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6 >

第7章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6-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望去,只见晋营排列有序,旌旗飘扬,士兵布列整齐,杀声震天,心 

中顿觉恐慌。向北远望,只见八公山上,影影绰绰,似乎全是晋军,心 

绪更为不宁。其实,八公山上只有草木,并无晋军。苻坚定了定神,回 

头对苻融说:“晋军真是我们的劲敌啊,怎么能说他们的力量弱呢?” 

     获得洛涧大捷后,谢石决定乘胜进攻,速战速决。谢玄便派使者前 

往秦军大营,对苻坚说:“你率领军队深入东晋境内,列阵于淝水之侧, 

却丝毫没有什么行动,这大概是想与东晋打一场持久战,而不是想迅速 

决定胜负。如果你们能够稍稍把阵地向后移一下,使我们渡过淮水,然 

后让我们一决高低,怎么样?” 

     对此建议,秦军内部再次陷入分歧,将领们大都认为:“我众敌寡, 

不如使他们不能够过河进攻,这样可以争取时间让后续部队增援我们, 

然后再攻东晋军队。”苻坚和荷融却认为可以同意晋军的要求,稍作后 

退,让晋军渡河。等到他们渡过一半时,然后再以我们的优势骑兵围而 

歼之。众将见无法改变苻坚的主意,遂在苻融指挥下,后队作前队开始 

后退。 

     谁知不退则已,一退就乱了方阵。刚受到洛涧战败影响的秦军士气 

低落,一听说撤退,以为晋军又逼上来了,心中恐慌,都想躲到阵后去。 

一时间,30万大军阵势全无,前面的军队转头向后队如潮水般涌去,后 

队亦不知前面具体如何,只见前面慌乱的士兵拼命向后奔逃,只道是大 

事不好,也撒腿就跑,阵势越来越乱,再也无法控制。就在这个时候, 

朱序在阵后趁乱大叫:“秦军败了,秦军败了!”正惊慌异常的秦军士 

兵以为真的败了,更不听指挥,拼命想冲出阵营,整个秦军乱成了一锅 

粥。谢玄趁此机会,指挥士兵抢渡淝水,奋勇追杀,北府兵如出海蛟龙、 

下山猛虎,多年怨气一喷而出,争先恐后,奋勇拼杀,秦军主帅苻融骑 

马上阵,企图阻止秦军盲目退却,却不防被乱军撞得人仰马翻,被后面 

赶上来的晋军杀死。没了主帅的秦军像倒了树的猢狲,只恨爹娘少生了 

两条腿,拼命向北逃窜。秦军自相践踏至死者不计其数。淝水西岸,尸 

横遍野,血流成河。晋军一鼓作气,猛打猛追,直到寿阳城西30里地的 

青冈才收军。朱序、徐文喜等原东晋旧将也都重新返回。秦军中侥幸逃 

脱的士兵,惊惶失措地向北边逃去,惟恐晋兵追来,昼夜不敢停息,沿 

途听见风声鹤唳,以为晋兵追来,心慌意乱,加之没粮少衣,冻饿交加, 

一路倒毙十之七八。百万大军,只剩下十几万人。在混战中,苻坚身中 

流矢,幸得不死,单人匹马逃回北方。 

     苻坚逃回北方后,由于丧失了自己多年苦心经营发展起来的强大实 

力,国内各种矛盾也迅速爆发出来,前秦统治再也难以维持下去了。不 

久,强大一时的前秦王朝很快就瓦解了。 

     消息传到建康,宰相谢安正与友人对奕,捷报传至,呈阅谢安,谢 

安看后,不露声色,下棋如故,友人问何事,谢安轻描淡写地说:“小 

儿辈业已破贼。”但棋毕送走友人,谢安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极度喜悦, 

当回到自己房间过门槛时,连自己脚上木屐的齿扣断了也没有察觉。世 


… Page 29…

族百姓,闻此捷报,皆大欢喜,举国欢腾。 

     淝水之战,是前秦与东晋南北对峙的必然结果,是当时历史条件下 

决定南北是否统一的一次重要战争,具有决定性的历史意义。淝水之战 

是前秦企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战争。当时,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看,时机 

和条件显然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苻坚倾全国兵力,想一举吞灭东 

晋,从战略上说是错误的、冒险的。苻坚对双方力量的错误估计,以及 

指挥上的失误,造成了晋胜秦败的结果。 

     淝水之战的双方都带有统一的性质,而前秦之所以失败,东晋之所 

以取胜,绝非偶然。首先,苻坚不顾国内隐含的民族矛盾、人民的厌战 

情绪等诸多实际情况及文武大臣的反对,贸然南下,败在必然,即使侥 

幸得胜也不能长治久安。其次,战略上,秦主张速决,在大部队尚未集 

结的情况下,轻敌而战,急功近利,致使大部队不战而溃,而东晋的速 

决战略却适合了它兵员集中,士气旺盛的特点。其三,东晋内部团结, 

将相一心,又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具有强大的斗志。同时,北府兵 

的设置极大地增强了东晋的军事实力,这也是它取胜的一个先决条件, 

苻秦王朝正是因此而遭到了惨重的一击,终于崩溃。 

     淝水之战结局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战后,北部中国在长达50 

多年的时间里又陷入军阀混战之中。南方则避免了一场大的混乱与破 

坏,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同时确定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 Page 30…

                       北魏孝文帝 实行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元宏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他在执政期 

间(公元471—499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推动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和社会经济文化的 

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到魏孝文帝的改革,不能不首先想到其祖母冯太后的作用。可以 

说,如果没有冯太后早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许就不会有孝文帝的伟 

大改革了。冯太后是汉族人,生在长安城,原籍是长乐信都,即今河北 

冀县。冯太后14岁时被选为魏文成帝的贵人,后来册封为皇后。她对汉 

族的封建文化和政治制度非常熟悉,孝文帝自幼跟随冯太后,在她的教 

育下很早就对汉族封建文化感兴趣,而且乐于学习汉族人的生活方式。 

     冯太后把魏孝文帝培养成了一个完全汉化的封建皇帝。作为中国古 

代历史上少数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之一,冯太后对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 

不容低估的推动作用。如果以迁都洛阳为界标,把魏孝文帝改革划分为 

前后两期,那么,前期改革的重大措施,如“均田制”、“三长制”和 

 “新租调制”的制定和实施,是由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共同决策、一起推 

行的;在后期,魏孝文帝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也与他受冯太后长期 

的汉族封建文化教育与政治思想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 

     创建北魏王朝的鲜卑族拓跋部,原是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的一个落 

后的游牧部落,后来随着匈奴势力的衰弱,逐渐向南迁徙,占领了鄂尔 

多斯草原。 

     鲜卑族拓跋部虽然已经跨入阶级社会,并迅速走上了封建化的轨 

道,但是与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汉族相比,显然落后得多。北魏统 

治者在统一北方以后面临着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 

     鲜卑族以前一直保持着单一的游牧生活方式;进入中原地区之后, 

开始逐渐学习汉族人农业耕种的生活方式,封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很 

多鲜卑人与汉族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杂居在一起,相互融合的程度进一 

步加深。在鲜卑族内部,很快也出现了富有的地主和贫困的农民,而且 

两个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大。鲜卑人不断封建化的过程,也保证了魏孝文 

帝的前期改革能够顺利推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推行过程中,魏 

孝文帝及其支持者冯太后充分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组织 

才能。 

     和平六年 (公元465年),魏文成帝死了。冯皇后对文成帝的死太 

难过了,挣扎着要为丈夫殉葬。大臣们纷纷劝阻她,希望她留下来,协 

助继位的献文帝一同治理国家。就这样,冯皇后成了皇太后。不久,冯 

太后用计逮捕并杀掉了独揽大权准备谋反的丞相乙浑;从此代替献文帝 

独自掌握了朝廷里的所有军政大权。献文帝成了木偶皇帝毫无实权。 

     不久,冯太后让献文帝把皇位传给儿子拓跋宏,也就是以后赫赫有 

名的魏孝文帝。后来,冯太后处死了献文帝,自己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主 

持朝政,孝文帝在她的管教下学习治国经验。 

     当时,北魏国内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国家税收越来越少,各地又 

不断有起义发生;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冯太后决定进行全面的改革。 

     首先,改革官员的俸禄制。当时北魏的官吏都没有俸禄;官员们都 


… Page 31…

靠着贪污掠夺来满足他们的奢欲。冯太后决定实行俸禄制度,按官职的 

大小给官员们多少不等的粮食、土地和其他财物,这样可以保证官员们 

奉公守法,不再剥削老百姓。从此以后,官员的贪污风气便慢慢地得到 

了扭转。 

     北魏前期,大地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很大,他们兼并农民的土地,强 

迫农民做他们的“荫户”,供他们剥削。荫户没有户籍,不向朝廷交赋 

税,服徭役,这就肥了大地主,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大臣李冲建议实行 

 “三长制”,就是五家组成一邻,五邻组成一里,五里组成一党,邻有 

邻长,里有里长,党有党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 

     果然,“三长制”一实行,许多隐瞒的户口被清查出来了,国家的 

税收大大增加了。 

     不久,在冯太后的主持下,又实行了“均田制”,规定15岁以上的 

男子和妇女可以分到国家授给的田地。每个男子可以领到种庄稼的露田 

四十亩,女子二十亩,人死了以后要还给政府。每个男子还可以领到桑 

田二十亩,死后可以传给子孙。不宜种桑养蚕而适宜种麻的地方,每个 

男子可以领到麻田十亩,女子五亩,死后也要交还政府。实行“均田制”, 

农民有土地可种,有了衣食来源;交得出赋税,国家有了财政收入;农 

业生产也发展起来了。 

     冯太后临朝称制,在政治上敢于进行改革,是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 

这些改革对发展社会生产、加强国家力量,都起了积极作用。而且也为 

以后孝文帝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病故。年方23岁、风华正茂的魏 

孝文帝亲理朝政,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后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迁都和实行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习的汉化政策。 

     从公元398年开始,北魏一直建都于平城。平城地处边塞,气候寒 

冷多风沙。虽然北魏统治者把大量“新民”迁入平城地区,大力提倡农 

业生产,但终究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里的农业生产率不高,加上灾 

荒频仍,因此所产粮食远远不足供应。以平城作为统治黄河流域的政治 

中心,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也不便于进一步加强鲜卑贵族同中原汉 

族地主的联合。另外,平城地区又是鲜卑贵族保守势力根深蒂固的老窝, 

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全面实行汉化这样的重大措施,在这里会遇 

到重重阻力。活动于北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柔然,势力日益强大,屡 

次攻掠云中(今山西大同市)一带,进逼平城,也是不能不引起北魏最 

高统治者日思夜虑的问题。基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北魏统治者早有迁 

都的打算,因为时机不成熟而作罢。到孝文帝亲政后,由于黄河流域富 

有成效地推行了“均田制”和“三长制”,北魏王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大大加强了,因而迁都一事就正式提上议事日程了。 

     孝文帝年轻的时候就很聪明,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 

解。他知道,要使北魏富强,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为了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的联系,便于进攻南朝,统一中国,他决定迁 

都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 

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 Page 32…

     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 

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 

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 

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 

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 

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 

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雨,到处道路泥泞,行 

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队伍到了洛阳,孝文帝带领大臣们参观西晋宫殿的遗址,他指着那 

满目荒凉的景象,对大臣们说:“西晋的皇帝不好好管理国家,国家灭 

亡,宫殿荒废,看了真让人伤感。” 

     跟随孝文帝出征的大臣们受不了雨中长途行军的折磨,更害怕在刀 

光剑影的战场厮杀中丢掉自己的性命,纷纷请求停止进军。魏孝文帝看 

到宣布迁都意图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对大臣们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 

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 

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孝文帝让大臣们表态,说:“凡愿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往 

右站,我并不强求。”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有点拿不定主意,孝文帝接着又把必须迁都 

的原因详细地向大臣们说了一遍,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 

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一时间,皇帝决定停止 

南进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军,将士们全都兴高彩烈,挥舞着战旗和大刀 

长矛,高呼“万岁”。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 

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事情果然不出孝文帝所料。拓跋澄回到平城,一说迁都洛阳的事, 

鲜卑贵族们都纷纷表示反对,许多人痛哭流涕,有的甚至表示死也不离 

开平城。拓跋澄再三解释迁都的好处,仍然有不少人反对。第二年,他 

又亲自到原来的都城平城,召集贵族大臣和将军,与他们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 

倒了。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决策,对于推动“均 

田制”颁行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民族融合,巩固北魏统治,都起了 

很大作用,并为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