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532-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

第3章

1532-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第3章

小说: 1532-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泽东曾归纳这个运动的总的方针和口号是:“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以建设新湖南。”    
    同时毛泽东继续他的新闻政论工作。他在长沙的一家报纸上一连发表了十篇文章,评论湖南自治运动。这些论文引导人民要求真正的民主,主张由人民(工人、农民、商人、学生……),自己来讨论和制定“省自治法”和“湖南宪法”。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坐而言,起而行。”毛泽东同志就正是又“言”又“行”的人。而且他的行动总是和群众密切联系的。这时期他除发表论文外,发动、组织湖南各界各人民团体集会讨论改造旧湖南、建设新湖南的问题。10月10日“国庆节”又举行了万人的游行示威,喊出“召集人民宪法会议”、“建设新湖南”的口号;扯下过时了的、军阀官僚的代表机关旧省议会的旗帜……    
    不久之后,赵恒惕推倒了谭延,取得了湖南政权,仍然在“湘人治湘”的口号下,制定什么“省宪”。    
    毛泽东还在“省宪法草案”发表时,就在报纸上写文章,公开批评它。他着重指出,这个“草案”的最大缺点之一是关于劳动的事项,如工人的工作时间、工钱、休假、教育、卫生等等以及组织工会的权利,根本没有规定。    
    他一面批评这个“省宪”,这种“自治”,一面又发动下层群众,利用统治阶级这个虚伪的、为自己谋利益的假幌子,作有益于劳苦人民大众的事,拿它作为进行合法斗争的工具。这正如古语说的、“以子之矛,刺子之盾”,使得统治者无话可说,不然就把他虚伪的面目完全揭破。    
    毛泽东刚从上海回到长沙后的一项有很大意义的活动,就是和一些同志共同发起,成立一个“文化书社”,在全省大量推销各种新的书报。他吸引一些名流参加这种事业。这个书社在推动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上有过很大的作用。后来这书社成了共产党的一个机关。    
    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这个会的有新民学会的会员,湖南学联的干部,个别进步的教员。会员都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书,研究俄国革命、第三国际状况等等,经常开会讨论,并结合中国的湖南的革命实际。这样,毛泽东同志使得团结在他周围的人们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和其政党——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    
    8月间,毛泽东同志又联合一些同志和教育界的进步人士组织“俄罗斯研究会”,发起留俄勤工俭学运动。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湖南的一些青年到苏联留学去了(其中有任弼时、肖劲光等同志)。    
    10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许多新民学会的会员入了团。此后新民学会便逐渐结束了。会员中间也起了分化;少数人落伍了,个别的后来且成了反革命者;但大部分始终前进的分子,在毛泽东同志的影响与领导下,从事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活动,成为了共产主义者。    
    毛泽东的这些革命活动,都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为建设共产党作了各种准备。整个五四运动建立了伟大的功劳,——这就是毛泽东说的:“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这里需要补充叙述的是,毛泽东在作那些组织工作的同时,还作了一些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现在还有人记得,他曾经从毛主席那里领到许多小册子,拿到街上去卖,价钱非常便宜。那些小册子的名称有:“伙友们”,“工友们”,“农友们”,“一个兵士的生活”等等。小册子的文字很通俗,内容是宣传社会主义,谈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痛苦,要找出路只有团结起来革命。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最初阶段上对传播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有其一定的——桥梁与先锋的——作用。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初需要作青年学生运动、文化界知识界的运动。但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是无产阶级。毛泽东同志于是用最大的精力来作工人运动。


第一部分第6节 萧三回忆“五四”(6)

    现在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者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懂得:只有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基本力量。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工人运动结合,才能成为物质的力量。毛泽东除组织、领导一般的、社会各阶层的革命运动外,日夜孜孜不忘的是工人运动。    
    知识分子和工人群众结合的过程在当初是颇不容易的。在开始的时候,语言、习惯、服装、态度等等,彼此相差很远,两方面都觉得格格不入。这时候革命的知识分子只有放下臭架子,怀着满腔热忱,并甘心当群众的学生,然后才能接近群众,渐渐也当群众的先生。    
    毛泽东下决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做。农家出身的他,素来就具有一项很大的、非常卓越的本领——他能找到和工人群众接近的大众的语言。他的诚恳的心,老实朴素的态度,简单、透彻的语言,能够使任何工人信服。最疑难的事物,最深奥的道理,毛泽东都能给工人们解释得清清楚楚,使他们理解得明明白白。    
    一直到现在,毛主席仍然是最能用最浅显的语言说明最深邃的理论与最高深的原则的人。他的报告、演说、讲话是那样明白、浅显、通俗、动人,富于幽默,妙趣横生,而又那样意味深长、涵义深刻,左右逢源,矢无虚发。他的说话常是形象亲切,引人入胜,有血有肉的。在同一会场里,工人、农民、兵士、老太婆们听了他的讲话不以为深;大学教授、文人、学士听了不以为浅。这种深入浅出的本领,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努力学习的。    
    毛泽东同志最初接触工人的办法是煞费苦心的。他曾作工人打扮,到工人们集聚的地方去和他们接近,到茶馆去和工人们一块喝茶,谈心,交朋友。    
    一天,毛泽东同志去长沙城的南门外和小吴门外一段铁路上散步,走来走去,总希望遇见个把工人,后来终于遇到火车头修理厂的工人陈地广。这人是广东人。毛泽东同志就和他“拉话”,然后去他住的地方“玩”,谈他的工作、工资……这工人觉得客人很亲切。    
    经陈地广的介绍,他又认识了别的工人。彼此都熟了之后,毛泽东同志提议为他们办个学校,教他们识字。工人们都很赞成。    
    回来后,毛泽东派郭亮同志去作工人夜校的教员(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时候毛泽东就热心地办过工人夜校,这时更加扩大了他和工人的联系)。    
    突破了一点之后,毛主席运用这个经验到别的工人丛中去。    
    毛主席来到铜元局——湖南造币厂,找工人谈他们的生活、工资……工人觉得客人很关心他们。    
    毛主席走进成衣店,和裁缝们慢慢谈他们的工作、衣料、收入……    
    人们坐人力车来到家里,毛主席请车夫进来喝茶,和他谈话。后来派罗学瓒同志专做人力车夫的工作,常和车夫漫谈,长谈。为人力车夫办夜校时,毛主席曾亲自给他们教课。    
    湖南第一纺织厂成立了,开工了。无政府党人在纱厂里颇有影响。毛主席过河去,找到了纱厂工人,谈了许多。    
    黑铅炼厂的工人,泥木工人,石印、铅印工人,面粉厂工人……都来找毛泽东,谈他们的生活,说出他们的要求。    
    1921年冬天,毛泽东同志曾乘着长株、株萍铁路的火车,去安源,深入矿井。由长沙几个路矿工人的介绍,认识了许多矿工。他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和许多工人成了知心朋友。回到长沙后,派李立三同志去安源,当初也是作工人夜校的教员。(后来刘少奇同志也到了安源,这里的工人运动大大地发展了,壮大了,当时安源有“小莫斯科”之称。)    
    交几个工人作朋友,通过他们,可以认识和团结千百个工这是毛泽东的主意和宝贵的经验之谈。    
    和工人们接近了,给他们办夜校,办补习班、识字班,教育他们,说明“劳工神圣”的意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法……启发他们的觉悟,然后讲工人们应该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的道理。    
    在每一工厂,每一行业里面,毛泽东发现积极分子,培养干部。通过他们,通过行动、斗争,渐渐地把所有的产业工人和手工业者都组织起来。    
    宣传——组织——行动,联系起来,长沙——湖南的工人运动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    
    在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之前,毛泽东在湖南,以及其他一些共产主义者在全国各地,就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联结了。    
    革命的理论和革命的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毛泽东等就这样开始奠定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基础,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基础。    
    (萧三:《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


第一部分第7节 李维汉的回忆(1)

    1911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封建帝王的统治,使久受专制奴役的人民在精神上得到一次解放。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又没有得到最大的革命民主派——农民的支持,这次革命的首要果实——国家政权落入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28页)。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豪绅买办阶级所豢养和扶植的各派军阀互相争夺,内战不断,陷全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乡村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走向破产和没落的境地。同城乡小资产阶级有联系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愤于中国社会的黑暗,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新民学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新民学会在湖南地区的革命运动中起着核心领导作用,为湖南地区的建党建团工作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一部分参加留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留法勤工俭学的革命活动和建党建团的准备工作中,也部分地起着骨干作用。现在,就我的记忆并参考当时的一些文献,将新民学会的情况,作一简要的回忆。事隔六十年,记忆的人和事情可能有所漏误,尚望了解情况的同志予以补正。    
    新民学会从不自我标榜,但由于它的乾乾不息的前进运动,在实际上,成为我国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成立的影响最大的革命社团之一。它的主要发起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    
    我于1916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二部,1917年暑期毕业后,即在附小教书。那时,毛泽东、张昆弟、邹彝鼎等在第一师范第一部读书。蔡和森于1913年考入第一师范,在1914年至1915年与毛泽东同学,此时已转至高等师范学习。已毕业的同学何叔衡和萧子在楚怡小学教书,陈绍休等在一师附小教书。他们常在一起讨论个人和社会如何进步的问题,深感有建立一个组织之必要。经过多次酝酿,大约在1917年冬,决定“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活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乃有组织学会之议,取名“新民学会”。我因邹彝鼎、张昆弟的联系,也参加在内。    
    1918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在长沙岳麓山刘家台子(后叫周家台子)蔡和森家中召开了成立会。参加会的有:毛泽东(润之),蔡林彬(和森)、萧旭东(子),萧植藩(子)、陈绍休(赞周)、罗阶(章龙)、邹彝鼎(鼎丞)、张昆弟(芝圃)、邹蕴真(泮芹)、周名弟(晓三)、陈书农(启民)、叶瑞龄(兆桢)、何瞻岵(叔衡)、李维汉(和笙)等十四人。会上讨论通过了会章,选举了干事。会章规定学会的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会章还规定会员须遵守如下纪律: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不狎妓。会议选举萧子为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中午,在蔡和森家吃的午饭,饭后继续讨论了会员向外发展的问题,至下午散会。学会成立后,总部一直设在长沙。由于萧子不久即去法国,会务由毛泽东主持。至同年8月,罗学瓒(云熙)、周世钊(元)、熊楚雄(瑾玎)、熊光楚(甫)、陈昌(章甫)、傅昌钰(海涛)、曾以鲁(星煌)、彭道良(则厚)等相继入会。会员增至二十余人。    
    从新民学会通过的会章,可以看出学会开始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向上”“互助”的团体。会员们绝大多数是青年人,都抱着要革新,求进步的热烈愿望。但是对于怎样革新?如何进步?尚在摸索中,并不明确。学会的宗旨,由开始的“革新学术,砥砺品行”,到后来修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其间有一个发展过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宗旨,是毛泽东同志平日所主张,而为1920年7月留法会员在蒙达尼集会和1921年1月国内会员在长沙集会所一致通过。这个宗旨的变化是新民学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是新民学会大多数会员在五四运动以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劳动运动,因而在思想上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标志。    
    新民学会会员的活动主要分为两支:一支在国内,主要在湖南;一支在国外,主要在法国。积极倡导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学会成立后在国内首先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学会讨论会员向外发展的一个主要措施。    
    留法运动始于1912年,由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汪精卫、张继等人发起,吴玉章同志也是发起人之一。留法学生包括官费、俭学和勤工俭学三部分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去法的不多。战后,发展甚速。法国巴黎和国内的北京、上海都建立了华法教育会,有的省如四川、广东建立了分会,主持留法勤工俭学事宜。新民学会成立后,会员深感向外寻求新思想新文化的必要。1918年6月,在长沙第一师范附小召开的一次会员会上,确定进行留法运动,由萧子和蔡和森负责进行。在此之前,已有湖南学生罗喜闻等在进行留法的准备,互通一些消息。新民学会的这次会后不久,蔡和森受学会委托赴北京和蔡元培、李石曾联系赴法的准备工作。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则进行号召和组织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湖南也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分会。是年8月,毛泽东同志同我们准备留法的二十几个人到北京。在北京的会员至此增至十二人,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萧子、陈绍休、熊光楚、张昆弟、曾以鲁、邹彝鼎、李维汉、罗学瓒、罗章龙。同来北京的青年还有李富春、贺果、任理、侯昌国、唐灵运等。我们二十几个人从汉口乘火车北上,到了河南郾师(今郾城),因郾师以北铁路被大水冲断,在郾师城郊停留一天一夜,第二天步行到许昌,再搭车到北京。在郾师耽搁的时间里,毛泽东同志和有些同学三三两两的在附近和老乡们交谈,了解风土人情。到北京后,毛泽东同志开始是住在豆腐池九号杨怀中先生家里,后来搬到地安门内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和蔡和森、罗学瓒等八人住在一起,“隆然高炕,大被同眠”(《新民学会会务报告》),过着清苦的生活。杨怀中先生来北大教书前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和高等师范的伦理学教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