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明-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延川县城内,只有一个分守把总,麾下的兵力还不足二百人,正是因为兵力空虚,县令沈振才不敢坚守城池,打马落荒而逃。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旭中麾下的四个步兵哨终于靠近了城头,六架云梯也安稳的搭上了城头,一些骁勇的士卒也开始手持利刃,攀登城池。
就在此时,城头上的金汁、猛火油柜等守城利器也纷纷发力,一股脑的从城头泼下。
滚烫的金汁凡是淋在士卒身上,马上就发出一股恶臭的味道,猛火油柜也喷出一股股碗口粗的火苗,将登上城池的士卒活活烧死。
眼见攻城受阻,伤亡不下,李旭中心中流露出几分痛楚,眼中却更加了几分狠历。这些伤在城头上的士卒,基本上都是第三营的骨干,只有那些勇敢的士兵,才敢于率先登城。
李旭中脸上一片通红,愤怒的跳下战马,将手中的马鞭丢下,手持一柄长矛,恨声说道:“此战,有进无退,谁敢退后半步,一律当斩,如若我退后一步,请斩我首。”
他三步两步的赶到一架云梯之上,就要身先士卒的攀登城墙,麾下的十多位亲兵也纷纷上前,随时随地的保护着李旭中。
就在李旭升登城之际,他麾下的哨长王登高却被这惨烈的攻城战吓破了胆子,他狂乱的呼叫了一声,居然丢下了兵器向外面逃去。
王登高本来是流民头目,在刘宣攻破延长县之后,率领五百余流民投靠了刘宣,刘宣为了千金买马骨,让更多的饥民前来投靠,所以才让他当了第三营哨长。
王登高投靠刘宣之后,在处理营务之上,也较为公平,为人也没有什么架子,更没什么坏毛病,此人甚至还入了刘宣的眼睛,准备在他立下功劳时大力提拔。
正因为王登高在士卒中有威信,所以他一后退,整个王登高哨也溃退下来,王登高哨的溃退,直接扯动了李旭中营的阵型,刹那间。李旭中营已经人形浮动,李旭中等少量登上城头的勇士也危急万分。
刘宣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王登高却不堪重任,没有接到任何命令,就从城头上溃退下来。他脸色铁青,传令骑兵营,斩杀溃逃的乱兵,然后挥动令旗,让养精蓄锐的李旭升营与张虎成营一起发动全面性的进攻。
一时间,张虎成、李旭升两营分别朝东南两面城墙发动猛攻。
三个主力步兵营一股脑投入攻城战中,延川县城的城防马上动摇起来,城墙下面到处都是喊杀的士卒,让刘宣情不自禁的迷醉在其中。
这次攻城,刘宣本来打算试探一下,没想要马上就将本钱一股脑投进去,没想到王登高的溃退,居然直接让李旭中陷入危险之中。
在刘宣这支军队中,因为他自己没有亲族故旧,只能用姻亲李家兄弟帮忙掌控这支军队,如果李旭中有所闪失,就像斩断刘宣的一条臂膀。
历史上从平民到皇帝的几位牛人,刘邦麾下统兵的大将樊哙,周勃、卢绾、夏侯婴等人,都是相交多年的老兄弟。
而朱重八麾下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朱文正、沐英、汤和、邓愈、冯胜等人,朱文正是他嫡亲的侄儿,李文忠是他的外甥、沐英更是他多年的养子,而徐达、常遇春等人也是他的安徽老乡。
樊哙、周勃、徐达、常遇春等人,尽管能力上也非常出众,但是如果没有与汉高祖、明太祖亲密的关系,恐怕在青史中也留不下那样的大名。
从古至今,成就大业的皇帝,掌握军队的干将都是统帅的亲朋故旧,这些人以亲族乡党的关系连成一片,排斥着一切外来的将领。
刘宣的麾下也是如此,所幸他是陕北本地人,有了李家兄弟这样的得利助手,加上以恩义结交的张虎成、杨四宝等人,提拔一些出身底层的投降官军骨干,才能牢牢的控制这支军队,做到如臂指使。
李旭中的意外遇险,让刘宣只能冒险投入大军。
李旭中、李旭升、张虎成三人三面攻城,恰好成了围三缺一之态势,一些士绅见机不妙,带上细软趁乱逃出城。
骑兵营将领石勇、邹风、马武三人,眼睛顿时一亮,纷纷向刘宣请战,准备拦截这些逃跑的士绅。
刘宣摇了摇头,眼中却露出几分笑意说道:“不必如此着急,此战定有你们三人立功的机会,这些逃跑的士绅,定会扰乱城头守军的军心。”
“且让他们逃过这一回,这些出城的乡绅,拖家带口,手中还带着大量的金银细软,又能逃到哪里去,城破之后派出大军清剿搜寻,还怕他们藏在石头缝中。”
一些胆小的乡绅趁乱逃出城外,马上就像刘宣所想的一样,在守城的士卒中引起一阵浮动,一些兵丁学模学样,纷纷丢下了手中的兵器,逃离了城头。
城头上坚守的王琼见败象已露,脸上流露出巨大的哀鸣痛楚,看了看残破的延长县城,心中狠了狠心,决定拼死一搏,为朝廷尽忠守节,他带着十几个城中勇士,向城头奋勇作战的李旭中杀来。
第五十三章浴血二
云梯是古人用于攀越城墙攻城的用具,这种攻城利器在发明两千年后,依然是必备的一种攻城装备,它并不是长得像一个竹梯的东西。
这种器具其下带有六到八个轮子,可以推动行驶,故也被称为云梯车,配备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底部裹有浸湿的毛毡牛皮,还附带有滑轮升降设备。
云梯的打造不是非常容易的,哪怕刘宣早有准备,将这些大型攻城装备制作成标准的零件,在攻城时在组合起来,也仅仅积攒下二十多架云梯。
因为王登高的溃逃,归他指挥的两辆云梯车也遗落在城池下,被城头的守军用狼牙拍砸断,而另外两架云梯车,也被城头上不断喷火的猛火油柜烧毁。
少了这四架云梯车,李旭中麾下的云梯车已经只有两架,其中一架还被城头守军用叉杆推翻在地。
少了云梯车这种登城利器,李旭中马上就感觉到后援不济,随他登上城池的勇士越来越少。他自己的压力也渐渐增大,尽管他奋起余勇,斩杀了五六位守城的士卒。
眼见李旭中陷入危机之中,他麾下的另外两个哨长张九仁、史太岁愈加惶恐不安。
刘宣军中军法严厉,像这种失陷长官,自己却苟活下来的例子,其麾下的哨长队长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就连家人也要受到牵累。
张九仁、史太岁二人是刘宣从小兵中简拔的勇士,跟随刘宣之后,已经经历过几次战斗。尤其是与顾世虎官军在董家堡外的那一战,两人身为小兵却奋勇争先,跟随杨四宝率先突破阵型,斩杀了四五位官军,受到全军表彰。
在刘宣麾下的十几位哨长中,两人虽然勇武,但是却算是资历最浅之人。如今见李旭升遇险,二人对视了一眼,咬了咬牙,率领麾下的亲兵奋力杀上城头。
城头的守军手持叉杆,想要奋力推到云梯车,城下的士卒护持在云梯车周围,两方你来我往的较劲,弄得云梯车左摇右晃的站立不稳。
张九仁、史太岁二人身披铁甲,腾腾几步踏上了城头,只见一股金黄色的污臭从二人当头浇来。
张九仁反应极快,将身上的罩袍拽了下来,挡在自己头上,然后猛地一挥,扔掉了罩袍,率先登上了城头。
史太岁虽然更加骁勇,但是反应远没有张九仁敏捷,被这一锅金汁当头浇下,身上顿时皮开肉绽,冒出一股股污臭。
史太岁痛苦的哀嚎一声,却没有从云梯车上摔了下来,反而手持关刀跳上城头。
被这种烧开的粪汁浇中,在这个时代几乎很难幸存下来,毕竟这个时代没有任何抗生素,面对屎尿中的各种细菌感染,几乎没有任何办法。
史太岁能成为哨长,多多少少也有些见识,尽管他知道自己就要命不久矣,但是却并没有多少害怕,反而下定了拼死的决心。
这是因为刘宣极重军功,如果他战死沙场,他上面的老父,下面那四岁的孩儿,都会有人抚养照顾。
史太岁身体高壮、力大超群,他疯狂的挥舞着手中十二斤重的加长关刀,愤怒的杀入城头守军的阵型之中。
史太岁借着身穿铁甲、防护良好的有利条件,疯狂的杀戮着城头上的守兵。他毫不顾惜自己的安危,率先攻入守军阵型之中,他每一招每一式,都没有任何防护之意,只求能多杀伤城头的守军。
史太岁这样毫不顾惜生死,他麾下的士卒也奋起余勇,尤其是跟随他自己的几名亲兵,更是骁勇锐利,在史太岁这种同归于尽的攻击下,城头上守军的阵型顷刻间就有些动摇散乱。
延川县丞王琼带着十多位勇士,本来想登上城头围杀李旭中,没想到片刻功夫,城头上已经到处吃紧,尤其是新登城的两员骁将,更是英武敢战,上城之后竟然连杀十余人。
王琼脸上大怒,带着这些城中勇士,反向史太岁杀来,王琼一马当先,手中的长矛仿佛闪电,飞快的刺中了史太岁。
史太岁身上尽管身披铁甲,但是这件铁甲却是刘宣军中最多的锁子甲,这种锁子甲善于防备劈砍与箭矢,对于长矛的撺刺,防护能力就大大的减弱。
史太岁一时的疏忽大意,被王琼的长矛刺中。他万万没想到穿着文官服饰的王琼居然如此武勇,王琼手中长矛这一刺,最少也下过七八年苦工。
史太岁被王琼长矛刺中,脸上没有半分惧色,反而用力抓住了矛柄,单手持关刀向王琼斩去。
王琼脸上大惊,没想到贼将如此狠历枭猛,他慌乱之下只能丢开了长矛向后面闪去,王琼刚刚躲过了这一击,却见一片巨大的阴影向自己扑来。
王琼还来不及反应,就被心怀死志的史万岁一把抱住,从城头猛地扑了下来。
延川城头高二丈四尺,再加上史万岁连人带甲超过两百斤的重量,王琼只觉得脑袋一黑,就被摔得脑浆迸裂,当场死于非命。
县令沈振逃走,延川县中的灵魂人物就是王琼,王琼一死,守军的士气马上一衰。
就在这时,攻击东南两堵城墙的李旭升,张虎成两个步卒营纷纷登城。
延川县城中守军,主要精力已经被李旭中营吸引,没想到李旭升、张虎成两营更加善战,一时轻敌之下,被李张二营全力一击,登上城头。
眼见登上城头的士卒越来越多,守城的士兵抵抗越来越弱,刘宣脸上终于露出几分笑意,神色也轻松了几分。
在李旭升、张虎成、张五斗、白旺等勇将攻击之下,延川县城终于低下高昂的头颅,李旭升第一营最为精锐,第一个打开了延川县的城门。
眼见城门洞开、大局已定,刘宣即刻传令,让早已经准备多时的骑兵营迅速进城,肃清抵抗的残兵。
身处硝烟弥漫的战场,眼中到处都是折断的长矛刀剑,随处可见的尸首散落在城墙内外,这些尸首,穿着各种破烂不堪的衣服,几乎很难一一分辨。
从这些尸首的分布规模上看,就能大致知道战场的各种情况,城墙外的尸体,几乎绝大部分都是刘宣麾下的士卒,而城头上则是犬牙交错、互有伤亡,到了县城里面,沿路上倒毙的尸身,几乎都是城中的守军,伤口之处也大部分都在背后,可以肯定是杀伤的溃兵。
刘宣下令让各营把守四门,骑兵营全部出去,以队为单位,分散的探查延川县四周的的军情,附带追击那些逃出城外的延川士绅。
刘宣吩咐后备营结合老弱,让他们辨认尸首、照顾伤兵,将己方战死的士卒全部寻一处密地掩埋,墓地不立牌位,不做标记,以免官军破坏。
然后让随行的书记官,将战死的士卒登记在册,将墓地的位置记录在案,以备以后查询祭奠。
等安排好这些杂事,刘宣带领着他麾下的中军,压着那些溃逃的士卒,进入延川县城。
随着刘宣进城,延川县内的抵抗已经结束,城池内的守军早已经丢下兵器,小心的藏在家中。
刘宣让书记官张贴告示,将入城的军纪一一贴在上面,以备延川父老随时随地监督。
入城的军纪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一,不伤及无辜,凡是没有抵抗刘宣的平民百姓,不得伤及无辜,违令处斩。
第二,不准妇孺,如果一旦发现,违令者斩。
第三,不得在城中放火烧房,谁敢放火,一律处斩。
第四,不得杀降,如果发现有杀降现象,重打三十军棍。
第五,不得抢掠,不得私入民宅,违反者重打十军棍。
第六,城中的百姓无令不得出城,尽量不要随便出门,要配合义军的清点搜查,如果谁敢抗拒,定斩不饶。
刘宣这支军队的通告一向通俗易懂,用大白话书写,让老百姓全部能听明白。他让几个伶牙俐齿的士兵,在城中敲锣打鼓,宣传义军的主张,避免他们被城中的官绅蒙蔽。
然后刘宣率领中军,直入延川县衙。延川县衙与延长县衙相差不大,布局几乎一某一样,都是坐北朝南,占地大约二十亩,依次是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周围的厢房。
大堂是县令审理案件,处理大事的地方,被刘宣暂时充当中军大帐,二堂是县中官吏办公的地方,也被刘宣占用,让麾下的书记官在此办公,三堂是县令老爷居住的房间,里面的陈设非常华丽,被刘宣用来照顾伤病员。
至于刘宣与麾下士卒的住房,暂时安排在各个厢房中间,这样处理,与延长县时几乎一模一样。
刘宣自从起兵以来,一直能保持艰苦的工作作风,无论吃饭睡觉,都不搞任何特殊化,与士卒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正是因为他这种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的表现,获得了麾下将校的真心拥戴。
等先安顿好了伤员,刘宣麾下的中军将校才开始分配自己的房间。
因为刘宣的妻子金娘已经怀胎七个月,身子已经非常不方便,所以刘宣难得徇私了一回,给自己安排了两个宽敞明亮的大房间。
第五十四章休整
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小小的月牙穿梭在薄云淡雾之间,照在窗台房檐之上,留下一道道斑驳。
因为古代照明的蜡烛灯油价格昂贵,一般人家如果没有要事,夜间轻易不会点灯照明。所以古人夜间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除了吃饭生孩子之外,就只能早早睡觉。
在延川县衙二堂下面的一间厢房中,几根蜡烛将这间小小的屋子照的透亮。房门外还站着四个值哨的哨兵,他们手持锋利的长刀,身上披着少见的锁子甲,脚下踏着铁网靴,一看就是威武雄壮的勇士。
在大部分将士都安然入睡之际,刘宣却借着烛光,辛苦的翻看着厚厚的一摞文书账册。
一个将军,在战斗圆满结束之后,第一时间并不是要庆祝胜利,而是要清点伤亡,查看缴获。
刘宣之所以到了夜间还不休息,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刘宣培养了不少粗通文墨的书记官,所以大部分后勤杂物已经不需要他劳心费力。
这些书记官学会了使用阿拉伯数字,能简单使用各种数学知识,每次战斗过后,清点伤亡之类的事情已经不用刘宣操心。他们都会将伤亡、缴获等详细情况登记造册,第一时间交给刘宣翻看。
刘宣将这些书册一一仔细观看,脸上露出几分了然之色。
整个延川县城,共有一千八百余户,人口一万一千余人,青壮四千三百。
而这次攻击延川县,城中的四千壮丁大部分都参与守城,共被刘宣杀伤七八百人,从清点下来的尸身上看,共有敌人尸首六百四十三具,已经占据了整个县城青壮的七分之一。
可以这样说,刘宣已经与延川县城中的百姓结下了生死大仇。毕竟这些死去的守军,在城中都有亲人朋友,六百多具尸首,就代表着六百多户与刘宣结下血海深仇的百姓。
与延长县不同,刘宣在攻击延长县中并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城中丁壮的伤亡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