遇大蛇围绕、崩雷晦雨等异象的记载。如果有人不畏惧这种保护墓葬的灵异警示,常常会遭致严酷的惩罚。《异苑》写到,士燮墓常蒙雾气,屡经离乱,没有人敢盗掘。晋时地方官温放之前往发掘,在回程中即坠马而死。袁枚《子不语》有掘冢奇报条,说以发冢起家的朱某发富人坟,石椁坚不可开,于是纠同僧人诵咒开椁,诵咒百声,石椁豁然开,中伸一青臂出,长丈许,攫僧入椁,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坠地,琤琤有声。朱某后来也以讼事破家,自缢于狱。类似表现盗墓恶报的故事还有许多。这一现象,也是民间否定盗墓的社会舆论倾向的一种反映。回过头,我们再来探讨李世民的昭陵,如果不是它殉葬品的繁多,它不可能遭到被盗挖的下场。在昭陵上,我们引申出盗墓的问题,无非是因为昭陵符合了盗墓贼的心理。无论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盗墓贼的最初动机都是为了获得财宝。由此想见,李世民为自己营建的昭陵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是愚蠢至极的。虽然,他依山而建,但世间万物总有沧海桑田的那一时。94
第32节: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盗不了的墓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唯一两个性别的皇帝
唐高宗与武则天
葬在一起的皇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它也是唐朝诸陵中唯一没有被盗墓贼光顾的皇陵。关于它的命运,无论传说还是正史,都有说不完的话题。
盗不了的墓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唯一两个性别的皇帝唐高宗与武则天葬在一起的皇陵,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它也是唐朝诸陵中唯一没有被盗墓贼光顾的皇陵。关于它的命运,无论传说还是正史,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两个术士的把戏
唐朝李氏因要和道教李耳攀上亲戚,所以十分信奉道教,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道士们在唐朝很吃得开。在有关道士的传说中,唐朝初年的袁天罡与李淳风可谓出尽了风头。有着神秘色彩的乾陵自然也就跟他们两人扯上关系了。据说,唐高宗李治继位的第二年就派出这两人为他选一块墓地。当时,袁天罡是著名的星相学家,李淳风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两个人得到命令后分头行动。袁天罡先去江南走了一圈,发现并没有好地方,而李淳风比较聪明,他跑到唐太宗昭陵的附近寻找风水宝地。在昭陵东面,他转了很久也一无所获,于是就转到西边去找。可就在那天晚上,袁天罡来到了昭陵西边的一块地方,拿出罗盘测试,大喜,就把一枚铜钱埋在那里然后回去复命了。第二天中午,李淳风才慢慢地来到那个地方,捻指一算,也大喜,就把一根针扎入土中而返。李治听二人在同一方位选中了风水宝地,就命老臣长孙无忌去复查。长孙无忌按照两人的指示,来到了一座叫梁山的山上,他向下一望,大吃一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无名氏唐人有一书备载乾陵之役,每凿地得土一车,即载致十里外,换受沙砾以回实之方中,故方中不复本土,而皆积沙壅之,此防盗者之巧思也。土受润则相著,穴之数尺隧道可径入矣,沙砾散燥不相粘著,非尽徙而他之。虽欲取径阙隧无由而可。凡盗之至于发陵者,类皆乘乱承间,暂至亟去,无能持久徐运以虚其积者也。故虽有剧盗,穿穴不竟,必皆舍去,人见其不竟也,遂从而神之,以为有风雨驱迫,其实不然也。(宋)程大昌:《考古编》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盗不了的墓97
来龙去脉惊。此山生得好生奇怪:正南向北就像一位少女裸坐在蓝天之下,两条大腿左右翘起,一对乳房坚挺对称,梁山主峰下的苍松翠柏仿佛是少女柔软飘逸的长发。长孙老头来到了袁、李二人所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