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1532-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

第41章

1532-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第41章

小说: 1532-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这时,蒋介石才大梦初醒,发现我军的矛头是指着大别山。于是,急忙赶调一个师零一个旅到汝河南岸的汝南埠一带,占领渡口,毁掉民船,摆开阵势,挡住我们的去路。    
    8月23日下午,我中路先头部队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架起浮桥,抢占了河南岸的一个桥头堡大雷岗。敌人马上从东西南三面构成一个马蹄形阵势,把这个小小的村庄围住,企图阻拦我军前进。    
    此时,我东、西两路部队已先敌越过汝河,逼近淮河,中路部队也有一个纵队先敌抢过汝河,继续南进,留在汝河北岸的,只有中原局机关、野战军指挥部和一个纵队的兵力。而紧跟在我背后的三个师的敌人,距离我们只有五六十里,不用一天就可以赶到。前有阻师,后有追兵,形势真是千钧一发,万分险恶。我们能否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抢渡汝河,关系到整个跃进行动的成败,从而也关系到整个战局。战略跃进的光荣使命鼓舞着我们,此刻,面前即使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黄昏后,我和邓小平同志赶到了汝河北岸先头部队的指挥所,命令部队以坚决进攻的手段对付堵击的敌人。说明“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够打过去。    
    强渡汝河的战斗开始了。纵队和旅的干部亲自下到团、营、连指挥作战。战士们英勇顽强地同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拚杀。抢夺桥头堡的敌人被我击退后,我后续部队陆续渡河前进。各部队冒着敌机的低空轰炸、扫射和两边敌人近距离的侧射火力,边走边打,勇往直前,终于在大小雷岗和东西王庄一带杀开了一条血路,掩护着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突破敌人层层拦阻,胜利地闯过了千里跃进途中的这个险关。    
    就这样,我军以锐不可当之势,粉碎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先后跨越了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重重障碍,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终于在8月末先后进入大别山区。    
    这期间,华东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地区辗转作战,机动歼敌,拖住了大量敌军,有力地支援了我们向大别山的进军。我陈、谢兵团在晋南强渡黄河,腰斩陇海,东逼郑、洛,西叩潼关,接着又依托伏牛山在豫西展开,迫使陕北战场的敌人南撤,吸引尾追我野战军主力的敌人,抽调三个师的兵力西顾。陕北、山东的我军,也已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并转入了战略反攻。


第四部分第94节 刘伯承回忆大别山(3)

    三    
    我军进入大别山后,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原局,立即号召部队和地方干部坚决地义无返顾地为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而斗争。重建这块根据地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坚决执行毛主席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所指示的:“到国民党区域作战争取胜利的关键:第一是在善于捕捉战机,勇敢坚决,多打胜仗;第二是在坚决执行争取群众的政策,使广大群众获得利益,站在我军方面。只要这两点做到了,我们就胜利了。”    
    在重建这块根据地的过程中,我们同敌人展开了反复的极端激烈、艰苦的争夺战。概括起来,可说是经过了三个回合的斗争。    
    第一个回合:迅速实施战略展开。    
    我军进入大别山初期,敌主力尚被甩在淮河以北,大别山区极为空虚。为了迅速立足生根,我们立即按照中原局的计划,分遣各部队向预定地区开进。以三个旅在皖西展开,两个旅在鄂东展开,九个旅摆在大别山北麓的商城、罗山地区,一面牵制敌人,一面就地展开。同时,将全区划分为豫东南、鄂皖、皖西、鄂东等四个工作地区,组成党的工作委员会,分别由各纵队抽调部队和干部,在统一领导下,开展地方工作。估计到新区斗争的复杂性和艰苦性,我们坚决精简机关,减轻装备,隐藏了一批辎重,减去了许多牲口,并训练部队迅速熟悉南方作战条件和生活习惯,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    
    就在我们实施战略展开的过程中,尾追我们的二十三个旅的敌人,也先后压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敌人的企图是:以多数兵力摆在平汉线及其东侧,阻我向桐柏山、大洪山地区发展;以一部兵力实行分散“清剿”,摧毁我地方政权,使我失去立足之地;另以敌国防部长白崇禧亲自指挥的桂系两个师实行机动,寻找我主力作战,把我军赶出大别山。    
    我军深入到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遵循毛主席“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原则,正确地解决兵力的集结和分遣的问题。部队既要打胜仗,又要占领地方。要打仗,就不能不保持相当的机动兵力;而要占领地方,又势必分散一部分兵力,以至削弱主力。打仗和占领地方两者虽有矛盾,但是又是统一的。因为只有多打胜仗,多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有利于占领地方;另一方面,只有多占领地方,发动和组织群众,才便于分散敌人,消灭敌人。    
    遵循着上述原则,在实施展开的同时,我们集中一部兵力,于9月上旬在商城以北的河凤集地区打击了战斗力较弱而又孤立的敌滇军一个师。中旬,在商城以西的中铺地区歼敌一个团。下旬又在光山附近打击了东援之敌一个师。经过这三次作战,我们把敌人的机动兵力全部调到大别山以北地区,保障了我军在大别山南部的鄂东、皖西胜利展开。但是这三次作战,打得都不够理想,没有全歼敌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刚刚由内线转到外线,由北方转到南方,缺乏无后方作战和山地、水田地带作战的经验。饮食不习惯,穿不惯草鞋,语言不通,地形不熟等等,都给部队造成了不少困难。虽然我们在进入大别山之初,即已指示部队抓紧形势任务教育,指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必然会遭遇到暂时的困难,强调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是,自强渡黄河以来,部队一直处在连续的行军作战过程中,未能休整和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动员,所以有些同志对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意义和艰苦性仍然认识不够。再加上群众未发动,政权未建立,粮食要自己筹,伤员要自己抬,打完仗也没有可以休整的时间和地方。因此,有些部队一时呈现出疲惫和纪律松弛的现象。有些干部,打起仗来顾虑重重,错过了一些歼敌的机会。为了及时解决部队的思想问题,我们于9月下旬在光山的王大湾召开了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小平同志严肃地指出:越是在困难的时候,高级干部越要以身作则,鼓励部队坚决勇敢地歼灭敌人。我们既反对在条件不可能的时候轻率地去作战,更要反对在条件可能的时候不敢勇猛地去作战。小平同志强调部队必须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出毛主席在井冈山建军之初规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决不是什么简单的规定,而是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体现,能否坚决执行,关系到我们在大别山能否站得住脚,一定要牢固地树立起以大别山为家的思想,坚决克服怕打硬仗、纪律松弛等等右倾思想情绪。这次会议对后来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大别山的人民群众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但是,由于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主力三次撤出这一地区后,群众受过反动派极端残酷的镇压。再加上这次我军初到,当地的反动统治还未摧垮,保甲、特务势力仍在暗地里威胁和控制群众。因此,群众对我军究竟能否长期在这里站住脚,还有些怀疑,虽然心里很欢迎我们,但在表面上却不敢过分接近我们。为了尽快地解除群众的顾虑,迅速把群众发动起来,我们积极展开了宣传工作,向群众说明我军已经发展壮大,这次打回来,是在歼灭了敌人一百多个旅以后的战略大进军,我们再不会走了,一定要和大别山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而斗争。同时,号召部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联系群众的作风,担负起打仗、作群众工作、筹集给养等三大任务。当时,指战员们都背着沉重的粮食、弹药行军,抬着山炮翻山越岭。又值雨季,身上常常湿透,不少人连草鞋也没有,不得不赤足行军。干部们都将自己骑的牲口,用来运粮食、驮伤员,并亲自参加抬送伤员。部队在疲劳的行军之后,还得自己推谷子、舂米、做饭、打草鞋、打马掌。由于给养不能及时得到补充,有的部队曾二十几天不见油盐,甚至只能以清水煮马肉充饥。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就这样,我们战胜了无后方作战的种种难以设想的困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群众。群众逐渐活跃起来,与部队亲密合作,同心协力地担负起了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到9月底为止,我们先后解放县城二十三座,歼灭了敌正规军六千余人,反动地方武装八百余人,并且建立了十七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地区的战略展开,取得了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第四部分第95节 刘伯承回忆大别山(4)

    第二个回合:积极寻机歼敌,进一步完成战略展开。    
    10月10日,中央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土地法大纲》,同时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和重行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党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且宣布了党的八项基本政策。据此,中原局发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指示,要求在全区普遍宣传党的土地法大纲,立即发动群众向封建地主恶霸展开斗争。并决定成立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由每个纵队各抽三个团作军区基干武装;各抽调一千至两千名干部和老区翻身战士参加地方工作。由于区分了野战军和军区部队,野战军主要用于实施机动,歼灭敌人;军区部队则用于扩展地方,发动群众,繁殖游击战争,消灭地方反动武装。这就进一步解决了兵力的集结与分遣的问题。    
    当时,集结在大别山北部的敌军六个多师,妄图合击光山、新县地区的我军主力。我军则以一部分兵力在大别山北部牵制和迷惑敌人,主力即摆脱敌人的合击,乘虚出鄂东、皖西,寻机歼敌。    
    我三纵队首先在皖西六安东南的张家店,把在运动中的敌八十八师六十二旅全部消灭。这是大别山我军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第一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与此同时,我出击鄂东的主力部队,以疾风扫落叶之势,扫荡沿途分散孤立之敌守备部队和地方反动武装,连克长江北岸的团风、浠水、广济、英山、武穴等城镇。三纵队于张家店战斗后,也进至长江北岸的望江地区。至此,我军已控制长江北岸达三百余里,威震大江南北。蹲在庐山的蒋介石在江北隆隆炮声的震动下,日夜惶恐不安,生怕我军渡江南进,慌忙调兵追截。但是,他所派到大别山的部队,已被我分别牵制在大别山北部和皖西,由黄安、麻城地区赶来跟在我军背后盯梢的,只有战斗力较弱的敌四十师和五十二师的八十二旅。蒋介石便急令这股敌军兼程前进追截我军。敌人孤军来追,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良机。我们察觉这股敌人将从浠水向东南前进,如果把它诱进地形险要便于设伏的高山铺,杀他一个“回马枪”,是有可能在运动中全歼的。为此,便决心把分遣在长江北岸的部队立即作向心集结,准备打歼灭战。以攻克武穴的第一纵队回师高山铺设伏;以攻克团风的第六纵队闪到敌人左侧,在团风东北、关口以西地区待命,俟敌人进入我伏击圈时,从后面杀他一刀;以第二纵队主力在黄梅地区作保障。同时,调第三纵队主力西进,准备扩大战果。部署既定,我们便派出一支小部队,化装成地方游击队,前去和敌先头部队接触,边走边打,诱骗敌人。敌人以为有便宜可占,便节节追逼。26日晨,终于钻进我预设于高山铺附近的口袋阵里,被分割包围。这是一个狭长的山谷,洪武脑山、马骑山、界岭山耸峙于狭谷的两侧。埋伏于山上的我军,像一把大钳似地,从南北两面死死地卡住了敌人的咽喉。敌人发现情势不妙,即拚命抢夺山头,企图突围。但是,闹腾了一天一夜,还是没有抓到一线可以逃命的缝隙。第二天上午九时,我军一发起总攻,敌人立刻溃不成军,纷纷举手投降。蒋介石的一万二千多人马就这样全部覆灭了。战斗解决得如此迅速、干脆,以致当我军带着俘虏离开战场的时候,从武汉起飞的一批敌机,还在高山铺上空投下热馒头、烧饼,来支援他们的部队呢!    
    张家店、高山铺和这一时期的其他几次作战,都是在敌情十分严重、供应异常困难、部队人员和装备都削弱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全体指战员坚决执行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响应了中原局的号召,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些胜利大大打击了敌军和地方反动势力的气焰,鼓舞了群众的斗争情绪,提高了部队进行无后方作战的胜利信心,为进一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高山铺战役之后,已经是露寒霜重的深秋时节。我十几万大军仍然穿着单薄的征衣。如何抓住胜利后的有利时刻,尽快地解决冬衣问题,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时刻都在关怀着我们,曾打算从晋冀鲁豫根据地送棉衣来,或送银元来就地采购。但是,千里迢迢,封锁重重,这是何等困难的事!因此,我们报请中央,由我们自己设法解决。解决的办法主要是依靠群众支援和全体指战员自己动手。我们规定了筹借材料的政策。经过宣传动员,广大群众热情支助,我们很快筹借到大量布匹和棉花。同志们用竹鞭、树条和自制的弹弓来弹棉花,用稻草灰染出灰布,全军上下自己动手做起棉衣来。不久,十几万指战员就都穿上自己亲手做成的棉衣,冒着风雪严寒,信心倍增地投入了更加艰苦的斗争。    
    这期间,挺进到苏鲁豫皖地区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和挺进到豫陕鄂地区的陈、谢兵团,都已胜利展开。至此,三军在中原的“品”字形阵势已经形成,紧逼长江,直接威胁敌人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战略要地武汉。    
    第三个回合:把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相互配合起来,实施战略再展开,粉碎敌人对大别山的疯狂进攻。    
    蒋介石眼看我军在中原不仅已经立足生根,而且日渐根深叶茂,而他在陕北、胶东、东北等战场上又连吃败仗,大厦将崩,王朝将倾,便决心全力与我争夺中原。争夺的重点,首先是大别山。他从进攻解放区的前线,又调回了十个旅,纠合原来在大别山地区的二十三个旅,共计三十三个旅的兵力,由伪国防部长亲自指挥,对大别山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攻。敌人采用了日寇冈村宁次惯用而美帝国主义所欣赏的“三网(谍报网、公路网、碉堡网)政策”和“三光(杀光、烧光、抢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利用封建地主武装猖狂破坏。到处抓丁、抢粮,捕杀我地方干部,企图彻底摧毁我生存条件。


第四部分第96节 刘伯承回忆大别山(5)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