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安乐天下 >

第209章

安乐天下-第209章

小说: 安乐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野之中,已经有人算着隆庆帝是不可能有子嗣了。而且如今天灾人祸,江山不稳,就算是隆庆帝这次选女官能生出小皇子来,也挡不住肃王和安王在朝野势力的增长。

    很多人都在悄悄地站队,是安王,还是肃王?!

    纪家不想站队,但是在人们的眼中。他们自来到京城。就是以安王一派的身份来的。

    纪家不能在秦震和秦霖之间摇摆,也不会在这两个人之间摇摆。那样看似聪明,其实愚蠢。他们早就跟秦震绑在了一起。

    “爹爹。我还听长宁说起了另外一件事。”纪晓棠又告诉了纪二老爷,祁佑年送上奏折,立军令状说三个月拿下蜀中的事。

    这件事,纪二老爷也非常意外。

    毕竟是在正月里。宫中接到了奏折,但是大部分的朝臣却还并不知道。

    “竟然有这样的事。阿佑不像是会做出这样事的人。难道是……蜀中出了什么变故了?”

    “并不是,长宁告诉我,阿佑立下军令状,说凯旋之时。要向皇帝和太后讨一个恩典。”只怕现在宫里已经拟好了旨意,答应了祁佑年的要求。

    “阿佑要讨什么恩典?”纪二老爷问。

    “他在奏折上没有说,但是长宁认为。这个恩典就是求娶她。”

    纪晓棠的语气平淡,纪二老爷却不由得多看了女儿两眼。

    “太后、陛下和公主都已经认准了阿佑为驸马。阿佑并不需求这样的恩典啊……,难道……”纪二老爷略一思索,就想到了纪晓棠的身上。

    “阿佑最近可有信来?”纪二老爷问纪晓棠。

    纪晓棠摇头。蜀中与京中距离何止千里,祁佑年就是想常常写信,也无法做到,只能借着传递军情的机会,才能送一封书信给她吧,就比如上次的成大忠。

    这样想着,纪晓棠就抬起头,正对上纪二老爷若有所思的眼睛。

    不需明言,他们父女两人是想到了一处。

    “阿佑是不是在蜀中知道了宫中要选女官的消息?”纪二老爷这样的猜测,十分有可能。蜀中临近的州县应该已经接到了宫中选女官的旨意,这样轰动的大事,祁佑年就是想不知道也不行。

    “阿佑的奏折是昨天到的,我今天赴宴,还没有听到任何消息,想必是奏折到的很晚。晓棠,你快安排人往后角门去……”

    如果祁佑年也打发人给她送了书信,那么今天就该送到了。

    纪晓棠也正好想到了这里,她也不避忌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两个,立刻就让锦儿亲自往后角门去守候。她自己也回了妍华堂。

    本来她心中还有一件事,然而此刻也无暇顾及,她更迫切希望看到的,是祁佑年的信使。

    祁佑年并没有让纪晓棠失望,夜幕刚刚降临,锦儿就带了一个人进来,赫然正是成大忠。

    这样重要的差事,祁佑年最信任的还是他这个童年的玩伴兼忠诚的手下。

    成大忠这次的行程比上次的更为紧急,他交给纪晓棠一封信,告诉纪晓棠,他连夜就要启程返回蜀中。

    “将军急要听回信儿,而且蜀中战事一触即发,属下必须尽快赶回去。”

    纪晓棠见他这样急,就猜他肯定是没吃好饭,忙就让绣儿亲自去小厨房,给成大忠准备一桌酒席,一面向成大忠询问祁佑年的情况。

    “你们在蜀中,可是听到了宫里要选女官的事?”时间紧,且对面的是成大忠,纪晓棠也不拐弯抹角,干脆捡着最重要的问题问。

    “是。”成大忠立刻点头。

    “哦,阿佑送上奏折,是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的事吧。”

    “是。”成大忠回答的更为简洁利落,“将军听到了消息,仔细问过,回到大帐彻夜未睡,第二天清早,就召集了军中将官到大帐商议。只商议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将写好的奏折拿出来,吩咐属下送来京城。”

    商议不到半个时辰就已经准备好了奏折,显然,那奏折是在夜间就拟定了的。

    纪晓棠已经无需再问其他的问题了。

    “三个月拿下蜀中,你们有把握吗?”

    “很难。”成大忠回答的很诚实,说是很难,但是脸上并没有畏难之色,他单手握拳在左胸捶了捶,“有将军带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将士们都是你这样想的?”纪晓棠不由得笑了。

    “是的,县主。”成大忠答道,目光坚定,脸上写满了自豪,他是在为祁佑年而自豪。

    不论现在速战的机会是否成熟,但是起码祁佑年掌握了军心和士气。

    绣儿很快就带着人,在帘子外摆下了一桌酒席。纪晓棠就让成大忠去用饭。

    “正好等我看了信,你将回信带回去。”

    纪晓棠安排成大忠去用饭,这才将一直拿在手中的信拆开。

    信的抬头,还是那个棠字,这一次,祁佑年的笔力又重了几分,不仅是思念,还有浓浓的担心和焦虑。

    在往下看,纪晓棠不由得微微一怔。

    祁佑年的信写的太短,短到只有寥寥几个字。

    “等我回来。”

    只有这四个字,纪晓棠愣怔片刻,就完全读懂了祁佑年这四个字中全部的含义。

    一切,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也正如她所担心的那样。

    但是,不动心却是不可能的。

    她的将军要去完成不可能的事,为了她。

    “阿佑这个傻瓜!”


第三十四章 暗棋

    在纪晓棠的印象中,祁佑年总是理智的,说话做事都最稳妥不过。她还是第一次知道,祁佑年也有这样的一面。

    如果她能,纪晓棠一定会阻止祁佑年这样做。然而祁佑年已经立了军令状,成大忠这次返回蜀中,将会带去韩太后和隆庆帝的回复,他们很慷慨地答应了祁佑年的要求,并且从内库中拿出一笔金银,作为为祁佑年大军的犒赏。

    这件事,再没有挽回的余地。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论是祁佑年还是她,都只能坚定向前。且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祁佑年要在三个月之内拿下蜀中,那么她就助他一臂之力。

    纪晓棠将信拿在手里,沉思了半晌,就拿起笔来,给祁佑年写回信。

    就在她沉思的时候,早就有贴心的绣儿给她研好了墨,准备好了纸张。

    和祁佑年一样,纪晓棠的回信也非常简短,几乎没有多余的话,她只告诉祁佑年一件事。祁佑年要与蜀中反贼速战速决,但是同时也不应该完全放弃招安。

    这些天,纪晓棠虽然身在京城,且每天都要面对很多事情,但她的一颗心却分出了一半,系在蜀中的战局和祁佑年的身上。

    纪晓棠一直在努力回忆,想从她前世的记忆中找出尽可能多的线索,希望能够帮助到祁佑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让她想了起来。

    前世蜀中的叛乱,朝廷数次派兵都无功而返,不过蜀中的叛乱最终还是被平定的,却并不是因为朝廷官兵的缘故,而是蜀中反贼内部出现了问题。

    一位名叫韩克让的反贼将领。叛出了反贼大军,最后还因为亲手杀掉了反贼的首领,而获得了朝廷的嘉奖和封赠。

    纪晓棠记起来,曾经听从临近蜀中的州县逃出来的难民议论过,说韩克让家本是乡绅出身,自己也是读书人,且还是个举人。却在隆庆初年进京参加会试的时候。无辜被牵扯进科考舞弊案中,不仅从此失去了参加科考的资格,连同举人的功名也被革除了。

    因为这件事。韩克让的父亲抑郁而死,韩克让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从此寄情山水,倒是成了蜀中的一位名士。

    然而。韩克让的心中始终并没有完全放下。

    韩克让最后反水,一方面是与反贼首脑理念不合。另一方面未尝没有为当初被冤屈舞弊而雪耻的缘故。

    只是他的结局却并不好。

    当他进入朝堂,想要为当年的科考舞弊案翻案的时候,却被人告发依旧怀有不臣之心,且暗中收留蜀中反贼的残余势力。最后被推到午门斩首,一家老小也都跟着送了性命。

    隆庆初年的那场舞弊案,牵涉太多。背后的人势力太大。

    这些,还是她在逃亡的途中。听纪二老爷偶尔提起的。纪二老爷当时言语模糊,似乎对这件事也十分忌惮,不是知道的不多,就是即便知道一些什么,却不敢多说。

    纪晓棠告诉祁佑年,可以想法子接触韩克让,如果以为韩克让平反冤案的条件为诱饵,韩克让十有八九会就会向祁佑年投诚。

    而有了韩克让在反贼内部,与祁佑年里外夹攻,那么三个月内拿下蜀中,就不再是那么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至于祁佑年凯旋归来之后的事,纪晓棠没有说。她只在信的末尾简单地提了一句,告诉祁佑年,长宁公主的误会。

    长宁公主的误会,显然还不是她一个人的误会。韩太后和隆庆帝应该也是同样的想法。

    这件事,纪晓棠告诉祁佑年,只等他得胜之后回到京城,再做计较。

    至于怎样计较,纪晓棠心中已经隐隐有了打算,但是却并没有在信中提及。现在这个时候,祁佑年不该分心。

    纪晓棠这边将信写好,用火漆封了信。成大忠已经吃饱喝足,就等着纪晓棠的信了。

    纪晓棠将信交给成大忠。

    “这封信十分要紧,里面有致胜的关键,你要尽快回去亲手交给阿佑。”纪晓棠嘱咐成大忠。

    成大忠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立刻就向纪晓棠保证:“……命在信就在。”纪晓棠和祁佑年之间的书信往来,本来就是最为机密的事情,如今这信中又有了蜀中一战致胜的关键,成大忠当然明白这封信的重量。

    祁佑年几次大捷,纪晓棠在其中的作用,别人或许不知道,但是成大忠却都知道的清清楚楚。在军中,他是祁佑年身边最亲信的人,祁佑年并没有瞒着他。

    正因为这样,成大忠对纪晓棠有着近乎迷信的信任。

    纪晓棠说是致胜的关键,那就是致胜的关键。

    送走了成大忠,纪二太太那边就打发香草过来,给纪晓棠送了一盅燕窝。纪晓棠知道,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知道成大忠来了,并没有来打搅她,直到人走了,这才打发人过来。

    送燕窝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向她问询。

    纪晓棠也正好有事要问纪二老爷,当下接了燕窝,却并不吃,只让绣儿去放在炉子上温着,她自己则穿了大衣裳,让小丫头打了灯笼往景华堂来。

    纪二老爷和纪二太太果然都还没有歇下,两人见纪晓棠来了,且面上起色不错,没有开口询问之前,就已经略略放下心来。

    将服侍的人都打发了出去,纪二老爷这才向纪晓棠询问。

    纪晓棠就将事情大体的说了一番,她并没有提到韩克让。

    她当然不是担心纪二老爷会走漏消息,但是这样的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我有一件事要问爹爹。”纪晓棠说道。

    “什么事?”

    “爹爹还记不记得,隆庆初年的科考舞弊案?”

    “那怎么会不记得!”纪二老爷立刻就说道。隆庆初年的科考舞弊案,是大秦建国之后,最严重的科考舞弊案件,也是大秦建国之后。发生在会试等级上的唯一一次舞弊案。

    这件案子,不仅轰动了儒林,也惊动了全国上下。

    当时纪二老爷并不在京中,而是在外任上头,对这件事案子也颇为关注。

    “晓棠,你怎么突然问起这个?”纪二老爷问纪晓棠。

    “我现在的想法还不成熟,暂时不能告诉爹爹。不过。这件事非常重要。我以前似乎听爹爹提过一两句。只是不大记得了。爹爹对这件案子都知道些什么,能不能详细地告诉我。”

    “那时我不在京中,对这件案子所知不多。且大多都是传闻……”纪二老爷仔细回想,就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一都说给了纪晓棠听。

    “晓棠,你不会无缘无故关注这件事。是这案子里,有什么蹊跷?”说完之后。纪二老爷又问纪晓棠。

    纪晓棠想了想,就点头。

    纪二老爷站起身。不安地在屋中踱了几步。

    “这件事,我也有些疑问。”纪二老爷当时在钦州任职,隆庆初年,他辖下就有举子进京赶考。被裹进了科考舞弊案中。那个举子还不如韩克让,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返乡,在京中就受不了打击自杀身亡了。

    那举子的家里不过是普通的农户。千辛万苦地将儿子供养出来,没有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局。那举子的父亲毫无门路。能想到的就是到县衙告状。纪二老爷接了状纸,却无能为力,他所能做的,就是另外写了文书,将状纸上呈,希望能都送达天听。

    然而,送上去的状纸和文书都如石牛入海,后来,纪二老爷还被上官特意召了去,明里暗里的训诫和教导了一番。

    最后,还是纪二老爷资助那农户家里,去京城接那举子的灵柩。

    然而那农户到了京城,那举子的尸体却早被衙门给火化了,农户最后只带回了儿子的一捧骨灰。

    “梁兴孝,这就是那举子的名字。那时候你还小,应该是不记得了。他在进京赶考之前,曾经到县衙来找过我。”纪二老爷一边回忆,一边告诉纪晓棠。

    一位举人老爷,无论是在哪个知县那里,都是座上的佳客,何况梁兴孝十年苦读,很有几分真才实学,而纪二老爷还是个爱才的人。

    纪二老爷和梁兴孝来往颇密,梁兴孝对待纪二老爷如父如兄,纪二老爷也十分爱惜、并且尽力栽培梁兴孝。

    对于梁兴孝被卷入科考舞弊案中,并且自杀身亡,纪二老爷非常的痛惜。

    “以我看他平时的为人,绝不可能会参与舞弊案。我早就怀疑,他是被人冤枉的,或者其中有什么误会。然而……”然而梁兴孝却自杀死了,而且并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而对于梁兴孝的自杀,纪二老爷也有不解。

    “他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他父母膝下只有他一个儿子。就算是科考不成,也该知道留得性命回乡,奉养他双亲终老才是。”

    自杀这个选择,在梁兴孝这样一个独子身上,是不负责任的选择。而纪二老爷认为梁兴孝曾经困苦,性格坚韧,也不像是一个会选择自杀的人。

    然而,他的所有怀疑,都是基于对梁兴孝品性的认定,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

    “后来,我还特意写信给你大伯父,让他帮我细细地调查。”

    “我记起来了。”纪晓棠听纪二老爷说到这里,也回忆起了一些东西,“我记得那阵子,爹爹收到京中大伯父的信,很不开心,成天长吁短叹的。”

    “是的。”纪二老爷点头。

    “我当时还问过爹爹,是大伯父的信中写了什么,让爹爹不开心了?”

    “你是问过。”纪二老爷又点头,“那么晓棠,你还记得当时爹爹答了你什么?”

    “爹爹什么都没说。”纪晓棠就道。

    这种情形于纪二老爷是非常少见的,所以纪晓棠虽然年幼,却还是记住了。

    “你大伯父在信中就是警告我,说案子已经尘埃落定,铁证如山。让我万万不可触碰那个案子。”若是不小心触碰了,只怕就要万劫不复。

    纪大老爷对纪二老爷的警告非常严重。

    “那个时候,我就更加怀疑,这科考舞弊案的背后只怕是黑幕重重。”而能够制造这样的黑幕,且又收拾的干净利落的,绝不是泛泛之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