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当王爷-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
转贴:曹操早年的两次失利
曹操早年的两次失利
观《三国志,曹真传》篇首云: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也。太祖起兵,真父邵募徒众,为州郡所杀。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
而其后裴松之又注文两段,一为《魏略》、一为《魏书》
魏略曰:真本姓秦,养曹氏。或云其父伯南夙与太祖善。兴平末,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太祖出,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开门受之。寇问太祖所在,答云:“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变其姓。
魏书曰:邵以忠笃有才智,为太祖所亲信。初平中,太祖兴义兵,邵募徒众,从太祖周旋。时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独遇害。
初看两段注文曹真父亲一会说为袁术部党所害,一会说为黄琬所害,且时间一为兴平、一为初平,颇有糊涂之感,不禁怀疑作者乱写。但是无论《魏略》作者鱼豢还是《魏书》作者王沈,他们都是和曹真同一时代的人,而且都是一殿之臣。故此两书在在这问题上出错的可能不大。故此仔细看下,才知道说的是两人:
《魏略》之“伯南”已经明言姓秦,当为曹真生父。
《魏书》之“邵”则为曹操从兄弟,是为曹真养父。
但是即使如此,史家对次两段真实与否质疑颇多,
一、《魏书》曹邵之死:
魏书曰:邵以忠笃有才智,为太祖所亲信。初平中,太祖兴义兵,邵募徒众,从太祖周旋。时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独遇害。
此段疑点有二:
1、时间问题——按《后汉书》、《后汉纪》等书,黄琬与中平六年九月为司徒,故此不可能于初平年对付曹操。
2、地点问题——曹操于兖州陈留己吾起兵,怎么会在豫州被黄琬加害。
3、动机问题——黄琬为汉名臣,后亦为董卓余党进犯长安时所杀,为何要加害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曹操?
以上三条看似有理,其实不然:
时间、地点问题,可参看《三国志,武帝纪》:
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是岁中平六年也。
从上可知道两点:
1、曹操东归出关时,董卓尚未杀何太后,按《后汉书》,董卓于是年九月丙子,杀皇太后何氏。故此曹操在九月前何太后被杀前早已经东归出关。而是时黄琬还未被任命为司徒。①而曹操起兵也不是初平年,而是中平六年十二月。《魏书》云初平起兵,那是因为初平年间,关东诸侯群起结盟讨伐董卓,《魏书》把曹操兴兵算入这里,但其实在上一年曹操已经着手招兵买马了。故此时间无误
2、《三国志》云:“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既然说散家财,当时曹操仓皇逃出洛阳,连侧室卞夫人和门客都没带,当然也不可能带着家财。要散家财,也得先回到老家沛国谯县,变卖家产。沛国谯县属豫州,故此地点无误。
而黄琬为什么要对曹操起杀害之心,其实黄琬时为豫州牧,史书描述当时豫州:
又为豫州牧。时寇贼陆梁,州境雕残,琬讨击平之,威声大震。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后汉书、黄琬传》)
可见黄琬为豫州牧,其主要精力都放在讨伐贼寇了,当时曹操从弟曹仁“阴结少年,得千馀人,周旋淮、泗之间”,看来在黄琬眼里,曹仁无疑也是使得“州境雕残”的寇贼之一。而随着曹操回家,诸曹、夏侯都先后带着家兵、党羽汇聚在曹操旗下。是时董卓还未必杀害何太后,只是废了少帝;关东州郡牧守也没起兵。曹操此举在地方官黄琬眼里无异聚众谋反。
而《后汉书,董卓传》记载:
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加节传斧钺虎贲,更封郿侯。卓乃与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鈇锧诣阙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以从人望。于是悉复蕃等爵位,擢用子孙。
从上可见,黄琬既然应董卓控制的东汉政府所征召为三公,又和董卓一起为当时党锢之祸的士人平反,可见当时黄琬是认同董卓的。相比一边是要平反为宦官迫害士人的董卓,一边却是在自己辖境内招集兵马的宦官子弟曹操。以黄琬的立场,当然来个雷霆手段抓捕曹操一党。关于此役,除了《魏书》记载外,《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七《曹操别传》另有记载:
拜操典军都尉。还谯、沛,士卒共叛,袭击之。操得脱身亡走,窜平河亭长舍,称曹济南处士。卧养足创八九日,谓亭长曰:“曹济南虽败,存亡未可知。公幸能以车牛相送,往还四五日,吾厚报公。”亭长乃以车牛送操,未至谯,数十里骑求操者多,操开帷示之,皆大喜,始悟是操。
上文里曹操被部下叛变,这个部下共叛变,当是因为黄琬下令讨伐曹操,曹操所散家财招募的士兵一看州牧下令,就怀了二心反叛,而正因为是豫州牧黄琬通缉曹操,故此曹操逃亡到平河亭长处,不敢表露身份。毕竟贾诩曾说过::“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可见英雄单行,一亭长足以捕之。曹操才自称是济南曹处士,这并非顺口胡扯,而是曹操有意为之,因为曹操曾任济南相,所以可以说一口济南乡音冒充济南人来蒙骗过亭长,使之不起疑心。
此役曹操招募的士兵大多叛乱,而曹操本人和部下离散,住在平河亭长家,也重伤到不能下地八九天,可见曹操被黄琬收拾得一败涂地,仅以身免而在此役中。在这八九天里,外面根本不知道曹操死活,甚至有曹操已死的谣言,结果当时和曹操一样逃出洛阳的袁术还真向曹操在洛阳的侧室门客报了曹操的死讯,后来才知道是虚惊一场:
后随太祖至洛。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后止之曰:“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遂从后言。太祖闻而善之。(《三国志,魏书、卞皇后传》)
可是“募徒众,从曹操周旋”的曹邵就没这么幸运了,是真正的一去不返。故此其后曹操不敢在豫州停留,而是跑到陈留,陈留太守张邈是曹操的生死之交,不但不会为难,反而还和曹操一起举兵反董。②而当地孝廉卫兹更以家财资助曹操,组建了一支有五千人的部队。
二、《魏略》秦伯南之死
真本姓秦,养曹氏。或云其父伯南夙与太祖善。兴平末,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太祖出,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开门受之。寇问太祖所在,答云:“我是也。”遂害之。由此太祖思其功,故变其姓。
这段史家质疑主要为两点:
一、时间问题——各书均未记载兴平末年曹操和袁术之间发生战争。
二、地点问题——各书均未记载袁术和曹操在沛国谯县有过交战。
其实这两点只要仔细推敲史书,则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释,同样是《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十二月(兴平二年),雍丘溃,超自杀。夷邈三族。邈诣袁术请救,为其众所杀,兗州平,遂东略陈地。是岁,长安乱,天子东迁,败于曹阳,渡河幸安邑。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
从上面可以知兴平二年十二月,也正是兴平末,曹操东略陈地。当时陈王刘宠兵强马壮、粮草充足。④而陈地除了正牌陈相骆统外⑤,还有袁术私委的陈相袁嗣。从“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可以看出,曹操这次所谓的略陈地是和袁术开战。在雍丘之战虽然张超自杀,张氏被曹操族灭,可张邈却跑到袁术那求救。曹操雍丘之战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抓背叛他的张邈。故此引军南下和袁术开战,而时间为“兴平末”的⑥十二月到下一年建安元年一月。
而当时就在武平东面的沛国,其国相舒仲应,为袁术所委任,⑦且在建安年间江淮大饥荒的时候,袁术尚一次给舒仲应米十万斛军粮,可见沛国当时驻扎有袁术重兵。曹操此次和袁术开战,武平东面沛国的袁术军当然会有所行动。
是年曹操和吕布拼杀个两败俱伤,曹操军已经惨到吃人肉地步。而在建安元年的曹军,在去洛阳迎天子路上,也只能靠地方供应的桑葚、檬豆做军粮。⑧同时的袁术却一次向吕布供应米二十万斛。⑨以曹操的饿殍之卒和袁术的饱食之士交战,胜负可知。故此一战下来,出现了下面情况:
袁术部党与太祖攻劫,太祖出,为寇所追,走入秦氏,伯南开门受之。寇问太祖所在,答云:“我是也。”遂害之。
而《三国志,武帝纪》每逢袁术、曹操交战,若曹操占优,必大书“大破”,得地必书“拔之”,斩将必书“斩之”。此处却但书“军临武平,袁嗣降”,可见无破军,无得地也无斩将。这一战的结果是更加坚定了曹操走“挟天子令诸侯”的决心。
曹真两父一若曹操早投张邈必不死,一因曹操追杀张邈而亡,真是天意弄人。
①《后汉书、献帝纪》: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岁。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董卓杀皇太后何氏。乙酉,以太尉刘虞为大司马。董卓自为太尉,加鈇钺、虎贲。丙戌,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甲午,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②《三国志,吕布传》:张邈字孟卓,东平寿张人也。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太祖、袁绍皆与邈友。辟公府,以高第拜骑都尉,迁陈留太守。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世语》: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④《后汉书》: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中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觽十余万人。及献帝初,义兵起,宠率觽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时天下饥荒,邻郡人多归就之,俊倾资赈赡,并得全活。后袁术求粮于陈而俊拒绝之,术忿恚,遣客诈杀俊及宠,陈由是破败。
⑤《三国志,骆统传》注引《谢承后汉书》:俊字孝远,有文武才幹,少为郡吏,察孝廉,补尚书郎,擢拜陈相。值袁术僭号,兄弟忿争,天下鼎沸,群贼并起,陈与比界,奸慝四布,俊厉威武,保疆境,贼不敢犯。养济百姓,灾害不生,岁获丰稔。后术军众饥困,就俊求粮。俊疾恶术,初不应答。术怒,密使人杀俊。
⑥《三国志,吕布传》注引《献帝春秋》:袁术议称尊号,邈谓术曰:“汉据火德,绝而复扬,德泽丰流,诞生明公。公居轴处中,入则享于上席,出则为众目之所属,华、霍不能增其高,渊泉不能同其量,可谓巍巍荡荡,无与为贰。何为舍此而欲称制?恐福不盈眦,祸将溢世。庄周之称郊祭牺牛,养饲经年,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