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青梅煮酒话西汉文景之治 作者:史杰鹏 >

第28章

青梅煮酒话西汉文景之治 作者:史杰鹏-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霾撸皇且话阃馔⒐僭笨杀取:罄次涞叟汕仓站在苏叩纳矸莩纸谘残刑煜驴す志裙兀切┕乩艋谷鲜端圃薜溃骸罢饩褪悄歉鋈拥衾'的少年啊。”显然,因为终军持了皇帝颁发的节信,就代表着皇帝出关,谁敢去验问他的身份。就像我们现在的高级官员,专车接,专车送,哪个警察敢查他的身份证?中国的事情,别看隔了两千年,很多行事方式却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文化传统,很光辉,很灿烂。 
这种出关检验符传的制度,在文帝十二年已经废除,说明文帝比较大度,天下太平,不需要这么紧张戒严了。可是七国之乱后景帝又恢复了这个制度,说明景帝感觉局势仍很紧张,不得不多加防备。 
在此之后,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原先刘邦规定,诸侯王国的地位和郡相等,王国内的官制和汉朝中央完全相似,其中太傅辅导国王,内史治理国民,中尉掌管武事,丞相统率众官,而且其中除了丞相和太傅是由汉朝中央派去的之外,其他官吏都由王国国王自己委派,诸侯王地位尊崇,他们实际上掌握了国内的行政权,只有兵权受到限制,没有中央颁发的虎符,他们不得擅自发兵。 
不能发兵,按理说诸侯王就掀不起大浪。王国兵权有时还掌握在丞相手里,但由于丞相不是最高的行政首脑,在国王处于强势的时候,丞相的权力就会受到压制,反之亦然。当年齐王刘襄想发兵进攻吕氏,就被丞相发兵围住王宫,如果不是靠魏勃的计策,齐王根本就无能为力。而吴王刘濞想造反,先前汉朝派来的丞相袁盎对他服服帖帖,而一旦造反之日,马上把汉朝派去的官吏全部杀了,所以显然这种防范还远远不够。于是在景帝中元三年,刘启下令,首先省去了诸侯王内御史大夫这个官职,两年后,又再次下诏,诸侯王不再承担治理国家的任务,所有的官吏都由中央委派,“丞相”改称“相”,使它在名称上就低于中央朝廷的丞相,官印也由以前的金印改为银印,地位大大降低。省去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其余像大夫、谒者、郎官等也减省成员,这么一来,诸侯王们是彻底阳痿了,基本上是再也不可能起兵造反了。他们实际上像一般平民富家地主一样,只能靠收税过日子,没有丝毫管理权力。如果封地大、收税多还好,日子还能过得比较排场;如果封地小、收税少,简直连一般商人还不如,贫穷的甚至只能坐得起牛车,一点面子都没有。要知道在西汉,牛车一般只是用来拉货的,人一般只乘马车。如果沦落到乘牛车的地步,就好像现在大学毕业十年后搞同学聚会,等你骑自行车到了聚会地点,发现门口停的是一色的轿车,根本就没有停自行车的场地,简直羞死人。西汉那时也是这样,你想,人家都是驾着高头大雄马拉的车而来,连一匹母马都没有,你却坐辆牛车,那不丢死人啊? 


小章:第二集

诸侯王的问题基本上处理完了,至于匈奴那边,刘启的运气比较好,七国造反的时候,赵王刘遂意欲联合匈奴进攻汉地,但由于汉兵很快击破了赵国,匈奴无机可乘。刘启也怕边境出乱子,在前元五年,派遣公主出嫁单于,和匈奴在边境通商,每年送给匈奴单于大量财物,以及诸侯王翁主,所以匈奴一直很老实,除了一些小型的抢掠之外,其他没什么大事,所以说刘启比他老爸的运气好。 
东方诸侯既然无事,匈奴也没事,刘启接着干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除掉了丞相周亚夫。 
周亚夫自从吴楚之战后,威震天下,刘启提拔他当了丞相,大概周亚夫自以为功高罢,平常偶尔会有些骄矜之色。按理说他也有资格,他的老爸是周勃,带兵诛除吕氏,维护的汉政权;他自己又亲破吴楚,巩固了汉政权,有什么理由不骄傲呢?不过这家伙在政治上不够成熟,当年在细柳营练兵,在文帝面前摆了一回排场,官职不降反升,他以为在景帝面前也应该保持这种优良作风。可是他忘了人和人完全不一样,世界和世界也完全不一样。文帝为人比景帝要宽容,文帝时的政治形势也比景帝时复杂。拿文帝时摆过的谱照样在景帝面前摆,就是不识时务,必然会遭到覆败的命运。 
周亚夫第一次得罪刘启,是在景帝前元七年,刘启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周亚夫身为太尉,自以为是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牛皮烘烘,可以说得上话,拼命劝谏,刘启懒得理他,很讨厌他这种自以为是的做派。这个看似简单的事,实际上就是他最后遭到厄运的最大原因。因为在废刘荣的事件中,得利最大的是王皇后和日后的武帝刘彻。周亚夫此举得罪了皇后母子,就算他能逃过景帝这一劫,也会被日后即位的武帝除掉。 
而那个他在平定七国之乱时得罪过的梁孝王这时也落井下石,时时在窦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宠爱梁王,当然也会逐渐对周亚夫有看法。当主子的就是这样,你为他立了大功,这是应该的,奴才孝敬主子,保护主子,这是天经地义的嘛;但是你如果稍微得罪了他,他就马上翻脸。按说周亚夫看见皇帝对他开始冷淡,就应该有所警惕,而偏偏他不识趣,再次做了违拗主子意图的事,而且这次是直接得罪了窦太后。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窦太后对刘启说:“皇后的哥哥王信这人不错,可以封侯嘛。”她提起这事,分明是因为王信不久前为梁孝王在刘启面前说了好话,保住了梁孝王的性命,她要报恩。刘启听老妈主动提出要给自己大舅子封侯,谦逊地说:“当初先帝在时,南皮侯、章武侯都没有封侯,到臣即位后才给他们分封,王信现在封侯,早了些吧?” 
南皮侯窦彭祖是窦太后的弟弟窦长君的儿子,章武侯窦广国(字少君)是窦太后的弟弟,他们都出身很低,而且窦少君和姐姐重逢的故事很有戏剧性。他四五岁时,就因为家贫被人拐卖,而且似乎品相不好,连续转手了十多家,才被一个宜阳的买家带走。他那时虽然不过十多岁,却仍被命令去山中为主人烧炭。有一天晚上,他和一百多个同样命苦的人躺在堤岸之下睡觉,堤岸突然崩塌,把他们全部活埋,只有他一个人幸免不死。惊惧之余,他给自己占了一卜,发现自己不出数日就可封侯,非常诧异。很快他又跟着主人来到长安,听说了朝廷立了新皇后,姓窦,老家在观津(今河北武邑),当即呆了,想起当年被拐卖时年纪虽小,究竟还记得自己原本是观津人,姓窦,他又想起了自己会封侯的占卜,心中砰砰直跳。皇后的弟弟,按规矩确实可以封侯啊,看来卜筮很灵,事情就应在这上面了。于是壮着胆子上书认亲。皇后一听,马上报告文帝刘恒。 
刘恒立刻召见窦少君,问他有什么证据。窦少君将自己的遭遇原原本本地说了,又指着自己脑门上的伤疤,说是当年和姐姐一起爬树采桑时摔的,并绘声绘色地描述:“姐姐当年被吕太后遣送到代国去的时候,曾经和我在传舍(官办旅店)诀别,还向人讨了一点热水为我洗头,又讨了一点饭食让我果腹,才恋恋不舍地和我挥手作别。”也难为他记忆力好,这个细节一下子把窦皇后的眼泪迤逗得像泉水一样喷涌,抱着他就嚎啕大哭,旁边的侍御奴才们也赶紧哭泣“助哀”,也就是帮助皇后加大悲哀。就这样,不久前还伐薪烧炭的农民工窦少君转眼间就从旧社会来到了新社会,户口转成了长安的,房子住上了豪华的,饭食变成了玉粒金莼的,老婆变成了美貌可人的。总之脱了胎,换了骨。 
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在一旁却很不高兴,这两个家伙简直像哼哈二将,总喜欢一起搞事。当年谗毁陈平和贾谊,也是他们牵头,这次也不例外。他们商量道:“这个死农民工小学文凭都没有,品德靠不住,如今成个暴发户,还不作威作福?他地位这么高,要真的乱来,我们说不定会死在他手里,给赶快给他找几个好家教,好好给他补习一下功课,教他一点做人的道理。还有他那个老哥窦长君,文化程度差不多,都得一起注册补习。” 
这显然是偏见,相比文凭和道德的关系,有时候我宁愿相信有的人就是天生的恶棍,不管他文凭多高;有的人天生就很善良,哪怕他目不识丁。据说美国有个科研成果,说的是科学家给一些罪犯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这些罪犯中有许多人的大脑某部分和常人有异,或者是某种正常生理构造没发育完全,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这样看来,不管怎么样,从生理上说,天生的恶棍是未必不存在的。周勃这帮家伙躲在一旁唧唧歪歪,却偏偏忘了自己当初也是农民起义军首领。现在打下天下了,就以为自己是城里人了,看不起农民工了,实在可恶之极。当然,也许这是人类的普遍弱点,不能光怪周勃。总之,据说请了家庭教师补习后,窦氏兄弟文化水平直线上升,道德修养也如影随形,不肯落后,很快就变成了谦让君子,不敢以富贵骄人。 
不过文帝在位时,为了谦让,坚决不肯封窦氏兄弟为列侯,窦太后虽然不高兴,在自己老公面前却不敢发火。等到儿子刘启即位,总算可以颐指气使了,可惜窦长君已经死了,只能立他的儿子为列侯。现在景帝刘启提出这个例子,想表示自己应当效法先帝的谦让,窦太后道:“人生苦短,应当在生前就好好享受,死了以后封号高得吓人,又有什么意思呢?窦长君在世时,最终没能封侯,死后儿子才得如愿,我每一想起来就遗憾万分。皇帝还是吸取我的教训,赶快给王信封侯罢。” 
刘启回答道:“那么,臣请求去和丞相商量一下。” 
他马上召见周亚夫,说了窦太后的意见,周亚夫当即反对:“当年高皇帝杀白马,与群臣约誓:非刘氏宗族不能封王,非有功者不得封侯。若有违背,天下共伐之。如今王信虽然贵为皇后亲兄,却没有点滴功劳,给他封侯,岂不违背誓约?” 
刘启一听,默不作声。周亚夫是功臣列侯的儿子,当然很珍惜自己得知不易的爵位。这就像十几年前的博士硕士,看到现在博士硕士满天飞,忍不住会哀叹自己的学位贬值。如果一个暴发户仅仅因为是皇后的哥哥就封为列侯,那自己在战场上辛辛苦苦打仗厮杀得来的爵位还值什么钱? 
刘启心里不悦,如果他一意孤行,硬要封大舅子为列侯,也不是办不到,怎奈王信毕竟是自己的大舅子,这么做说出去不好听。皇帝们向来是喜欢名利双收的,就如既要当婊子也要立牌坊。只是后者对社会无害,不过是她们自己自娱自乐;而前者则对社会有利有弊,利的方面在于皇帝们既要名声,作恶时就要多少顾忌一点点;而弊的一面在于他既在这里做不了恶,就会另外找出气筒,他可不愿憋在肚里戕害身心。这样一来,周亚夫的性命自然就岌岌可危。 
这件事情刘启没有坚持,不久匈奴王徐庐等六个人投降汉朝,刘启非常高兴,决定封这六个人为列侯,以鼓励匈奴投降者前赴后继。周亚夫又反对道:“他们背弃自己的主子来投靠陛下,品德糟糕,而陛下却封他们为列侯,将来怎么去责备为人臣者不肯守节呢?” 
刘启这回再不妥协:“丞相的意见不可采用。”终于一意孤行,封了徐庐等为侯。 
我们也许会问,刘启在这件事上为什么不妥协了呢?其实不用问,他当然不会妥协,因为徐庐等不是自己人,而是匈奴人。专制国家的君主,他们的为人方式就是这样:对外客气,对内残暴。民主国家则反之。所以在民主国家的领导人,他的职责是为国民谋取利益,否则他就要下台。而专制国家的君主,则信奉“朕即国家”,全国百姓都是他的奴仆,全国土地财物都是他的私产,他想给谁就给谁,给奴仆们一点,那是恩赐;给匈奴人,则显示一个君主的面子,表示他有的是钱。慈禧皇太后曾说:“宁与外邦,不与家奴。”都是一样的心态,因为外国人再坏,在她看来,还是客人;而自己的百姓再好,也不过是豢养的狗,对狗,那是不需要什么客气的。可怜当时那些朝不保夕的傻瓜们还脸红脖子粗地叫嚣什么“扶清灭洋”,要为她跟洋人拼命,真是愚蠢已极,无可救药。同样,周亚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虽然贵为丞相,本质上仍不过是皇帝身边一条华丽的斗犬,地位其实不如投降的匈奴人。匈奴人在刘启眼里,究竟还是客人。刘启怎么可能会因为狗的建议而对客人不恭呢?武帝时候,有个叫汲黯的大臣也向武帝建议,把投降的匈奴人都当作烈属家的奴仆,也遭到了武帝的嗤之以鼻,道理是一样的。 
周亚夫这种不合作的精神再次惹恼了刘启,刘启大概也暗暗想,这家伙说我以后没法责备人臣不肯守节,看来已经怀有二心了,不杀了这家伙,将来免不了会出乱子,于是暗暗萌生了除掉周亚夫之心。 
周亚夫看见刘启坚决封匈奴人为侯,知道皇帝对自己很不满了,当即上书称病,请求免去丞相职位。刘启更加恼怒:这家伙真的跟自己叫板了,没听他的意见,他就称病要求退休,你以为你是谁?缺了你地球就不转了?想要挟我,没门。当即批准。 
这世上当领导的,大概最讨厌下属采取无声的抵抗。当年太子太傅窦婴因为劝谏刘启废太子刘荣而不得,也称病免职,躲在家里以酒色自娱。别人就去劝他:“能让将军富贵的,是当今皇帝;能亲和将军的,是当今太后。将军为太子太傅,皇帝废黜太子,将军向皇帝面争反对,却没有成功,将军不能自杀谢罪,反而称病引退,天天抱着美女喝酒而不朝见,这不是暗中向皇帝叫板,表达自己的不满吗?一旦皇帝生气,将军就死无葬身之地了。”窦婴一听,吓得赶快上朝,宣称病愈。可见窦婴还比较乖巧,而周亚夫显然就有些执拗,这是他自己在自己的棺材上多钉了一根棺材钉,怪不得别人。 


小章:第三集
 
四年后,刘启身体欠佳,觉得自己时日无多,除掉周亚夫的时候到了,于是召周亚夫进宫,赐他食物,食案上摆着一大块猪肉,没有切开,又不安排筷子。周亚夫马上自己吩咐掌管筵席的尚席官:“去,快给我去拿筷子来。”刘启看在眼里,笑着说:“不给你放筷子,正是我吩咐的,嘿嘿,你大概很不满罢?”周亚夫这才知道,虽然已经四年过去了,皇帝对自己的怨恨却光彩如新,他赶忙摘下帽子伏地道歉。刘启道:“起来罢。”周亚夫赶忙快速地走了出去。刘启望着他的背影的阳光下拖成长长的一条,冷笑道:“这家伙还是怏怏不乐,将来我的儿子即位,恐怕制不住他。” 
皇帝要杀大臣,要找理由是非常容易的,很快机会来了。 
有一天,皇宫里专门为皇帝制造器物的尚方工官要偷偷出售一批盔甲,总共五百套,不过这批盔甲只是明器,是陪葬用的,没有实用价值。周亚夫的儿子很孝顺,当即就为父亲订好了这批货,然后雇佣了一帮民工去取,最后却不肯付给民工工钱。民工们当然不干,上门追讨,这种行为非常“恶劣”,换到现在,大概可以称为“恶意讨薪”。可是周亚夫的儿子水平还不够,没有发明这么牛逼的词来为自己开脱,他仅仗着自己是列侯子孙,不理不睬,同时让家丁们严加防范。民工们义愤填膺,只好集体上访,告到了朝廷,说周亚夫的儿子偷偷购买皇帝用的器物。刘启一听,笑得要死,正要琢磨老周的罪状呢,这就送上门来了。他当即果断地批复,将周亚夫也一并逮入监狱,派遣酷吏严刑拷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