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与谋士们决定:先发制人,伏杀建成。
626年6月3日,世民指控太子、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决定第二天早朝问个清楚。玄武门是宫城北门,为内廷警卫驻扎的重地,是出入皇宫的必经之地。世民暗中把玄武门的将领买通,在他们的协助下,率兵埋伏在玄武门。建成、元吉一同入朝,当来到临湖殿时,发觉情况不对,忙调转马头往东宫跑。世民拍马追上,射死建成,元吉张弓射世民没射中。这时尉迟敬德率兵赶来助战,元吉中箭死亡。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迫于形势,退出皇位,李世民即位登基。玄武门之变把世民推上了政治舞台,为唐太宗大展身手提供了历史机会。
第三部分:东汉外戚宦官专政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改年号为贞观。太宗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虚心听取臣下意见,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政治较为清明,民族团结和睦,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人们称唐太宗在位时的清明统治为“贞观之治”。
多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凋敝,土地大量荒芜,人口流失严重。为了恢复发展,太宗实行“抚民以静”的政策,休养生息。他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他还改进了隋代的仓储制度,在京师设太仓,各州县建立社仓和常平仓,储粮备荒;为了发展生产,还奖励婚嫁生育、兴修水利工程等。
为巩固国家统一,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权机构上,太宗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因此中央官制中的相权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中央政令的疏误。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太宗重视官员的培养与选拔,大力发展与健全科举制;注重官员的质量,精简政府机构;并制定宽简的《唐律》,废除苛法酷刑,实行严格的死刑复核制度,严以执法,宽仁慎刑。《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很多国家产生过影响。唐太宗又改革府兵制度,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
唐太宗特别重视人才和善于用人。为求贤纳才,他增设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还要求大臣们注意选拔人才,做到外不避仇、内不避亲。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因此不拘关系的亲疏和资格深浅,广招贤才。他任用原东宫旧属魏征、韦挺等人,不记旧怨;又任用出身寒微的人,如提拔农民出身的士兵薛仁贵为将军。唐太宗用人能够舍短取长,知人善任。大臣房玄龄不善于理狱而长于谋略,杜如晦短于处理琐事而长于临机决断,太宗使他们各得其所,人称“房谋杜断”。贞观时期君臣的纳谏和直谏是历史上少见的良好政治风气。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博纳,从谏如流,大臣们大多能直言极谏。魏征就以犯颜直谏而名垂青史。他向太宗进谏二百多件事情,常提醒太宗居安思危。太宗曾准备征发不满18岁的中男当兵,敕令已下,魏征就是不肯签署。太宗大怒,魏征毫不畏惧,据理力争,认为太宗不讲信用,不按制度规定的年龄征兵。太宗被说服,还赐他一个金瓮。魏征病逝后,太宗痛感失去了一面知得失的镜子。
唐太宗偃武修文,提倡儒学和文化。他尊儒崇经,规定在长安专门设立孔子庙堂,并下令全国建孔子庙,对其他文化学术也采取兼容并蓄政策。唐代的各种艺术因此繁荣昌盛,四方学者也云集长安,日本、高丽、百济等都遣子弟来唐,唐太宗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成了“胡越一家”的盛况,唐太宗因此被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世界的东方出现了一个国力强盛的唐帝国。唐太宗和他的文臣武将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贞观之治也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玄奘西游
玄奘俗名陈,法号玄奘,河南人。他的父亲对儒家经术很有研究。玄奘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13岁时他也在净土寺出家。隋末天下大乱,洛阳无法安身,他与二哥在成都定慧寺研读佛经。为追求更高的目标,他到各地遍访名师,广涉佛经,钻研各派学说。最后他到长安拜法常、僧辩为师,被两位大师誉为佛门的“千里驹”,成为长安城闻名的人物。他发现国内佛经不仅译本缺乏,而且译本错误很多,决心到佛教圣地求法。
贞观元年(627),28岁的玄奘开始了他的中亚和印度之行。当时唐朝还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突厥经常侵扰中原,边塞局势不稳,唐朝政府禁止出国。玄奘上书朝廷要求出国取经被拒绝。这年秋天,长安闹饥荒,朝廷同意僧侣外出就食,玄奘乘机离开长安,来到边塞重镇凉州。凉州都督执行朝廷命令,逼令玄奘返回长安,幸得当地高僧的帮助得以逃避禁令。他昼伏夜行,风餐露宿,到瓜州时朝廷的通辑令也到了,瓜州州吏为他这种立志求经、勇往直前的精神打动,毅然放他西行。途中他结识了一个西域人,并请他做向导。玄奘越过玉门关不久向导就跑了。他独自一人继续赶路,进入大戈壁。八百里的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他迷路了,慌乱中又弄翻了水袋。但他曾经发誓,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便继续西行。几天后,他昏倒在沙漠里,幸而离绿洲不远,他被凉风吹醒,又找到水源,才摆脱困境。出了大沙漠,玄奘经伊吾国来到高昌国,高昌国王笃信佛教,对玄奘热情挽留,不许他离开。玄奘以绝食表示决心,终于感动了国王。离开时,国王送他大量金银衣物并派人随行,还写信请沿途国王关照。他们途经阿耆尼国、屈支国而进入凌山。凌山高入云天,山顶冰雪不化,登攀极为不易,只好卧雪而眠,冻饿而死的旅伴极多。
玄奘转道中亚地区,经过热海到达碎叶城,在那里拜见了西突厥可汗,可汗向诸国国王写信,要他们保护玄奘。因此,玄奘顺利地通过吐火罗(阿富汗境内)等国,终于在夏末进入北印度。
到达印度后,玄奘遍访名僧大寺,求学问道,佛学造诣日益深广。他在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留学,拜著名佛学家戒贤为师。戒贤年老早已不讲学了,为了玄奘,他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以后,又遍游南亚各国,寻访佛教遗迹,很快成为当时名望极大的佛学家。641年,印度戒日王为宣讲大乘教,在国都召开了近万人参加的学术辩论会,其中有18国国王,3000多僧侣。戒日王恭请玄奘为论主(主讲人)。经过辩论,他战胜了所有的论敌,名震印度。643年,归国心切的玄奘带上多年搜集的佛经离开印度。
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在长安西郊,他受到朝野僧侣“空城出观”的热烈欢迎。不久,唐太宗又召见了他,随后下令组织规模宏大的译场,调集高僧协助玄奘翻译佛经。19年中他共译经论74部,1335卷。他的另一贡献是完成了由他口述、门徒辩机记录而成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玄奘历时19年,跋涉25000千米的西游取经,直接沟通了唐朝与中亚、西亚、南亚的联系,特别是中国与印度的友好关系,至今人们仍认为玄奘是中印友好的象征。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武则天改唐为周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于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704年退位,总共做了16年皇帝,实际专权近半个世纪。
武则天的父亲因跟从李渊起兵,官至工部尚书,被封为应国公,成为唐朝的开国元勋。武则天由于才情出众、姿色媚丽被召入宫,年仅14岁,赐号武媚,人称武媚娘。太子李治对武则天一见倾心。太宗死后,26岁的武则天依例出宫到感业寺为尼。唐高宗李冶对她依然有情,经常到感业寺探望武则天。王皇后知道后就暗中派人把28岁的武则天接进宫中侍奉高宗,借以使萧淑妃失宠。武则天入宫后,起初对皇后极为顺从,处处讨她的欢心,被晋封为昭仪。但她工于心计,善用权术,在与王皇后、萧淑妃的争宠中,渐占上风,深得高宗的宠信。武则天后来诬告皇后杀死她的女儿,又诬告皇后同她的母亲用巫术诅咒皇帝,高宗信以为真,便决心废除王皇后。辅政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都极力劝阻,高宗不听。
655年,高宗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32岁的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开始参与朝政,权势日重,为了排斥、打击政敌,她先后以各种罪名将韩瑗、来济、长孙无忌等人远贬流放,并发展自己的势力,处处牵制高宗。恰值有人告武后召道士入宫施行巫术,高宗大怒,宰相上官仪乘机劝高宗废武后。武则天知道后又诬陷上官仪。至此,武则天的皇后地位稳固下来,与高宗一起被称作二圣。
高宗身体每况愈下,想禅位给太子李弘。李弘仁孝谦恭,礼敬朝臣,深得高宗的欢心,但这却构成了对武则天的威胁。武则天用毒酒害死李弘,改立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有能力有才干,很有声望,武则天把他废为庶人后,又派人杀死他。她又立三子李显为太子。684年,高宗病死,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不久,她又废中宗,立幼子李旦为睿宗,自己主持政事。武则天废中宗禁睿宗,引起了忠于唐室的大臣们的反对。徐敬业率先起兵讨伐武则天,许多人也相继起兵。武则天很快镇压了这些叛乱,为她称帝扫清了障碍。
690年,67岁的武则天正式登上皇位,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掌理朝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唐帝国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重视发展农业,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又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对符合她意愿的建议她乐意采纳,反对她的意见她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听取,甚至能容忍对她的人身攻击。武则天最大的贡献在于改革官制,削弱三省六部制的相权,加强御史台的监督作用;同时打击旧门阀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的官僚,使更多的寒族参与政治。她完善了科举制,为表示对选拔人才的重视,她亲自过问,开创了殿试的先例,并且开设武举,由此培养和选拔了一批文臣武将,如狄仁杰、张柬之、薛仁贵等。但武则天任用酷吏、制造冤狱并广开告密之风,形成政治上的恐怖。她生活奢侈,支持佛教,大修宫殿、佛寺,并宠信张易之等小人,朝政日益败坏。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位。同年,82岁的武则天病死,她生前曾留下“袱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的遗言,并令人在陵前高高竖起一座无字碑。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唐蕃和亲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从事农业和畜牧业。7世纪初,松赞干布即位,统一了西藏高原,并创制文字、建立官制、制定法律,定都逻些(今拉萨),吐蕃逐渐强大。当时唐朝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周围各少数民族纷纷遣使来唐,称臣纳贡,并以与唐宗室联姻为荣。唐太宗为了社会稳定,各族友好,也大力推行和亲政策,他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到突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可汗,从而建立了唐朝与突厥、吐谷浑之间的友好关系。
贞观八年(634),吐蕃也派使者来唐朝,这是汉藏两族发生政治交往的开端。松赞干布羡慕唐朝的礼乐文化,又闻听突厥、吐谷浑都娶了唐公主为妻,于是在贞观十二年遣使携带珍宝向唐朝求婚。太宗没有应允,吐蕃使者谎称吐谷浑挑拔婚事才不成。松赞干布便发兵攻吐谷浑,然后派使者入唐献贡,扬言婚事不成就率兵攻唐,随后便挥兵进攻,太宗马上派兵反击。松赞干布见唐军来势凶猛,便引兵撤退,并派使者到长安谢罪,再次恳请娶唐公主,太宗这才应允。
640年,松赞干布派宰相禄东赞来唐,进献黄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为聘礼,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641年,文成公主在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离开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到伯海迎接公主,并特为文成公主筑布达拉宫,以夸示后代。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的有大量的书籍、手工艺品、耕种用具、蔬菜种子等,陪同她入藏的还有25名侍女和众多的工匠厨役。文成公主教吐蕃人平整土地、开挖畦沟等耕种方法和防止水土流失、种植蔬菜等技术。后来她又要求唐朝送来酿酒、造纸、冶金、纺织等方面的工匠,帮助吐蕃人掌握生产技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吐蕃参考唐朝历法,创制了吐蕃历法。为进一步学习汉文化礼仪,吐蕃派遣贵族子弟到唐朝学习,并请唐文人为吐蕃掌管表疏。从此唐和吐蕃结成友好关系,赞普称唐皇帝为舅,自称外甥。自此以后,吐蕃赞普死后须向唐朝告哀,新立赞普也须经唐朝册封才合法。
710年,唐中宗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要求,把金城公主嫁给他。此前此后,唐蕃关系时战时和,唐玄宗时期,吐蕃遣使奉表,表示愿意和唐朝和同为一家。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吐蕃派专使到长安请求会盟结好,并于823年在逻些大昭寺前立唐蕃会盟碑。碑文一面为汉文,一面为吐蕃文,盟文强调“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块又被称为“甥舅联盟碑”的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拉萨,成为汉藏友好关系的象征。
第四部分:玄奘西游开元盛世
712年,睿宗让帝位给27岁的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相姚宋,使唐王朝达到了极盛,史称“开元盛世”。
玄宗即位之初就重用贤相姚崇和宋励精图治。姚崇讲究实际,宋坚持原则,守法则正,二人鼎力辅佐朝政,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玄宗不仅重视人才的选拔与任用,而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姚崇提出的抑制权贵、不接受礼品贡献、接受谏诤、不贪边功等建议,玄宗不仅采纳而且严格执行。宋敢于犯颜直谏,玄宗对他又敬又怕。为改变当时的奢侈之风,玄宗下诏将皇帝服御和金银器玩销毁,重新造成有用的物品,交给国家使用;把珠玉锦绣在殿前焚毁,并规定后妃以下,不准穿锦绣珠玉。在玄宗的倡导下,节俭成了时尚。对日益扩大的佛教势力,玄宗下令严禁建造佛寺道观、铸造佛像、抄写佛经,禁止百官和僧尼、道士往来,并精减僧尼人数,从而扼制了寺院势力。
开元年间,玄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改革。
为安定皇位,稳定政局,玄宗采取出刺诸王、严禁朝臣交结诸王和抑制功臣等措施。出刺诸王即玄宗解除诸王皇亲国戚的兵权,让他们做外州的刺史并严格限制他们,使他们不能掌握一地的军政大权,从而无法叛乱。而且规定诸王不能同时留居京城,减少他们和京官接触的机会。对那些功臣权势,玄宗或罢免他们的官职或让他们出任地方官。这就消除了动乱的隐患。
为强化皇权,玄宗裁减冗官,加强吏治,革新政治。针对武后以来官吏冗滥的现象,玄宗下令免去员外官、试官、检校官数千人,撤销、合并闲散司、监十余所,从而精简了官僚机构,节约了开支。同时健全监察机构,严格选拔官吏制度,赏罚严明。玄宗对官员